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名字在印度家喻戶曉 取經處如今是大學(組圖)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2006年2月12日,玄奘紀念堂竣工典禮當天,紀念堂大殿內舉行法會 攝影 牛衛東
玄奘紀念堂大殿前的玄奘雕像

  今年是「中印旅遊友好年」。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的玄奘紀念堂,春節前終於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的那爛陀修繕竣工。從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至今已經過1000多年,他在印度留下的印跡依然清晰可見。

  玄奘紀念堂艱難落實

  孫悟空臉譜當鎮碑物

  玄奘紀念堂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中印兩國老一代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和尼赫魯總理共同商定修建的。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玄奘紀念堂並沒有完全竣工,而且無人管理。從2000年開始,中印兩國政府將玄奘紀念堂的完善修復納入了兩國文化合作執行計劃。印度方面撥出3000餘萬元盧比專款,對玄奘紀念堂大殿內部進行了初步裝修。

  中國政府於2005年重啟了已擱置近50年之久的玄奘紀念堂工程。2006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印友好年」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個由26人組成的中國工程代表團抵達印度,對紀念堂進行最後的修復。

  玄奘紀念碑是中國政府捐建玄奘紀念堂完善工程項目中最有意義的禮物之一。然而,那爛陀的雨季卻給工程隊安放重達10噸的玄奘紀念碑帶來不少麻煩,因為基於天氣的考慮,紀念碑地基在設計的時候比普通的地基高了點,但同時也增加了立碑的技術難度。

  一開始,印方的工程負責人要求把石碑地基周圍的地面填高,但填高之後,如何豎立碑身卻成了問題。中方施工人員認為使用從國內帶來的吊裝帶,在碑身1/2以上處橫腰捆綁,當紀念碑被吊起後,吊裝帶會越來越緊,這樣就可以把紀念碑立起來了。但印方建議用鋼絲繩豎向捆綁碑身,將碑體吊裝於紀念碑底座。結果,中方採納了印方的建議,碑身雖然豎起來了,但碑底無法入槽。

  中國工程團團長王健經過思量後,果斷做出決定,將紀念碑的4個底角各挖一個直角豁口,將吊裝帶卡到4個底角,同時在碑身1/2以上處橫腰捆綁,安裝結束後,將挖掉的4個底角再用石粉補上。這個方法果然很奏效,整個紀念碑碑身不僅沒有滑到,反而正正噹噹地矗立在了底座上面。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紀念碑的底座下面要埋藏鎮碑之物。工程隊隊員們搜遍了從國內帶來的全部行李,只找到了一枚孫悟空京劇臉譜和兩元六角的硬幣,於是隊員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了碑座下,既象徵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永遠輔佐著師傅,也象徵著中國工程組一行26人於2006年到此施工。在中印兩國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捐建印度玄奘紀念堂工程終於在2006年12月26日全部完工。

  中學課本有取經故事

  玄奘在印度家喻戶曉

  隨著玄奘紀念堂的落成,印度又增加了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印度有關部門發現玄奘不光意味著過去,更是一塊吸引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的金字招牌。印度官方旅遊網站最近推出了中文網頁和各種佛教聖地遊產品。

  從紀念堂的修復可以看出,印度人對於玄奘大師的重視程度。玄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家喻戶曉,只要是上過中學的印度人,大都知道這位中國高僧。不過,印度人把玄奘念成「HIEUNTSANG」。如果直接用漢語拼音的XUANZANG來問印度人,他們通常會不知所云。

  卡普爾先生是記者的鄰居,也是退休多年的政府職員。當記者問他是否聽說過玄奘時,老人毫不遲疑地點頭說,小時候上10年級(編者註:印度中小學學制從1年級到12年級)的歷史課時,就知道了這個中國人。卡普爾說,玄奘是一名偉大的旅行家,曾經在古代到過印度。

  辛仁傑是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他第一次看到玄奘的名字是在中學的古代印度史教材上。辛仁傑記得教材上說,玄奘為了學習佛教來到印度,最後返回中國時帶走了幾百卷經書。玄奘將這些經書翻譯成漢語,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辛仁傑告訴記者,他家離那爛陀不遠,村裡的人不管有沒有文化,都知道玄奘是一名中國的高僧。由於專業關係,辛仁傑還試著閱讀過《西遊記》。

  印古城居民崇拜猴王

  據說就是孫悟空原型

  其實,玄奘在印度留下的不僅是他求法的故事,還包括他在《大唐西域記》裡所描繪的那些佛教遺蹟。近些年來,印度政府一直致力於玄奘文化遺蹟的修復和挖掘工作,使得不少被歷史蒙上灰塵的遺蹟,又重新煥發出光彩。

  玄奘在印度求法的旅程中曾到過婆羅尼斯國,也就是今天印度北方邦的大城市瓦臘納西。瓦臘納西是印度神話中的猴王哈奴曼最受崇拜的地方。當地人普遍認為,這位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大神能夠消災除難。曾有人據此推測,《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原型就來自印度的哈奴曼。至今,在瓦臘納西仍能見到不少哈奴曼廟。每年的哈奴曼誕辰節(印歷正月十五、公曆3月),人們都會去廟裡向哈奴曼塑像的頭上塗珠紅、擦油,並供奉各種祭品。

  建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大菩提寺是印度比哈爾邦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詳細記載了這座宏大寺院的全貌,後幾經戰火,大菩提寺屢遭破壞。1880年,當時的印度孟加拉邦政府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對該寺進行挖掘、修整,並復原了金剛座及全部殿堂。

  記者2005年曾參觀過大菩提寺,並見到了那棵著名的菩提樹。當年,釋迦牟尼佛祖就是在這棵樹下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每每來寺裡朝拜,都會走到樹前端詳一番,這棵樹也成了全世界佛教徒精神的寄託。

  玄奘取經處現在是大學

  校園裡到處是年輕僧人

  公元631年,玄奘先後巡禮了幾處佛跡之後,便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學府。從公元5世紀起,鑠迦羅迭多等王在這裡建立了多座寺廟。它的遺址在今比哈爾邦臘吉季爾西北不遠的巴拉岡。

  經過1197年到1203年的兩次戰火,那爛陀寺被夷為平地。直到1915年,考古學家們才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進行挖掘,發現遺址十多處,大多為磚砌方形建築,十分壯觀。無論講堂、膳堂都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僧房櫛比,不計其數,每間面積都有近二十平方米。

  今天,在離那爛陀廢墟不遠處,印度政府在風光秀麗的蓮花湖畔建起了一座新的那爛陀大學。記者曾多次訪問過這所大學。和印度其他綜合性大學不同的是,新那爛陀大學是一所宗教學府。學生都是來自比哈爾邦和印度其他邦的年輕僧人。大學裡沒有高樓,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非常安靜,適合學生們安心讀經。新那爛陀大學實行的是公費教育,而且沒有固定的畢業期限,學生只要修完規定課程就可以畢業。平日裡,學生們大多是在自學佛教經典,校園裡看不到老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一共學習了5年,其間,他不分晝夜鑽研佛經,並學習了語言、聲明學、因明學、音樂、醫學等學科。大約在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開始到印度南方巡遊和學習。唐貞觀十三年,玄奘週遊了東西南北中五印度之後,返回那爛陀寺,這時他已經學成名就了。(孫寶綱為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聞連結

  玄奘幫印度發現了歷史

  玄奘是中國唐代著名高僧,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公元627年的秋天,玄奘以「隨豐就食」的名義離開長安,開始了西去「求法」步行5萬裡的孤徵。

  在印度學者眼中,玄奘與印度歷史已經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是玄奘幫助他們發現了曾經擁有的輝煌。很少有人知道,印度這個名稱就是玄奘大師定名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釋名中寫道:「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詳細描述了1300多年前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印度歷史研究中具有坐標的意義。

  印度許多重要歷史遺蹟的發現和挖掘,都是按照《大唐西域記》提供的線索進行的,如今印度的考古工作者仍然在《大唐西域記》的幫助下,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工作。

  今年初,印度考古工作者按照玄奘的記述發現了古那爛陀大學的主校門。

  2006年6月,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考古學者也是依靠《大唐西域記》,發現了重要的佛教寶塔和其他一些佛教遺蹟。印度學者們稱,這些研究成果將改寫古代阿育王時期的部分歷史。(孫寶綱牛衛東)

來源: 華聲報

相關焦點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的,1500年前修建
    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現實中玄奘取經的地方,1500年前印度建的世界最早「國際大學」
    佛教書籍中,有個地名幾乎無處不在,它叫「那爛陀寺(Nalanda)」,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年玄奘不遠萬裡去取經的地方。公元前6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恆河邊苦修,創立了佛法。那爛陀寺也建於恆河中遊,這一帶也是當年佛祖弘揚佛法的主要區域,附近還有著名的靈山和竹林精舍。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地,1500年前修建
    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
  • 玄奘取經之地那爛陀大學在印度重建
    那爛陀古寺遺址 本版圖片GJ 印度那爛陀古寺曾是聞名世界的高等學府,吸引了包括玄奘在內的各國學者前來進修。然而,自從12世紀遭戰亂摧毀以來,這裡只剩殘垣斷壁供人憑弔。印度國會2年前批准在那爛陀遺址重建大學,但由於資金不足、地理偏僻等原因,學校一再推遲招生。 打造全球頂級學府 自從提出重建構想以來,印度學術界和政界精英為那爛陀大學勾勒了宏偉的藍圖,要把它打造成吸引全球頂級知識分子的高等學府,就像古代的那爛陀寺一樣。 大學建在印度北部比哈爾邦,距離那爛陀寺遺址10公裡。
  • 你知道玄奘的母校、西天取經的目的地是哪嗎?中國女孩親自探訪!
    Hi,這裡是KK見世界獨家旅行分享頻道;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所以很多佛教的重要聖地都在印度,有一處遺址曾經是印度最高學府所在地,是佛陀曾經講法的地方,是印度中世紀(6-9世紀間)佛教鼎盛時期實際的佛教中心,也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求學的目的地,他的母校
  • 法顯西行取經比玄奘早230年
    出生地:襄垣縣上馬鄉 出家修行地:仙堂寺《佛國記——法顯西行》三集大型紀錄片在央視十套精彩上映  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天竺取經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和央視聯手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於3月6日至8
  • 訪談︱孫英剛:唐僧玄奘取經歸來後對政治參與過深
    近日,國產電影《大唐玄奘》在五一檔上映,影片講述了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印度取經的傳奇故事。由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文藝作品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甚至有著不小的差距。一代高僧玄奘成長的中古佛教史背景是什麼?他為何要「偷渡」出境?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 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大唐西域記》系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
  • 他家喻戶曉,西行的奇妙旅程,歷經千辛萬苦讓佛學成為經典
    現如今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了,雖然我們都知道妖魔鬼怪都是虛構而成,但唐僧取經卻不是虛構出來的,吳承恩正是以唐代知名高僧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寫了這一傳世佳作,佛教之所以能夠從印度傳入我國,和玄奘的努力密不可分。
  • 《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
  • 唐僧玄奘印度母校那爛陀大學時隔800年複課
    在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的母校——印度那爛陀寺遺址附近新建的那爛陀大學有望明年開課。那爛陀寺曾是古印度最高學府,800多年前遭突厥大軍破壞。2006年,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發起了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計劃。
  • 中國過去給印度起了很多有趣的名字,但印度實際上叫中國這個名字
    然而,這些都是相對現代的理解,那麼在相對遙遠的古代,我國又是如何理解印度的呢?這恐怕要從一個更經典的故事說起。眾所周知,印度也是著名的文明古國,它從印度河流域衍生出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衍生出人類文明的國家之一。也許很多人認為,中國與印度的交往始於近代。然而事實上,中印兩國早在唐朝歷史上就有交集,而家喻戶曉的唐僧取經之地就是他所到達的地方。
  • 真正的全球第一大學回來了,玄奘母校800年後重啟招生
    假如有一所大學能讓你驕傲地說出「玄奘是我大師兄!」,這或許比畢業於哈佛或者劍橋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印度的那爛陀大學(Nālandā University)便是如此,雖然中文名字不太好聽,但它確確實實曾是一千多年前全球高等教育當之無愧的中心,是玄奘的「母校」。
  • 唐僧當年為什麼要去印度取經?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僧玄奘確有其人,當年他歷經辛苦去古印度取經,目的地並不是《西遊記》裡說的「雷音寺」,而是一個名叫「那爛陀寺」的寺廟,是當時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唐代的那爛陀寺,是佛學界的全球最高學府,相當於佛學界的哈佛大學。唐僧之所以去古印度取經,正是因為那爛陀寺的感召,因為這座寺廟太牛了。他只有來到這裡才可以直探原典,學到最正宗的佛法。下圖就是那爛陀寺當年的盛況還原圖。
  • 印度人為何如此感恩玄奘
    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駐印度大使樂玉成先生也進行了一次跟「玄奘」有關的旅行,他說,「自己所到之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玄奘無人不曉,無處不在,沒有玄奘的旅行幾乎難以想像。」  著名的那爛陀大學遺址就與玄奘的名字密不可分。
  • 玄奘母校印度那爛陀大學時隔八百年後複課
    那爛陀寺遺址   約1400年前,唐僧「西天取經」時曾在印度比哈爾邦攻讀佛學。今年9月1日,唐僧的「母校」那爛陀大學在時隔八百年後複課,首批15名學生進入這所古老學府深造。  據印度《印度時報》1日報導,古代學術機構那爛陀大學在9月1日實現再生,從40個國家的1000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15名學生開始了新學期學習。該校副校長估帕·撒布哈拉瓦爾表示,到2020年,大學將擁有7個學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科學、哲學、精神和社會科學課程。  據悉,那爛陀大學建於公元5世紀,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唐僧就是其中之一。
  • 安陽古稱相州,玄奘去印度前特意來此求教
    唐僧到西天取經的事,我們都知道。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公元645年正月,玄奘才回抵長安。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間,他遊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可見他去印度取經,是帶著深厚的佛學功底去的。在他啟程去印度之前,於武德七年(624年)慕名到相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相州是當時攝論學的中心,玄奘就在雲門寺拜在慧休大師門下,求法達8個月之久。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彼時的玄奘已經是得道高僧,盛唐的洛陽和長安城中都傳誦著他的名字,不斷有高僧大德上門交流,各地學術講座的邀請不斷。 但他決定去西天取經。因為每一次的交流都讓他困惑,每個人對佛、佛經都有自己的理解。誰才是正確的?佛應該度自己還是普度眾人?佛是消彌苦難,還是讓苦難來抵消罪惡?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因為漢明帝劉莊派人西天取經,才有了今天的白馬寺。之後,白馬寺便成為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中心,並被眾多的佛教派系公認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此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各地都開始興建以白馬為名的寺院。此時的蔡愔,秦景比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500多年。再後來,有個叫法顯的和尚,3歲從寶峰寺出家做沙彌,20歲受比丘戒,勤學不止,成為當時有名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