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2020-12-14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1月5日消息  據新浪報導: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裡,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玄奘隨其兄長赴長安居留,後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遊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要典《瑜迦師地論》作為依據,發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裡。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穆素爾嶺)、素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西南)、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僕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裡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國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係史的重要文獻。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到了玄奘父親陳惠這裡,仍是家學淵博,曾當過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玄奘則是家中的第四個兒子。後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春,27歲的大唐高僧玄奘自長安出發前往印度取經。由於唐朝時對於百姓的出國管理非常嚴格,當時玄奘提出西行取經的申請,是被駁回的。但627年,意志堅決的他乘著長安鬧饑荒,天下大亂時偷偷跑了出去。
  •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傑出的翻譯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舉世公認的傑出的翻譯家、旅行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打開關於「唐僧」的網頁,實在驚詫不已。絕沒想到,人們對於這個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興趣。及長,方知《西遊記》中的唐僧,不過是文人筆下塑造的文學形象,並非玄奘的本來面目。通過閱覽唐代史籍、玄奘親自著述的《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跡和高尚的人格風範,偉大的精神追求,知道過去種種看法並非來自於歷史真實,實在是錯怪了他。唐僧俗姓陳,洛陽偃師縣緱氏鄉陳河村人,十三歲出家,法名玄奘。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因為《西遊記》,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將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用神話故事和通俗文學的形式相結合,使「唐三藏」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唐僧,這個在歷史上隻身一人從印度取回數百卷佛經的唐代聖僧,在小說中成了一個總顯得懦弱的普通人,一遇險阻,就感到不安。但史實或許並非如此。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以「三藏」來指代玄奘的稱呼方式。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組圖)
    從隋代(公元590年)到唐代,是我國佛經翻譯事業高度發展的時期。隋朝已設立了正規的、永久的國家譯場。到了唐代,譯經事業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許多地方都設有譯場,尤以國都長安城中的三大國立譯場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薦福寺最為著名。三大國立譯場都在長安,這足見當時翻譯活動的活躍與重要。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玄奘是一位唐代有名的高僧 在貞觀元年 李世民剛剛當皇帝 由於佛教思想上的種種分歧 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貞觀二年 玄奘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經過了涼州 玉門關 五烽等地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伊吾 在高昌國 玄奘受到了當地國王的禮遇 過了高昌國治國 玄奘繼續一路西行 先後經過了屈支 碎葉城 赤建國 蔥嶺等地 玄奘停留在加溼彌羅國 在那裡 玄奘學習了許多梵文經典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真正稱得上前無古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在翻譯的方式中,玄奘曾經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的翻譯方法,大力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
  • 你知道玄奘的母校、西天取經的目的地是哪嗎?中國女孩親自探訪!
    Hi,這裡是KK見世界獨家旅行分享頻道;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所以很多佛教的重要聖地都在印度,有一處遺址曾經是印度最高學府所在地,是佛陀曾經講法的地方,是印度中世紀(6-9世紀間)佛教鼎盛時期實際的佛教中心,也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求學的目的地,他的母校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西安最良心的世界遺產,唐代三大譯經場之一,千年古寺,免費參觀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玄奘,大雁塔,慈恩寺義淨,小雁塔,薦福寺同是唐代著名高僧同是建於唐代的千年佛塔同是唐代的著名寺院,國家三大譯經場之一>同時以「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兩位高僧、兩座佛塔、兩座皇家寺院,是唐代長安留下的最珍貴文化遺產大雁塔、慈恩寺因玄奘法師而名揚四海,其中最大的功勞是《西遊記》,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無人不知,紅遍全球,很多朋友都是看著電視劇長大的
  • 玄奘法師與大雁塔的不解之緣 情系西安洛陽兩大古都
    提到西安大雁塔,對洛陽人來說,更多的是想到玄奘法師,他將西安與洛陽兩大古都從佛文化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西安薦福寺:關中八景之一 遊學印度的義淨大師曾在此翻譯佛經
    西安城裡著名的佛塔要數大雁塔和小雁塔了,大雁塔如今常常被作為西安的標誌,大家都知道大雁塔下的大慈恩寺是玄奘西行取經後翻譯佛經之地。關於小雁塔可能大家知道的就不多了。小雁塔原本是唐代薦福寺內的一座磚塔,因此又稱為「薦福寺塔」,和著名的大雁塔一樣建於唐景龍年間,」雁塔晨鐘」所說的就是小雁塔,這也是清代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只是進入小雁塔景區不需要購買門票,憑「身份證」就可以免費換票入內。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02《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法顯之後,湧現出一大批不畏艱險去往印度求學佛法的中國僧人,如唐代高僧玄奘。中國人對玄奘可謂耳熟能詳,不但因為他是《西遊記》唐僧的原型,更是《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由唐代玄奘口述、辯機所撰)。
  • 薦福寺屬於關中八景之一,義淨大師曾在此翻譯佛經,進來了解一下
    西安著名的佛塔有大雁塔和小雁塔,如今大雁塔經常被用作西安的象徵,大家都知道大雁塔下的大慈恩寺是玄奘西行後翻譯佛經的地方,可能對小雁塔了解不多。小雁塔原是唐代薦福寺的磚塔,故又稱「薦福寺塔」,與著名的大雁塔一樣建於唐景隆時期,「雁塔晨鐘」是指小雁塔,也是清代關中八大著名景點之一,只是進入小雁塔景區不需要買票,可以憑身份證免費換票。
  • 想起了唐玄奘
    唐玄奘(602—664),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玄奘遍遊天竺名山大剎,戰勝五天竺佛學者,取得無上榮譽。他並不因戰勝論敵,發生傲惰之心,悉心搜集梵文佛書後,啟程回國。貞觀19年,到達長安。唐太宗問他何願,他只發心譯經,專心做文化的播火者。玄奘從事翻譯凡19年,譯書75部,1335卷,在四大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中,玄奘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玄奘法師簡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他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和佛經譯者,則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長安大雁塔,詮釋玄奘一生的奮鬥之地
    大雁塔是盡收佛學經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它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視為古城的象徵。大雁塔就是佛塔中的經典之作。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於慈恩寺中,是唐高宗李治為存放高僧玄奘由印度帶回來的經書而專門修建的。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大雁塔就是他親自督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