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最早開始翻譯這部經,應該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東漢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起始階段,直到宋朝的時候,佛經翻譯都還在持續。
不過,到宋朝時翻譯就進入尾聲了,宋朝過後就沒有再翻譯佛經了。原因是印度的佛教大概在我國唐朝時期遇到法難,以後就逐漸失傳了,法難時大量的印度高僧大德往西藏走,佛法開始傳到西藏去了,而漢地因為戰爭的原因,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佛法往漢地的傳播因此受到影響。從唐代末期到宋朝初期,還有一部分經典傳到中國,又相續地翻譯了一些,之後再傳到中國的經典就非常少了。
《無量壽經》翻譯的最後一個版本,也是宋朝時期翻譯的,宋法賢法師翻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從東漢到宋朝,《無量壽經》總共被翻譯了十二次,歷時近一千年,可見這部經典貫穿了整個佛經翻譯史,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無論是印度來的高僧,還是中國的祖師大德,乃至普通的信眾,都非常關注這部經典。
《無量壽經》雖然經過了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五種譯本,其他的七種版本已經失傳了。佛教史上有很多珍貴的寶貝,因為世事無常,世間人的善根又淺薄,對寶貝不認識,再加上人為地破壞、損壞,以及風雨侵蝕,很多重要的文物,像經本、古蹟、古老的寺院等,這些古代佛教的珍貴遺產大多都失傳了,消失了,或者被破壞掉了。
保存下來的這五種譯本中,大家共同推崇的,認為義理最完整的,就是我們這次要學習的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簡稱康本。這個版本無論是在文字義理上,還是整個思想體系方面,都是最佳的。所以從古到今,大家學習《無量壽經》,基本上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譯本。
曇鸞祖師《往生論注》裡面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裡引用的經文,都是康僧鎧的版本,說明從古至今,大家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譯本。這是關於經文翻譯史的一個簡單說明。《無量壽經》從東漢傳到宋朝之後,開始發生變化了,前面一千年,大家都依循康僧鎧的原譯本。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學習《無量壽經》會集本了。
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的王龍舒。王龍舒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進士,古代的進士,一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王龍舒沒做官,專門做學問。他學佛,也學淨土。《龍舒淨土文》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從宋朝以後一直到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王龍舒是第一次會集《無量壽經》的,因為他覺得《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讓人無所適從,到底哪一本好?要從哪裡學起?
他就發心把四個譯本綜合在一起(五種譯本他只見到四種,有一種他沒有見到),重新整理了一個版本。這是《無量壽經》第一次會集。王龍舒在文字上有他的優勢,蓮池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的時候,引用過他會集的版本。但是蓮池大師並不提倡他的版本,覺得理論上有問題。雖然不提倡,但還是偶爾引用他的文字內容,因為流通量大,大家對他的會集本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