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書,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託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讚他的志節。陳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
玄奘幼年跟父親學《孝經》等儒家典籍,「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養成了良好的品德。然而,玄奘五歲的時候,母親去逝,十歲的時候,辭官隱居的父親撒手人寰,顯貴一時的陳家遭遇巨大的變故。父親去世後,二兄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年幼的玄奘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跟隨兄長投靠佛門。但是,這個早熟的孩子發現,洛陽的寺院生活,非常適合自己的天性。公元612年,隋帝國選拔僧人,這是一次皇帝親自發動的宗教活動,考試很嚴格。只有那些稟賦超凡的人才能被錄取,但是,十三歲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聰慧打動了主考官,最終被破格剃度。
當玄奘成為一名僧人的時候,佛教已傳入中國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侶如織,少年玄奘在洛陽濃厚的佛學氛圍中逐漸長大,由於良好的儒學根底,僅僅五、六年時間,他的才華就傳遍了整個洛陽。他不僅對佛教經典有驚人的記憶力,而且見解獨到。
公元618年,隋帝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戰火燃燒到洛陽的時候,玄奘來到了都城長安,此時的長安剛剛更換了主人。隋帝國滅亡,大唐初建。戰爭還沒有結束,長安的寺院破敗不堪,痴迷於佛法的玄奘選擇了南下,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遊學生涯。在七年的時間裡,玄奘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種佛教典籍,訪問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試圖徹底讀懂佛法。如饑似渴的學習使玄奘聲名鵲起,被譽為佛門的千裡之駒。然而,疑惑開始困惑玄奘。佛的本性是什麼?凡人最終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沒有一個高僧的解釋令玄奘信服,對於一個僧人而言,這是一種根源於靈魂深處的迷惘。玄奘明白,他將用一生的時間去解開心中的迷惘,去尋求生命的意義。
《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年幼的時候,母親曾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騎著一匹漂亮的白馬向西而去,或許,這是冥冥之中的某種暗示。一個偶然的機會,玄奘在長安碰到了一個來自異邦的高僧,這次遭遇將改變玄奘的一生。這個叫波頗的僧人來自印度,他正在長安講經說法,心事重重的玄奘從波頗身上迅速體悟到印度佛學的智慧,感受到佛學發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來自印度的佛經並不齊全,再加上翻譯的曲解,對佛法的誤讀司空見慣,佛教領域教派眾多,相互爭執不下,玄奘的內心充滿了迷惑,佛法的真諦究竟在哪裡。波頗告訴玄奘,印度有一個叫那爛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有一個叫戒賢的高僧通曉一切佛法經論,是當世的佛學大師。印度僧人的出現,像一盞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靈,玄奘決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發源地尋求佛法的真諦。母親的夢在冥冥中應驗了,向西而行,去那個叫那爛陀的地方。
(二)西行求法公元626年,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禁止出境。當時,大唐立國不久,帝國的安全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玄奘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否決,結伴同行的人都退縮了,但是玄奘沒有放棄。他一邊學習古印度文,一邊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第二年秋天,為了應付霜災造成的饑荒,官方允許長安的百姓外出,對於玄奘這是離開長安最好的時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歲的玄奘離開了長安。
風餐露宿一個月之後,玄奘抵達河西走廊的門戶涼州,在涼州停留月餘後,玄奘繼晝伏夜行,至瓜州 ,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裡。
在迎溼彌羅國,玄奘學習梵文經典,後又到達今巴基斯坦境內,一年裡親歷四國,所到之處,都停留學習佛法。在31歲那年,玄奘邊學邊行,始進入中印度。此後,玄奘一邊學習佛教經論,一邊巡禮佛教遺蹟,先後經歷十多個國家,始至那爛陀寺留學,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除了通覽佛教經典,玄奘還專心於古印度的邏輯學和語言學,對於佛教的通用語梵文,他更是字斟句酌。留學期間玄奘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公元636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在其後的3年時間裡,玄奘走遍了整個印度訪師參學,並重返那爛陀。
離開長安14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經完成,玄奘渴望重返大唐。但戒賢法師希望玄奘在那爛陀開設講壇,與一個攻擊瑜伽派的高僧辯論,古印度的辯經非常激烈,失敗者要麼銷聲匿跡,要麼改換門庭。玄奘開始設立講壇,為那爛陀的榮譽而戰,隨著辯論的深入,兩個講壇的學術最後都歸集到玄奘門下,瑜伽學派的神聖地位得以重新確立,玄奘的聲音開始流傳。但玄奘仍想儘快返回大唐,他說,西行的目的就是為眾生解惑,現在學業已經完成,他想回到他的國家。但一次次不期而至的辯經不斷打亂玄奘的計劃,以致印度最有權勢的兩個國王也捲入進來。
其中權勢最大的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5天,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42歲的玄奘,在佛法領域的修為確實非常人可比。他十歲開始學法,青年時期遍訪中國名師,自從西行以來,15年間,研讀各家經典,從未停歇,加上無以倫比的語言天賦和人格魅力,玄奘已經成為佛教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大師。這次辯經過後,玄奘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和小乘共同推舉為大師。
(三)取經歸來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歷經兩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19年的西行已經結束,所有的苦難和榮耀都成為往事。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有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需要完成—佛經翻譯,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然而,皇帝對佛法似乎一點都沒有興趣,他更關心西域和蔥嶺以西的風土人情,並希望他寫一本書,將西行以來的見聞寫下來。對於佛法,唐太宗不支持,也不反對,但仍答應以國家的名義支持玄奘的事業。玄奘白天翻譯經卷,晚上還要抽出時間為皇帝寫書,這本書對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關係到玄奘的前途。
佛經翻譯不是一兩個人的簡單工作,而是一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大工程,玄奘網羅了一批最優秀的高僧,根據各自不同的稟賦,擔當相應的工作,這裡有精通梵語的人,也有漢文專家,有人負責潤色,有人專職記錄,有人正義,有人正字,還有一些來自朝廷的要員逐字監閱,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整個翻譯工作竟然有十道工序,分工之嚴謹細緻,令人驚嘆,而精通梵語和漢文兩門語言的玄奘本人,則是整個翻譯工程的主持,他每天的睡眠時間不會超過4小時。《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性情淡雅,不喜交友,進入翻譯現場之後,如果沒有朝廷的命令,從不中途離開,為了他摯愛的佛學事業,玄奘嘔心瀝血。
公元648年,玄奘的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轉機,唐太宗同意為玄奘剛剛翻譯完成的《瑜伽師地論》經書作序。唐太宗寫道:佛教興起於西方世界,漢代傳入中土,幾百年間,教義繁多,眾說紛紜,幸有佛門領袖玄奘法師,天資聰慧,稟賦超人,隻身策馬,長途遠徵,積雪塵飛,道路難辨,驚沙夕起,遮天蔽日,週遊西宇,十有七年。 《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親筆書寫,總共781字,這個將大唐帶入盛世的帝王,用極其華麗的文字,高度評價了玄奘西行取經的壯舉,也充分肯定了玄奘的佛經翻譯事業。大唐的皇帝不僅敕封玄奘為佛門領袖,而且,第一次表達了對佛教的支持態度,而這正是玄奘日思夢想的追求,他的苦心積慮終於得到了回報。至此,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
玄奘回國之初,唐太宗給予他高度評價,要求他棄緇還俗,太宗勸玄奘棄佛還俗的要求與他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但玄奘不改初衷。唐高宗李治上臺以後,也多次提出令玄奘棄緇還俗的要求。為了擺脫唐初統治者的控制,玄奘多次提出回家鄉少林寺翻譯佛經,但均遭到拒絕。
公元657年,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再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高宗回信拒絕。公元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玉華寺中的玄奘,再也沒有踏進過繁華的長安城。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佛經翻譯上。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天竺。十九年的時間,玄奘一共翻譯佛經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玄奘翻譯的佛經,數量之巨大,質量之嚴謹,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後來者更是難以企及。在中國的翻譯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絕後,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找不出第二人。
然而玉華寺中的玄奘,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在他親手督造的石窟,玄奘最後一次禮佛,對於一個僧人而言,生命的目的在於實現圓滿,圓滿的標誌就是成佛。自從踏入佛門以來,玄奘一直追隨佛的腳步,片刻也不敢懈怠。十歲踏入佛門,十三歲正式剃度,二十七歲時為尋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學習,十九年嘔心瀝血的翻譯,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問心無愧,冥冥之中,玄奘似乎聽到了佛的聲音,天堂在召喚。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玄奘相信,他能夠成佛。玄奘生病的消息傳至宮廷,唐高宗迅速指派皇家醫生診治,但是,御醫到達玉華宮的時候,玄奘已經圓寂。據史料記載,史料記載,玄奘的葬禮,從皇室到百姓,從佛門到俗世,長安附近五百裡內送葬者一百多萬人。
材料分析:
一、興趣類型分類法
玄奘常常設立道場講經,弘揚佛法,解惑眾生,具有告知、喚醒、啟迪、幫助人的作用;玄奘在印度設立講壇參加辯經,被推為大師,具有無與倫比的語言天賦和人格魅力,可看出「S」的特質。
取經歸來後,玄奘為完成佛經翻譯事業,想盡辦法獲得皇帝支持,組建了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佛經翻譯龐大工程,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取得了中國翻譯史上空前絕後的地位,具有「E」的特質。
除此之外,玄奘著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唐西域記》,創立法相宗,具有「A」的特質。
綜上,玄奘霍蘭德興趣類型的前三個字母為SEA。
經查閱,霍蘭德職業代碼檢索表中SEA對應的職業有:娛樂活動管理員、國外服務辦事員、社會服務助理、一般諮詢者、宗教教育工作者。
二、興趣事件分類法
玄奘跟隨兄長投靠佛門後,痴迷佛法,並在以後的多年中如饑似渴研究各種佛教經典,不遠萬裡去印度探求佛法真諦,其興趣已經經過了「認知-有趣-樂趣」的發展階段,進入到志趣,並轉化成了職業,最終成為著名的佛學家。
玄奘取經歸來後,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佛經翻譯上,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該興趣已發展成為志趣,最終成為著名翻譯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三、榮格性格類型分類法
玄奘性情雅淡,不喜交友,多專注於內在世界的意念,為「I」;
玄奘致力於探求佛教真諦,尋求生命意義,並為此不顧生命遠赴印度求取佛法,創立法相宗,偏好為「N」;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玄奘設道講經,西行求法,最終目的都是為眾生解惑,偏好為「F」;
玄奘做事能夠明確自己的選擇,西行求法路途中無論誘惑還是艱難險阻都具有堅定的信念,做出理智的判斷,實現自己的目標,為「J」;
綜上,玄奘人格類型可能為「INFJ」(內向、直覺、情感、判斷)。
從MBTI性格上看,這類人感情強烈,原則性強且具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善於獨立進行創造性思考,即使面對懷疑也能夠對自己的觀點堅信不疑,看問題常常能入木三分,喜歡生產或提供一種自己能感到自豪的產品或服務。
經查閱,INFJ性格類型所適合的典型職業為:人力資源經理、特殊教育人員、職業規劃師、培訓師、宗教教育、社會科學工作者等。
四、價值觀分析法
玄奘為佛門領袖,無論西行求法還是佛經翻譯,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眾生解惑,其最主要的價值觀是利他主義。
五、成就事件法
玄奘一生,成就事件太多,此處舉一例,如下:
在佛教領域教派眾多、爭執不下、佛經不全、翻譯曲解的情況下,玄奘決定前往印度探求佛法真諦,他不畏艱難,隻身一人,歷時十九年時間,一百一十個國家,五萬裡行程,最終將佛法帶回大唐並進行翻譯,成為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
分析:
知識—佛學知識;深厚的漢文化底蘊;梵語;古印度語言學
技能—講經;梵語;古印度語言
天賦—對佛學的悟性;語言天賦
價值觀—利他主義
興趣—佛學研究;佛經翻譯
性格—N、F、J
六、內外生涯分析法
內生涯的主要要素有:知識、技能、經驗、工作成果、觀念、內心感覺、心理素質等。玄奘從小備通經典,有深厚的漢文化底蘊,十三歲就因非同一般的聰慧被破格剃度,自小深受寺院濃厚的佛學氛圍薰陶,對佛教經典有驚人的記憶力和悟性,不到20歲才華就名滿洛陽。之後為了探求佛法的真諦不遠萬裡遠走印度那爛陀學習,併名震印度。歸國後又數十年如一日組織佛經翻譯,取得巨大成就。玄奘具有深厚的漢文化和佛學底蘊、極強的學習能力、頂尖的心理素質、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的意志、崇高的信仰,內生涯十分夯實。
外生涯的主要要素有:職務職級、薪資報酬、工作內容、時間、地點、環境等。玄奘祖輩為官,幼年良好的家庭環境為玄奘未來的事業奠定了家庭基礎;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為玄奘的佛學事業提供了可能;洛陽佛教中心的地位和洛陽寺院氛圍的薰陶為玄奘提供了良好的佛學學習環境;大唐的強大是玄奘西行取經成功的國家根基;以那爛陀為主的印度的遊學經歷為玄奘事業騰飛插上了翅膀;皇帝的支持為玄奘的佛經翻譯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內外生涯的關係:玄奘一生中內外生涯都起著作用,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內生涯,玄奘的內生涯支撐著並不斷推動著其外生涯的發展,到達一個又一個的高點。《三藏法師轉》披露了玄奘西行中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在自然環境(大漠、雪山等)和社會環境(戰爭、禁邊、強盜、異教徒等)不利的情況下,玄奘就是憑著堅實有力的內生涯要素一步步度過難關,完成西行壯舉。如果內生涯發展的不好,玄奘西行就無從談起了。舉一例,在玄奘走進800裡大漠後,不小心將水囊打翻,但玄奘寧死不違背自己的誓言: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這絕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七、向陽職業規劃模型
職業取向系統
商業價值系統
職業機會系統
性格:INFJ(諮詢者、勸導者,宗教教育)
知識:佛學知識;深厚的漢文化底蘊;梵語;古印度的邏輯學和語言學
宏觀:大唐的強大;洛陽佛教中心的地位
興趣:興趣類型-SEA(宗教教育工作者);興趣事件-佛法研究、佛經翻譯
技能:講經;梵語;古印度語言
產業: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皇帝支持佛教
價值觀:利他主義
天賦:對佛學的悟性;語言天賦
組織:洛陽寺院;那爛陀;慈恩寺
需要:自我實現
經歷:洛陽寺院;南下七年遊學生涯;西行求法;佛經翻譯;慈恩寺主持
家庭:前期好(祖輩為官,良好的家庭環境的薰陶),後遭遇變故
使命:弘揚佛法
人脈:大唐及西域各國皇室;印度皇室;那爛陀;佛門
職業:高僧-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
八、卓越之輪、頂端優勢
玄奘因家庭變故跟隨兄長投靠佛門,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寺院生活很適合自己天性,並在13歲時抓住了隋帝國選拔僧人的機會,以非同一般的聰慧打動主考官被破格剃度,至此確定自己的主業—僧人,之後僅僅五六年時間,其才華就名滿洛陽。確定自己的主業後,不管是南下7年遊學、西行取經、還是佛法翻譯,都牢牢圍繞著主業進行,即便在西行中高昌國王請他留下來,在取經回來後唐太宗要他還俗主持政務,他都不為所動,卓越之輪越轉越快,越轉越順利,甚至以一己之力使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最終成為聞名中外的佛學家和翻譯家,實現卓越,達到生命頂端。
同時,玄奘的影響遠遠超出宗教之外:19年時間,110個國家,5萬裡行程,他以堅定的意志和獨一無二的智慧徵服了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旅行者,現代探險家的先驅。他是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最成功的使者,成為亞洲兩國大國之間友好的化身,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是空前絕後的,他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
玄奘的一生,是卓越之輪和頂端優勢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