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印旅遊友好年」。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的玄奘紀念堂,春節前終於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的那爛陀修繕竣工。從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至今已經過1000多年,他在印度留下的印跡依然清晰可見。
玄奘紀念堂艱難落實
孫悟空臉譜當鎮碑物
玄奘紀念堂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中印兩國老一代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和尼赫魯總理共同商定修建的。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玄奘紀念堂並沒有完全竣工,而且無人管理。從2000年開始,中印兩國政府將玄奘紀念堂的完善修復納入了兩國文化合作執行計劃。印度方面撥出3000餘萬元盧比專款,對玄奘紀念堂大殿內部進行了初步裝修。
中國政府於2005年重啟了已擱置近50年之久的玄奘紀念堂工程。2006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印友好年」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個由26人組成的中國工程代表團抵達印度,對紀念堂進行最後的修復。
玄奘紀念碑是中國政府捐建玄奘紀念堂完善工程項目中最有意義的禮物之一。然而,那爛陀的雨季卻給工程隊安放重達10噸的玄奘紀念碑帶來不少麻煩,因為基於天氣的考慮,紀念碑地基在設計的時候比普通的地基高了點,但同時也增加了立碑的技術難度。
一開始,印方的工程負責人要求把石碑地基周圍的地面填高,但填高之後,如何豎立碑身卻成了問題。中方施工人員認為使用從國內帶來的吊裝帶,在碑身1/2以上處橫腰捆綁,當紀念碑被吊起後,吊裝帶會越來越緊,這樣就可以把紀念碑立起來了。但印方建議用鋼絲繩豎向捆綁碑身,將碑體吊裝於紀念碑底座。結果,中方採納了印方的建議,碑身雖然豎起來了,但碑底無法入槽。
中國工程團團長王健經過思量後,果斷做出決定,將紀念碑的4個底角各挖一個直角豁口,將吊裝帶卡到4個底角,同時在碑身1/2以上處橫腰捆綁,安裝結束後,將挖掉的4個底角再用石粉補上。這個方法果然很奏效,整個紀念碑碑身不僅沒有滑到,反而正正噹噹地矗立在了底座上面。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紀念碑的底座下面要埋藏鎮碑之物。工程隊隊員們搜遍了從國內帶來的全部行李,只找到了一枚孫悟空京劇臉譜和兩元六角的硬幣,於是隊員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了碑座下,既象徵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永遠輔佐著師傅,也象徵著中國工程組一行26人於2006年到此施工。在中印兩國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捐建印度玄奘紀念堂工程終於在2006年12月26日全部完工。
中學課本有取經故事
玄奘在印度家喻戶曉
隨著玄奘紀念堂的落成,印度又增加了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印度有關部門發現玄奘不光意味著過去,更是一塊吸引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的金字招牌。印度官方旅遊網站最近推出了中文網頁和各種佛教聖地遊產品。
從紀念堂的修復可以看出,印度人對於玄奘大師的重視程度。玄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家喻戶曉,只要是上過中學的印度人,大都知道這位中國高僧。不過,印度人把玄奘念成「HIEUNTSANG」。如果直接用漢語拼音的XUANZANG來問印度人,他們通常會不知所云。
卡普爾先生是記者的鄰居,也是退休多年的政府職員。當記者問他是否聽說過玄奘時,老人毫不遲疑地點頭說,小時候上10年級(編者註:印度中小學學制從1年級到12年級)的歷史課時,就知道了這個中國人。卡普爾說,玄奘是一名偉大的旅行家,曾經在古代到過印度。
辛仁傑是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他第一次看到玄奘的名字是在中學的古代印度史教材上。辛仁傑記得教材上說,玄奘為了學習佛教來到印度,最後返回中國時帶走了幾百卷經書。玄奘將這些經書翻譯成漢語,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辛仁傑告訴記者,他家離那爛陀不遠,村裡的人不管有沒有文化,都知道玄奘是一名中國的高僧。由於專業關係,辛仁傑還試著閱讀過《西遊記》。
印古城居民崇拜猴王
據說就是孫悟空原型
其實,玄奘在印度留下的不僅是他求法的故事,還包括他在《大唐西域記》裡所描繪的那些佛教遺蹟。近些年來,印度政府一直致力於玄奘文化遺蹟的修復和挖掘工作,使得不少被歷史蒙上灰塵的遺蹟,又重新煥發出光彩。
玄奘在印度求法的旅程中曾到過婆羅尼斯國,也就是今天印度北方邦的大城市瓦臘納西。瓦臘納西是印度神話中的猴王哈奴曼最受崇拜的地方。當地人普遍認為,這位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大神能夠消災除難。曾有人據此推測,《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原型就來自印度的哈奴曼。至今,在瓦臘納西仍能見到不少哈奴曼廟。每年的哈奴曼誕辰節(印歷正月十五、公曆3月),人們都會去廟裡向哈奴曼塑像的頭上塗珠紅、擦油,並供奉各種祭品。
建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大菩提寺是印度比哈爾邦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詳細記載了這座宏大寺院的全貌,後幾經戰火,大菩提寺屢遭破壞。1880年,當時的印度孟加拉邦政府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對該寺進行挖掘、修整,並復原了金剛座及全部殿堂。
記者2005年曾參觀過大菩提寺,並見到了那棵著名的菩提樹。當年,釋迦牟尼佛祖就是在這棵樹下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每每來寺裡朝拜,都會走到樹前端詳一番,這棵樹也成了全世界佛教徒精神的寄託。
玄奘取經處現在是大學
校園裡到處是年輕僧人
公元631年,玄奘先後巡禮了幾處佛跡之後,便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學府。從公元5世紀起,鑠迦羅迭多等王在這裡建立了多座寺廟。它的遺址在今比哈爾邦臘吉季爾西北不遠的巴拉岡。
經過1197年到1203年的兩次戰火,那爛陀寺被夷為平地。直到1915年,考古學家們才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進行挖掘,發現遺址十多處,大多為磚砌方形建築,十分壯觀。無論講堂、膳堂都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僧房櫛比,不計其數,每間面積都有近二十平方米。
今天,在離那爛陀廢墟不遠處,印度政府在風光秀麗的蓮花湖畔建起了一座新的那爛陀大學。記者曾多次訪問過這所大學。和印度其他綜合性大學不同的是,新那爛陀大學是一所宗教學府。學生都是來自比哈爾邦和印度其他邦的年輕僧人。大學裡沒有高樓,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非常安靜,適合學生們安心讀經。新那爛陀大學實行的是公費教育,而且沒有固定的畢業期限,學生只要修完規定課程就可以畢業。平日裡,學生們大多是在自學佛教經典,校園裡看不到老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一共學習了5年,其間,他不分晝夜鑽研佛經,並學習了語言、聲明學、因明學、音樂、醫學等學科。大約在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開始到印度南方巡遊和學習。唐貞觀十三年,玄奘週遊了東西南北中五印度之後,返回那爛陀寺,這時他已經學成名就了。(孫寶綱為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聞連結
玄奘幫印度發現了歷史
玄奘是中國唐代著名高僧,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公元627年的秋天,玄奘以「隨豐就食」的名義離開長安,開始了西去「求法」步行5萬裡的孤徵。
在印度學者眼中,玄奘與印度歷史已經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是玄奘幫助他們發現了曾經擁有的輝煌。很少有人知道,印度這個名稱就是玄奘大師定名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釋名中寫道:「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詳細描述了1300多年前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印度歷史研究中具有坐標的意義。
印度許多重要歷史遺蹟的發現和挖掘,都是按照《大唐西域記》提供的線索進行的,如今印度的考古工作者仍然在《大唐西域記》的幫助下,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工作。
今年初,印度考古工作者按照玄奘的記述發現了古那爛陀大學的主校門。
2006年6月,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考古學者也是依靠《大唐西域記》,發現了重要的佛教寶塔和其他一些佛教遺蹟。印度學者們稱,這些研究成果將改寫古代阿育王時期的部分歷史。(孫寶綱牛衛東)
來源: 華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