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這部經典是被翻譯最多次的!看看你學過沒有

2020-12-12 每日一首佛歌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最早開始翻譯這部經,應該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東漢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起始階段,直到宋朝的時候,佛經翻譯都還在持續。

不過,到宋朝時翻譯就進入尾聲了,宋朝過後就沒有再翻譯佛經了。原因是印度的佛教大概在我國唐朝時期遇到法難,以後就逐漸失傳了,法難時大量的印度高僧大德往西藏走,佛法開始傳到西藏去了,而漢地因為戰爭的原因,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佛法往漢地的傳播因此受到影響。從唐代末期到宋朝初期,還有一部分經典傳到中國,又相續地翻譯了一些,之後再傳到中國的經典就非常少了。

《無量壽經》翻譯的最後一個版本,也是宋朝時期翻譯的,宋法賢法師翻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從東漢到宋朝,《無量壽經》總共被翻譯了十二次,歷時近一千年,可見這部經典貫穿了整個佛經翻譯史,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無論是印度來的高僧,還是中國的祖師大德,乃至普通的信眾,都非常關注這部經典。

《無量壽經》雖然經過了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五種譯本,其他的七種版本已經失傳了。佛教史上有很多珍貴的寶貝,因為世事無常,世間人的善根又淺薄,對寶貝不認識,再加上人為地破壞、損壞,以及風雨侵蝕,很多重要的文物,像經本、古蹟、古老的寺院等,這些古代佛教的珍貴遺產大多都失傳了,消失了,或者被破壞掉了。

保存下來的這五種譯本中,大家共同推崇的,認為義理最完整的,就是我們這次要學習的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簡稱康本。這個版本無論是在文字義理上,還是整個思想體系方面,都是最佳的。所以從古到今,大家學習《無量壽經》,基本上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譯本。

曇鸞祖師《往生論注》裡面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裡引用的經文,都是康僧鎧的版本,說明從古至今,大家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譯本。這是關於經文翻譯史的一個簡單說明。《無量壽經》從東漢傳到宋朝之後,開始發生變化了,前面一千年,大家都依循康僧鎧的原譯本。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學習《無量壽經》會集本了。

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的王龍舒。王龍舒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進士,古代的進士,一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王龍舒沒做官,專門做學問。他學佛,也學淨土。《龍舒淨土文》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從宋朝以後一直到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王龍舒是第一次會集《無量壽經》的,因為他覺得《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讓人無所適從,到底哪一本好?要從哪裡學起?

他就發心把四個譯本綜合在一起(五種譯本他只見到四種,有一種他沒有見到),重新整理了一個版本。這是《無量壽經》第一次會集。王龍舒在文字上有他的優勢,蓮池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的時候,引用過他會集的版本。但是蓮池大師並不提倡他的版本,覺得理論上有問題。雖然不提倡,但還是偶爾引用他的文字內容,因為流通量大,大家對他的會集本太熟悉了。

相關焦點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經翻譯,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代臻於極盛,北宋時已經勢微,元以後則是尾聲了。千年譯經運動中出現的譯場制度對後世的翻譯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
  • 夏登山、邵有學:中國翻譯史上的「李約瑟之謎」
    主題詞:翻譯史;理論研究;積極翻譯;消極翻譯 1. 引言 季羨林(1997: 1)指出:「無論是從歷史的長短來看,還是從翻譯作品的數量來看,以及從翻譯產生的影響來看,中國翻譯都是世界之『最』。」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關於此時翻譯佛經的卷數及其名稱,藏族各史籍說法不一,但各書都普遍提到且出現率最高的無疑要算《寶雲經》、《寶篋經》、《十萬頌般若經》三部佛經,其中又以《寶雲經》的記載率最高①(註:石碩:《青藏高原的歷史與文明》[C],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第171頁。)。
  • 譯史||夏登山、邵有學:中國翻譯史上的「李約瑟之謎」
    :與翻譯史上繁榮發達的實踐傳統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傳統的翻譯家對翻譯的理論思考相當匱乏,也沒有形成翻譯理論的學術流派。相比之下,文學史上的創作實踐早在南北朝時期就產生了《文心雕龍》、《詩品》等經典理論研究著作,學術流派也呈百家爭鳴之勢。為什麼我國如此悠久、發達的翻譯傳統沒有孕育出繁榮的翻譯理論和研究流派呢?這個問題與西方學者李約瑟、韋伯對中國古代科技史和經濟史盛衰的追問十分相似,為什麼古代中國領先歐洲國家幾個世紀的科學技術在近代驟然落伍?為什麼龐大帝國發達的經濟生產沒有孕育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 史上最強和尚,不但娶妻生子,翻譯的佛經還千古傳誦
    說到佛經翻譯家,估計大家都會說:「玄奘啊!」「大師兄的師傅唐僧啊!」但是還有一人,與玄奘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他就是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佛經74部,384卷。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編者按對於「直譯」「意譯」這組術語,大概沒有人會感到陌生,翻譯史上不少爭論就是圍繞兩種方法展開的。然而,「名不正則言不順」,概念的釐定關係到討論的有效性,「直譯」「意譯」在中文語境中的來源問題卻很少有人提及。復旦大學中文系陶磊博士的專著《「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便是回應上述問題的一種嘗試。
  •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2017年08月22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賢章 字號 內容摘要:可以這麼說,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改變了漢字數量在上古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漢語、漢字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
  • 社會環境對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活動的重要影響
    佛教由於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主動依附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得到了大多數統治者的支持,使佛經的翻譯活動也相應地受到重視並獲得大力支持。如在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曾聘請中外名僧組織翻譯佛經;後秦國主姚興遣使西迎鳩摩羅什入長安,並在逍遙園內專設譯場讓其譯經。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大都極力扶植佛教,佛教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共同信仰。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前一陣西奇妹寫過一篇《沒有GPS,唐玄奘是如何去印度取經的?》後,收到許多留言詢問玄奘在取經路上經過了138個國家,他是如何操著熟練的外語問路的?好問題。小妹今天就來解答一下——玄奘的外語水平高嗎?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
  • 鳩摩羅什來中國共翻譯出多少部佛經經典?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鳩摩羅什前343年出生於西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意譯童壽。鳩摩羅什天生具有慧根,據說鳩摩羅什無師自通學會了梵文,五歲日頌千偈,七歲出家,九歲便能登壇講經,名聞西域,是名副其實的神童。
  • 古老的佛經翻譯到底有多困難?看完你就明白了
    三千弟子共翻經,相當大的翻譯的譯場,像我們現在國立的都沒有那個規模和沒有那個水準,那個時候翻譯經典必須有宰相平等一級的人來掛帥,就是你負責這事,要皇帝下詔。你看每一部經典都是說什麼,什麼時候的沙門奉詔譯,而且多少人組成的這個數百人參加的譯場,有好多道工序,至少在八道以上。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 對我國當代宗教經典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
    本文是南京大學許鈞教授為《宗教經典漢譯研究文集》寫的序言。序言強調了宗教經典翻譯的重要性,特此分享。======得知 「宗教經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廣州成功舉辦的消息,我既驚又喜。驚的是,國內有關翻譯研究的研討會雖說不少但是以宗教經典翻譯為專題、邀集不同學界的學者探討多種宗教經典的翻譯的研討會並不多見。
  • 翻譯文學: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一部作品如果在不同的時代能夠不斷吸引翻譯家們對它進行翻譯,推出新譯本,這就意味著這部作品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這本身就為它的譯本成為翻譯文學的經典提供了一個基本條件。 就像世界各國的國別文學、民族文學都會有自己的經典一樣,世界各國的翻譯文學也會有自己的經典。
  • 初入佛門,要讀的五部佛經,看看你都讀過嗎?
    下面這五部佛經,言簡意深,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大有裨益,看看你都讀過嗎?其一,《維摩詰經》之所以將這部經放在首位,是因為我們通常認為,佛經就是佛說的經典。實際上,有許多大修行的再來人,他們的說教也稱作「經」,並且被編入三藏。
  •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當翻譯佛經的時候,鳩摩羅什每講一句,都要由其他參加翻譯的人討論再討論,逐字逐句斟酌考量,有時候為了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往往會討論數天直至好幾個月,力求達到最精準的表達。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據記載有三千人之多。
  • 《心經》是翻譯次數最多、最常被人念誦的佛經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心經》的經文雖然短小,卻囊括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義理,是佛教徒早晚必誦的佛教經典。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不僅中國學界對於玄奘和《大唐西域記》有著極高的肯定,外國學者,尤其是印度學者,在涉及到古代文化時,也不忘提及玄奘所作的突出貢獻。玄奘出生於士族家庭,世代書香門第,祖上曾官至國子博士。到了玄奘這一代,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他自幼聰慧,八歲的時候聽父親講授《孝經》等儒家經典,已經能明白其中深意,融會貫通,之後便能通讀各類經典。由於父母早亡,十歲的時候隨二哥去到佛寺生活。
  • 很多學佛人有這個疑問,中國翻譯的佛經可不可靠?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現在《華嚴經》的梵文原本沒有了,真正失傳了,《華嚴經》保存的翻譯本就在中國。中國譯經可不可靠?現在人懷疑,我們也懷疑。我們最初學佛法的時候,對於翻譯的本子無法避免懷疑。為什麼?我們很簡單做了個實驗,用一篇文言文的古文,我們學校那時候念書的時候,課本裡頭還選的有文言文,讓翻譯得最好的人翻譯,找十個人,翻譯不一樣。十個人翻的不一樣,各人各人翻法,翻的文字、意思能不能翻得完整,全都有問題,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的。那佛經的翻譯難道不出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