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組圖)

2020-12-11 中安在線網站

  史飛翔

  翻譯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佛經翻譯又可視為中國翻譯事業的起點。在為期八百多年的佛經翻譯活動中,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特別值得關注。

  草堂寺——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草堂寺創建於公元401年,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駐錫的地方,三論宗祖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巨大的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東晉十六國時,這裡不僅是第一個國立譯經場,而且也是第一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機構的所在地。後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興遣碩德率軍西伐後涼,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後於圭峰山下逍遙園中的千畝竹林之心「茅茨築屋,草苫屋頂」,起名草堂寺,後經擴建殿宇巍峨,鳩摩羅什率眾僧住此譯經。譯經場中有譯主、度語、證梵本、筆受、潤文、證義、校刊等傳譯程序,分工精細,制度健全,集體合作。據記載,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有「八百餘人」,遠近而至求學的僧人三千之眾。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經」之說。

  唐長安三大國立譯場——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薦福寺。從隋代(公元590年)到唐代,是我國佛經翻譯事業高度發展的時期。隋朝已設立了正規的、永久的國家譯場。到了唐代,譯經事業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許多地方都設有譯場,尤以國都長安城中的三大國立譯場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薦福寺最為著名。三大國立譯場都在長安,這足見當時翻譯活動的活躍與重要。

  翠微宮——玄奘譯《心經》之地,位於西安長安區灃峪灤鎮,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養病的離宮,始建唐代初年,唐貞觀十年廢,貞觀二十一年重修。據《大唐內典錄》載:玄奘大師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4月,陪唐太宗李世民至終南山的翠微宮,5月24日,玄奘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翻譯出了著名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佛門弟子必備之典籍。

  釋道安的譯經活動釋道安(公元314—385年)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鳩摩羅什譽為「東方聖人」。他於公元365年編纂了《眾經目錄》,制定了僧尼規範,開啟了出家人姓「釋」的先聲。379年,他在長安主持前秦國家譯經場院,譯經百萬言,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譯經大師。從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至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釋道安一直住在長安五重寺講經譯註,「僧眾數千,大弘法化」。他先後主持譯經10部180卷,100多萬字,並注釋佛典和注經作序,僅作序就有60多種。釋道安在長安時,還協助當時的外籍譯師審定其經論、譯文。同時,釋道安還總結出佛經翻譯有「五失本、三不易」,這就為後世譯經工作指明了方向。

  鳩摩羅什的譯經活動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東晉時後秦的高僧。與真諦、玄奘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人迎鳩摩羅什至長安(今陝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歡樂谷)從事譯經活動。鳩摩羅什率弟子、僧人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等經和《中》《百》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喜愛,而廣為流傳。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

  玄奘的譯經活動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國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之創始人。西行印度17年,歷盡艱辛。返回長安時,史載「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回國後,玄奘為太宗、高宗所欽重,賜號「三藏法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約1300萬字,佔唐代譯經的一半以上。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世稱「新譯」。在翻譯理論上,他創立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論。此外,玄奘在主持譯場時,還培養了窺基等一大批翻譯人才。玄奘的譯著代表著中國古代佛經翻譯的最高水平。

  佛經的翻譯過程其實就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作為中國翻譯的起點,對兩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政治、宗教、哲學、建築、藝術和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和終南山的淵源
    法華經翻譯過來時,隋唐朝時,在西安終南山一帶特別興盛。其中智者大師在西安的瓦官寺講法華經,智者大師是陳隋皇帝的國師。當時社會許多有名望的人都來拜訪智者大師。那麼多社會名流來拜訪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不是歡喜,而是憂愁。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產自終南山和灃河沿岸的隔年生楮樹枝條是長安區北張村造紙最好的原料。張偉/攝
  • 社會環境對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活動的重要影響
    佛經翻譯活動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之所以能夠持續長久並獲得成功,自有原因。除了譯經師者的執著與獻身精神外,佛教文化傳播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有著重要作用。一是獲得了當時的政治支持。佛教由於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主動依附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得到了大多數統治者的支持,使佛經的翻譯活動也相應地受到重視並獲得大力支持。如在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曾聘請中外名僧組織翻譯佛經;後秦國主姚興遣使西迎鳩摩羅什入長安,並在逍遙園內專設譯場讓其譯經。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大都極力扶植佛教,佛教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共同信仰。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在這半個世紀當中,我們從眾多的藏文史料中幾乎見不到有關弘揚佛教的記載,更談不上佛經翻譯之事。佛教真正為吐蕃人所了解和認識,並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對吐蕃人發生影響,乃是從赤德祖贊時代才開始的。8世紀初葉,赤德祖贊繼位,重新與唐朝聯姻,迎娶金城公主進藏。當時從西域滅佛活動中逃生的一些佛教徒被吐蕃王室收留,允許他們在拉薩恢復宗教活動。
  • 終南山修行聖地,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並寫出《空谷幽蘭》一書,很多人正是通過這本書才知道,有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正隱居終南山,過著和一千年前的古人一樣的生活。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佛經譯場 合作翻譯 理論建設 人才培養   【論文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中國古代佛經譯場在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對後世翻譯活動的影響,指出佛經譯場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應當成為翻譯研究的內容之一,應當受到相應的重視
  •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2017年08月22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賢章 字號 內容摘要:可以這麼說,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改變了漢字數量在上古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
  • 他主持巨大佛經翻譯活動,火化後擁有三寸不爛之舌,不是唐僧哦
    在現實生活中的唐三藏,和小說中的大不相同,當他從西天取回佛經後,並沒有立地成佛,而是花費了相當於取經數倍的時間,在眾多僧人的幫助下,開始翻譯佛經,其實,這才是唐三藏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同樣,鳩摩羅什人生最輝煌的階段,也是在他58歲到70歲這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中,他也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後秦姚興弘始三年三月,逍遙園裡種植的青蔥竟然變成了香芷,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吉兆,象徵著有大德之人將會來到。姚興派姚碩德西伐後涼,破呂隆,終於贏得了鳩摩羅什入關。等待了幾十年,鳩摩羅什終於第一次踏到了他很早就嚮往的中原大地。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3歲皈依佛門,隱居四十多年,自稱能和佛祖講話
    對於王芝霞而言,她的學生生活與佛經息息相關——在閒暇的時光,當其他的同學都在打鬧或是在睡覺的時候,王芝霞總是捧著一本佛經。在旁人的眼中,這些佛經如同天書一般難以讀懂,而在王芝霞的眼中,讀懂一本佛經就如同吃飯睡覺一般簡單。她在佛經中尋覓著屬於自己的淨土。
  • 終南山高修為女隱士,85歲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
    01王芝霞便是人稱「第一女隱士」隱居終南山的隱士,自她很小的時候,她就對佛經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歡,感覺與佛已經相識很久,可能別的小孩哭鬧的時候,父母拿出棒棒糖就可以解決,但是王芝霞卻不同,她要是不開心了,父母唯一可以哄住的辦法就是說帶她去寺廟,
  • 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
    ,有很多的年輕人覺得這樣的生活非常的壓抑,從而想要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如今終南山上的「隱士」更是成為眾多人嚮往的地方,在我們看來,「隱士」一般是年輕人群體較多,不過在終南山上,卻有一個85歲的「女隱士」,她隱居終南山42年之久,從未回過家,她更是以85歲高齡打坐修行108天成為終南山「隱士」中受到崇拜。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能連續打坐108天,稱在和佛祖交流
    那麼終南山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其實還真有。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人在終南山隱世修煉,期望悟得大道,看破佛法,王芝霞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的她,在85歲高齡這一年連續打坐108天,終於如願以償和佛祖交流。
  • 這個人,只翻譯了兩卷佛經,沒想到就名垂青史
    有一位僧人只翻譯了兩卷佛經,但是卻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位僧人就是佛陀波利。多數人可能不怎麼熟悉這個名字,但是,偶爾去寺院的人都會和他產生一些聯繫。雖然很多人不熟悉佛陀波利,但是全國各地許寺院之中,都有他翻譯的一卷佛經。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編者按對於「直譯」「意譯」這組術語,大概沒有人會感到陌生,翻譯史上不少爭論就是圍繞兩種方法展開的。然而,「名不正則言不順」,概念的釐定關係到討論的有效性,「直譯」「意譯」在中文語境中的來源問題卻很少有人提及。復旦大學中文系陶磊博士的專著《「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便是回應上述問題的一種嘗試。
  • 盤點近現代中國八位才貌俱佳的女翻譯(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現代中國八位才貌俱佳的女翻譯(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現代中國八位才貌俱佳的女翻譯(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現代中國八位才貌俱佳的女翻譯(組圖)   上世紀70年代,章含之親歷了中美建交、尼克森訪華和「上海公報」談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訪華時,章參與了接待工作,當時確定下尼克森訪華的事。尼克森稱章是他見過的最好的翻譯。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一:唐玄奘其人:在開談之前,先暫時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擦除,今天講真實歷史。到達印度遊歷以及返回大唐後翻譯佛經,他遇到過語言障礙嗎?如果沒有,那麼唐僧的「外語」是如何自學成才的?二: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在討論玄奘的外語水平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對漢語詞義的影響---王慶
    在法語中,calque的原義是「用透明紙描的圖」,轉義為「模仿」、「仿造語」[1],用作翻譯術語時,意思是「依另外一種語言的模式而創造的新詞」[2]。在本文中,仿譯是指翻譯外語中詞或詞組的一種方法,通常借用外語詞的語義結構或語義的組合模式;同時,仿譯也可以指通過仿譯方法而形成的仿譯詞。仿譯,有時候也稱借譯或譯借[3](loan translation)。
  •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這部經典是被翻譯最多次的!看看你學過沒有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