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書籍中,有個地名幾乎無處不在,它叫「那爛陀寺(Nalanda)」,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年玄奘不遠萬裡去取經的地方。
公元前6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恆河邊苦修,創立了佛法。那爛陀寺也建於恆河中遊,這一帶也是當年佛祖弘揚佛法的主要區域,附近還有著名的靈山和竹林精舍。
具體位置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距離首府巴特那市有90多公裡。當見到滿目滄桑的遺址時,僅是這些沒有被火燒盡的殘垣,都叫人感嘆:規模之宏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爛陀」地名的由來,其中一個解釋是這樣的,古代梵文中「nalam」指蓮花,「da」意為給予,而蓮花在印度象徵著知識,所以「那爛陀」就是「知識的給予者」,這個說法也符合它是古代印度最高佛學中心的定義。
如果看了按照遺址恢復出來的圖像,許多人都無法想像早在1500多年前,竟有如此龐大的學院規模,而且並非只是傳揚佛法,同時還教授哲學、邏輯、語言、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各門類知識,最興盛時期,藏書九百萬卷!堪比英國牛津大學最大、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學院。
在此學習的僧人曾達萬人,更有來自中國、韓國、印尼等等國家的學者,名副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大學」。
唐朝的時候,玄奘曾在這裡學習了6年,鑽研諸部經論,所學各門,無不精通,他的學識受到很多人讚嘆,還成為當時國王戒日王的座上賓。
在公元641年,那爛陀寺舉行了一場持續18天的大型辯論會,最後玄奘法師取勝,此後,玄奘的名字便傳遍了整個印度。
可惜,不幸在12世紀時被毀,留存下來的部分只有佛寺、佛塔還有一些石像了。由於古印度當時沒有用文字將其記載下來,直到1861年英國殖民時期,一批歐洲考古學者藉助中國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對這裡進行了勘察,最終認定這裡便是印度最負盛名的佛教學院——那爛陀寺。
遺址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中央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大殿。那爛陀寺整個建築為方形,主殿在一座小山丘旁,整座寺廟用紅土燒磚建成,形似古堡。
可以沿著石階往上,慢慢參觀,整個建築有四層高,每層都用巨大的石柱支撐,柱子四周上雕刻著佛像。
西邊有佛塔和佛殿,西南角上有一個大塔的遺址,這裡是早期寺院的中心。這座大塔據考證擴建過好幾次,後期修建了寬闊的塔基平臺,又在平臺四角建了小高塔,四座小高塔之間以牆相連,牆壁上是滿滿的佛龕。
還有一處保留得不錯的佛堂,從規模大小上看,建造的時間也不相同,但最意外的是,這裡的有一座保存得最好,是一座高塔佛堂。
塔內有佛堂,裡面有主尊大佛像,其餘的小塔內也有佛堂,裡面也有坐姿的佛像。
另外一邊有幾座僧房,每座僧房都有方形的圍牆,彼此相鄰。僧房內大致是這樣的構造:外面一圈是僧侶的宿舍,還有供休息之用的洞室,裡面有放置佛像的石龕。
裡面一圈是迴廊,最中間是個開闊的庭院,院子裡還有水井。僧房的門都正對著不遠處的佛堂。
而這些僧房也有加建的痕跡,有的被加高到了兩層,還有的是三層,甚至有的還在庭院裡也加蓋了房間,這可能是因為來學習的僧侶增加,而採取增建的措施。
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還在旁邊合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採用傳統中式的飛簷式建築,還有「那爛陀博物館」,將遺址中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在其中展示,有精美的佛像、菩薩像,還有刻著經文的銅板等。
除了玄奘之外,歷史上還有好幾位中國的高僧在此修行,其中一位義淨大師,在此留學了10多年。
據玄奘的記載,那爛陀寺自開辦以來的700多年中,這裡沒有一人因為品德問題而受到世人的非議,由此可見學風之嚴謹。
可能有人要問,這麼大規模的學院的經費從何而來呢?
當時印度的戒日王信奉佛教,下令所管轄的200多個村莊提供學院的日常膳食,還有一些村莊的稅收也供學院來支配,有了這些保障,僧侶們不用為衣食發愁,可以專心地進行學術研究了,所以那爛陀寺還是名副其實的「國立大學」。
如今,走在這有些蒼涼的遺址中,還是令人忍不住會去想像它當初是多麼宏大、輝煌,曾經的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已經不見蹤跡,曾經到處是梵音縈繞,如今一片靜寂。
不幸的是,後期佛教在印度日漸衰落,到了十二世紀,突厥軍隊入侵印度,一把火燒了那爛陀寺。幾天幾夜的大火,將寺院和圖書館嚴重毀壞,大批僧眾逃往他處,寺院成了廢墟,直至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