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玄奘,洛陽偃師陳河村人,唐朝僧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17年裡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被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300多年前首屈一指的翻譯家。和其他著名歷史聖賢相比,玄奘的故鄉顯得默默無聞。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15位專家學者致信
緣起——15位學者呼籲在偃師建玄奘大學
日前,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黃心川,文化部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著名紅學家馮其庸,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培育等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合呼籲,建議儘早實施玄奘故裡二期工程、設立玄奘大學、在河南舉辦「玄奘國際文化節」及開辦「玄奘國際研討會」。這個提議在學界迅速引起了關注和議論。
專家們認為,國內現有4處紀念玄奘的聖地——出生地偃師陳村、譯經地西安大雁塔、圓寂地銅川玉華寺、歸葬地樊川興教寺。和其他三處相比,偃師玄奘故裡一期工程已遠遠不能滿足河南大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應儘快實施玄奘故裡二期工程,擴大玄奘故裡的規模和檔次,使其成為國際佛教學術研究的一個窗口和國際佛教旅遊聖地。
對於建立玄奘大學,專家們說,日本和中國臺灣都建有玄奘大學。臺灣玄奘大學規模甚大,影響很深。韓國、印度也準備建立玄奘大學。去年10月在偃師舉辦的「紀念玄奘圓寂1340年玄奘思想與當代社會研討會」上,應邀前來的黃心川曾說,和中國毗鄰的亞洲各國都在興起研究玄奘的熱情。在印度,玄奘的紀念堂修繕一新。印度的史學家都承認,沒有玄奘,就沒有印度中世紀的歷史。
專家認為,偃師是玄奘的故裡,在偃師或洛陽建立玄奘大學最好。
分歧——宗教大學還是綜合大學?
但在建立玄奘大學一事上,洛陽市宗教事務局局長馬金永表示,具體在哪裡建、建什麼性質的學校等方面,各方還存在分歧。
洛陽市政府的想法是,今年4月,印度政府決定在白馬寺西側建設一座具有印度風格的佛殿,洛陽市因此決定在白馬寺周邊新徵500畝地,建設白馬寺佛學院、法堂、佛塔等,擴大白馬寺的規模。玄奘故裡和白馬寺相距不遠,可以考慮將正在規劃中的白馬寺佛學院和玄奘大學合二為一。這樣一來,玄奘大學將成為一所宗教學校。
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金星同樣是偃師人,他家所在的鎮與緱氏鎮比鄰。他認為,這樣做較為妥當,玄奘大學應該以研究玄奘平生業績、著作、文化及影響等為主要內容。
偃師市緱氏鎮黨委書記張會卿等人則認為,玄奘大學的辦學理念應該是「秉承效法玄奘的堅毅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培養明德至善的經世致用人才」。在學校性質上,應該設計為多學科綜合大學,而並非佛教大學,
應該設有中文系、宗教系、國際貿易系、公共事務系等學科。
但徐金星認為,洛陽已經有了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大學等高等學府,這些學校的生源或建設資金來源都存在問題,面向社會招生的玄奘大學,能好到哪裡去?
根據張會卿等人對玄奘大學的設想,前三年內在校師生要達到500名,5年內達到800名,未來還要設置碩士或博士點,預算投入資金1.5億元。其中,6000萬元靠引進資金,5000萬元靠佛教界及企業集資完成,4000萬元靠銀行貸款。
但具體如何操作,現在一切還是未知數。
難題——僅靠基層鄉鎮根本玩不轉
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寶綱先生去年10月應邀到偃師參加研討會。他表示,10年前,大家在這裡召開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的偃師建設得一般,10年後再來這裡一看,偃師變得非常漂亮,玄奘故裡卻變化不大。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承節認為,玄奘故裡10年變化不大,恐怕是個定位問題。把玄奘故裡修成一個與其地位相稱的故裡,將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除可以滿足世界各國和國內佛教僧人的朝拜外,還可以讓專家學者來這裡豐富了解新的東西和滿足遊客的觀光需要。為此,「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史實、真跡,充實故裡的內涵。」
但董玉焜認為,現在鎮裡根本無法開展這項工作。「現在為數不少的玄奘史料、真跡散落在民間,我們可以面向全國徵集這些真跡,但即便徵集來了僅靠玄奘故裡一期工程根本無處存放。所以,修建二期工程是當務之急。」
但二期修復工程面臨著不能承受之重。對此,緱氏鎮旅遊辦副主任、玄奘故裡管理處主任吉宇湘在受訪時表示,資金是眼下最大的難題。
按照當初的規劃,二期工程將包括玄奘故居後院、陳家花園、放生湖等工程,預計總投資1047萬元。預期群眾自籌270萬元,地方財政或銀行貸款解決300萬元,申請上級支持477萬元。
「早在2000年我們就把二期工程規劃及預算等工作做好了,但因資金的問題,遲遲沒有下文。」曾任緱氏鎮工業辦主任的玄奘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董玉焜稱。「我們一年幾趟地往北京跑,找專家、學者,季羨林、張岱年等老先生一聽是玄奘故裡來的人,都對我們特別熱情。」 但董玉焜同時表示,「這是一篇大文章,沒有上級政府及領導的支持,僅靠一個基層鄉鎮,根本就玩不轉。」
緱氏鎮黨委書記張會卿說,過去玄奘故裡已經錯過一些機遇,這次感到機遇來了,但能否抓住,他心裡一點底兒都沒有。「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我還在任,就要把玄奘故裡二期修復工作一步步搞下去。
意義——修復玄奘故裡的核心是傳播精神
在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董玉焜眼中,玄奘是中國最偉大的「留學生」和「國民外交家」。
去年9月,玄奘與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屈原一道,被我國列為首批對外宣傳的歷史聖賢。「從這個角度說,修復玄奘故裡,絕不僅僅是修復一座故裡,它是一個載體,用來傳播一種精神,這是核心。」董玉焜表示。
玄奘故裡和董玉焜家近在咫尺。董玉焜小時候「只是影影綽綽地聽說過一些關於玄奘的事情,沒有太深的印象」,但讓他想不到的是,長大後,他竟成為將玄奘故裡修復從紙上變成現實的主要執行人之一。
董玉焜說他對玄奘的興趣來源於1985年看到的一篇高度評價玄奘的文章。董玉焜當時的身分是鎮工業辦主任。按理說,玄奘的事情不屬於他的職責範圍,但從那時起他已經把修建玄奘故裡當作了自己的分內之事。
董玉焜說,人一生能做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就不錯了,現在他連一件事情都還沒有做完,他要繼續做下去。
登封市藉助少林寺,旅遊發展得有聲有色。在董玉焜眼中,這是典型的「寺院經濟」。
目前,緱氏鎮還存有玄奘寺、玄奘父母合葬墓等文物遺蹟。守著玄奘這樣的世界級名人,緱氏鎮為何不能藉助玄奘的名氣乘風發展呢?
在緱氏鎮政府看來,玄奘故裡應該是一個大旅遊景區概念。除玄奘故裡外,周邊的天成寺、唐代皇陵中保存最好的唐恭陵(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李弘之墓)、永慶寺遺址、蔡倫造紙遺址造紙河等景點,在修復後應連成一體,但預計所需修復資金在五千萬元以上。
在陪同記者到玄奘故裡時,不少工作人員見了董玉焜就問:閃了沒有。董玉焜笑著給記者解釋,這是土語,就是說,是不是要打雷下雨了,意指二期修復工作是不是已經有了眉目。
董玉焜只是苦笑。他有時忍不住問自己:閃了沒有?
人物連結:
玄奘——來自河南的世界文化名人
玄奘是唐代的一位僧人,洛陽偃師緱氏鎮陳河村人,俗姓陳,名禕,11歲時到洛陽淨土寺出家,25歲從洛陽來到都城長安。
無論在中國還是印度的教課書中,玄奘都佔有一席之地。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用15位專家學者的話說,玄奘是一位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偃師市博物館副館長王竹林說,玄奘是中國偉大的佛學家、翻譯家、哲學家、旅行家,他行走5萬裡,用17年時間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又在歸國的19年間組織編譯75部1335卷經書。這使其成為唐僧的原型。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翻譯史上,玄奘都堪稱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翻譯家。
「早在漢朝,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但各種版本的翻譯說法不一,以致於以訛傳論。玄奘的翻譯,讓佛學在中國得到統一。」王竹林說。
據介紹,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是目前研究東亞、南亞歷史、地理的珍貴史料而被翻譯成不同文字。書中所述的情況已屢屢被東亞、南亞等國家的考古發現所驗證。
不僅如此,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道德經》等書籍譯成梵文,傳播到印度等國,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韓國也從玄奘所翻譯的佛教中汲取了營養。據了解,在日本,玄奘的法相宗是佛教主要流派,在奈良建有玄奘院,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活動來紀念玄奘。今報記者 王治國/文圖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