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請求西行求法,未獲唐太宗批准,他決心私自前往天竺

2020-12-17 騰訊網

  一部《西遊記》膾炙人口,流傳數百年而經久不衰,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唐僧等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唐武德八年(625),玄奘輾轉到荊州、揚州、蘇州、相州等地,經過長達八年的時間,他遍訪名師,以謙虛的態度與精湛的學識獲得了全國各地得道高僧的一致讚揚。

  此時的他已經躋身於當世高僧的行列。通過這八年來在全國各處的講筵所聞,玄奘逐漸認識到漢文佛經版本不一所帶來的矛盾說法以及來自佛教教義的混沌不清。

  特別是當時攝論與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不相同,所帶來的矛盾時常使佛教信徒感到迷惑不已。為了解決這些疑惑,玄奘萌發了前往佛教發祥地的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經真解的想法。

  為此他努力學習梵文,克服語言障礙,並不惜放棄長安城內莊嚴寺方丈之位。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求唐太宗允許自己西行求法,但卻未獲批准,他決心私自前往天竺。

  參考文獻:《新唐書》

相關焦點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時期的高僧玄奘法師,不過,玄奘法師前往天竺(今古印度)取經,可沒有《西遊記》中唐僧這般風光,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他前往天竺,玄奘法師是自己偷偷溜走的。627年,玄奘法師開始了漫漫西行路,其艱險遠超書中的八十一難。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迎來接往,相反他的第一難卻是唐太宗所賜。唐朝時,去天竺要通關文書,玄奘法師幾次上書向皇帝索要,都被唐太宗拒絕。無奈之下,玄奘法師只得混在難民中出城西行。
  • 玄奘法師與大雁塔的不解之緣 情系西安洛陽兩大古都
    提到西安大雁塔,對洛陽人來說,更多的是想到玄奘法師,他將西安與洛陽兩大古都從佛文化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在二十歲,受具足戒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發現眾師所說,與經典頗有歧異,令人無所適從。尤其《十七地論》,見解不同。乃發願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由於赴天竺路途,要經過崇山峻岭、崎嶇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師在未啟程之前,先練習爬山越嶺的技術,先用桌子、凳子之類物品,堆成假山,從這邊爬到那邊,再從那邊爬到這邊。
  • 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下,順利到達大雷音寺,求取真經後,返回大唐,受到唐太宗的親切接待。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13歲時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
  • 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11歲出家,西行求法,死後屍骨被分三塊
    可以說我們對唐僧的印象都是因為《西遊記》的描述,而歷史上就有著唐僧的原型唐玄奘,歷史上的他可以說與小說裡的唐僧相差甚遠。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玄奘在異國他鄉遊學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備受好評與稱讚,他所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是深遠的。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佛教各學派的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就決定前往天竺求學。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
  • 法顯西行:被玄奘西遊淹沒的壯舉
    回國後,法顯將十餘年遊歷所得,撰成《法顯傳》,又稱《佛國記》,就是關於環南海和印度洋東西方精神與物質文化交流的「西遊記」。湯用彤讚譽說,法顯是「廣遊西土,留學天竺」之開創者。西行求法開創之人作為開創西遊天竺之路的僧人,法顯創造了哪些奇蹟呢?
  • 玄奘法師去世後,一百多萬人送行,隊伍長達500裡
    由於赴天竺路途,要經過崇山峻岭、崎嶇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師在未啟程之前,先練習爬山越嶺的技術,先用桌子、凳子之類物品,堆成假山,從這邊爬到那邊,再從那邊爬到這邊。一天練習多次,後來自己感覺爬山的技術不錯,又到山上去實地練習,約有一年經驗,技術方臻熟練。於是上表,申請到天竺取經。當時(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為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玄奘大師發願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  貞觀元年(627年),法師決意西行。因從中土前往西域,必須要得到皇帝的特許,他二度上表陳情,但沒有獲得批准。但他仍冒險出關,由長安經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蘭州抵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可是剛到不久,長安的追捕令也緊隨其至。法師唯有晝伏夜行,歷盡艱險,穿過甘肅走廊,抵達瓜州(今甘肅西北部),不顧留難,執意前行。
  • 玄奘真的有三個傳奇的徒弟
    據《續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十三歲時玄奘也出家了。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歷史上,從法顯、玄奘,到全真道人丘處機,他們一路西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留下的作品成為研究西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在下定決心取道西域而深入天竺(古代對於印度的稱呼)的僧人中,法顯是最早順利完成這個目標並且順利歸來的人。追記他的全部旅程的《佛國記》,無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萬裡遠遊遊記。
  • 透過佛學大師玄奘的一生,看到他的卓越之輪
    (二)西行求法公元626年,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禁止出境。當時,大唐立國不久,帝國的安全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玄奘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否決,結伴同行的人都退縮了,但是玄奘沒有放棄。他一邊學習古印度文,一邊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第二年秋天,為了應付霜災造成的饑荒,官方允許長安的百姓外出,對於玄奘這是離開長安最好的時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歲的玄奘離開了長安。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
  • 他家喻戶曉,西行的奇妙旅程,歷經千辛萬苦讓佛學成為經典
    現如今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了,雖然我們都知道妖魔鬼怪都是虛構而成,但唐僧取經卻不是虛構出來的,吳承恩正是以唐代知名高僧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寫了這一傳世佳作,佛教之所以能夠從印度傳入我國,和玄奘的努力密不可分。
  • 玄奘: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佛教在線1月5日消息  據新浪報導: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裡,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 唐玄奘 :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結果唐僧位居前列,說他膽小懦弱,還無數次冤枉捨命救他的孫悟空……可當物道君翻閱過史料後發現,我們對唐玄奘的誤會太大了。他不但不軟弱愚蠢,還為了西行取經的心願,賭上性命,畢生奮鬥。他的人生經歷,簡直可以為這幾天高考的學子們打勁:路途雖苦,只要有信念,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剛剛鬆了口氣的唐太宗收到一封陳情表,說是有一個叫做玄奘的僧人要西出涼州,去天竺國求取佛經。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敕令口述的西行見聞,記載了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經過,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情況,對印度社會和歷史做了詳盡的記載,還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佛教理論及學術價值。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僧人之一,他西行求法的經歷不僅由他本人寫成了《大唐西域記》,更是隨著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流行而家喻戶曉,但歷史上的玄奘大師與文學上的唐僧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的。玄奘大師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他更是中國學術界尤其是邏輯學界最為光輝的頂點之一。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他出生於隋開皇二十年(一說出生於隋仁壽二年,延後兩年),5歲喪母,10歲慈父見背,13歲隨次兄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玄奘。他自幼聰敏好學,接受傳統文化,悟性極高。在淨土寺,從師研讀《涅槃經》《攝大乘論》,達6年之久;後值戰亂,又前往四川,四五年間師從多位法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學說,學業大進,造詣日深,而且掌握了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