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2020-12-11 阿砌愛生活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下?《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之旨口述,由門徒辯機輯錄而成的。書中記述他親身經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見聞,雖然一再聲明「皆存實錄,匪敢雕華」,使其具有較高的學術、史料價值,但是,它的文學價值卻是作者所沒有意料到的。作為一個萬裡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他一方面從宗教徒的虔誠心理去採錄有關佛家的種種靈異故事,從而把七世紀和七世紀之前在西域廣泛流傳的許多想像豐富、情節動人的故事傳說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對自己飄然一身赴印度取經所遇到的艱難困苦及各種自然現象,如沙漠幻影及「鬼火」之類,也多用宗教的心理去解釋.從而使許多事實在作者自己和別的信徒眼裡自然而然地成為靈異和「神跡」。可見,取經故事在玄獎筆下寫出來的時候,就己經染上了神異的色彩。

到了玄奘弟子慧立、彥棕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他們為了頌讚師父非凡的事跡,弘揚佛法,所以在口傳或筆錄玄獎取經事跡的時候,必然常用離奇的現象,精彩的文筆加以誇張神化,從而使之成為一部帶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文學傳記。例如,記述玄奘在沙漠中行進時,「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潰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族旗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兩部敘說宗教故事、宗教人物的著作,無意中搭起了通往文學創作的橋梁.雖然在故事間架及形象塑造方面沒能對《西遊記》的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其中豐富的幻想和離奇的想像,對後代的創作富有啟發意義。

神奇的故事,越傳越神。於是,在唐朝末年就出現了像《獨異志》《大唐新語》《開天傳信記》等敷衍玄奘取經神奇故事的筆記小說。然而,這些故事僅僅在傳敘取經故事之奇,只是在宣揚佛法無邊的思想,始終停留在宣揚佛教的框架裡。

真正完成玄奘取經由歷史故事向神魔故事轉變的,則得力於唐五代寺院「俗講」的盛行。正是在僧人的講唱中,取經故事的內容逐步擺脫了歷史事實的束縛,變成一個怪誕不經但又結構完整的神話故事。刊印於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唐五代寺院「俗講」的底本。末有「中瓦子張家印」六字,據王國維考證,「中瓦子」是南宋臨安的一條街名,也是上演各種技藝的娛樂場所。《取經詩話》雖刻於南宋,但它最後寫定的時間當在晚唐、五代。

《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主要人物只有三藏法師、猴行者、深沙神,豬八戒的形象還無跡可尋,而且情節和所經諸國、所歷兇險與後來的《西遊記》很少相同。雖然如此,它卻是西遊故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書中取經隊伍中的猴行者,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稱猴王」,化為白衣秀才來助唐僧取經。後來果然全賴猴行者的法力,方才渡過險阻,達到目的。顯然,這裡的猴行者已經成為取經的重要角色,而真正的取經主角卻退為配角;真實的取經故事只成為作品的框架。從宗教故事演向神魔故事,從此才使取經故事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西遊記》名著導航|閱讀10分鐘,給你解讀不朽的神魔小說.建議中學生收藏
    這為他創作《西遊記》打下了思想基礎。唐代的和尚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去尋訪佛經,歷史上確有其事。他於唐大宗貞觀三年(629年)出發,歷盡艱辛,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取回佛經原典657部。回國後由他親自口授,門徒記錄整理,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他所歷諸國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親教信仰、奇聞軼事,使當時的讀者大開眼界。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的人都非常熟悉,唐僧取經是小說的主線。一開始很納悶:一路上那麼辛苦,到底要到西天取什麼寶貴的東西啊?最後到了大雷音寺那裡,取到的自然就是佛經了。看完小說和電視劇之後,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唐僧為什麼要取經?或者說,去遙遠的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唐僧,而不是其他僧人?
  • 西遊記中歷史原型,玄奘去取經原來是偷渡過去的
    86版《西遊記》到了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中準時的播出,這也是四大名著中被人所熟知的一本名著,其中的角色都為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喜歡其中的孫悟空,同樣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裡面的唐僧,但是小說主要講述的人物裡面是存在的,這個人就是唐僧,歷史上知名的唐朝僧人玄奘,《西遊記》這本小說也是以這個人取經為藍本的
  • 《西遊記》故事的來源
    《西遊記》的故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吳承恩是在歷代民間傳說和無名作者創作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加工、改造,最後寫出這部絢麗多彩的神話小說的。  作為《西遊記》主體部分的唐僧取經故事,由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發展演化而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青年和尚玄奘(602~664)隻身一人赴天竺(今印度)取經,跋山涉水,歷盡艱難險阻,至貞觀十九年(645),取回梵文佛經657部,並在長安設立譯場,進行翻譯。
  •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作品即人品
    小說《西遊記》改編成電視劇,它不僅給生活增添了娛樂,更加形象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談起《西遊記》,大家或多或少會聯想到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過五關斬六將的有趣經歷。順著這些趣聞,咱們就從時間這個維度,來聊一聊小說《西遊記》的神奇秘籍之處。
  • 古代文學——《西遊記》與其他神怪小說
    》、《水滸傳》比較:(一)不一致:《三國》《水滸》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生發虛構,是「實」與「虛」的結合而以「真」的假象問世;(二)《西遊記》將歷史的真實不斷地神化、幻化,最終以「幻」的形態定型:1、唐玄奘取經的真實歷史事件→門徒辨機輯錄玄奘口述所見所聞成《大唐西域記》儘管
  • 玄奘取經回國後,究竟過得怎麼樣?
    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神佛世界也要討價還價,搞得唐僧滿眼垂淚: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兇魔欺害哩。這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裡面的情節。
  • 充滿童趣的西遊記,送給大孩子絕佳的禮物
    《西遊記》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這本書除了原著之外,被改編成了無數種版本的白話小說和童書,磨鐵星球最近出版的《給孩子講西遊記》就是其中很受歡迎的一本童書。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大超沉超精美。它不適合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看,因為實在是太大了,孩子太小拿不動。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修訂版)(47)《西遊記》
    那些比如神話故事啦,神魔小說啦,武俠小說啦之類的,就都是不入流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就算你寫的再好也是這樣。說到神魔小說,首先要提的就是《西遊記》。這是咱們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四大名著。《西遊記》應該是咱們最熟悉的名著了。因為咱們從小時候開始,電視劇也好,動畫片也好,都被它轟炸過無數次了。然而,我們看的這些,其實都是經過改編的。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使得《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童叟皆知,於是,人們便潛意識的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就有去西天取經的人了,唐僧既不是第一人,也不是第二人。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隨著漢朝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被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歷時數百年的時間,依舊為大眾所喜愛,可謂長盛不衰。近年來關於西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可以說讓這本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得以再次重生。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
  • 唐玄奘人人皆可拿捏?這位將打破你的認知,這簡直就是「社會人」
    說起《西遊記》這部由吳承恩大神譜寫的神魔故事,除原著小說之外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六小齡童老師所主演孫悟空的那一版了,這是在中國人心裡留下勘稱靈魂烙印級的一部神話電視劇,甚至迄今為止重播了上千遍不止,其次者是TVB出品的由張衛健、陳浩民等人主演《齊天大聖-美猴王》系列。
  •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是什麼樣子,和《西遊記》小說中有哪些不同
    唐僧,在歷史上有真實存在的人:玄奘,但歷史和小說《西遊記》有很大的出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唐玄奘的出身。歷史上的唐玄奘是高幹出身,他的曾祖父陳欽曾擔任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江陵的縣官。
  • 「新語聽書」暢聽有聲版四大名著—《西遊記》
    讀紅樓,嘆兒女情長;讀西遊,看天地神魔;讀三國,識智勇英雄;讀水滸,結金蘭弟兄,「四大名著」作為我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巔峰作品,承載著我國的文化精髓,是我們了解悠久歷史、學習處事策略的知識寶庫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前一陣西奇妹寫過一篇《沒有GPS,唐玄奘是如何去印度取經的?》後,收到許多留言詢問玄奘在取經路上經過了138個國家,他是如何操著熟練的外語問路的?好問題。小妹今天就來解答一下——玄奘的外語水平高嗎?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因為《西遊記》,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將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用神話故事和通俗文學的形式相結合,使「唐三藏」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唐僧,這個在歷史上隻身一人從印度取回數百卷佛經的唐代聖僧,在小說中成了一個總顯得懦弱的普通人,一遇險阻,就感到不安。但史實或許並非如此。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以「三藏」來指代玄奘的稱呼方式。
  • 「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評《西遊記》翻譯的奇聞異事。
    《西遊記》的外文譯名,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根據中文的書名「西遊記」直接翻譯得出書名,比如:《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的記錄);《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故事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法顯西行取經比玄奘早230年
    出生地:襄垣縣上馬鄉 出家修行地:仙堂寺《佛國記——法顯西行》三集大型紀錄片在央視十套精彩上映  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天竺取經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和央視聯手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於3月6日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