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漢語、漢字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佛經譯場 合作翻譯 理論建設 人才培養 【論文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中國古代佛經譯場在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對後世翻譯活動的影響,指出佛經譯場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應當成為翻譯研究的內容之一,應當受到相應的重視
-
社會環境對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活動的重要影響
佛教由於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主動依附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得到了大多數統治者的支持,使佛經的翻譯活動也相應地受到重視並獲得大力支持。如在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曾聘請中外名僧組織翻譯佛經;後秦國主姚興遣使西迎鳩摩羅什入長安,並在逍遙園內專設譯場讓其譯經。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大都極力扶植佛教,佛教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共同信仰。
-
佛教譯經活動影響漢語發展
在漢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語言融合中,尤以佛經漢譯給中國語言文化帶來的影響最為深遠。佛經翻譯始於東漢,盛於隋唐,續至宋元,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學、哲學等方面。就語言來說,佛經翻譯不僅促進了漢語詞彙量的擴大,推動了漢語語韻學的發展,而且擴展了漢語語法結構。
-
西夏文的佛經與大藏經,對西夏佛教傳播與發展有多大影響?
西夏以党項民族為主體,在不懂漢語的党項族群眾中宣揚佛教,只有漢語佛經而沒有西夏文佛經是行不通的。因此,為了更好的發展佛教,西夏統治者在創製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以後開始大力開展翻譯佛經活動。西夏贖取《大藏經》,一方面旨在珍藏供養,另一方面亦充作翻譯之底本用。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在王室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扶持下,引進佛教的第一項事業便是翻譯佛經,因此佛經翻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縱觀吐蕃時期佛經翻譯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本文就這三個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論述。[關鍵詞]吐蕃王朝;佛經翻譯;興盛的原因[中圖分類號]B946.6+K2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57(X)(2009)04-0064-06藏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佛教。而佛教從印度的引入,佛經翻譯是先決條件。吐蕃時期,佛經翻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
此人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
他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他出生在西晉末年。西晉是由司馬懿家族通過「禪讓」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之一。但僅僅維持了50餘年就宣告滅亡,國家隨即分裂。因為早期佛教不受重視而且政權也不允許漢地百姓私自出家為僧,所以佛法的傳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只有少數的本地和西域及天竺的僧人傳播佛法和翻譯佛經,但收效甚微,從佛經翻譯的質量和數量上也不盡如人意。因為十六國的建立,佛教的傳播出現了轉機。十六國別稱五胡亂華!五胡並不是只有五個少數民族,之所以用五胡稱呼是因為這五個民族是他們的代表,分別是羯、氐、匈奴、羌和鮮卑。
-
故事:佛經翻譯大師——支謙
同時他又幫助從印度來華的維只難和竺將炎翻譯。傳說他到東吳後曾得到吳主孫權的信任,叫他輔導太子登:後來太子死了,他就去穹隆山過隱居生活,年六十歲卒於山中。支謙的譯述比較豐富,晉道安的經錄裡就著錄了三十部,梁僧祐又據《別錄》補充了六部。慧皎《高僧傳》說有四十九部。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旁搜雜錄增廣到一百二十九部。其中很多是別生或傳抄的異本,不足為據。
-
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組圖)
史飛翔 翻譯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佛經翻譯又可視為中國翻譯事業的起點。在為期八百多年的佛經翻譯活動中,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特別值得關注。 草堂寺——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草堂寺創建於公元401年,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駐錫的地方,三論宗祖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巨大的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東晉十六國時,這裡不僅是第一個國立譯經場,而且也是第一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機構的所在地。
-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對漢語詞義的影響---王慶
在法語中,calque的原義是「用透明紙描的圖」,轉義為「模仿」、「仿造語」[1],用作翻譯術語時,意思是「依另外一種語言的模式而創造的新詞」[2]。在本文中,仿譯是指翻譯外語中詞或詞組的一種方法,通常借用外語詞的語義結構或語義的組合模式;同時,仿譯也可以指通過仿譯方法而形成的仿譯詞。仿譯,有時候也稱借譯或譯借[3](loan translation)。
-
深入經藏:印度佛經是用梵語寫成?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齊文譯,世界知識社l956年出版)中寫道:「初期的佛典用的巴利語就是從這種俗語發展出來的。佛的談話與其他記載以及議論是在他死後很久方用巴利語記錄下來的,這些文件就成為錫蘭、緬甸、暹羅的佛教基礎;在這幾個國家裡盛行的是小乘佛教。佛滅後幾百年,梵文在印度曾經有過一度復興;佛教的學者們也用梵文寫著他們的哲學和其他文章。原為佛教作宣傳用的都是用梵文寫成。
-
董元奔‖翻譯活動對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思想和體制發展方向的影響
封建社會從外國翻譯過來的文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和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發展變化。約略說來,宋代以前,佛經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的更新;元代以後,自然科學技術著作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變化。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一:唐玄奘其人:在開談之前,先暫時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擦除,今天講真實歷史。到達印度遊歷以及返回大唐後翻譯佛經,他遇到過語言障礙嗎?如果沒有,那麼唐僧的「外語」是如何自學成才的?二: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在討論玄奘的外語水平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該書對「直譯」和「意譯」這組翻譯實踐及翻譯批評的重要概念進行詳細考證,釐清了二者產生、命名和發展的過程,證明其形成於佛經翻譯,流行並定名於日本蘭學翻譯,而後在清末民初回傳中國,在譯學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
-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這部經典是被翻譯最多次的!看看你學過沒有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
-
這個人,只翻譯了兩卷佛經,沒想到就名垂青史
有一位僧人只翻譯了兩卷佛經,但是卻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位僧人就是佛陀波利。多數人可能不怎麼熟悉這個名字,但是,偶爾去寺院的人都會和他產生一些聯繫。雖然很多人不熟悉佛陀波利,但是全國各地許寺院之中,都有他翻譯的一卷佛經。
-
日本自改革之後,時至今日為何依然使用中國漢字?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有著長遠的發展,不僅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於周邊的一些國家也有一些影響,其中的日本、朝鮮、越南等,這些國家都曾使用過中國漢字,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但目前就日本這個國家來說,依然使用著中國的漢字,對於日本人來說,漢字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
安世高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也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
公元一四八年來到中國,譯經三十四部共四十卷,傳播「毗縣」學說和修禪的理論,是最早有系統地翻譯小乘經籍,介紹小乘教義的傳播者。安世高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也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他本名姓清,父親是安息國的國王,他是安息國王太子。從小就聰明好學,喜歡動腦筋,善於提問題,得到王室的寵愛。安世高譯經,大概到靈帝建寧中為止。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在佛教的影響下,道家學說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理論體系。簡而言之,佛教是在兩漢之交,即魏晉水唐宋時期傳入中國的,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它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與此同時,印度的醫學、天文學和數學在翻譯佛經一千年後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碰撞,佛經的翻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