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歷史上的唐僧,俗姓陳,本名禕,河南偃師縣緱氏鄉陳河村人。他出生於隋開皇二十年(一說出生於隋仁壽二年,延後兩年),5歲喪母,10歲慈父見背,13歲隨次兄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玄奘。他自幼聰敏好學,接受傳統文化,悟性極高。在淨土寺,從師研讀《涅槃經》《攝大乘論》,達6年之久;後值戰亂,又前往四川,四五年間師從多位法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學說,學業大進,造詣日深,而且掌握了梵文。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當時,他是偷越國境出去的,並不像《西遊記》中所講的,受到皇帝的禮遇,「備下御酒,發放通關文牒,送至關外」。取經路上,玄奘「乘危遠邁,策杖孤徵」,歷盡艱難險阻,經過古代中亞和南亞地區大小一百多個國家,最後到達了印度。這段行程將近3年。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學習5年之後,又相繼訪問了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最後重新回到那爛陀寺。歷時19年(一說17年,緣於對走出國境時計算上的差異),行程5萬裡,返回長安,共帶回657部佛經、150粒佛舍利、7尊金銀佛像,還有許多果菜種子,為加強我國同中亞、南亞諸國的友好往來和開展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後於玄奘40年、同樣西行取經的義淨法師寫過一首《求法詩》,在佛門中廣泛流傳。詩云:「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後一段也是19年,主要是譯經、著書。回到長安後,他悉心翻譯佛學經典,共譯出《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重要經典75部,計1335卷,佔唐代翻譯佛經總量的一半以上。其間,他還把《道德經》《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把中華傳統文化介紹給了印度等國。

  根據唐太宗「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指玄奘)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的指示,玄奘法師於回國後第二年,親自口述,由弟子辯機輯錄出《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書中記錄了西遊中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所見所聞,內容涉及印度等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藝和山川、風物等諸多內容,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他還直接繼承了煩瑣深奧的印度瑜伽派理論,與其弟子窺基一道創立了「法相宗」(又稱「唯識宗」)。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師於玉華宮(在今陝西銅川市,當時是皇帝行宮)圓寂,享年65歲。高宗聞訊痛哭,說:「朕失國寶矣!」罷朝三日,以示哀悼。

  魯迅先生讚頌中華民族的「脊梁」,其中「捨命求法」者,玄奘是主要人物之一。這位唐代高僧不僅在國內備受尊崇,影響深遠,而且,世界各國尤其是印度,對於他都有很高的評價。

  

  1999年12月,我曾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印度。行前,認真研讀了《大唐西域記》和由玄奘法師兩位及門弟子撰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及時賢往哲的有關著述,結合訪問期間的大量見聞,逐漸形成了這位高僧的域外形象。

  我們剛一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印度學者就說:「歡迎來自玄奘的國度的客人。」交談中,他們說:「印度」這個譯名,就是由玄奘釐定的。對此,《大唐西域記》亦有記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為了探秘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的遊蹤,親炙他的遺澤,我們按照當年法師走過的路線,首先去了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的鹿野苑,尋訪了「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遺蹟,看了唐僧玄奘的朝聖地;而後,重點訪問了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這是玄奘當日求學問道的世界上最輝煌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到達的當時,這裡僧徒有萬餘人,居住庭院五十餘所;每天有一百多個講壇同時開講,學術氛圍十分濃厚。今天,大自然似乎並未發生多少變化,依舊是淡月遊天,閒雲似水,可是,人世間的一切已經徹底改觀,即便是地面的磚石建築也都蕩然無存了。沒有改變的是唐僧玄奘的光輝形象,關於他的取經求法、講學問道的動人事跡仍然世代相傳。

  傳說,當玄奘法師一行在旁遮普一帶穿行時,碰上一夥強盜,當即被搶劫一空,還險些喪命,隨行者都為蒙受損失、擔驚受怕而失聲痛哭,玄奘法師卻朗聲笑著,安慰大家說:「諸寶之中,生命最重。我等既生,何苦之有!」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玄奘取經途中,經過一個小國,住定之後,玄奘宣講人天因果,讚揚佛法功德,原本不信佛教的國王,聽了很受感動,便予以熱情接待。夜間,法師兩個隨從人員遭到不明真相的土人刁難、驅逐,國王得知後,十分氣憤,要予以剁去雙手的嚴厲處罰。法師出面營救,勸說:「眾生平等,不要毀其肢體。」國王接受了勸諫,將其痛打一頓,逐出都外。法師的仁慈、惻隱,使當地民眾備受感動。上述傳聞基本屬實,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有類似記載。

  印度學者指出:「如果說,徵服者通過戰爭徵服給許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難的話,那麼,和平的使者不顧個人安危得失,遠涉千山萬水,傳播和平的聲音。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王邦維教授在其學術論文中談到,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便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時已經逾百歲高齡的「校長」戒賢法師收他為親傳弟子,親自教授他《瑜伽師地論》的大乘佛典。玄奘勤學好問,每天認真研讀經書,梵文說得比當地人還好。在那爛陀寺,玄奘和多名學者切磋辯論。當時寺內通解二十部經論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其中就包括玄奘法師。也就是說,玄奘的水平,在當時的那爛陀寺幾千名資深學者之中,位列前十名。因為成績優異,玄奘還獲得了「留校任教」的資格,升任那爛陀寺主講,其他僧人則成為他的聽眾。一位名叫師子光的印度僧人,在佛學理論上與玄奘的看法不一樣,兩人進行辯論,數次往復,最後師子光「不能酬答」,原來同意他的觀點的學徒漸散,而轉為跟隨玄奘。由此,玄奘用梵文撰寫了論文《會宗論》。論文發表,戒賢大師及大眾無不稱善。在那爛陀寺,他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出門可以享受乘坐大象的待遇。王先生說,「在那爛陀寺的歲月,可以說是玄奘一生中最精彩、最風光的時光。」

  但後來,這處佛教聖地,毀於突厥入侵者的戰火,逐漸變為廢墟,那爛陀寺之重見天日,要歸功於玄奘。王先生介紹說,19世紀中期,英國人統治印度,發現了那爛陀寺遺址。起初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這處遺址面積巨大,像是一座小城,又像一個大學校園。後來,考古學者拿它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做對比,才確認這個地方就是書中記載的那爛陀寺。

  已故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有言:印度這個民族「不太重視歷史的記述,對時間和空間這兩方面,都難免幻想過多、誇張過甚的傾向。因此,馬克思才有『印度沒有歷史』之嘆」。這樣,玄奘的精確記述,也就成為了解印度歷史的重要資料。所以,玄奘成了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國人;他們感激玄奘使今天的印度人知道了他們的過去是什麼樣子。

  玄奘歸國前,還經歷了一場轟動「五印(東西南北中)」的講學活動。當時,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國的君主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與會的有18位國王,三千名大、小乘佛教學者,還有其他人士兩千人。大會特邀玄奘法師為論主。玄奘升座後,先闡揚大乘宗旨,說明作論的本意;又由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宣讀全論,另外抄寫一本,懸放在會場門外,遍告大眾,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字錯誤加以駁斥,玄奘法師願當眾低頭謝罪。可是,連續五天,竟無人發言問難,出面反駁。於是,全國敬服,同時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益發敬重崇拜,再度供奉貴重金銀衣物,其他各國國王見狀也紛紛效仿,但法師都一一婉言謝絕。

  旅居印度的青年學者伊洛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今天,在印度無論是什麼場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只要提起中國,提起兩國關係,都是「言必稱玄奘」。在20世紀50年代,印中兩國合作在那爛陀寺附近玄奘學習生活過的地方,修建起一座中國風格的玄奘紀念堂,用來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行者,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有力見證。不過,印度人對玄奘法師的尊崇,並非是近代才有的事。據義淨記載,他在玄奘之後幾十年再到印度時,當地佛教界就已經把玄奘當作神來供奉了。在寺廟的壁畫裡,已經有玄奘的形象;他從中國到天竺的萬裡行旅所穿著的草鞋,已經被作為聖物的象徵,出現在壁畫的雲端。

  未完待續,請見↓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下):絲綢之路上的傳說

相關焦點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唐僧的真名叫什麼?不是玄奘,也不是江流兒,本名很少有人知道
    唐僧的真名和歷史人物故事唐僧實際上真名叫做陳褘,在《西遊記》中,他是如來的弟子金蟬轉世,而真實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本名姓陳,名褘,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西天取經的真實故事在小說和故事當中,唐僧被唐太宗李世民委託重任,稱其為御弟,並且後來收服了3位徒弟一起走上西天取經之路。一路上師徒四人歷經磨難,最終才取得真經,回到大唐榮歸故裡。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西遊記》中唐僧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投胎到江寧陳家。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
  • 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11歲出家,西行求法,死後屍骨被分三塊
    說起唐僧這個人物,想必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可以說我們對唐僧的印象都是因為《西遊記》的描述,而歷史上就有著唐僧的原型唐玄奘,歷史上的他可以說與小說裡的唐僧相差甚遠。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卻很多有人知道,現實中的玄奘: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士(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是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出生於現今的河南洛陽偃師人士,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當時被稱之為
  •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是什麼樣子,和《西遊記》小說中有哪些不同
    唐僧,在歷史上有真實存在的人:玄奘,但歷史和小說《西遊記》有很大的出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唐玄奘的出身。歷史上的唐玄奘是高幹出身,他的曾祖父陳欽曾擔任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江陵的縣官。
  • 西遊記中歷史原型,玄奘去取經原來是偷渡過去的
    86版《西遊記》到了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中準時的播出,這也是四大名著中被人所熟知的一本名著,其中的角色都為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喜歡其中的孫悟空,同樣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裡面的唐僧,但是小說主要講述的人物裡面是存在的,這個人就是唐僧,歷史上知名的唐朝僧人玄奘,《西遊記》這本小說也是以這個人取經為藍本的
  •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傑出的翻譯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舉世公認的傑出的翻譯家、旅行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打開關於「唐僧」的網頁,實在驚詫不已。絕沒想到,人們對於這個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興趣。在這種情勢下,偏要一本正經地從歷史真實、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的多重視角來探索什麼唐僧的形象,也算得上「痴情可哂」了。從前讀《西遊記》,唐僧留給我的印象是很不好的。他不僅軟弱怯懦,進退失據,在困難面前動輒驚慌流淚,而且,昏庸迂腐,耳軟心活,常常誤信讒言,敵我不辨。反之,對孫悟空卻憐愛備至,情有獨鍾。
  • 唐僧會做大學問?想起了唐玄奘
    唐玄奘(602—664),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玄奘遍遊天竺名山大剎,戰勝五天竺佛學者,取得無上榮譽。他並不因戰勝論敵,發生傲惰之心,悉心搜集梵文佛書後,啟程回國。貞觀19年,到達長安。唐太宗問他何願,他只發心譯經,專心做文化的播火者。玄奘從事翻譯凡19年,譯書75部,1335卷,在四大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中,玄奘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因為《西遊記》,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將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用神話故事和通俗文學的形式相結合,使「唐三藏」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唐僧,這個在歷史上隻身一人從印度取回數百卷佛經的唐代聖僧,在小說中成了一個總顯得懦弱的普通人,一遇險阻,就感到不安。但史實或許並非如此。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以「三藏」來指代玄奘的稱呼方式。
  • 三徒弟保唐僧是假,孫悟空卻真有原型,拜玄奘為師,保護他過西域
    唐僧和他三個徒弟的故事,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是真,三個妖怪徒弟是假。但看過小說的人,總會希望那三個古靈精怪的徒弟,尤其是孫悟空,如果是真的有多好。其實,孫悟空也不完全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還真有原型。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但是事實是怎樣的呢?  真實的玄奘出生經歷至今還是個謎,他生於何時、何地,目前還沒有定論。在中國歷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經,這些事跡讓玄奘心生嚮往。其中東晉僧人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國記》,更直接激發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決心。另一個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學佛過程中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歧義不能相互統一、協調,對於佛教的發展是明顯的隱患。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西遊記》中的唐僧離開大唐前去西天取經,可謂是無限風光和尊崇,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御弟」,贈通關文牒,並親率文武百官為其送行。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又是親自出城迎接。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筆下的一個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包括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不過,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 《大唐玄奘》亮相 黃曉明發燒38度背誦《心經》
    婚前剃頭演和尚 結婚只得戴假髮  與已經被演繹、惡搞了無數次的《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不同,黃曉明這次在《大唐玄奘》中演的是最為接近真實歷史人物的一個角色。黃曉明說,這個「唐僧」一路千辛萬苦獨自跋涉,沒有猴子派來的救兵。
  •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難道真的有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嗎?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說起唐玄奘,相必朋友們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吧,畢竟那是整個童年的回憶,不過呢,還是說唐僧更能為大家所接受吧!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玄奘法師嗎?確有其人其事,還被載進了歷史書裡,可以看出其影響力非同凡響。他的出現,更是一代傳奇,其意義之深。
  • 專家學者聯名籲在「唐僧」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核心提示:玄奘,洛陽偃師陳河村人,唐朝僧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17年裡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被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300多年前首屈一指的翻譯家。和其他著名歷史聖賢相比,玄奘的故鄉顯得默默無聞。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 訪談︱孫英剛:唐僧玄奘取經歸來後對政治參與過深
    近日,國產電影《大唐玄奘》在五一檔上映,影片講述了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印度取經的傳奇故事。由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文藝作品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甚至有著不小的差距。一代高僧玄奘成長的中古佛教史背景是什麼?他為何要「偷渡」出境?
  • 唐僧當年為什麼要去印度取經?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僧玄奘確有其人,當年他歷經辛苦去古印度取經,目的地並不是《西遊記》裡說的「雷音寺」,而是一個名叫「那爛陀寺」的寺廟,是當時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唐僧之所以去古印度取經,正是因為那爛陀寺的感召,因為這座寺廟太牛了。他只有來到這裡才可以直探原典,學到最正宗的佛法。下圖就是那爛陀寺當年的盛況還原圖。玄奘法師來到那爛陀寺之後,在寺裡住了下來,並且拜了一個漢譯名為「戒賢」的印度法師為師父,學習正宗的佛法。
  • 玄奘大師是地道的「官二代」,俗名叫啥為何爭議不休
    玄奘幼年跟父親學《孝經》等儒家典籍,「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養成了良好的品德。父親去世後,二兄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即長捷法師。玄奘十一歲那年,便隨二哥長捷法師入寺受學《法華經》、《維摩經》等,從此走向了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