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投胎到江寧陳家。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
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下,順利到達大雷音寺,求取真經後,返回大唐,受到唐太宗的親切接待。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大德高僧玄奘法師,真實的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的過程,與西遊記中的唐僧大不相同。雖然沒有經受八十一難,但是一路上的艱辛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今天就來看看唐玄奘去取經時都遭受了哪些磨難?
01 玄奘法師的前期經歷
玄奘法師的俗姓是陳,是河南偃師人,人們都稱呼他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這個稱號是指對佛教典籍的精通,是一種泛用的尊稱。
玄奘出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就是公元586年,他的祖上都是做官的,父親是隋朝江陵縣令,後來辭官潛心研究儒學。
玄奘十一歲時,跟隨他二哥長捷法師在洛陽淨土宗修學佛法,不久就熟練背誦《法華經》《維摩經》。玄奘正式出家後,很快又精通了《大涅槃經》《攝大乘論》等重要的大乘經論。
當時天下分崩離析,戰亂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深造,玄奘開始遊歷,遍訪名山大川,前往各地的名山大寺中參學,一路輾轉,在貞觀元年來到長安。將近十年的時間,玄奘遍訪名師,學遍各家,此時已經成為一代高僧。但是在多年參學的過程中,玄奘逐漸發現眾多名師對佛法的理解異說紛紜,歧義互見。現有的各種佛典譯本,又有諸多的矛盾之處。於是玄奘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學原典,尤其是大乘經典的願望。
正好這時中天竺的僧人來到長安,向他介紹了著名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的學術規模,以及該死主持戒賢法師講《瑜伽師地論》的盛況。
於是玄奘向朝廷上表,要求出境前往天竺,可是當時國家政策是嚴禁出國,他的申請被駁回了。但是這點困難並沒有阻止他,他一直在做著各種準備工作。
貞觀元年八月,長安和關東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和霜災,朝廷同意災民可以前往各地自謀生路。玄奘這時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混在難民隊伍中偷越國境,去天竺學習佛法。
出發的時候,除了簡單的行囊和一腔求法的理想外,玄奘什麼都沒有。和西遊記中的不同,既沒有唐太宗舉行的盛大歡送會,也沒有觀音菩薩送他的寶貝禪杖和袈裟,因為玄奘法師這種行為屬於偷渡。
02 玄奘法師西去之路
走向天竺的這一路,充滿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雖然沒有白骨精和盤絲洞,沒有火焰山和牛魔王,沒有魑魅魍魎和八十一難,可以卻有一望無際的大漠黃沙,有荒蕪人煙的戈壁荒灘。一路上還有關卡盤查、官府緝捕的困擾,有缺水斷糧、迷失方向的危險。
面對這麼多困難和危險,玄奘法師沒有退縮,早在他邁出長安的那一刻,他就發出宏大的誓願,此行不求財力,只為無上正法,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天水、蘭州、武威、安西,然後除了玉門關外五烽,進入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八百裡戈壁,莫賀延磧。在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險境後,終於走出這個可怕的死亡之地,到了高昌,今天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國從國王到百姓都篤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玄奘到這裡之後,受到了國王麴文泰的熱烈歡迎,還要把他留在這裡講經說法,否則就把他遣送回國。
玄奘無奈, 只能用絕食抗爭「水漿不涉於口三日」,最後麴文泰終於被玄奘的誠心打動,同意放他離開。但是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與他結拜為兄弟;第二,求法歸來後需要在高昌停留三年。
玄奘同意後,麴文泰非常高興,然後給玄奘準備了四個沙彌當侍從,送法衣三十套,又贈送黃金、綾絹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馬三十匹,為他送行。同時還專門寫了二十四封國書,命令護送的大臣交給沿途的二十四國國王,同時贈送大綾一匹當作禮物。最後還專門寫了一封辭義謙恭的信,附贈「綾、綃五百匹,果味兩車」送給西突厥統葉護可汗,請求統葉護可汗讓他勢力範圍內的西域諸國,儘可能的為玄奘法師提供幫助。
就這樣,玄奘離開高昌,途徑焉耆、龜茲等國,翻山越嶺到達碎葉城,會晤了統葉護可汗,又在統葉護可汗的信件和護送使節的幫助下,經過西域諸國,過鐵門關,進入吐火羅北部,然後沿著巴基斯坦北部,經過克什米爾,進入北印度。
貞觀五年秋天,即公元631年,玄奘終於抵達朝思暮想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
03 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法
在那爛陀寺中,玄奘拜戒賢法師為師,潛心學習梵語,研究各種大小乘經論,尤其花費五年時間重點學習印度法相宗代表作《瑜伽師地論》,同時玄奘遊歷五天竺,足跡遍及印度各地。
公元641年,玄奘重新回到那爛陀寺,這是他的學業已經大乘,戒賢法師讓他為大眾講解唯識經典。這時他寫了《會宗論》,融會貫通了印度大乘瑜伽、般若二宗,講唯識和中觀學說相互結合,自成一家。
此外,由於南天竺的小乘僧人寫《破大乘論》攻擊大乘學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玄奘法師又撰寫了破除小乘見地的《制惡見論》,從此玄奘在印度聲名鵲起。
公元642年,五天竺的最高領袖戒日王在印度全境發布一道命令,他要在曲女城舉行一場規模宏大的無遮大會,也就是大型的佛教經義辯論會。
這場大會邀請了十八個國王,還有全國各地大小乘佛教僧人三千多人,著名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一千多人以及婆羅門教和其他宗教的僧人兩千多人,幾乎聚集了五天竺所有政治和宗教精英。邀請這麼多人參加這次會議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玄奘法師進行自由辯論。
大會正式舉行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除了之前被邀請的人,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社會各界人士,場面的隆重宏大可謂是前所未有、百年不遇。
人們進入會場後,看到了高壇的寶床上靜靜地坐著一個面目清瘦、皮膚白皙的僧人,就是玄奘法師,同時會場門樓的兩邊還懸掛著《會宗論》和《制惡見論》。這兩本書就是本次大會的論題,參加會議的任何人可以就這兩部論著的任何一個論點提出質疑,進行辯論和駁難。
戒日王宣布大會進行十八天,在此期間,只要有人能從兩部著作中找出不和義理的字,並且將玄奘法師駁倒,玄奘法師就要被當場砍掉腦袋,向眾人謝罪。
許多人都懷疑這個中國僧人有那麼厲害嗎?他們絕不相信這個中國僧人可以成功,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都在等著看他被砍掉腦袋。因為這裡聚集著五天竺最有學問、最有智慧、對佛法造詣最為精深的人,以他們多年的修行和深厚的學養,不可能找不到這個中國僧人的錯誤。
然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在這十八天裡,不斷有人站出來挑戰,提出尖銳的質疑,進行了激烈的辯難,但是都被玄奘法師一一化解,神色自若、從容應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到大會結束時,也沒有一個人能攻破他的學說,駁倒他的立論,在場的眾多高僧大德無不心服口服,對玄奘法師佩服的五體投地。
戒日王非常高興,當時賞賜給玄奘法師大量金銀和法衣,其他十八國國王也紛紛供養各種珍寶,獲勝者還有騎著大象遊歷各地的環節,接受人們的禮敬和瞻仰。但是這些賞賜和禮遇都被玄奘法師婉言謝絕了,人們對他的這種不在乎名利,淡泊超然的態度更加尊崇了。大乘僧眾盛讚他為「大乘天」,小乘僧眾尊稱他為「解脫天」。
04 玄奘法師完成使命,衣錦還鄉
玄奘法師這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圓滿完成了使命,在公元643年,啟程返回中國。又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終於在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返回了長安,返回了闊別將近二十年的家鄉,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657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梵文佛典。
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前後歷時十九年,形成共計五萬裡,堪稱世界中古史上一次艱難而偉大的探險之旅,朝聖之旅,也是意義最為深遠的學術和文化之旅。
玄奘回到長安後,受到朝野上下隆重而盛大的歡迎,與他當年偷越國境時大不相同。
貞觀十九年二月,玄奘還去洛陽見了唐太宗,唐太宗對他極為讚嘆和欣賞。還請他把西行路上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隨後玄奘在弟子辯機的協助下,用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唐西域記》,價值不可估量。
回國後,玄奘就開始著手翻譯帶回來的佛學典籍,唐太宗全力支持他的翻譯經文事業,為他在弘福寺組建了一個譯場,配備了五十人佛門僧眾作為他的助手。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翻譯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唐太宗親自為這部經典寫了序,《大唐三藏聖教序》。
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已經68歲的玄奘終於翻譯出多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的生命也在這時走到了終點。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法師在宜君山的玉華寺圓寂,終年六十九歲。
一代大德高僧就此逝去,沒有像西遊記中的唐僧那樣返回西天大雷音寺,成為「旃檀功德佛」。只留下偉大的成就,在中國譯經史上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