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難聞!古老的佛經翻譯到底有多困難?看完你就明白了

2020-12-11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百千萬劫難遭遇》第45講

鳩摩羅什法師也有大量的翻譯經典,他的弟子像僧肇大師一樣,不斷地對這種語感和語境進行統一,進行楷定,才形成我們現在,《法華經》,《彌陀經》,《金剛經》,這麼流暢的優美的文辭,為什麼?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出了大力,羅什法師也是一波三折,當時從西域往東土請的過程中,中間又有朝代的更迭,這個皇帝派人去請,等他要來的時候已經改朝換代了。

那隻好又在西域的途中又呆了十六年,把漢語的功底打紮實以後,後來一直到姚秦的時候,把他才迎請到長安城的逍遙園裡面。三千弟子共翻經,相當大的翻譯的譯場,像我們現在國立的都沒有那個規模和沒有那個水準,那個時候翻譯經典必須有宰相平等一級的人來掛帥,就是你負責這事,要皇帝下詔。

你看每一部經典都是說什麼,什麼時候的沙門奉詔譯,而且多少人組成的這個數百人參加的譯場,有好多道工序,至少在八道以上。首先比如說一個叫宣梵文,有人專門,來了一部經典,善長梵語的,印度話的這些人,把它用梵語念一遍,念一遍以後就要開始譯語,把所宣讀的翻譯為中國的漢語,接下來就要筆受,把翻譯過來的漢語要寫下來,寫下來以後還要回綴。

就是因為你看我們現在學語法,有倒裝句,英文和漢語的主謂賓的安立前後次第就不一樣,梵文亦復如是,就是有專門人要回綴,就是把這個次第排列出來像漢語這樣,那麼接下來還要潤文,就是讓他的文字要優美流暢,還有校勘證譯,文字優美了,但是你語言的表述是不是有誤的,還要進行勘驗,還要接下來還要證禪義,統一的譯出來,楷定了校勘以後,還要看看你的文字有沒有曲解佛經,和般若畢竟空思想有沒有違背,最後才能夠評定最終的審核和勘定。

每一道都不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特別是到回綴以下,每一道都是由一大幫人來共同審定的,大家想想我們現在讀經的時候,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都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說佛法難聞,法流東土特別難,就不用細說了,那種艱辛我們自己去體會。

我們現在在讀經的時候,你拿著這麼精美的摺疊本,結緣的時候,回去就亂扔在那,古人為什麼說抄一部經典,我一輩子抄多少,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那就只能用筆這樣抄經,這樣去流通呀,那個時候就是有的人,大施主出多少錢請多少文人秀才來抄經典,來流通,都是這麼來做功德的。所以你看這是,特別是當時這種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那是何等的悲壯,那都跟史詩一樣。

相關焦點

  •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這部經典是被翻譯最多次的!看看你學過沒有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
  • 靈山居士:另一種偉大的翻譯者
    如果我們去閱讀翻譯成中文的佛經——那些已經翻譯出來一千多年的文字——我們會發現我們和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人們存在著很多文化上的隔閡,首先我們已經不太熟悉那些兩千五百年前的語言風格。根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於東漢,也就是說,你現在閱讀的佛經有一些是東漢時期的譯者翻譯的,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除非你是從東漢穿越過來的,否則你當然會有閱讀障礙。
  • 《般若心經》在佛法裡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
    ※ 我們經常聽人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仔細想來,一點也不錯;所以,我們能夠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其實是非常幸運的。佛經浩瀚似海,我們一般最常聽聞到的正是《般若心經》,也簡稱為《心經》。《般若心經》在佛法裡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
  • 此人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
    他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他出生在西晉末年。西晉是由司馬懿家族通過「禪讓」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之一。但僅僅維持了50餘年就宣告滅亡,國家隨即分裂。因為早期佛教不受重視而且政權也不允許漢地百姓私自出家為僧,所以佛法的傳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只有少數的本地和西域及天竺的僧人傳播佛法和翻譯佛經,但收效甚微,從佛經翻譯的質量和數量上也不盡如人意。因為十六國的建立,佛教的傳播出現了轉機。十六國別稱五胡亂華!五胡並不是只有五個少數民族,之所以用五胡稱呼是因為這五個民族是他們的代表,分別是羯、氐、匈奴、羌和鮮卑。
  • 「入佛法藏」,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帶你感受一下佛經的魅力
    相信很多人看到佛經就會頭疼,因為如果沒有一定文言文功底,想要理解每一句佛經中的含義確實是比較困難。尤其還要悟懂其中的奧妙更加是難上加難。但佛家認為,只要你能完全理解一部經書的含義,其他經書也就能迎刃而解,這也是佛經的美妙魅力所在。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當時真正掌握藏文的吐蕃人並不多,加上新創的藏文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松贊幹布時期只能說是藏族佛經翻譯的濫觴,至於後世史籍所載那樣翻譯了「觀音二十一種顯密經典」②(註:石碩:《青藏高原的歷史與文明》,第173頁。)等眾多佛經的說法,很可能存在著某種誇大和附會。很多史籍儘管對此時的譯經數量、經籍名稱等記載各異,但有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就是凡記載松贊幹布時期的翻譯事跡,均提出了吞米·桑布扎這個關鍵人物。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不要去計較,都有依據。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觀」,你到底是怎麼理解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6福報,不管世出世間的福報,得生生世世地培植,跟種花一樣,你光想著它在這裝飾好看,你不澆水,不施肥,天天乾巴著它就要死的,這個培從哪裡培呢?就是從佛說的法功德中,樂說樂聽都一樣。
  • 燒香拜佛,到底有沒有用?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們不禁發問:燒香拜佛,佛菩薩真能明白自己的心,真能獲得加持,讓自己心想事成嗎?佛陀悟道成佛之後,他驚喜地發現,原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果,不能開悟明道。想要知道燒香拜佛究竟有沒有用,我們就必須先弄明白佛菩薩究竟是誰,究竟存不存在?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佛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從最初的口傳到集結成文字再到各個版本的翻譯,由於每個民族文化的不同,每個人對佛經理解的不同,在翻譯文字時,不可能完全與佛陀當年說過的話保持一致,不過佛法本身是講究以心印心的,並非一定要去執著文字。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據史料記載,幫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達八百餘人之多,慕名而來求學的僧人達三千之眾。其中以弟子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四人最為有名,合稱」什門四聖「,因此有「三千弟子共譯經」之說。從那以後,針對貪嗔痴慢疑,都有相應的對治禪法。因此更具針對性且更有效。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和不空並稱中國四個譯經家。他們都是將梵文或巴利文翻譯成中文佛經。但是,從沒有中國人將漢文大乘佛經翻譯成外文經典向外傳播,這是為什麼?
  • 對話錄 | 淨因法師:佛法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說的
    我留學最大的體驗是:第一是最大的學習就是學會生活自立,不依賴別人,用一顆平靜心去解決困難。這是留學裡面最重要的一課。只有把自己安頓好了,才能談得上安心讀書。所以我認為留學僧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拿到什麼證書,更重要的心智的成熟。面對困難的時候,有一種勇於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信心,而不是逃離。這是我在斯裡蘭卡留學中比較大的收穫。
  • 很多學佛人有這個疑問,中國翻譯的佛經可不可靠?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現在《華嚴經》的梵文原本沒有了,真正失傳了,《華嚴經》保存的翻譯本就在中國。中國譯經可不可靠?現在人懷疑,我們也懷疑。我們最初學佛法的時候,對於翻譯的本子無法避免懷疑。為什麼?我們很簡單做了個實驗,用一篇文言文的古文,我們學校那時候念書的時候,課本裡頭還選的有文言文,讓翻譯得最好的人翻譯,找十個人,翻譯不一樣。十個人翻的不一樣,各人各人翻法,翻的文字、意思能不能翻得完整,全都有問題,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的。那佛經的翻譯難道不出問題嗎?
  • 我翻譯佛經最多,幫唐朝經營西域,被稱為民族的脊梁。我是誰?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聲雷)我是翻譯佛經最多的人,幫助唐朝經營西域,被稱為民族的脊梁。我是誰?我本名陳禕,602年4月6日生於今河南洛陽偃師,從小有「神童」之稱。10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我跟隨出家的二哥住在寺廟裡,成了一個小沙彌,法名玄奘。
  •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秉承那爛陀寺千年教法,用理性辯證與思考,帶你認識學佛入門之道!二○○八年,蔣揚仁欽前往哈佛修讀印梵學系,開學時,一個美國同學好奇的詢問他:「我們讀了那麼多書,身為知識份子,應該更相信人定勝天才對,怎麼會相信佛法呢?那不是迷信嗎?」
  • 當時中國翻譯佛經,規模龐大,這裡面真的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
    淨空法師:方老師告訴我,在中國翻譯譯經的組織龐大,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多人,工作人員,玄奘大師的譯場六百人。唐朝時候全國高僧大德,有德行、有修養的人都進入譯場參與這個工作。李老師告訴我這裡面真的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這些聖者地位最低的三果阿那含。所以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他在那個時候四十多歲,我跟他學的時候,完全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佛法,但是他佩服中國人的翻譯,不但意思沒翻錯,而且翻成的文字比梵文原文還要華麗。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玄奘會梵語並且達到精通水平,有如下6個理由:(1)古代早就有「翻譯」這個職業了:小妹要再次重申,古人遠比你想像中的聰明。中國最早出現關於「翻譯」的記載是在周朝。此後他師從多位高僧,學習了《涅槃經》、《攝大乘論》、《法華經》、《維摩經》、《阿毗曇論》、《發智論》、《雜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多部經典。我們從這個小妹粗略整理的學習列表中可以發現玄奘自10歲開始接觸佛經,並學習了非常多的經典,且師從多位不同地區的高僧,他的語言溝通水平應當是不賴,屬於比較有天賦的。
  • 淨空法師:佛法修學,你有多大的成就,完全看你用的是什麼心
    我早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老師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都非常驚訝,佛經是宗教怎麼是哲學?那個時候年輕,確實不曉得。他給我介紹佛法,佛法一切經裡面,也是特別為我介紹《華嚴》,還告訴我,學《華嚴》一定要依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我是非常認真學習不少年,也講過兩次,兩次都沒講完。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