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2021-01-10 文化之源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在對佛學的深入研究中,玄奘與眾多中國僧人發現,佛法皆為印度高僧所傳所譯,是否可信,是否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傳的法,要打問號。

玄奘在江南江北遊歷兩年後又回到長安,遇到了來大唐譯經的高僧波頗。波頗不但回答了玄奘提出的許多高深問題,還向他介紹了自己曾在那裡學習過的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它是世界第一的佛教大學,在那裡,高僧大德比比皆是。就這樣,玄奘萌生了一個常人不敢想的念頭:我要到印度去,到那爛陀去,到那裡去研習佛法,核實漢譯佛經與佛陀箴言的差異。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南懷瑾曾說: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辦法超過鳩摩羅什。

雖然如此,玄奘的翻譯,反而證明了早期版本尤其是鳩摩羅什版本的可信度,打消了之前所有對佛法的疑團,化解了分歧。

英國歷史學家史密斯對玄奘的評價:「無論怎麼樣誇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大唐西域記》與《西遊記》,一明一暗,一身一心,寫盡西遊取經暨修行過程。

《大唐西域記》與《西遊記》和玄奘所譯佛經,使中國人徹底了解真正的佛經與佛教,為佛法驗明正身,是一次佛教的返本還源。

相關焦點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印度人為何如此感恩玄奘
    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駐印度大使樂玉成先生也進行了一次跟「玄奘」有關的旅行,他說,「自己所到之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玄奘無人不曉,無處不在,沒有玄奘的旅行幾乎難以想像。」  著名的那爛陀大學遺址就與玄奘的名字密不可分。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待玄奘講完佛法之後,那些前來聽講的人無不歡喜。高昌王見此情景,便懇請玄奘法師留下來,並許給他尊貴與殊榮。玄奘卻說:「我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千裡迢迢地前去天竺求取佛法,為的就是能夠讓一切眾生脫離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讓我留在貴地,我求法的心願不能實現,這豈不是使一切眾生永無解脫之日了嗎?」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不僅中國學界對於玄奘和《大唐西域記》有著極高的肯定,外國學者,尤其是印度學者,在涉及到古代文化時,也不忘提及玄奘所作的突出貢獻。玄奘出生於士族家庭,世代書香門第,祖上曾官至國子博士。到了玄奘這一代,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他自幼聰慧,八歲的時候聽父親講授《孝經》等儒家經典,已經能明白其中深意,融會貫通,之後便能通讀各類經典。由於父母早亡,十歲的時候隨二哥去到佛寺生活。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之後他又在附近遊歷了四國 並且分別學習了當地的佛法知識在玄奘31歲那年 他終於進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僅僅是學習佛教經論 還尋訪了那裡的佛教遺蹟 更是先後遊歷附近的數十個國家 在印度之後 玄奘再一次啟程 西行到了薩羅國 達羅毗茶國 缽伐多國等地 玄奘一邊翻譯經書一邊撰寫《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的風土人情習俗都作了詳細介紹 為後來唐朝對西域的幾次用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唐僧三藏玄奘法師
    社會上也有不少人精進好學、為法忘軀、淡泊名利、臨危不懼,他們的精神和玄奘有什麼區別?換言之,玄奘精神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殊意義?為什麼他能使那麼多人被這種精神感召,所激勵,進而從中受益?關鍵在於,他所學的內容是什麼,又是為什麼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從這一點來說,玄奘精神的意義,就是佛法對人類的意義,也是佛法在當代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那麼就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就是說問你子為誰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報了。然後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但是,我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什麼意思呢?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也就學了幾年,十三歲也就三年。業微,這個「業」不是惡業的業,這個「業」也是一個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氣還很少,我的功力還很淺,學習的時間又很短。
  • 玄奘法師去世後,一百多萬人送行,隊伍長達500裡
    老修行又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槃,那麼,我還是入定,等白陽佛(彌勒佛)出世,我再幫他弘揚佛法吧!」玄奘大師說:「老同參!你不要再入定了,等彌勒佛出世時,你又要錯過機會,不如現在跟我到震旦,將來我取經回來,你好幫我弘揚佛法。」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走近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老修行,已經入定。玄奘法師用引磬給他開靜,令他出定,一會兒,這位老修行開始動彈。玄奘法師便問他:『老同參!你坐在這裡做什麼啊?』老修行的嘴巴動了幾次,才發出聲音來:『我等紅陽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老同參!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老修行一聽,很驚訝地問:『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出世?』玄奘法師說:『在一千多年前,出現於世。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 透過佛學大師玄奘的一生,看到他的卓越之輪
    在玄奘的年代,來自印度的佛經並不齊全,再加上翻譯的曲解,對佛法的誤讀司空見慣,佛教領域教派眾多,相互爭執不下,玄奘的內心充滿了迷惑,佛法的真諦究竟在哪裡。波頗告訴玄奘,印度有一個叫那爛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有一個叫戒賢的高僧通曉一切佛法經論,是當世的佛學大師。印度僧人的出現,像一盞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靈,玄奘決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發源地尋求佛法的真諦。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玄奘法師的出生並沒有《西遊記》描述的那般玄幻。玄奘法師乃名門之後,祖上也多為官宦,他的父親陳惠在隋朝時曾為江陵縣令,隋亡後,隱居鄉間,遠離仕途。陳惠亡故後,玄奘法師跟隨哥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為僧。玄奘法師遊歷各地,尋訪名師,刻苦鑽研佛經。當時佛教各派之間理論上多有爭議,玄奘法師便決定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求經。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9)——辭別回國
    玄奘法師要辭行回國,戒日王說道:「弟子正要同法師一起闡揚佛法,為什麼又急著回去呢?」
  • 玄奘西行路途十分遙遠,而且過程異常艱辛,但仍不放棄
    那時的唐朝和外邦的關係很僵,也面臨著一些戰亂,玄奘提出西行到印度去求取真經是不被同意的,雖然如此,但是玄奘仍然不放棄,他帶上行囊,自己一個人向西出發。這並不是像現代人所說的,背上背包去旅行,那麼的輕鬆,他路上會經過很多關卡,一不留神就會被攔下來,還可能會被殺掉,但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的文化,加強與外國的交流,他毅然地決定前行。
  • 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11歲出家,西行求法,死後屍骨被分三塊
    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玄奘在異國他鄉遊學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備受好評與稱讚,他所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是深遠的。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在長安,他聽當時佛門大德法常、僧辯二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質疑問難,縱橫論辯,眾時賢深為其智慧與才學所折服,讚嘆他為「釋門千裡之駒」,而法師也因此譽滿京城。  在參學訪道的過程中,玄奘法師發現當時眾多高僧對佛法的見解不一,沒有定準。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沒有譯為中文,加上前人所譯經論多採用意譯,使得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讓後學們無可適從。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後世便稱之為「唐僧」,玄奘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西遊記》中講述的是唐僧西天取經的困難經歷,其實現實中的玄奘確實也是經歷了取經之路,因為玄奘為統一佛教真諦,便於貞觀元年一人長途跋涉五萬裡地,在這其中玄奘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印度佛教的那爛陀寺廟取得真經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所以,李世民對於西天取經弘揚佛法之事並不感冒,他也不認為佛教真經能讓他「江山永固」,不可能像《西遊記》裡記載的那樣,專門給玄奘送行,與他結拜兄弟,女兒國國王更不會稱唐僧為「御弟哥哥」。 所以,對於玄奘請求西天取經,李世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
  • 玄奘法師:前半生演繹傳奇,為何晚年深陷困境難以逃脫?
    據說再加上自己是得道高僧,又有留學的經歷、求學的意志力和決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唐太宗甚至還兩次的請求玄奘和尚還俗為他處理朝政,但是都被婉言謝絕了。雖然被拒絕,但是唐太宗對於玄奘和尚還是比較優待的。比如說在西安慈恩寺落成之後,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還為玄奘所翻譯的經文前面提筆寫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