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2020-12-20 南星人物誌

《西遊記》中唐僧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投胎到江寧陳家。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

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下,順利到達大雷音寺,求取真經後,返回大唐,受到唐太宗的親切接待。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大德高僧玄奘法師,真實的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的過程,與西遊記中的唐僧大不相同。雖然沒有經受八十一難,但是一路上的艱辛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今天就來看看唐玄奘去取經時都遭受了哪些磨難?

01 玄奘法師的前期經歷

玄奘法師的俗姓是陳,是河南偃師人,人們都稱呼他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這個稱號是指對佛教典籍的精通,是一種泛用的尊稱。

玄奘出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就是公元586年,他的祖上都是做官的,父親是隋朝江陵縣令,後來辭官潛心研究儒學。

玄奘十一歲時,跟隨他二哥長捷法師在洛陽淨土宗修學佛法,不久就熟練背誦《法華經》《維摩經》。玄奘正式出家後,很快又精通了《大涅槃經》《攝大乘論》等重要的大乘經論。

當時天下分崩離析,戰亂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深造,玄奘開始遊歷,遍訪名山大川,前往各地的名山大寺中參學,一路輾轉,在貞觀元年來到長安。將近十年的時間,玄奘遍訪名師,學遍各家,此時已經成為一代高僧。但是在多年參學的過程中,玄奘逐漸發現眾多名師對佛法的理解異說紛紜,歧義互見。現有的各種佛典譯本,又有諸多的矛盾之處。於是玄奘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學原典,尤其是大乘經典的願望。

正好這時中天竺的僧人來到長安,向他介紹了著名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的學術規模,以及該死主持戒賢法師講《瑜伽師地論》的盛況。

於是玄奘向朝廷上表,要求出境前往天竺,可是當時國家政策是嚴禁出國,他的申請被駁回了。但是這點困難並沒有阻止他,他一直在做著各種準備工作。

貞觀元年八月,長安和關東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和霜災,朝廷同意災民可以前往各地自謀生路。玄奘這時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混在難民隊伍中偷越國境,去天竺學習佛法。

出發的時候,除了簡單的行囊和一腔求法的理想外,玄奘什麼都沒有。和西遊記中的不同,既沒有唐太宗舉行的盛大歡送會,也沒有觀音菩薩送他的寶貝禪杖和袈裟,因為玄奘法師這種行為屬於偷渡。

02 玄奘法師西去之路

走向天竺的這一路,充滿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雖然沒有白骨精和盤絲洞,沒有火焰山和牛魔王,沒有魑魅魍魎和八十一難,可以卻有一望無際的大漠黃沙,有荒蕪人煙的戈壁荒灘。一路上還有關卡盤查、官府緝捕的困擾,有缺水斷糧、迷失方向的危險。

面對這麼多困難和危險,玄奘法師沒有退縮,早在他邁出長安的那一刻,他就發出宏大的誓願,此行不求財力,只為無上正法,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天水、蘭州、武威、安西,然後除了玉門關外五烽,進入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八百裡戈壁,莫賀延磧。在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險境後,終於走出這個可怕的死亡之地,到了高昌,今天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國從國王到百姓都篤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玄奘到這裡之後,受到了國王麴文泰的熱烈歡迎,還要把他留在這裡講經說法,否則就把他遣送回國。

玄奘無奈, 只能用絕食抗爭「水漿不涉於口三日」,最後麴文泰終於被玄奘的誠心打動,同意放他離開。但是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與他結拜為兄弟;第二,求法歸來後需要在高昌停留三年。

玄奘同意後,麴文泰非常高興,然後給玄奘準備了四個沙彌當侍從,送法衣三十套,又贈送黃金、綾絹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馬三十匹,為他送行。同時還專門寫了二十四封國書,命令護送的大臣交給沿途的二十四國國王,同時贈送大綾一匹當作禮物。最後還專門寫了一封辭義謙恭的信,附贈「綾、綃五百匹,果味兩車」送給西突厥統葉護可汗,請求統葉護可汗讓他勢力範圍內的西域諸國,儘可能的為玄奘法師提供幫助。

就這樣,玄奘離開高昌,途徑焉耆、龜茲等國,翻山越嶺到達碎葉城,會晤了統葉護可汗,又在統葉護可汗的信件和護送使節的幫助下,經過西域諸國,過鐵門關,進入吐火羅北部,然後沿著巴基斯坦北部,經過克什米爾,進入北印度。

貞觀五年秋天,即公元631年,玄奘終於抵達朝思暮想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

03 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法

在那爛陀寺中,玄奘拜戒賢法師為師,潛心學習梵語,研究各種大小乘經論,尤其花費五年時間重點學習印度法相宗代表作《瑜伽師地論》,同時玄奘遊歷五天竺,足跡遍及印度各地。

公元641年,玄奘重新回到那爛陀寺,這是他的學業已經大乘,戒賢法師讓他為大眾講解唯識經典。這時他寫了《會宗論》,融會貫通了印度大乘瑜伽、般若二宗,講唯識和中觀學說相互結合,自成一家。

此外,由於南天竺的小乘僧人寫《破大乘論》攻擊大乘學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玄奘法師又撰寫了破除小乘見地的《制惡見論》,從此玄奘在印度聲名鵲起。

公元642年,五天竺的最高領袖戒日王在印度全境發布一道命令,他要在曲女城舉行一場規模宏大的無遮大會,也就是大型的佛教經義辯論會。

這場大會邀請了十八個國王,還有全國各地大小乘佛教僧人三千多人,著名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一千多人以及婆羅門教和其他宗教的僧人兩千多人,幾乎聚集了五天竺所有政治和宗教精英。邀請這麼多人參加這次會議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玄奘法師進行自由辯論。

大會正式舉行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除了之前被邀請的人,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社會各界人士,場面的隆重宏大可謂是前所未有、百年不遇。

人們進入會場後,看到了高壇的寶床上靜靜地坐著一個面目清瘦、皮膚白皙的僧人,就是玄奘法師,同時會場門樓的兩邊還懸掛著《會宗論》和《制惡見論》。這兩本書就是本次大會的論題,參加會議的任何人可以就這兩部論著的任何一個論點提出質疑,進行辯論和駁難。

戒日王宣布大會進行十八天,在此期間,只要有人能從兩部著作中找出不和義理的字,並且將玄奘法師駁倒,玄奘法師就要被當場砍掉腦袋,向眾人謝罪。

許多人都懷疑這個中國僧人有那麼厲害嗎?他們絕不相信這個中國僧人可以成功,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都在等著看他被砍掉腦袋。因為這裡聚集著五天竺最有學問、最有智慧、對佛法造詣最為精深的人,以他們多年的修行和深厚的學養,不可能找不到這個中國僧人的錯誤。

然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在這十八天裡,不斷有人站出來挑戰,提出尖銳的質疑,進行了激烈的辯難,但是都被玄奘法師一一化解,神色自若、從容應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到大會結束時,也沒有一個人能攻破他的學說,駁倒他的立論,在場的眾多高僧大德無不心服口服,對玄奘法師佩服的五體投地。

戒日王非常高興,當時賞賜給玄奘法師大量金銀和法衣,其他十八國國王也紛紛供養各種珍寶,獲勝者還有騎著大象遊歷各地的環節,接受人們的禮敬和瞻仰。但是這些賞賜和禮遇都被玄奘法師婉言謝絕了,人們對他的這種不在乎名利,淡泊超然的態度更加尊崇了。大乘僧眾盛讚他為「大乘天」,小乘僧眾尊稱他為「解脫天」。

04 玄奘法師完成使命,衣錦還鄉

玄奘法師這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圓滿完成了使命,在公元643年,啟程返回中國。又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終於在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返回了長安,返回了闊別將近二十年的家鄉,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657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梵文佛典。

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前後歷時十九年,形成共計五萬裡,堪稱世界中古史上一次艱難而偉大的探險之旅,朝聖之旅,也是意義最為深遠的學術和文化之旅。

玄奘回到長安後,受到朝野上下隆重而盛大的歡迎,與他當年偷越國境時大不相同。

貞觀十九年二月,玄奘還去洛陽見了唐太宗,唐太宗對他極為讚嘆和欣賞。還請他把西行路上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隨後玄奘在弟子辯機的協助下,用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唐西域記》,價值不可估量。

回國後,玄奘就開始著手翻譯帶回來的佛學典籍,唐太宗全力支持他的翻譯經文事業,為他在弘福寺組建了一個譯場,配備了五十人佛門僧眾作為他的助手。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翻譯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唐太宗親自為這部經典寫了序,《大唐三藏聖教序》。

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已經68歲的玄奘終於翻譯出多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的生命也在這時走到了終點。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法師在宜君山的玉華寺圓寂,終年六十九歲。

一代大德高僧就此逝去,沒有像西遊記中的唐僧那樣返回西天大雷音寺,成為「旃檀功德佛」。只留下偉大的成就,在中國譯經史上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相關焦點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西遊記》中的唐僧離開大唐前去西天取經,可謂是無限風光和尊崇,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御弟」,贈通關文牒,並親率文武百官為其送行。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又是親自出城迎接。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筆下的一個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包括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不過,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的人都非常熟悉,唐僧取經是小說的主線。一開始很納悶:一路上那麼辛苦,到底要到西天取什麼寶貴的東西啊?最後到了大雷音寺那裡,取到的自然就是佛經了。看完小說和電視劇之後,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唐僧為什麼要取經?或者說,去遙遠的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唐僧,而不是其他僧人?
  • 《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本期話題【《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其實看到這裡觀眾就已經意識到了,唐僧收的這三個徒弟個個本領高強,那麼也意味著西天取經路上並不太平,所以佛祖才會指示觀音菩薩安排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一路保護唐僧西去取經。
  • 唐僧的真名叫什麼?不是玄奘,也不是江流兒,本名很少有人知道
    唐僧的真名和歷史人物故事唐僧實際上真名叫做陳褘,在《西遊記》中,他是如來的弟子金蟬轉世,而真實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本名姓陳,名褘,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西天取經的真實故事在小說和故事當中,唐僧被唐太宗李世民委託重任,稱其為御弟,並且後來收服了3位徒弟一起走上西天取經之路。一路上師徒四人歷經磨難,最終才取得真經,回到大唐榮歸故裡。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說起唐僧無人不曉,上到七八十的老人家,下到三五歲的小孩都能侃侃而談,這還要拜電視劇《西遊記》所託,一部86版《西遊記》連續多年熱播,曾重播3000多次,《西遊記》應該是全國人民看過次數最多遍的電視劇了吧,唐僧的那句口頭禪都成為流行語了—— 「施主,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求經。」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卻很多有人知道,現實中的玄奘: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士(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是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出生於現今的河南洛陽偃師人士,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當時被稱之為
  •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是什麼樣子,和《西遊記》小說中有哪些不同
    唐僧,在歷史上有真實存在的人:玄奘,但歷史和小說《西遊記》有很大的出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唐玄奘的出身。歷史上的唐玄奘是高幹出身,他的曾祖父陳欽曾擔任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江陵的縣官。
  • 唐僧為什麼一定要去西天取經? 取來經幹什麼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僧為什麼一定要去西天取經? 取來經幹什麼用?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取經的故事。那麼,唐僧為什麼要取經?取的是什麼經?取來經幹什麼用?這些曾是兒時看《西遊記》時留下的種種疑問。 唐僧到如來佛那兒,當然取的是佛經,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 西遊記中歷史原型,玄奘去取經原來是偷渡過去的
    86版《西遊記》到了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中準時的播出,這也是四大名著中被人所熟知的一本名著,其中的角色都為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喜歡其中的孫悟空,同樣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裡面的唐僧,但是小說主要講述的人物裡面是存在的,這個人就是唐僧,歷史上知名的唐朝僧人玄奘,《西遊記》這本小說也是以這個人取經為藍本的
  •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難道真的有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嗎?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說起唐玄奘,相必朋友們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吧,畢竟那是整個童年的回憶,不過呢,還是說唐僧更能為大家所接受吧!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玄奘法師嗎?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至於西遊過程中的悟空、悟能以及悟淨確實是作者杜撰上去的。不過,當時玄奘法師身邊確實是有幾個徒弟,只是沒有那般降妖除魔的神通罷了。
  • 《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
  • 解讀中國神話之《西遊記》:八十一難並非虛構,唐朝史書中有記載
    縱觀四大奇書的發展演進情況可知,《西遊記》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章回小說類似都經歷了史書、傳說、話本、平話、戲曲等創作階段,經過長期的流傳,最終由一位文學家著成的集大成之作。作為《西遊記》主要內容的「八十一難」自然也經歷了這樣一個演進的過程。「八十一難」故事並非後世文人杜撰,而是根據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 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人是誰?不是唐僧,而是八戒
    就因為這句話,唐僧玄奘開啟了他十萬八千裡的西行之路。一、玄奘為何要去西天取經?雖然《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但我們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卻是真實的歷史,而玄奘的目的也的確是為了到天竺求取真正的大乘佛法。唯一不同的是,玄奘是自己要去,而不是被觀音點化的。玄奘為什麼要去求取大乘佛法呢,和佛法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所謂大乘佛法,就是指在天竺的佛經原著蘊含的佛法,而小乘佛法就是被翻譯過來的其他語言的佛經蘊含的佛法,包括中國的漢字佛經。
  •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為什麼只能走路去取經?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為什麼只能走路去取經?很多人看《西遊記》都有一個很大的疑問:為什麼唐僧師徒要一步步走路到西天去取經?特別是本領高強的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就搞定了,幹嘛還要那麼折騰人呢?第三種方式:教會唐僧騰雲駕霧的本領,或者像八金剛那樣用超級吹風技術把唐僧吹過去,速度雖沒有孫悟空快,但差不多幾天也可以完成任務。在第一百回中,唐僧取到了有字真經後,八金剛把他送回大唐,又接回去,總共用了8天時間,除去中間在長安停留了一兩天,差不多來回用了6天時間。
  • 《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取西經是唐僧自願的嗎
    但是在拜讀過這個原著之後,才發現電視劇僅僅只是小說精彩度的十分之一,由於小說借神話諷刺當時的社會黑暗,許多人傳言說《西遊記》在明代是一部禁書,這點我表示懷疑,因為並沒有確切的歷史根據。如果說這本書是現代人寫在現在的時代,說不定真成了禁書。哼哼~~真是善哉善哉。《西遊記》主要講了個什麼故事呢?主要講師徒四人一路打怪升級過副本,去往西天獲得裝備和成就。
  • 中考語文四大名著常識100題含答案 《西遊記》常識題
    ­  2、《西遊記》全書_________回,基本由兩個故事組成,第1至7回,寫孫悟空出世至_________,表現的是孫悟空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和鬥爭最終失敗的悲劇,體現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質與現實生活的約束的矛盾處境。­  3、《西遊記》中所寫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別是哪些。
  • 唐僧歷經八十難取得真經,老龜為何強行再加一難?其實是觀音故意
    唐僧歷經八十難取得真經,老龜為何強行再加一難?其實是觀音故意!說起《西遊記》中唐僧這個角色,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唐僧本是東土大唐的高僧,為了拯救黎民百姓,願意歷經千險萬苦去往西天靈山取真經。唐僧作為人類,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妖魔鬼怪,於是就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等為徒,一路護送自己前往西天取經。這唐僧師徒4人一路降妖除魔,歷經八十難終於到達靈山取到真經。但就在他們離開靈山時,老龜為啥非要找茬再加一難?看過《西遊記》的網友都知道,唐僧師徒經歷的第八十難就是金魚精。當時求助觀音菩薩來收服金魚精後,唐僧師徒坐著老烏龜才過了通天河直達靈山。話說,這老龜也不是等閒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