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玄奘取經的地方,1500年前印度建的世界最早「國際大學」

2020-12-17 一棵樹的微旅行

佛教書籍中,有個地名幾乎無處不在,它叫「那爛陀寺(Nalanda)」,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年玄奘不遠萬裡去取經的地方。

公元前6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恆河邊苦修,創立了佛法。那爛陀寺也建於恆河中遊,這一帶也是當年佛祖弘揚佛法的主要區域,附近還有著名的靈山和竹林精舍。

具體位置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距離首府巴特那市有90多公裡。當見到滿目滄桑的遺址時,僅是這些沒有被火燒盡的殘垣,都叫人感嘆:規模之宏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爛陀」地名的由來,其中一個解釋是這樣的,古代梵文中「nalam」指蓮花,「da」意為給予,而蓮花在印度象徵著知識,所以「那爛陀」就是「知識的給予者」,這個說法也符合它是古代印度最高佛學中心的定義。

如果看了按照遺址恢復出來的圖像,許多人都無法想像早在1500多年前,竟有如此龐大的學院規模,而且並非只是傳揚佛法,同時還教授哲學、邏輯、語言、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各門類知識,最興盛時期,藏書九百萬卷!堪比英國牛津大學最大、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學院。

在此學習的僧人曾達萬人,更有來自中國、韓國、印尼等等國家的學者,名副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大學」。

唐朝的時候,玄奘曾在這裡學習了6年,鑽研諸部經論,所學各門,無不精通,他的學識受到很多人讚嘆,還成為當時國王戒日王的座上賓。

在公元641年,那爛陀寺舉行了一場持續18天的大型辯論會,最後玄奘法師取勝,此後,玄奘的名字便傳遍了整個印度。

可惜,不幸在12世紀時被毀,留存下來的部分只有佛寺、佛塔還有一些石像了。由於古印度當時沒有用文字將其記載下來,直到1861年英國殖民時期,一批歐洲考古學者藉助中國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對這裡進行了勘察,最終認定這裡便是印度最負盛名的佛教學院——那爛陀寺。

遺址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中央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大殿。那爛陀寺整個建築為方形,主殿在一座小山丘旁,整座寺廟用紅土燒磚建成,形似古堡。

可以沿著石階往上,慢慢參觀,整個建築有四層高,每層都用巨大的石柱支撐,柱子四周上雕刻著佛像。

西邊有佛塔和佛殿,西南角上有一個大塔的遺址,這裡是早期寺院的中心。這座大塔據考證擴建過好幾次,後期修建了寬闊的塔基平臺,又在平臺四角建了小高塔,四座小高塔之間以牆相連,牆壁上是滿滿的佛龕。

還有一處保留得不錯的佛堂,從規模大小上看,建造的時間也不相同,但最意外的是,這裡的有一座保存得最好,是一座高塔佛堂。

塔內有佛堂,裡面有主尊大佛像,其餘的小塔內也有佛堂,裡面也有坐姿的佛像。

另外一邊有幾座僧房,每座僧房都有方形的圍牆,彼此相鄰。僧房內大致是這樣的構造:外面一圈是僧侶的宿舍,還有供休息之用的洞室,裡面有放置佛像的石龕。

裡面一圈是迴廊,最中間是個開闊的庭院,院子裡還有水井。僧房的門都正對著不遠處的佛堂。

而這些僧房也有加建的痕跡,有的被加高到了兩層,還有的是三層,甚至有的還在庭院裡也加蓋了房間,這可能是因為來學習的僧侶增加,而採取增建的措施。

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還在旁邊合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採用傳統中式的飛簷式建築,還有「那爛陀博物館」,將遺址中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在其中展示,有精美的佛像、菩薩像,還有刻著經文的銅板等。

除了玄奘之外,歷史上還有好幾位中國的高僧在此修行,其中一位義淨大師,在此留學了10多年。

據玄奘的記載,那爛陀寺自開辦以來的700多年中,這裡沒有一人因為品德問題而受到世人的非議,由此可見學風之嚴謹。

可能有人要問,這麼大規模的學院的經費從何而來呢?

當時印度的戒日王信奉佛教,下令所管轄的200多個村莊提供學院的日常膳食,還有一些村莊的稅收也供學院來支配,有了這些保障,僧侶們不用為衣食發愁,可以專心地進行學術研究了,所以那爛陀寺還是名副其實的「國立大學」。

如今,走在這有些蒼涼的遺址中,還是令人忍不住會去想像它當初是多麼宏大、輝煌,曾經的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已經不見蹤跡,曾經到處是梵音縈繞,如今一片靜寂。

不幸的是,後期佛教在印度日漸衰落,到了十二世紀,突厥軍隊入侵印度,一把火燒了那爛陀寺。幾天幾夜的大火,將寺院和圖書館嚴重毀壞,大批僧眾逃往他處,寺院成了廢墟,直至被人遺忘。

相關焦點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的,1500年前修建
    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地,1500年前修建
    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
  • 玄奘取經之地那爛陀大學在印度重建
    那爛陀古寺遺址 本版圖片GJ 印度那爛陀古寺曾是聞名世界的高等學府,吸引了包括玄奘在內的各國學者前來進修。然而,自從12世紀遭戰亂摧毀以來,這裡只剩殘垣斷壁供人憑弔。印度國會2年前批准在那爛陀遺址重建大學,但由於資金不足、地理偏僻等原因,學校一再推遲招生。 打造全球頂級學府 自從提出重建構想以來,印度學術界和政界精英為那爛陀大學勾勒了宏偉的藍圖,要把它打造成吸引全球頂級知識分子的高等學府,就像古代的那爛陀寺一樣。 大學建在印度北部比哈爾邦,距離那爛陀寺遺址10公裡。
  • 玄奘名字在印度家喻戶曉 取經處如今是大學(組圖)
    中學課本有取經故事  玄奘在印度家喻戶曉  隨著玄奘紀念堂的落成,印度又增加了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印度有關部門發現玄奘不光意味著過去,更是一塊吸引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的金字招牌。印度官方旅遊網站最近推出了中文網頁和各種佛教聖地遊產品。
  • 15位專家呼籲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培育等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合呼籲,建議儘早實施玄奘故裡二期工程、設立玄奘大學、在河南舉辦「玄奘國際文化節」及開辦「玄奘國際研討會」。  對於建立玄奘大學,專家們說,日本和中國臺灣都建有玄奘大學。臺灣玄奘大學規模甚大,影響很深。韓國、印度也準備建立玄奘大學。去年10月在偃師舉辦的「紀念玄奘圓寂1340年玄奘思想與當代社會研討會」上,應邀前來的黃心川曾說,和中國毗鄰的亞洲各國都在興起研究玄奘的熱情。在印度,玄奘的紀念堂修繕一新。
  • 專家學者聯名籲在「唐僧」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核心提示:玄奘,洛陽偃師陳河村人,唐朝僧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17年裡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被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300多年前首屈一指的翻譯家。和其他著名歷史聖賢相比,玄奘的故鄉顯得默默無聞。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 真正的全球第一大學回來了,玄奘母校800年後重啟招生
    假如有一所大學能讓你驕傲地說出「玄奘是我大師兄!」,這或許比畢業於哈佛或者劍橋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印度的那爛陀大學(Nālandā University)便是如此,雖然中文名字不太好聽,但它確確實實曾是一千多年前全球高等教育當之無愧的中心,是玄奘的「母校」。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1375年前的今天,玄奘回到長安。一些有大志的僧侶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樣的。 此時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
  • 西北大學申報的國際玄奘論壇被列入中印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其中由西北大學申報的國際玄奘論壇被列為第六項重要活動,屆時將邀請中印佛教學者一起共同探討與玄奘相關的一些問題,以期推進與這位七世紀中葉到訪印度求法的唐代高僧的相關研究。除此之外,中方還將在浴佛節期間邀請印度佛教界組團來華參加慶祝活動,共同舉辦祈福法會,祈禱世界和平與中印人民之間的友誼;中印雙方還將舉辦洛陽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落成10周年紀念慶典;中國佛教代表團將訪問印度,並在當年玄奘求學之地的那爛陀寺的玄奘紀念堂舉行祈禱活動。
  • 玄奘母校印度那爛陀大學時隔八百年後複課
    那爛陀寺遺址   約1400年前,唐僧「西天取經」時曾在印度比哈爾邦攻讀佛學。今年9月1日,唐僧的「母校」那爛陀大學在時隔八百年後複課,首批15名學生進入這所古老學府深造。  據印度《印度時報》1日報導,古代學術機構那爛陀大學在9月1日實現再生,從40個國家的1000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15名學生開始了新學期學習。該校副校長估帕·撒布哈拉瓦爾表示,到2020年,大學將擁有7個學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科學、哲學、精神和社會科學課程。  據悉,那爛陀大學建於公元5世紀,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唐僧就是其中之一。
  • 唐僧玄奘印度母校那爛陀大學時隔800年複課
    在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的母校——印度那爛陀寺遺址附近新建的那爛陀大學有望明年開課。那爛陀寺曾是古印度最高學府,800多年前遭突厥大軍破壞。2006年,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發起了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計劃。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卻很多有人知道,現實中的玄奘: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士(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是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出生於現今的河南洛陽偃師人士,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當時被稱之為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 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大唐西域記》系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
  • 你知道玄奘的母校、西天取經的目的地是哪嗎?中國女孩親自探訪!
    Hi,這裡是KK見世界獨家旅行分享頻道;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所以很多佛教的重要聖地都在印度,有一處遺址曾經是印度最高學府所在地,是佛陀曾經講法的地方,是印度中世紀(6-9世紀間)佛教鼎盛時期實際的佛教中心,也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求學的目的地,他的母校
  • 國際玄奘論壇在西安隆重開幕
    在中印建交70周年的紀念活動方案中,佛教文化方面的活動引人矚目。其中由西北大學主辦的「國際玄奘論壇」被中國外交部列為中方35項活動之一。經過一年的籌備,在西北大學118周年校慶之際,由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國際漢唐學院及學校社科處、國際合作部、歷史學院聯合承辦,西安灃東文創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國際玄奘論壇」於2020年10月18日上午在西安灃東新城新軸線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幕。
  • 《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他西去取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經,這些事跡讓玄奘心生嚮往。其中東晉僧人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國記》,更直接激發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決心。另一個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學佛過程中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歧義不能相互統一、協調,對於佛教的發展是明顯的隱患。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當時,他是偷越國境出去的,並不像《西遊記》中所講的,受到皇帝的禮遇,「備下御酒,發放通關文牒,送至關外」。取經路上,玄奘「乘危遠邁,策杖孤徵」,歷盡艱難險阻,經過古代中亞和南亞地區大小一百多個國家,最後到達了印度。這段行程將近3年。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學習5年之後,又相繼訪問了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最後重新回到那爛陀寺。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其中最重要的例證就是對東南亞,特別是對印度歷史文化有著巨大影響的《大唐西域記》,就是陳玄奘取經回來之後,奉命編著而成的。有慈恩道場三藏法師,諱玄奘,俗姓陳氏,其先潁川人也。正常情況下,人們不管做什麼事,事先都要認真考慮和好好準備的,何況是去西天這樣前途未卜的兇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