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11歲出家,西行求法,死後屍骨被分三塊

2020-12-17 騰訊網

說起唐僧這個人物,想必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可以說我們對唐僧的印象都是因為《西遊記》的描述,而歷史上就有著唐僧的原型唐玄奘,歷史上的他可以說與小說裡的唐僧相差甚遠。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玄奘在異國他鄉遊學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備受好評與稱讚,他所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是深遠的。

青年講學,發現問題,萌生西行的想法

唐玄奘於公元602年出生在河南洛陽,當時他的名字叫做陳禕,是他父親陳惠的第四個孩子。他的父親雖然早年在為官之路上並沒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其忠誠廉潔的人品卻是備受稱讚,以至於後來深深影響了他這個四兒子。

11歲的時候,陳禕得到大理寺卿的允準,正式剃度出家,而他玄奘的名號也是在這時得來的,與長捷法師一起度過了學習的六年時光。這期間他不但熟讀了各種經典書籍,而且還向年長的大師請教,天資聰慧的他學識與眼界也變得更加先進和開闊起來。

後來因為戰亂的原因,玄奘開始輾轉各地,開始在各地講學。一路上他遍訪了許多的名師,各種學派的知識他也極為精通,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從當年一個稚嫩的青年成長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法師。

不過在他遊學的過程中他也漸漸發現了許多新的東西,那就是存在著眾多的學派,各種體系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很多疑問都爭論地非常激烈,但是一直都沒有著最後令人滿意的結果。後來他也發現了原因所在,根源在於就是經書的翻譯,翻譯的程度改變了原有的深意和理解,也就使得歧義越來越多,自然很多的矛盾就難以得到解決。

異國他鄉的學習與遊歷,贏得尊重與名聲

在這樣的情況下,玄奘決定獨自前往印度求取真經。於是他上表朝廷,希望唐太宗能夠批准他的西行之路。不過當時的唐太宗並沒有立即同意,因為當時社會主流還是推崇儒學,加上西行印度路途遙遠、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交流的障礙,註定要忍受更多的苦難。

但玄奘去意已決,決心已定的他自然不會改變,於是他一個人還是選擇悄然踏上了西行之路。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整整十八年之久。

26歲的玄奘從長安啟程,走出玉門關,途徑了哈密、吐魯番等地,足跡遍及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乃至巴基斯坦,最終在31歲那年抵達了印度。秉承著一顆虔誠之心的玄奘,每到一處必然會與當地的僧人交談,並且還會到寺廟和佛塔祭拜。

到了那爛陀寺的時候,玄奘也開始了自己的求學時光,五年的時間裡,他潛心研習佛法,並且涉及到了各種各樣的門派學說,使得他的佛法學識大有進步,被評為「三藏十德」。

不過玄奘並沒有僅僅滿足於這些,後來他還在印度和克什米爾等地訪問,將各種各樣如數家珍的典籍研究透徹,甚至還參加很多的佛學辯論和講經,玄奘會將自己所聽所見的記錄下來,著經立論以便解決各門派之間的學說矛盾。

玄奘在異國的遊學經歷大放光彩,也使得當地的很多人對他的名氣感到佩服。不單單是國王將他奉為座上賓,就連當時有名的戒日王都對玄奘禮待有加,還親自為他召開了一次盛大的佛學辯論會,參與的人數達五千之多,其中就有著十八位國王列席。

至於主角便是玄奘本人,他出色的學識和出彩的辯論引來現場眾人的深深折服,那場面猶如《三國演義》裡的舌戰群儒一般,所向披靡,讓對手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這次大會也正式將玄奘的名號傳播得更加廣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後在經歷了戒日王75日的無遮大會後,玄奘便開始著手,踏上回國的旅程。

回國講學,一生的影響流芳百世,供給後人評說

回國後的玄奘,受到了皇帝盛大的歡迎儀式。而玄奘也開始專心於佛法的傳頌和講學,他在弟子的幫助下將一路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編著成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內容涉及到了文化、風土、政治以及地理等等,給現代的考古留下了具有意義的考察價值,而這部著作也是小說《西遊記》一部分寫作素材的來源。

除了《大唐西域記》,玄奘還將帶回的大量的舍利、佛像等等供奉在當地的寺院裡面,加上他最為看重的足足657部的佛經。他與弟子們一起將這些著作進行合理地翻譯與編制,共計翻譯出1500萬字的經文,並且沒有因為任何的繁瑣和枯燥而做任何的刪減。

而這些譯文也傳播到了各個地方,乃至朝鮮、日本,這些經文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玄奘的毅力與成就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無人能及的。

在公元664年的時候,玄奘去世,他的遺骸被安置在當地的大雁塔裡,後來被遷往了南京的紫閣寺。五代十國的時候,由於戰亂紛飛與局勢的動蕩,玄奘的遺骨再次被緊急移出遷移到了天禧寺。到了清末時期,遺骨被日軍意外發現,在愛國人士們的爭取與抗議下,險些被運往日本。

後來他們將遺骨分為三部分,分別供奉在北京等三個地方。玄奘的一生學識廣博,毅力堅毅,他不受權位的誘惑,一心只為理想和信仰而付出。

歷史不會讓他的精神和影響受到磨滅,他的人生猶如一朵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綻放著自己的光芒,寫下了光輝的人生成就,這些事跡也將影響著後人們。

相關焦點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玄奘法師13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準許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學修養,在隋朝那個時候。這個鄭善果是以什麼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鑑,就是這個人非常會看相,非常會鑑定一個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個時候才13歲,他就在這個考場的門口,這個是非常確切的歷史記載,就在那裡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門口不肯走。鄭善果考完了出來一看,這怎麼有一個小孩?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  叄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正史載第一個西行取經的人,不是玄奘或法顯,後來竟成豬八戒原型
    後漢以來的譯經事業都是由來自印度以及西行求法第一人西域的外國人及其子孫進行的。到了三國時代,終於出現了去西域求法的僧人。這個人就是朱士行。朱士行(203—282),三國時期的高僧,法號「八戒」,祖居潁川(今河南禹州)。
  • 玄奘真的有三個傳奇的徒弟
    據《續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十三歲時玄奘也出家了。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後,收到許多留言詢問玄奘在取經路上經過了138個國家,他是如何操著熟練的外語問路的?好問題。小妹今天就來解答一下——玄奘的外語水平高嗎?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一:唐玄奘其人:在開談之前,先暫時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擦除,今天講真實歷史。
  • 法顯西行取經比玄奘早230年
    出生地:襄垣縣上馬鄉 出家修行地:仙堂寺《佛國記——法顯西行》三集大型紀錄片在央視十套精彩上映  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天竺取經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和央視聯手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於3月6日至8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13歲時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敕令口述的西行見聞,記載了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經過,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情況,對印度社會和歷史做了詳盡的記載,還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佛教理論及學術價值。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
  •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難道真的有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嗎?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說起唐玄奘,相必朋友們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吧,畢竟那是整個童年的回憶,不過呢,還是說唐僧更能為大家所接受吧!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玄奘法師嗎?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所以說唐玄奘的東度,是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的,他把印度的佛教文化,一點一滴的傳給入我國,對世界範圍的佛教理念的傳揚有跟深刻歷史意義。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歷史上,從法顯、玄奘,到全真道人丘處機,他們一路西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留下的作品成為研究西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因玄奘而得名的慈恩寺因玄奘而得名的慈恩寺玄奘為洛陽偃師緱氏人,13歲便出家做了和尚,之後遊歷荊州、成都、長安與相州(今安陽)等地,期間拜訪各路名師高僧
  • 法顯西行:被玄奘西遊淹沒的壯舉
    可惜這位歷史上首次留下姓名的西行僧人事跡有限,西行僅及今日中國新疆境內,而且他以80高齡終老西域,並沒有返回內地。翻越中巴公路第一人大約140年之後,東晉高僧法顯(約公元337~約公元422)開創了西遊旅程的新紀元。
  • 玄奘請求西行求法,未獲唐太宗批准,他決心私自前往天竺
    唐武德八年(625),玄奘輾轉到荊州、揚州、蘇州、相州等地,經過長達八年的時間,他遍訪名師,以謙虛的態度與精湛的學識獲得了全國各地得道高僧的一致讚揚。 通過這八年來在全國各處的講筵所聞,玄奘逐漸認識到漢文佛經版本不一所帶來的矛盾說法以及來自佛教教義的混沌不清。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很多人看過《西遊記》 都說是神話故事 但西遊記中唐僧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過的 他的原型就是玄奘 。玄奘是一位唐代有名的高僧 在貞觀元年 李世民剛剛當皇帝 由於佛教思想上的種種分歧 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貞觀二年 玄奘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經過了涼州 玉門關 五烽等地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伊吾 在高昌國 玄奘受到了當地國王的禮遇 過了高昌國治國 玄奘繼續一路西行 先後經過了屈支 碎葉城 赤建國 蔥嶺等地 玄奘停留在加溼彌羅國 在那裡 玄奘學習了許多梵文經典
  • 披荊斬棘西行取經
    玄奘披荊斬棘西行取經求取真經,徹底弄個明白,以釋眾疑。百折不撓西行求法玄奘在25歲那年,離開長安西行,開始了遠涉異國的萬裡孤徵。他說:「我遠遊是為了求法』,今雖被大王所阻,但只有骸骨可以留 在這裡,我的精神和意志大土是留不住的。」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唐僧這個形象,取材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僧、偉大的文化名人——玄奘的事跡。玄奘俗姓陳,原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人。隋開皇二十年出生在一個世宦之家。他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祖父陳康,做過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曾任隋朝江陵縣令。陳惠於隋場帝大業年間,辭官還鄉,從此潛心儒學。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玄奘法師的出生並沒有《西遊記》描述的那般玄幻。玄奘法師乃名門之後,祖上也多為官宦,他的父親陳惠在隋朝時曾為江陵縣令,隋亡後,隱居鄉間,遠離仕途。陳惠亡故後,玄奘法師跟隨哥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為僧。玄奘法師遊歷各地,尋訪名師,刻苦鑽研佛經。當時佛教各派之間理論上多有爭議,玄奘法師便決定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求經。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因為《西遊記》,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將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用神話故事和通俗文學的形式相結合,使「唐三藏」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唐僧,這個在歷史上隻身一人從印度取回數百卷佛經的唐代聖僧,在小說中成了一個總顯得懦弱的普通人,一遇險阻,就感到不安。但史實或許並非如此。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以「三藏」來指代玄奘的稱呼方式。
  •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傑出的翻譯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
    所以,每當看到唐僧殘忍地懲治、處罰為取經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行者悟空時,我都遏制不住心頭的憤慨,有時竟至兩三天內,「於心有戚戚焉」。及長,方知《西遊記》中的唐僧,不過是文人筆下塑造的文學形象,並非玄奘的本來面目。
  • 唐玄奘 :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他不但不軟弱愚蠢,還為了西行取經的心願,賭上性命,畢生奮鬥。他的人生經歷,簡直可以為這幾天高考的學子們打勁:路途雖苦,只要有信念,全世界都會來幫你。他違抗唐太宗命令,孤身偷渡出國5萬裡,在沙漠上差點被通緝、被暗殺、被渴死、被軟禁,在鬼門關幾進幾出;憑一己之力,在辯論大會上讓3000個印度僧侶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