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2020-12-15 騰訊網

1375年前的今天,玄奘回到長安。

長安,萬人空巷……

全文3700字,全文閱讀約需8分鐘

西 行/Westbound

二十七歲那年,玄奘決定去西天取經。

彼時的玄奘已經是得道高僧,盛唐的洛陽和長安城中都傳誦著他的名字,不斷有高僧大德上門交流,各地學術講座的邀請不斷。

但他決定去西天取經。因為每一次的交流都讓他困惑,每個人對佛、佛經都有自己的理解。誰才是正確的?佛應該度自己還是普度眾人?佛是消彌苦難,還是讓苦難來抵消罪惡?

他決定去天竺,佛的故鄉,去那裡尋找終極的答案。

佛學的淵源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興盛起來了。南北朝時,人們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去印度看看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於是,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

北周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西查村出土 現藏西安博物院

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得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感到很困惑。因為不懂,人們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產生了很多派別。歧義這麼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樣的。

此時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偷渡客」陳玄奘

唐朝初年,隋朝開拓的絲路因為大隋朝的倒臺已經封閉。新起的大唐帝國正跟強盛的突厥帝國較勁。剛登基的李世民不久前剛跟突厥的頡利可汗殺白馬喝血酒擼串串。說好了,大家好好的,相不幹擾。

回過頭,李世民就開始使手腕,關閉了邊關市集,不許任何人出塞。

這是公元627年。

剛剛鬆了口氣的唐太宗收到一封陳情表,說是有一個叫做玄奘的僧人要西出涼州,去天竺國求取佛經。

唐朝時期疆域圖

李世民這個人是不太信佛的,甚至相當排斥佛教。他認為,南朝衰落與佛教盛行有很大的關係,僧人不事生產,又佔用大量土地,還需要搜刮大量錢財興建寺廟組織佛事活動,對於江山社稷有害無益。他在朝堂上曾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所以,李世民對於西天取經弘揚佛法之事並不感冒,他也不認為佛教真經能讓他「江山永固」,不可能像《西遊記》裡記載的那樣,專門給玄奘送行,與他結拜兄弟,女兒國國王更不會稱唐僧為「御弟哥哥」。

所以,對於玄奘請求西天取經,李世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西天取經這種重大工程,要是沒有政府支持,那還玩什麼?別說讓財政贊助一下差旅費,提供一下安保服務。連最起碼的批文都沒有了。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在使命感的驅使下,二十七歲的玄奘決定偷渡。沒錯,西天取經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此時是在佛紀1171年,也就是佛陀滅後一千一百多年。

對佛法的熱愛、求知的執念催生出的驚人內驅力,是玄奘唯一的護身符。但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相信,玄奘能平安到達西天。甚至,就連數百年後的吳承恩也不相信,沒有唐朝政府的幫助,玄奘能夠抵達天竺取到傳說中的真經。吳承恩跟「觀音"說:得給玄奘配一匹馬吧,不能是普通的馬,於是小白龍降格成了白龍馬——這或許是人類最早的5.0T附帶渦輪增加版的座駕吧。

李陽 《大唐玄奘》局部

一個人的長徵

天地垂青,玄奘奇蹟般地沒有消逝於半途,在歷經千辛萬苦、風霜雨雪之後,在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的第二年,玄奘駕駛著他的頂配版座駕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印度,來到了全印度最牛叉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並在那裡留學五年。五年後玄奘繼續遊學印度,翻譯經文,後於643年才帶著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貞觀十七年)回國。

玄奘完成了一個人的長徵,成為人類文明交流史上一次不可磨滅的壯舉。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2月25日, 玄奘抵達長安西郊漕上。行程5萬裡,歷時18年後,他終於回到了故土。

儘管玄奘出國違反太宗的禁令。但帝國政府還為法師的譯經活動提供了種種方便和大力支持。

同年,玄奘住進了弘福寺,開始了翻譯、教育、講學,著述的十九載生涯。但在這十九年中,玄奘遷居了好幾次,先在弘福寺,又遷慈恩寺,繼而西明寺,最後在玉華寺。

作為在印度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得道高僧,玄奘譯出的當然都是真經。他和弟子窺基共同創立的法相宗唯識論,在他看來當然也是真理。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劇照

月照上人《玄奘譯經》137×68cm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唐玄奘取回來的佛經稱為《大般若經》,總序言就是我們看到的《心經》。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敕令口述的西行見聞,記載了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經過,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情況,對印度社會和歷史做了詳盡的記載,還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佛教理論及學術價值。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幫助唐帝國在西域建立了勢力範圍,使得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廣泛信仰佛教的中亞地區建立了對唐帝國的文化認同,使得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跨區域超級大國。

你被《西遊記》誤導了多少年

一、唐僧還是玄奘?

玄奘俗姓陳,名禕,亦稱「唐僧」、「三藏法師」、「唐三藏」。一般認為,他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出生在洛州緱氏縣遊仙鄉控鶴裡鳳凰谷陳村(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一個官宦之家,排行第四,父親陳慧曾出任陳留及江陵縣令。玄奘5歲左右時母親去世,10歲左右時父親去世。11歲時跟隨在洛陽淨土寺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直到13歲那年,正式在這裡出家,取法名玄奘。

二、玄奘真的弱不禁風嗎?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不僅氣宇軒昂,長得一表人才,還舉止高雅,口才極佳,聲音富有磁性,令人百聽不厭,就、體、表、行、言等方面而言,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屬才貌雙全,體形高大的美男子、大帥哥了。

至於玄奘的體質狀況,典籍中無明確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推斷,若沒健壯的體魄,他是經不住漫漫西行路上的長途跋涉,更應對不了那些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亦根本實現不了自己西行求法,取來真經的偉大莊嚴心願。因而,玄奘的健康狀況更不容質疑。

三、「御弟」還是「偷渡客」?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尤其唐朝貞觀年間,朝廷嚴禁國民出境。公元627年8月,玄奘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侶,共同三番五次向朝廷提出申請出境,欲西行求法,均遭到了拒絕。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長安周圍霜降秋害,莊稼歉收,眼看次年首都發生饑荒,朝廷才讓聚集首都的眾多人口四散各地就食,允許百姓自尋出路,自由行走。於是,玄奘趁機混入成群結隊離開長安四處就食的隊伍之中,踏上了他的西行求法之路。

四、真的是「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當然,玄奘的西行途中,並非由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陪同了。他雖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卻也多處危機重重,多次險些被抓。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幫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個徒弟的話,胡人石磐陀勉強算一個,只有他是主動請玄奘為他受戒的。

玄奘西行路線圖

五、玄奘去過「西天」嗎?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求法學習的區域主要在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國,即今日的印度。

玄奘於公元628年秋到了北印度境內。公元631年(貞觀五年)10月,玄奘到了夢寐以求嚮往已久的印度那爛陀寺。這個那爛陀寺並不是你在《倩女幽魂》裡看到的寧採臣和聶小倩纏綿的地方,而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裡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玄奘拜於當時已106歲高齡戒賢法師門下,學習佛法。他在這裡學習了5年,除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裡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六、靈山是個傳說?

《西遊記》中所指的西天靈山聖地,令眾多佛家弟子心往神馳。其實,靈山不僅是一個傳說,確實還真有其山,是王舍城東北十四五裡的一座山,高聳入雲,叫「鷲山」,也叫「靈鷲山」,離那爛陀寺不遠。玄奘在那爛陀寺期間多次參拜過靈山。

七、為何修建大雁塔?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玄奘奏請於慈恩寺端門前造石塔,以安置從西域帶回來的佛經、舍利和佛像。唐高宗準許,命人修建。此塔後來被毀,武則天長安年間,募捐重修,形成十層三十丈的規模,取名「大雁塔」。後屢經兵燹,數毀數修,現存的大雁塔為七層,高六十四米,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

西安大雁塔玄奘像

八、玄奘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學者馮保善曾這樣概括:充實飽滿的一生,勇往直前、決不後退的堅強意志,刻苦鑽研、求深求透的治學精神,嚴肅認真、不棄寸陰的工作態度,對於事業的無限責任感,還有他對祖國的拳拳摯愛以及學成歸國、報效國家的赤子情懷。

九、玄奘墓在哪裡?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農曆二月初五,玄奘因病圓寂於玉華寺(西安以北100多千米,今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關鎮玉華村),享年64歲。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臨終前的心願,將他葬於滻河東岸的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遷葬至樊川北原(今西安附近),並在當地營造塔宇寺廟。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又下令在兩京,也就是在長安和洛陽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諡玄奘為「大遍覺法師」。

玄奘的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鍾南山紫光閣,公元988年被僧人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發現,後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

海報作品:《玄奘三藏像》 日本 鎌倉時代 14世紀 絹本著色 135.1×59.9 cm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END

相關焦點

  • 王鵬睿札記丨諾不輕許一諾千金——觀《玄奘之路》第十集
    公元643年,結束了留學生涯的玄奘行走在帕米爾高原,他即將返回闊別17年的大唐。17年前,他和高昌國王有一個不見不散的約定:當年,他孤身一身穿越大唐的邊境,來到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與玄奘結為異性兄弟,並舉全國之力支持玄奘西行。兩人約定,玄奘從印度歸來,首先在高昌講經三年。
  • 因國家的政策,玄奘的夢想破滅了,這使他做出了一生最偉大的決定
    在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之後,玄奘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當然也是最偉大的決定—偷渡出境。之所以說重大,是因為西行的路上苦難艱險不是所能預料的。即使這樣,玄奘依然下定決心,所以說玄奘也是偉大的。從下定決心那一刻起,玄奘就一直等待合適的機會,只要時機一到,他就會義無反顧地走出長安,踏上那茫茫未知的旅程。終於,機會來了,貞觀元年(628年)八月,長安城周圍因為霜降成災,莊稼歉收。
  • 不是玄奘,也不是江流兒,本名很少有人知道
    唐僧的真名和歷史人物故事唐僧實際上真名叫做陳褘,在《西遊記》中,他是如來的弟子金蟬轉世,而真實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本名姓陳,名褘,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一路上師徒四人歷經磨難,最終才取得真經,回到大唐榮歸故裡。但是真正的歷史故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年大約是公元628年,大唐發生了旱災,因為國家動亂,陳禕為了求得高深佛法,想要尋求真理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和普度眾生,於是一路西行,歷經磨難,穿越沙漠最終到達天竺,在那裡呆了將近5年的時間才學會印度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並且得到高僧傳道,帶回了珍貴的佛學典籍。
  • 玄奘:17年暴走五萬裡,19年翻譯千卷經,你不知道他一生多彪悍!
    那一年,玄奘24歲。玄奘三天三夜沒睡覺,寫了篇熱情洋溢的《出國訪問取經申請書》。結果還沒送到皇帝手裡,就被鄉長扔到垃圾桶了。原來,李世民前幾天舉辦登基大典,隔壁突厥人就跑來收保護費。堵在離長安城僅40裡的涇陽,一副不給錢就揍你的架勢。
  • 玄奘親自督造的佛塔:存了上萬顆舍利子,門票25元卻都有人嫌貴
    距今已經過去上千年,但是卻依舊保持著那股風韻,當年玄奘取經帶回長安,為了能夠妥善保存經卷所以才修建的這座佛塔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有名氣的景區,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來到這裡參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座佛塔背後的那些故事。最早這座佛塔只有5層,並且是因寺而建塔的,不像有一些名寺其實是因塔建寺。
  • 玄奘法師與大雁塔的不解之緣 情系西安洛陽兩大古都
    提到西安大雁塔,對洛陽人來說,更多的是想到玄奘法師,他將西安與洛陽兩大古都從佛文化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不過玄奘趕在了太宗壽終之前譯出了《瑜伽師地論》。當皇帝翻閱著這位不世出的高僧拿來的這本漢文版的經書時,他改變了一些對玄奘,甚至對佛教的一些看法。也許是被這本經書的內容所震撼,也許是被玄奘的精神力量所感動。李世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為這部經書撰寫了700多字的經序,題為《大唐三藏聖教序》。這對於並不擅長文墨的李世民實屬難得。
  • 玄奘的家庭和社會教育對其成長的影響
    其中的戈壁線路,就是從敦煌出發,向西108公裡的「玄奘之路」,也是1391年前,玄奘法師西行最初的一段路程。我擔任這系列項目的產品總監,研究玄奘法師的精神和故事,也是我的本職工作。此外,本名陳禕的玄奘法師,也是我們潁川陳氏宗親的先祖,雖然法師並無子嗣,但潁川陳氏宗親繁衍至今,遍及全球近百個國家,做一點關於先祖的研究,也是我作為陳氏後人的責任。
  • 盛世繁榮下的唐長安城的城市建設,不輸現代的國際大都市
    中軸線的第二段就是朱雀大街,朱雀大街是盛唐時期長安城貫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它 的寬度接近150米,把長安城劃為東西兩部分。如下圖所示。 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取經歸返長安,抵京當天由宰相房玄齡於明德門接待,夜宿朱雀街,次日再由朱雀街迎入修德坊宏福寺。
  • 15位專家呼籲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培育等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合呼籲,建議儘早實施玄奘故裡二期工程、設立玄奘大學、在河南舉辦「玄奘國際文化節」及開辦「玄奘國際研討會」。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13歲時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
  • 玄奘法師和戒日王一段對話,在當時的印度掀起了一場「中國熱」
    戒日王特意在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二十多個王公和五千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徒參加了大會,由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者沒人能駁倒他,因而玄奘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大會後戒日王邀請玄奘騎象巡遊,宣講佛法,一時間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
  • 專家學者聯名籲在「唐僧」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核心提示:玄奘,洛陽偃師陳河村人,唐朝僧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17年裡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被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300多年前首屈一指的翻譯家。和其他著名歷史聖賢相比,玄奘的故鄉顯得默默無聞。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 王路:肉就在碗裡——玄奘的生死西域(二)
    如果你對高昌國陌生,不妨複習一下金庸《白馬嘯西風》的結尾:「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 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麴文泰要把整個高昌國和玄奘分享,讓所有子民做玄奘弟子,供養他一生。
  • 唐代長安城沿革及其概況
    長安地區在較早時間內就證實了人類活動的存在,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裡留下足跡;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出現了城垣的雛形,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奧古斯都曾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亦是如此,跟隨先民的足跡找尋長安的歷史,也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的淵源故事。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大唐長安城》:給兒童讀的穿越小說
    正在上小學的悠悠、田田和小布丁憑藉李白的傳世墨寶《上陽臺帖》來到了唐玄宗時期的長安城。因一場離奇的案件,冒險三人組結識了李白、杜甫、王維、賀知章、孟浩然等大詩人。他們在長安城穿唐裝、品唐食,參加文雅詩會、觀賞胡旋舞,還幫助李白洗刷了冤屈……線上發布會現場。
  • 唐長安城:是一百零八坊嗎?
    |隋大興、唐長安城復原圖| 圖源: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坊,先秦開始稱「裡」「閭」「閭裡」,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南北朝開始出現「坊」的稱呼,隋朝開始正式改稱「坊」,唐代裡、坊稱呼互相使用,長安城以坊為基本單位的格局稱為「裡坊制」。
  • 玄奘西行取回的《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空性和般若甚深玄妙
    玄奘終於避開了官兵的層層堵截,趁著深夜,離開了長安城。此時的玄奘怎麼也想不到,此時一去,竟是如此的漫長。十七載的歲月,讓那個一心尋求真理的青年僧侶,變成了飽經滄桑的三藏法師。也正是因為玄奘的潛心求法,才能讓大乘佛法在中國發揚光大。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