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下?《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之旨口述,由門徒辯機輯錄而成的。書中記述他親身經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見聞,雖然一再聲明「皆存實錄,匪敢雕華」,使其具有較高的學術、史料價值,但是,它的文學價值卻是作者所沒有意料到的。作為一個萬裡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他一方面從宗教徒的虔誠心理去採錄有關佛家的種種靈異故事,從而把七世紀和七世紀之前在西域廣泛流傳的許多想像豐富、情節動人的故事傳說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對自己飄然一身赴印度取經所遇到的艱難困苦及各種自然現象,如沙漠幻影及「鬼火」之類,也多用宗教的心理去解釋.從而使許多事實在作者自己和別的信徒眼裡自然而然地成為靈異和「神跡」。可見,取經故事在玄獎筆下寫出來的時候,就己經染上了神異的色彩。
到了玄奘弟子慧立、彥棕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他們為了頌讚師父非凡的事跡,弘揚佛法,所以在口傳或筆錄玄獎取經事跡的時候,必然常用離奇的現象,精彩的文筆加以誇張神化,從而使之成為一部帶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文學傳記。例如,記述玄奘在沙漠中行進時,「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潰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族旗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兩部敘說宗教故事、宗教人物的著作,無意中搭起了通往文學創作的橋梁.雖然在故事間架及形象塑造方面沒能對《西遊記》的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其中豐富的幻想和離奇的想像,對後代的創作富有啟發意義。
神奇的故事,越傳越神。於是,在唐朝末年就出現了像《獨異志》《大唐新語》《開天傳信記》等敷衍玄奘取經神奇故事的筆記小說。然而,這些故事僅僅在傳敘取經故事之奇,只是在宣揚佛法無邊的思想,始終停留在宣揚佛教的框架裡。
真正完成玄奘取經由歷史故事向神魔故事轉變的,則得力於唐五代寺院「俗講」的盛行。正是在僧人的講唱中,取經故事的內容逐步擺脫了歷史事實的束縛,變成一個怪誕不經但又結構完整的神話故事。刊印於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唐五代寺院「俗講」的底本。末有「中瓦子張家印」六字,據王國維考證,「中瓦子」是南宋臨安的一條街名,也是上演各種技藝的娛樂場所。《取經詩話》雖刻於南宋,但它最後寫定的時間當在晚唐、五代。
《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主要人物只有三藏法師、猴行者、深沙神,豬八戒的形象還無跡可尋,而且情節和所經諸國、所歷兇險與後來的《西遊記》很少相同。雖然如此,它卻是西遊故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書中取經隊伍中的猴行者,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稱猴王」,化為白衣秀才來助唐僧取經。後來果然全賴猴行者的法力,方才渡過險阻,達到目的。顯然,這裡的猴行者已經成為取經的重要角色,而真正的取經主角卻退為配角;真實的取經故事只成為作品的框架。從宗教故事演向神魔故事,從此才使取經故事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