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前的今天,玄奘回到長安。
長安,萬人空巷……
全文3700字,全文閱讀約需8分鐘
西 行/Westbound
二十七歲那年,玄奘決定去西天取經。
彼時的玄奘已經是得道高僧,盛唐的洛陽和長安城中都傳誦著他的名字,不斷有高僧大德上門交流,各地學術講座的邀請不斷。
但他決定去西天取經。因為每一次的交流都讓他困惑,每個人對佛、佛經都有自己的理解。誰才是正確的?佛應該度自己還是普度眾人?佛是消彌苦難,還是讓苦難來抵消罪惡?
他決定去天竺,佛的故鄉,去那裡尋找終極的答案。
佛學的淵源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興盛起來了。南北朝時,人們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去印度看看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於是,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
北周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西查村出土 現藏西安博物院
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得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感到很困惑。因為不懂,人們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產生了很多派別。歧義這麼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樣的。
此時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偷渡客」陳玄奘
唐朝初年,隋朝開拓的絲路因為大隋朝的倒臺已經封閉。新起的大唐帝國正跟強盛的突厥帝國較勁。剛登基的李世民不久前剛跟突厥的頡利可汗殺白馬喝血酒擼串串。說好了,大家好好的,相不幹擾。
回過頭,李世民就開始使手腕,關閉了邊關市集,不許任何人出塞。
這是公元627年。
剛剛鬆了口氣的唐太宗收到一封陳情表,說是有一個叫做玄奘的僧人要西出涼州,去天竺國求取佛經。
唐朝時期疆域圖
李世民這個人是不太信佛的,甚至相當排斥佛教。他認為,南朝衰落與佛教盛行有很大的關係,僧人不事生產,又佔用大量土地,還需要搜刮大量錢財興建寺廟組織佛事活動,對於江山社稷有害無益。他在朝堂上曾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所以,李世民對於西天取經弘揚佛法之事並不感冒,他也不認為佛教真經能讓他「江山永固」,不可能像《西遊記》裡記載的那樣,專門給玄奘送行,與他結拜兄弟,女兒國國王更不會稱唐僧為「御弟哥哥」。
所以,對於玄奘請求西天取經,李世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西天取經這種重大工程,要是沒有政府支持,那還玩什麼?別說讓財政贊助一下差旅費,提供一下安保服務。連最起碼的批文都沒有了。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在使命感的驅使下,二十七歲的玄奘決定偷渡。沒錯,西天取經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此時是在佛紀1171年,也就是佛陀滅後一千一百多年。
對佛法的熱愛、求知的執念催生出的驚人內驅力,是玄奘唯一的護身符。但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相信,玄奘能平安到達西天。甚至,就連數百年後的吳承恩也不相信,沒有唐朝政府的幫助,玄奘能夠抵達天竺取到傳說中的真經。吳承恩跟「觀音"說:得給玄奘配一匹馬吧,不能是普通的馬,於是小白龍降格成了白龍馬——這或許是人類最早的5.0T附帶渦輪增加版的座駕吧。
李陽 《大唐玄奘》局部
一個人的長徵
天地垂青,玄奘奇蹟般地沒有消逝於半途,在歷經千辛萬苦、風霜雨雪之後,在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的第二年,玄奘駕駛著他的頂配版座駕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印度,來到了全印度最牛叉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並在那裡留學五年。五年後玄奘繼續遊學印度,翻譯經文,後於643年才帶著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貞觀十七年)回國。
玄奘完成了一個人的長徵,成為人類文明交流史上一次不可磨滅的壯舉。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2月25日, 玄奘抵達長安西郊漕上。行程5萬裡,歷時18年後,他終於回到了故土。
儘管玄奘出國違反太宗的禁令。但帝國政府還為法師的譯經活動提供了種種方便和大力支持。
同年,玄奘住進了弘福寺,開始了翻譯、教育、講學,著述的十九載生涯。但在這十九年中,玄奘遷居了好幾次,先在弘福寺,又遷慈恩寺,繼而西明寺,最後在玉華寺。
作為在印度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得道高僧,玄奘譯出的當然都是真經。他和弟子窺基共同創立的法相宗唯識論,在他看來當然也是真理。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劇照
月照上人《玄奘譯經》137×68cm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唐玄奘取回來的佛經稱為《大般若經》,總序言就是我們看到的《心經》。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敕令口述的西行見聞,記載了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經過,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情況,對印度社會和歷史做了詳盡的記載,還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佛教理論及學術價值。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幫助唐帝國在西域建立了勢力範圍,使得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廣泛信仰佛教的中亞地區建立了對唐帝國的文化認同,使得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跨區域超級大國。
你被《西遊記》誤導了多少年
一、唐僧還是玄奘?
玄奘俗姓陳,名禕,亦稱「唐僧」、「三藏法師」、「唐三藏」。一般認為,他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出生在洛州緱氏縣遊仙鄉控鶴裡鳳凰谷陳村(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一個官宦之家,排行第四,父親陳慧曾出任陳留及江陵縣令。玄奘5歲左右時母親去世,10歲左右時父親去世。11歲時跟隨在洛陽淨土寺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直到13歲那年,正式在這裡出家,取法名玄奘。
二、玄奘真的弱不禁風嗎?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不僅氣宇軒昂,長得一表人才,還舉止高雅,口才極佳,聲音富有磁性,令人百聽不厭,就、體、表、行、言等方面而言,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屬才貌雙全,體形高大的美男子、大帥哥了。
至於玄奘的體質狀況,典籍中無明確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推斷,若沒健壯的體魄,他是經不住漫漫西行路上的長途跋涉,更應對不了那些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亦根本實現不了自己西行求法,取來真經的偉大莊嚴心願。因而,玄奘的健康狀況更不容質疑。
三、「御弟」還是「偷渡客」?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尤其唐朝貞觀年間,朝廷嚴禁國民出境。公元627年8月,玄奘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侶,共同三番五次向朝廷提出申請出境,欲西行求法,均遭到了拒絕。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長安周圍霜降秋害,莊稼歉收,眼看次年首都發生饑荒,朝廷才讓聚集首都的眾多人口四散各地就食,允許百姓自尋出路,自由行走。於是,玄奘趁機混入成群結隊離開長安四處就食的隊伍之中,踏上了他的西行求法之路。
四、真的是「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當然,玄奘的西行途中,並非由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陪同了。他雖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卻也多處危機重重,多次險些被抓。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幫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個徒弟的話,胡人石磐陀勉強算一個,只有他是主動請玄奘為他受戒的。
玄奘西行路線圖
五、玄奘去過「西天」嗎?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求法學習的區域主要在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國,即今日的印度。
玄奘於公元628年秋到了北印度境內。公元631年(貞觀五年)10月,玄奘到了夢寐以求嚮往已久的印度那爛陀寺。這個那爛陀寺並不是你在《倩女幽魂》裡看到的寧採臣和聶小倩纏綿的地方,而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裡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玄奘拜於當時已106歲高齡戒賢法師門下,學習佛法。他在這裡學習了5年,除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裡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六、靈山是個傳說?
《西遊記》中所指的西天靈山聖地,令眾多佛家弟子心往神馳。其實,靈山不僅是一個傳說,確實還真有其山,是王舍城東北十四五裡的一座山,高聳入雲,叫「鷲山」,也叫「靈鷲山」,離那爛陀寺不遠。玄奘在那爛陀寺期間多次參拜過靈山。
七、為何修建大雁塔?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玄奘奏請於慈恩寺端門前造石塔,以安置從西域帶回來的佛經、舍利和佛像。唐高宗準許,命人修建。此塔後來被毀,武則天長安年間,募捐重修,形成十層三十丈的規模,取名「大雁塔」。後屢經兵燹,數毀數修,現存的大雁塔為七層,高六十四米,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
西安大雁塔玄奘像
八、玄奘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學者馮保善曾這樣概括:充實飽滿的一生,勇往直前、決不後退的堅強意志,刻苦鑽研、求深求透的治學精神,嚴肅認真、不棄寸陰的工作態度,對於事業的無限責任感,還有他對祖國的拳拳摯愛以及學成歸國、報效國家的赤子情懷。
九、玄奘墓在哪裡?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農曆二月初五,玄奘因病圓寂於玉華寺(西安以北100多千米,今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關鎮玉華村),享年64歲。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臨終前的心願,將他葬於滻河東岸的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遷葬至樊川北原(今西安附近),並在當地營造塔宇寺廟。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又下令在兩京,也就是在長安和洛陽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諡玄奘為「大遍覺法師」。
玄奘的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鍾南山紫光閣,公元988年被僧人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發現,後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
海報作品:《玄奘三藏像》 日本 鎌倉時代 14世紀 絹本著色 135.1×59.9 cm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