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西行:被玄奘西遊淹沒的壯舉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法顯一生沒有獲得什麼政治榮耀的光環,只有對信仰的默默堅守,對事業的頑強堅持。與玄奘西行經歷中廣結眾緣、交好貴族並獲得豐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顯的成就殊為不易。

世人皆知《西遊記》,殊不知「一帶一路」上的「西遊」故事,遠不止唐三藏一人。

張騫最早奉命「西遊」,人稱「鑿空」。因為這是破天荒的壯舉!張騫以後,西遊故事不絕如縷。西行的目的,於官方,都是為了政治外交;於民間,則多為取經禮佛。至於為追求商業利益而長途跋涉的足印,則淹沒在茫茫沙漠和大海之中,鮮有記錄留下,供今日憑弔。

東漢最著名的政治外交使團,是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漢書》作者班固之弟)派遣屬下甘英,出使大秦(東羅馬帝國)。甘英大約是經由新疆絲綢之路的南道西行,途經十餘國,往返路程三萬八千多裡,走到西海邊上,遙望大秦,被當地人告知,不可渡海,於是止步于波濤洶湧的「西海」岸邊。美國一些漢學家們連連抱怨甘英是膽小鬼,否則,中國使節就真的會抵達歐洲—東羅馬拜佔庭帝國。

甘英之後,漢唐時期的中原政權,再也沒有派遣過這種比較有規模,而且留下具體記載的西域外交使團了(北魏胡太后6世紀中葉派出的宋雲使團,曾至北印度,其意義與成果不可同日而語)。

就海上絲路而言,《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公元前二世紀初至公元前一世紀末葉,漢武帝經略南海的史實。西漢官方使團,自海路經日南障塞(時屬西漢,今越南峴港)、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出海,沿著中南半島,經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過馬六甲海峽,遠航到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市)、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然後返航而回。與黃支國的官方交往,打開了中印民間商貿往來的海上通道。

魏晉隋唐時代的西域使者,以民間的宗教人士最為突出。唐玄奘是最知名的一個,但遠遠不是最早的一個。

最早的西行僧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魏甘露五年(公元260),他自雍州(治今西安)出發,西涉流沙,到達南疆的于闐,獲得「正品梵書胡本經典」90章,60萬餘言,並遣弟子十餘人,護送佛經胡本還洛陽。可惜這位歷史上首次留下姓名的西行僧人事跡有限,西行僅及今日中國新疆境內,而且他以80高齡終老西域,並沒有返回內地。

翻越中巴公路第一人

大約140年之後,東晉高僧法顯(約公元337~約公元422)開創了西遊旅程的新紀元。公元401年,十六國時期,後秦第二位君主文桓帝姚興崇佛,把西域僧人鳩摩羅什從涼州(甘肅武威)接來長安譯經弘法,卻不知兩年前(公元399),曾有幾位高僧結伴離開長安,西行求法。此番西遊的一行人中,年逾花甲的長者,就是法顯。途中經過河西走廊,取道喀什到塔克庫爾幹,越過蔥嶺,來到北天竺(今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這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通道。法顯在《佛國記》中自嘆「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他是第一個越過蔥嶺,走通今日所謂中巴公路的中國人。

法顯西行

經過6年的艱難跋涉,法顯終於到達中天竺。中天竺是當時印度佛教最繁榮的地方。法顯在此禮佛,學習梵文,抄錄佛經,數年後又到了東天竺,然後渡海到達獅子國(斯裡蘭卡)。遠離故土十多年後的一天,他在當地偶然看到一件中國漢地的白絹扇子(絲綢之路上的絲織品),不禁淚流滿面,故國情思油然而生。

法顯回國時已年逾七旬,他從獅子國出發,搭乘商船,走的是海路。其間因遭遇大風浪,漂流至耶婆提國(當在印尼爪哇或蘇門答臘一帶)。又換乘另一商船,計劃經50日航行到廣州,後來卻因為舟師有誤,航行了70日,到達青島的嶗山,才得以重新踏上中國大地,時在413年。回國後,法顯將十餘年遊歷所得,撰成《法顯傳》,又稱《佛國記》,就是關於環南海和印度洋東西方精神與物質文化交流的「西遊記」。湯用彤讚譽說,法顯是「廣遊西土,留學天竺」之開創者。

西行求法開創之人

作為開創西遊天竺之路的僧人,法顯創造了哪些奇蹟呢?唐代高僧義淨(635-713),也是一位偉大的西行者,曾經如此比較法顯與玄奘:「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闢荒途,玄奘師及中開王路。」意謂法顯「創闢荒途」,篳路藍縷,是西行求法的偉大開創者;玄奘是西行求法的發揚光大者。

玄奘(公元602~公元664)於627年去印度取經時,年僅26歲,在法顯之後200多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自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玄奘發願西行其實是受到法顯事跡的鼓舞,是繼承了法顯的足跡、效法法顯的榜樣而西行的。義淨是局中人,在他看來,玄奘「中開王路」,事業廣大,轟轟烈烈,是將西行弘法第一人—法顯的事業發揚光大之舉。

今天,玄奘西遊的故事經過小說家演繹之後,世人傳頌,婦孺皆知。而法顯的西行壯舉,開創之功,則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其實,法顯是第一個走通中巴、中印陸上交通的中國人,今日的「一帶一路」規劃,讓中巴人民憧憬著建設一條連接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新疆喀什的鐵路,法顯則是這條路上的先行者。同時法顯還是有歷史記載以來,印度洋、南海、東海航道的開創者。他記載了從印度洋、跨過南海地區、航行到中國東海這條航線的具體航程和航向。由於法顯的航行和記錄,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路徑,變得清晰可見。法顯回國途中,兩次所乘商船,都有承載200人以上的規模,其中商人居多,船上儲存共所有人員生存50~70天的淡水和糧食。這都從側面證明了南海絲路上東西商貿的發達。

冰清玉潔之人

法顯在佛法弘揚上也是功名卓著。玄奘的求法譯經事業家喻戶曉,世人稱道。與玄奘嫻於政治、走「高層道路」的輝煌經歷相比,法顯的西行,則處處體現出冰清玉潔的清輝。家世上,玄奘俗姓陳,河南偃師人,據說是東漢末年名士陳寔之後,父祖也都是仕宦中人,可謂「出身名門」。法顯俗姓龔,山西長治人,家境貧寒,自幼父母雙亡,從小出家苦修。沒有玄奘那般優渥的環境,法顯對佛學的虔誠卻同樣十分執著,只因「慨律藏殘缺」,而發下宏大誓願「至天竺尋求戒律」並獨力踐行!法顯是第一個用行動向後人證明,可以到印度直接求取法經的僧人,開啟了漢地僧人西行求法的傳統。

經歷上,年輕的玄奘到了高昌國(治今新疆吐魯番市)後,受到國王高度禮遇,臨行時,更是為他備足盤纏,有馬匹丁夫隨從護送,其西行途中物質條件的優越,實在比《西遊記》的描述要好許多。而61歲的法顯西行求法之途,卻秉持著十足的苦行僧精神。與他同行的、途中相遇的同修,不下十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半路遇險,打了退堂鼓,有的滯留印度不歸。只有法顯,前後歷時15年餘,雲遊天竺各邦求法抄經,最終攜梵本佛經,搭乘印度洋的商船,幾經磨難,從南海、東海,返回漢地。

其實玄奘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從印度回國時,本來也可走這條海路,因為到了唐朝,這條海上絲路已經是貿易發達、航線固定、相對安全方便的路線了,只是為了踐行多年前對新疆高昌國王重訪的承諾,因而放棄了海路。

歸國後,二人的機遇也十分不同。玄奘返唐正值貞觀清明之世,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隆重迎接,為其提供優越的譯經條件,成就弘揚佛法的偉大事業。法顯歸國,則在東晉南朝戰亂頻仍之時,地方官的接待也十分有限,他僅僅靠個人之力、信眾支持,苦心孤詣地完成了幾部重要戒律的翻譯工作。法顯一生沒有獲得什麼政治榮耀的光環,只有對信仰的默默堅守,對事業的頑強堅持。與玄奘西行經歷中廣結眾緣、交好貴族並獲得豐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顯的成就殊為不易。

玄奘西行壯舉,無論在佛教史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盞明燈,他的事跡和精神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充滿敬意地緬懷像法顯這樣,不事張揚、埋頭苦幹的先驅性偉大人物,給予他更多的禮讚、更多的關注。(文/張國剛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焦點

  • 法顯西行取經比玄奘早230年
    出生地:襄垣縣上馬鄉 出家修行地:仙堂寺《佛國記——法顯西行》三集大型紀錄片在央視十套精彩上映  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天竺取經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和央視聯手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於3月6日至8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難道真的有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嗎?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說起唐玄奘,相必朋友們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吧,畢竟那是整個童年的回憶,不過呢,還是說唐僧更能為大家所接受吧!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玄奘法師嗎?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至於西遊過程中的悟空、悟能以及悟淨確實是作者杜撰上去的。不過,當時玄奘法師身邊確實是有幾個徒弟,只是沒有那般降妖除魔的神通罷了。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宏明法師借分享的機會指出大眾對玄奘法師的認識可能受到小說《西遊記》、電影《大話西遊》等影視作品的影響較多,而《大唐玄奘》這部電影是以再現正史的角度拍攝的,必將有助於大家了解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大師。法師讚揚玄奘大師對佛教和國家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高昌王聽說玄奘當夜要到的消息後在宮殿裡焦急渡步,寢食不安。午夜,衛士們報告玄奘已到,高昌王親自舉著火把迎接他,並不顧玄奘路途勞累,興高採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隨後幾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當凳子,讓法師踩著他的背,登上法座講經,時間過了十幾天,唐玄奘執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並要以弟子身份終身供養玄奘法師,還要讓全國居民都成為法師弟子,每日沐浴執香,洗耳恭聽法師講經。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玄奘所學,主要是瑜伽行派理論。他常常聽說,印度那爛陀寺有此派根,很想求得此論,既以之釋此土眾疑,又以之統一各家異說。他又聽說那爛陀寺等處講經弘法,盛況空前,因此更是心嚮往之。故立誓西遊,以取真經。時機終於來了,貞觀元年,玄奘28歲。這年秋八月,關東、河南、隴古沿邊諸州,霜害來襲,秋稼毀損嚴重,鬧起了饑荒。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歷史上,從法顯、玄奘,到全真道人丘處機,他們一路西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留下的作品成為研究西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佛國記》全文不到14000字,記述了法顯從399年至413年的西行經歷,該書既是佛教地誌類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典型的遊記。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近年來關於西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可以說讓這本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得以再次重生。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五年後玄奘繼續遊學印度,翻譯經文,後於643年才帶著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貞觀十七年)回國。 玄奘完成了一個人的長徵,成為人類文明交流史上一次不可磨滅的壯舉。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2月25日, 玄奘抵達長安西郊漕上。行程5萬裡,歷時18年後,他終於回到了故土。
  • 重走西遊路之長安:歷史在這裡重現
    7月30日,「重走唐僧西行路」在西安大慈恩寺舉行正式的出發儀式。早上六點,西行團隊就來到慈恩寺的南廣場,玄奘大師的塑像和背後的大雁塔,和晨練的市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全然不像當年玄奘偷偷跑出長安城的情形。七點整,慈恩寺的方丈、住持率領僧尼來到廣場,隨著誦經聲響起,西行團隊的兩位法師和行者依次向玄奘大師的塑像行禮參拜。
  • 「國匠」共鳴:中南集團與中央民族樂團共譜《玄奘西行》
    「國匠」共鳴:中南集團與中央民族樂團共譜《玄奘西行》 魯怡 2017-10-11 15:57 來源:澎湃新聞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玄奘法師簡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大型民族管弦音樂會《玄奘西行》奏響美國新澤西
    新華社紐約1月30日電(記者 長遠 張墨成)中國中央民族樂團日前在美國東北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舉行《玄奘西行》大型民族管弦音樂會,用絲竹管弦的動人音律向現場聽眾講述1300年前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傳奇旅程。當晚,新澤西表演藝術中心座無虛席。
  • 唐玄奘人人皆可拿捏?這位將打破你的認知,這簡直就是「社會人」
    當然,除了各種真人影視劇的改編演繹之外,還有便是以動漫形式出版的西遊故事,而動畫版本的西遊記,於個人看來影響最深刻的便是98版的那一部分了。不僅如此,在動畫版本的電影亦是不少,譬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這些都是頗受好評的作品。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很多人看過《西遊記》 都說是神話故事 但西遊記中唐僧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過的 他的原型就是玄奘 。玄奘是一位唐代有名的高僧 在貞觀元年 李世民剛剛當皇帝 由於佛教思想上的種種分歧 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貞觀二年 玄奘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經過了涼州 玉門關 五烽等地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伊吾 在高昌國 玄奘受到了當地國王的禮遇 過了高昌國治國 玄奘繼續一路西行 先後經過了屈支 碎葉城 赤建國 蔥嶺等地 玄奘停留在加溼彌羅國 在那裡 玄奘學習了許多梵文經典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西遊,3歲孩子的「西遊啟蒙」從這8幅圖開始
    它設計成8開大開本卡書的形式,平攤鋪開無縫連接,400個西遊群像和近100個尋物遊戲貫穿其中,讓人愛不釋手。尋起寶物來讓人慾罷不能。書籍由繪本、故事解讀和玄奘西行路線圖三部分構成。作為85後出生的我,我心中的「西遊」必然是令萬人空巷的86版《西遊記》。在《尋找美猴王》中看到美猴王出世的時候,仿佛又回到兒時與家人爭搶著坐到電視前面的最佳觀看位置的情境。故事解讀「故事解讀」與繪本是配套的,它將繪本中的每一個畫面配上了文字解讀。
  • 透過佛學大師玄奘的一生,看到他的卓越之輪
    (二)西行求法公元626年,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求西行。唐太宗寫道:佛教興起於西方世界,漢代傳入中土,幾百年間,教義繁多,眾說紛紜,幸有佛門領袖玄奘法師,天資聰慧,稟賦超人,隻身策馬,長途遠徵,積雪塵飛,道路難辨,驚沙夕起,遮天蔽日,週遊西宇,十有七年。 《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親筆書寫,總共781字,這個將大唐帶入盛世的帝王,用極其華麗的文字,高度評價了玄奘西行取經的壯舉,也充分肯定了玄奘的佛經翻譯事業。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02 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有些見於史料記載,有些則流傳於民間。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玄奘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相當於唯一的國立翻譯學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