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
叄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歷史上的唐僧,俗姓陳,本名禕,河南偃師縣緱氏鄉陳河村人。他出生於隋開皇二十年(一說出生於隋仁壽二年,延後兩年),5歲喪母,10歲慈父見背,13歲隨次兄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玄奘。他自幼聰敏好學,接受傳統文化,悟性極高。在淨土寺,從師研讀《涅槃經》《攝大乘論》,達6年之久;後值戰亂,又前往四川,四五年間師從多位法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學說,學業大進,造詣日深,而且掌握了梵文。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當時,他是偷越國境出去的,並不像《西遊記》中所講的,受到皇帝的禮遇,「備下御酒,發放通關文牒,送至關外」。取經路上,玄奘「乘危遠邁,策杖孤徵」,歷盡艱難險阻,經過古代中亞和南亞地區大小一百多個國家,最後到達了印度。這段行程將近3年。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學習5年之後,又相繼訪問了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最後重新回到那爛陀寺。歷時19年(一說17年,緣於對走出國境時計算上的差異),行程5萬裡,返回長安,共帶回657部佛經、150粒佛舍利、7尊金銀佛像,還有許多果菜種子,為加強我國同中亞、南亞諸國的友好往來和開展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後於玄奘40年、同樣西行取經的義淨法師寫過一首《求法詩》,在佛門中廣泛流傳。詩云:「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後一段也是19年,主要是譯經、著書。回到長安後,他悉心翻譯佛學經典,共譯出《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重要經典75部,計1335卷,佔唐代翻譯佛經總量的一半以上。其間,他還把《道德經》《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把中華傳統文化介紹給了印度等國。
根據唐太宗「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指玄奘)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的指示,玄奘法師於回國後第二年,親自口述,由弟子辯機輯錄出《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書中記錄了西遊中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所見所聞,內容涉及印度等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藝和山川、風物等諸多內容,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他還直接繼承了煩瑣深奧的印度瑜伽派理論,與其弟子窺基一道創立了「法相宗」(又稱「唯識宗」)。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師於玉華宮(在今陝西銅川市,當時是皇帝行宮)圓寂,享年65歲。高宗聞訊痛哭,說:「朕失國寶矣!」罷朝三日,以示哀悼。
魯迅先生讚頌中華民族的「脊梁」,其中「捨命求法」者,玄奘是主要人物之一。這位唐代高僧不僅在國內備受尊崇,影響深遠,而且,世界各國尤其是印度,對於他都有很高的評價。
肆
1999年12月,我曾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印度。行前,認真研讀了《大唐西域記》和由玄奘法師兩位及門弟子撰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及時賢往哲的有關著述,結合訪問期間的大量見聞,逐漸形成了這位高僧的域外形象。
我們剛一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印度學者就說:「歡迎來自玄奘的國度的客人。」交談中,他們說:「印度」這個譯名,就是由玄奘釐定的。對此,《大唐西域記》亦有記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為了探秘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的遊蹤,親炙他的遺澤,我們按照當年法師走過的路線,首先去了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的鹿野苑,尋訪了「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遺蹟,看了唐僧玄奘的朝聖地;而後,重點訪問了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這是玄奘當日求學問道的世界上最輝煌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到達的當時,這裡僧徒有萬餘人,居住庭院五十餘所;每天有一百多個講壇同時開講,學術氛圍十分濃厚。今天,大自然似乎並未發生多少變化,依舊是淡月遊天,閒雲似水,可是,人世間的一切已經徹底改觀,即便是地面的磚石建築也都蕩然無存了。沒有改變的是唐僧玄奘的光輝形象,關於他的取經求法、講學問道的動人事跡仍然世代相傳。
傳說,當玄奘法師一行在旁遮普一帶穿行時,碰上一夥強盜,當即被搶劫一空,還險些喪命,隨行者都為蒙受損失、擔驚受怕而失聲痛哭,玄奘法師卻朗聲笑著,安慰大家說:「諸寶之中,生命最重。我等既生,何苦之有!」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玄奘取經途中,經過一個小國,住定之後,玄奘宣講人天因果,讚揚佛法功德,原本不信佛教的國王,聽了很受感動,便予以熱情接待。夜間,法師兩個隨從人員遭到不明真相的土人刁難、驅逐,國王得知後,十分氣憤,要予以剁去雙手的嚴厲處罰。法師出面營救,勸說:「眾生平等,不要毀其肢體。」國王接受了勸諫,將其痛打一頓,逐出都外。法師的仁慈、惻隱,使當地民眾備受感動。上述傳聞基本屬實,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有類似記載。
印度學者指出:「如果說,徵服者通過戰爭徵服給許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難的話,那麼,和平的使者不顧個人安危得失,遠涉千山萬水,傳播和平的聲音。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王邦維教授在其學術論文中談到,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便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時已經逾百歲高齡的「校長」戒賢法師收他為親傳弟子,親自教授他《瑜伽師地論》的大乘佛典。玄奘勤學好問,每天認真研讀經書,梵文說得比當地人還好。在那爛陀寺,玄奘和多名學者切磋辯論。當時寺內通解二十部經論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其中就包括玄奘法師。也就是說,玄奘的水平,在當時的那爛陀寺幾千名資深學者之中,位列前十名。因為成績優異,玄奘還獲得了「留校任教」的資格,升任那爛陀寺主講,其他僧人則成為他的聽眾。一位名叫師子光的印度僧人,在佛學理論上與玄奘的看法不一樣,兩人進行辯論,數次往復,最後師子光「不能酬答」,原來同意他的觀點的學徒漸散,而轉為跟隨玄奘。由此,玄奘用梵文撰寫了論文《會宗論》。論文發表,戒賢大師及大眾無不稱善。在那爛陀寺,他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出門可以享受乘坐大象的待遇。王先生說,「在那爛陀寺的歲月,可以說是玄奘一生中最精彩、最風光的時光。」
但後來,這處佛教聖地,毀於突厥入侵者的戰火,逐漸變為廢墟,那爛陀寺之重見天日,要歸功於玄奘。王先生介紹說,19世紀中期,英國人統治印度,發現了那爛陀寺遺址。起初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這處遺址面積巨大,像是一座小城,又像一個大學校園。後來,考古學者拿它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做對比,才確認這個地方就是書中記載的那爛陀寺。
已故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有言:印度這個民族「不太重視歷史的記述,對時間和空間這兩方面,都難免幻想過多、誇張過甚的傾向。因此,馬克思才有『印度沒有歷史』之嘆」。這樣,玄奘的精確記述,也就成為了解印度歷史的重要資料。所以,玄奘成了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國人;他們感激玄奘使今天的印度人知道了他們的過去是什麼樣子。
玄奘歸國前,還經歷了一場轟動「五印(東西南北中)」的講學活動。當時,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國的君主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與會的有18位國王,三千名大、小乘佛教學者,還有其他人士兩千人。大會特邀玄奘法師為論主。玄奘升座後,先闡揚大乘宗旨,說明作論的本意;又由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宣讀全論,另外抄寫一本,懸放在會場門外,遍告大眾,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字錯誤加以駁斥,玄奘法師願當眾低頭謝罪。可是,連續五天,竟無人發言問難,出面反駁。於是,全國敬服,同時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益發敬重崇拜,再度供奉貴重金銀衣物,其他各國國王見狀也紛紛效仿,但法師都一一婉言謝絕。
旅居印度的青年學者伊洛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今天,在印度無論是什麼場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只要提起中國,提起兩國關係,都是「言必稱玄奘」。在20世紀50年代,印中兩國合作在那爛陀寺附近玄奘學習生活過的地方,修建起一座中國風格的玄奘紀念堂,用來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行者,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有力見證。不過,印度人對玄奘法師的尊崇,並非是近代才有的事。據義淨記載,他在玄奘之後幾十年再到印度時,當地佛教界就已經把玄奘當作神來供奉了。在寺廟的壁畫裡,已經有玄奘的形象;他從中國到天竺的萬裡行旅所穿著的草鞋,已經被作為聖物的象徵,出現在壁畫的雲端。
未完待續,請見↓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下):絲綢之路上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