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思「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
此外,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吳承恩就名冠鄉裡,但他科考不利,至159年,他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他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做了修建行臺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一系列德政事跡。1553年,吳承恩週遊湖南新化(古梅山),以賣文寫書為生。1556年,由於母老家貧,吳承恩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1558年,因受人誣告,他「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加深了吳承恩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他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隨著年齡的增大,吳承恩搜奇獵怪的嗜好有增無減,這對其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上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官離任到故裡,他才得以正式開始了《西遊記)的例作,最終歷時7年,終於完成。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是吳承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的。吳承恩生活在明朝弘治到萬曆時期。當時,宦官專權,奸臣當道,正是明代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政治十分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市民的思想意識逐漸趨於活躍,針對當時的腐敗和世風的墮落,吳承恩表示悲憤,並給予尖銳的揭露和批評;
一方面,時代在呼喚著斬邪除妖的英雄人物的出現,吳承恩也敏銳地感受到了一股反抗封建制度的新氣息。這為他創作《西遊記》打下了思想基礎。
唐代的和尚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去尋訪佛經,歷史上確有其事。他於唐大宗貞觀三年(629年)出發,歷盡艱辛,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取回佛經原典657部。回國後由他親自口授,門徒記錄整理,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他所歷諸國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親教信仰、奇聞軼事,使當時的讀者大開眼界。《大唐西域記》是一部嚴肅的著作,而稍後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給取經過程加上若干神話傳說,不完全是信史了。在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書中,神話傳說的成分進一步增加,中心人物也由唐三藏變為神通廣大的孫行者。到元代,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一道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大體定型。元、明兩代還產生了不少以取經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和戲劇。吳承恩正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加工整合,經過一番再創作,才寫成了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生動的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部分(1ー7回):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的故事,集中表現了孫悟空的反抗精神。第二部分(8——12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經的緣由。主要起過渡和連接的作用。第三部分(13--10回):寫孫悟空在豬八戒、沙僧的協助下保護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路克服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修成正果。這部分是全書的重點。東勝神洲海外做來國有一座花果山,山上一塊仙石內育仙胞,一日進裂,產一石卵、化作一個石猴。這隻石猴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被為「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來到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鬥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孫悟空學藝歸來,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他憤怒不已,返回花果山。玉帝命託塔天王李靖帶兵鎮壓,孫悟空打敗巨靈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議下,天庭封孫悟空為有名無實的「齊天大聖」並掌管蟠桃園。孫悟空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玉帝震怒,命託塔天王李靖率十萬天兵天將擒拿孫悟空,孫悟空戰勝十萬天兵。玉帝又派二郎神來戰孫悟空,經過多次交手,在二郎神同悟空大戰之際,太上老君拋下金剛琢擊中悟空,才將他拿下。孫悟空被擒,到斬妖臺問斬,因他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變成金剛之軀,所以多種刑罰均無效,最後被太上老君放人煉丹爐內冶煉七七四十九天,反使他煉成一雙火眼金睛。孫悟空跳出丹爐,大鬧天宮。玉帝束手無策,求助如來佛祖,孫悟空最後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正是大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高僧玄裝得觀音指點之後,決定往西天取經。唐太宗親自排駕送行,口稱玄裝為「御弟」,賜尊號為「三藏」,一直送到長安城外。唐僧上路,飢餐渴飲,一日騎馬夜登雙叉嶺,被虎魔王部下活捉、太白金星趕來援救唐僧脫險。幾天後來到了兩界山,唐僧揭去封條,孫悟空崩山而出,唐僧收悟空為徒,為其取號行者,一同西行取經。因孫悟空打死劫經的六名強盜,唐僧數落他,孫悟空一怒之下離去。觀音化作老母,傳給唐僧一頂嵌金花帽,一道緊箍咒,哄騙悟空戴上花帽,花帽化作金箍嵌入肉中。唐僧念動咒語,孫悟空就頭疼難忍,從此唐僧有了鉗束孫悟空的手段。
師徒二人西行,在鷹愁澗收服白龍,小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在觀音院,金長老貪圖錦斕袈裟,要火燒唐師徒,反被悟空弄法燒了禪院。混亂中,裂袈裟被黑熊精竊走,孫悟空去南海請來觀音,自己變化成仙丹,誘黑精吞下,降伏此怪。
二人繼續西行,唐僧在高老莊收了第二個徒弟,為其取法名為「能」,別號「八戒」。在流沙河中、他們又收服了觀音名「沙悟淨」並令其在此等候東上取經人的水怪,賜號「沙和尚」。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取經。
為了試探唐僧師徒取經的誠心,黎山老母、觀音、普賢、文殊四位落化作母女四人、在一處莊院中招唐僧師徒入。唐僧等三人不為所動,只有八成迷戀女色,最後被菩薩吊在樹上。在萬壽山五莊觀,孫悟空等偷吃人參果,推倒仙樹,被鎮元子拿獲。孫悟空請來觀音,用甘露救活仙樹。在白虎嶺,白骨精為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美女、老婦、老翁,全被孫悟空識破。但唐僧卻不辨真偽,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兇,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在黑松林,唐僧被黃袍怪捉住。豬八成,沙僧鬥不過黃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變作老虎。豬八戒到花果山請回孫悟空,降伏妖魔,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在平頂山蓮花洞,孫悟空與金角大王、銀角大王鬥智鬥勇,屢經磨難才降伏二怪。在烏雞國,唐僧師徒又遇上了文殊菩薩的青毛獅子興妖作怪,孫悟空從太上老君處討來金丹,救活國王。在枯松澗火雲洞,紅孩兒又搶走了唐僧,幸虧觀音救助,收了紅孩兒去做善財童子。在黑水河,西海龍王的外甥捉住唐僧,後被摩昂降伏。在通天河,觀音蓮池內逃出的金魚精作怪,後來觀音收走了金魚。唐僧師徒被河中老黿馱過了通天河。師徒四人兼程前進,又遇到了許多磨難:進入西梁女國,先是唐僧、八戒誤飲子母河的水,腹痛有胎;後來西梁女王要與唐僧成親。好不容易擺脫糾纏,踏上大路途中又碰上了強盜打劫。孫悟空打殺強盜,唐僧火冒三丈,怪孫悟空殺人太多,又趕走了他。孫悟空去後,六耳獼猴變成孫悟空的模樣來打唐僧。真悟空知道後去找假悟空算帳,真、假悟空在空中惡戰,一直打到西天。最後,如來識破了真相,六耳獼猴被孫悟空打死。觀音送悟空回到唐僧身邊,師徒四人和好如初,赴奔西天。在火焰山孫悟空用芭蕉扇扇滅火焰;在祭賽國,師徒掃塔辨奇冤;在小雷音寺,悟空與眾神協力收服黃眉怪……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靈山聖地,拜見如來,卻因不曾送人事給阿儺、伽葉二尊者,只取得無字經。燃燈古佛派白雄尊者提醒唐僧師徒,師徒四人又返回雷音寺,用唐王所贈紫金缽做人事,這才求得真經。不想九九八十一難還缺一難未滿,在通天河,老黿將唐僧等人掀下河中,溼了經卷。八大金剛將唐僧送往長安向唐太宗交了真經、隨即又復轉靈山,修成正果。《西遊記》主要描寫了孫空、豬八戒、沙僧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故事,
塑造了孫悟空這一神通廣大、藐視皇權、無私無畏的英雄形象。小說辛辣地嘲諷了貌似威嚴、實則無能的天宮玉帝及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從而熱情歌頌了反抗傳統、反抗權威、蔑視等級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鬥爭精神。:小說裡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裡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為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投胎轉世。
唐僧是遺腹子,由於父母悽慘、離奇的經歷,他自幼在寺廟中長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中,前往西天取經。又名孫行者,外號「美猴王」,號稱「齊天大聖」,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変。一雙火眼金晴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裡;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可小到如繡花針一般,大可大到頂天立地。
他佔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紅孩兒,熄滅火焰山…一路上降魔鬥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協助唐僧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他疾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鬥戰勝佛。性格特點:調皮好動,武藝高強,勇敢機智,堅忍不拔,疾惡如仇。又名豬剛鬣、豬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嬋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他會變身術,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鈀。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雲洞,豬八戒被孫空收服。
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八成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宣,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難分敵我。豬八戒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性格特點:憨厚淳樸,貪吃好睡,愛佔小便宜,有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又名沙相淨、沙僧。原為天宮中的卷宿大將,因在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後被觀音菩薩收服,認唐為師,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任勞任怨,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寶杖。
沙和尚一路上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版逆,也不像豬八成那樣好吃做、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任勞任怨,諸守佛門成律。《西遊記》以詭異的想像、極度的誇張,突破時空、生死和神、人、物的界限,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世界。在這裡,環境是天上地下、龍宮冥府、仙地佛境、險山惡水;形象多身奇貌異,似人似怪,神通廣大,變幻莫測;故事則上天人地,翻江倒海,興妖除怪,祭寶鬥法。作者將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於一爐,構築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藝術整體,展現出一種奇幻美。這種奇幻美,看來「極幻」,卻又令人感到「極真」。因為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或如現實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現得那麼入情入理。那富麗堂皇、至高無上的天宮,就像人間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級森嚴、昏庸無能的仙卿,使人想起當朝的百官;掃蕩橫行霸道、兇殘暴虐的魔,隱喻著剷除社會惡勢力的願望:歌頌上天入地、無拘無束的生活,寄託著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理想。《西遊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到了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其中的許多人物例如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和物性作者把這三者結合得很好,因此顯得妙趣橫生而又合情合理。魯迅先生分析《西遊記》說,書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高焉。」
《西遊記》中穿插了大量的遊戲筆墨,使全書充滿著喜劇色彩和詼諧氣氛。這種戲言、有時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為了調節氣氛,增加小說的趣味性;有的戲言還能對刻畫性格、褒貶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遊戲筆墨還能成為諷刺世態的利器。在結構上,《西遊記》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中心,逐次展開情節。各個小故事都相對獨立,錯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表現出作者在結構組織上的匠心。
《西遊記》是吳承恩所完善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人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促進了明末神魔小說的迅速發展。《西遊記》之後,至明末的短短幾十年間,湧現了近三十部內容各異、長短不同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還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