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2021-03-01 翻譯史研究

編者按

對於「直譯」「意譯」這組術語,大概沒有人會感到陌生,翻譯史上不少爭論就是圍繞兩種方法展開的。然而,「名不正則言不順」,概念的釐定關係到討論的有效性,「直譯」「意譯」在中文語境中的來源問題卻很少有人提及。復旦大學中文系陶磊博士的專著《「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便是回應上述問題的一種嘗試。

該書對「直譯」和「意譯」這組翻譯實踐及翻譯批評的重要概念進行詳細考證,釐清了二者產生、命名和發展的過程,證明其形成於佛經翻譯,流行並定名於日本蘭學翻譯,而後在清末民初回傳中國,在譯學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作者還發掘並考察了佛經漢譯史上由玄奘等人提出並加以實踐的翻譯方法——「正翻」和「義翻」以及「敵對翻」和「取意譯」,闡明了它們和現代意義上的「直譯」「意譯」之間的關係,為佛經漢譯理論研究作出了貢獻。

作者: 陶磊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10月

頁數: 255

定價: 42.00元

ISBN: 9787532597451

陶磊,男,1986年生於上海,2004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2015年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位,2015年至2017年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復旦學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文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參譯夏濟安《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翻譯史。

本書在充分掌握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對「直譯」和「意譯」這組概念進行了追根溯源式的考察,勾勒出這兩個關鍵性的翻譯術語及其所對應的翻譯方法在產生和流傳過程中的軌跡。第一至三章以佛教思想與漢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為背景,研究中國古代佛經翻譯理論中與「直譯」和「意譯」相當的兩組翻譯方法——「敵對翻」和「取意譯」、「正翻」和「義翻」;又以格義佛學的興衰為線索,解釋注經家對上述方法的褒貶取捨。第四章考察日本的蘭學醫者如何在中西醫學思想的博弈中,充分吸收中國古代的佛經漢譯理論並加以改造,提出「直譯」和「義譯」兩種翻譯方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直譯」和「意譯」。第五章則檢視「直譯」和「意譯」這組術語在清末民初輸入漢語的過程。

答:乃是義翻,非正譯。故諸家相承,引唐三藏譯經,有翻者,有不翻者。且不翻有五:一、生善故不翻。……二、秘密不翻。……三、含多義故不翻。……四、順古不翻。……五、無故不翻。……除茲已外,並皆翻譯。就翻譯中,復有二種:一、正翻;二、義翻。若東西兩土俱有,……。若有一物,西土即有,此土全無,……又如「三衣」翻「臥具」等並是(云云)。今此「毗尼」翻彼「律」,蓋是義翻。……

緊接在「五種不翻」之後的「正翻」和「義翻」部分是否屬於引述?玄奘(600—664)的「五種不翻」後來又陸續出現在北宋贊寧(919—1001)的《宋高僧傳》、智圓(976—1022)的《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和南宋法雲(1088—1158)的《翻譯名義集》及周敦義序中 ,歷來備受關注。但玄奘和「正翻」「義翻」的關係卻未見任何旁證,其「發明權」應歸於玄奘還是景霄呢?

……

筆者認為「正翻」和「義翻」確係玄奘首倡,理由如下:

首先,景霄在書中稱「諸家相承,引唐三藏譯經,有翻者,有不翻者」,緊接著就介紹了「不翻」的五種情況和「翻」的兩種情況。我們必須注意這裡的敘述順序:所謂「引唐三藏譯經」就是要將玄奘的翻譯引為範式,緊隨其後列出的「翻者」和「不翻者」都是「引」的對象,亦即玄奘的翻譯體例可以按照「翻」和「不翻」分作兩類。只不過景霄在具體闡述時先說了「五種不翻」,後說了「二種翻」,實則都是轉述玄奘的觀點。

其二,景霄在敘述完「五種不翻」和「二種翻」之後用了「云云」一詞,其文作:「……又如三衣翻臥具等並是(云云)。」「三衣翻臥具」是景霄為解釋「義翻」舉的一個例子,如果這裡的「云云」是要表示還有更多同類的例子,那麼「三衣翻臥具」之後沒必要加一個「等」字,而且「云云」應放在「並是」之前。這裡「云云」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指原文還沒有結束,但作者引到這裡為止(景霄緊接著就轉移了話題,開始論證《行事鈔》「『毗尼』翻彼『律』,蓋是義翻」);反過來說,「云云」作為引文結束的標記出現在這裡,說明前面的「五種不翻」和「二種翻」都是景霄在轉述玄奘的話。

第三,除了《簡正記》文本提供的線索之外,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的序言裡也說過:「佛興西方,法流東國,通譯音訛,方言語謬,音訛則義失,語謬則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貴無乖謬矣。」可見玄奘本人確實注重「正名」問題,由此而主張「正翻」並輔以「義翻」完全合乎邏輯。

第四,對於咒語以外的絕大多數佛典文字來說,需要「翻」(即義譯)的部分遠比「不翻」(即音譯)的部分多,譯者在「翻」的過程更容易遇到問題,更需要積極思考對策。換言之,「翻」遠比「不翻」來得重要,更值得譯者注意。如果說,玄奘作為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一代宗師,只注意到何種情況下「不翻」,而完全沒有涉及怎麼「翻」的問題,顯然不可思議。如果「五種不翻」是玄奘為當時整個譯場制訂的翻經原則,那就更不可能只規定哪些情況下「不翻」,卻不說明怎麼「翻」。筆者認為,玄奘確實訂立了「翻」與「不翻」兩個方面的原則,但流傳至今並為人們所熟知的主要是關於「不翻」的文字——其實即便是「五種不翻」也只有後人轉引的二手材料可循 。另一方面,景霄的《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是疏解南山宗開祖道宣(596—667)《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的作品,之所以特意解釋「正翻」和「義翻」的含義是因為道宣多次用到這對術語;而道宣正是玄奘譯場的重要成員,對於玄奘立下的翻譯規矩必然了解。從道宣撰寫的《續高僧傳•玄奘傳》中也可以看出他對玄奘的生平、著述和思想都十分熟悉。

(摘自第三章第一節「玄奘與『正翻』和『義翻』的提出」,第99–100、102–104頁)

(摘自第三章第二節「允堪對『義翻』內涵的闡釋」,第112頁)

(摘自第四章第二節「蘭學譯著《解體新書》與『直譯』『義譯』的提出」,第155-156頁)

陶磊原來很早便決定要探研翻譯的標準問題,希望能從更深的文化層面去討論直譯、意譯等翻譯觀念。大概是因為我自己比較專注晚清以來的翻譯史吧,陶磊在最初的階段也都在看嚴復的「信達雅」、馬建忠的「善譯」,以至「五四」時期的相關討論,但這些似乎不太切合他的口味,一直沒有找到什麼突破點。不要說在研究過程中有什麼滿足感,而且每次跟他討論,見到他愁眉苦臉,讓我頗為擔心。可是,不知什麼原因,他突然來一個頓悟,放棄近代,追本溯源,從佛經翻譯入手,連接日本蘭學翻譯,轉眼間豁然開朗,恍惚進入了另一個境界,從找數據到閱讀、從思考到撰寫,處處得心應手,在愉快的心境下寫出一部紮實的博士論文來。這充分說明讓學生自己找題目的好處。書目方面,復旦中文系本科出身的陶磊,沒有需要我告訴他應該看些什麼基礎性的書。佛經翻譯和蘭學翻譯呢?我幾乎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假如有一天要走進這範圍的話,倒要他給我開一份書目呢。至於聯名發表文章,如果真的有這情形出現,那肯定是我佔他的便宜,但事實是:我連推薦發表文章也沒有幫得上忙。不過,當我見到陶磊讀博以來在思考和研究方法上日益成熟,我是很感欣慰和滿意的。

毫無疑問,「直譯」和「意譯」是翻譯批評中的重要概念,長期支配著有關翻譯的討論。儘管我們都好像知道什麼叫「直譯」,什麼叫「意譯」,卻很少見到有人對這兩個概念的來源做過認真細緻的梳理。但這是重要的,沒有弄清楚源頭,後面的理解便沒有把握了。陶磊在本書中通過對古代典籍的爬梳,綜合語言學、文獻學等方法,窮根究源地對「譯」「直譯」「直翻」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短語的含義作辨析,指出這些詞語原來與現代意義上的「直譯」「意譯」完全不同,並以此前提推進,揭示古代佛經翻譯中「敵對翻」和「取義翻」、「正翻」與「義翻」與現代的「直譯」「意譯」含義相近。在本書中,陶磊以豐富的材料和詳實細緻的分析來建立論點,深具說服力。此外,他又確立作為現代譯學術語的「直譯」「意譯」來自日本蘭學,是蘭學翻譯家參考中國古代佛經翻譯方法而創製,並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生留日高潮進入漢語詞彙,沿用至今。這是非常系統性的研究,理清「直譯」「意譯"詞義的完整發展,讓我們對這兩個譯學關鍵詞有更準確的理解,這是本書重大的學術價值所在。

今天,年輕人選擇走上學術之路,真的很不容易,甚至可說是滿途荊棘,前路茫茫。很多人為和非人為的、制度和非制度的障礙,讓年輕人沒法專心讀書寫作。陶磊讀書勤奮認真,思考深邃細密,而更難得的是儘管他文質彬彬,說話委婉溫柔,但實質外圓內方,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原則,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也確信是他將來取得更大學術成就的主要原因。陶磊用上幾年的時間對原來已經很不錯的博士論文整理修改,在內容和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今天正式出版,可說是他學術生命上一個重要裡程碑。在這裡祝願他的學術路途平坦順利,且能夠在堅實的基礎更上層樓,對學術界做出重大的貢獻。

王宏志/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

《〈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序》節選

相關焦點

  • 譯學新芽 | 陶磊:從翻譯到翻譯研究
    編者按:本期「譯學新芽」欄目與大家分享的是「第六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參會者、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陶磊對「直譯」「意譯」觀念溯源研究及其學術成長曆程。2010年到2015年,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攻讀翻譯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導師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
  • 翻譯漫談:直譯與意譯
    『直譯』偏重對於原文的忠實,『意譯』偏重譯文語氣的順暢。哪一種是最妥當的譯法,人們爭執得很厲害。依我看,直譯和意譯的分別根本不應存在。……想儘量表達原文的意思,必須儘量保存原文的語句組織。因此直譯不能不是意譯,而意譯也不能不是直譯。」 1953年,林漢達在「翻譯的原則」一文中寫道:「正確的翻譯是直譯,也就是意譯。
  • 英語句子翻譯到底怎麼去翻譯?直譯?意譯?
    以考研英語為例,關於翻譯的標準大家眾說紛紜,小郭老師認為別管別人如何高談闊論翻譯的標準,一切還是要以大綱為標準,大綱裡翻譯的評分標準是這樣的:一、如果句子譯文明顯扭曲原文意義,該句得分最多不超過0.5分;二、如果考生就一個題目提供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譯法,若均正確,給分
  • 2020考研英語翻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
    直譯,在我理解,即直接翻譯出來,要求忠實原文,但在其翻譯過程中,也不是機械地翻譯,同時也要求遵循原語所要表達的色彩,不能隨意篡改其表述的內容。但它絕不是完全的字字對應,那將會造成原語所傳遞的信息和內容不清晰,因此, 直譯要求譯者,既要清晰明確地詮釋原作的含義,又不能隨意改造原作的思想。 例:Knowledge is power.
  • 2021英語備考:直譯和意譯在翻譯中的結合
    直譯和意譯,作為翻譯中極為主要的基本翻譯方法,在實踐中,擁有各自的優勢,本文旨在分析直譯和意譯在翻譯實踐中的結合,為翻譯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翻譯思路。   直譯,在我理解,即直接翻譯出來,要求忠實原文,但在其翻譯過程中,也不是機械地翻譯,同時也要求遵循原語所要表達的色彩,不能隨意篡改其表述的內容。
  •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技巧:直譯意譯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技巧:直譯意譯 2017-05-17 16:27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2015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滿分備考:直譯意譯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5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滿分備考:直譯意譯 2015-11-17 10:28 來源
  • 《英漢翻譯二十講(增訂版)》:曹明倫教授的翻譯講堂
    然而,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注意到,上述篇章選用的英文原文還處於版權保護期,在書籍中使用須經原作者許可,但那些原文的作者有的已去世多年,無從聯繫,如原編第一講所選原文「JohnnyBear」(《約翰尼·伯爾》)的作者斯坦貝克(1902-1968);有的雖尚在世,但卻因年事已高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願再與外界聯繫,如原編第四講所選原文「Death of a Moth」(《飛蛾之死》)的作者安妮·迪拉德(Annie
  • 直譯好,還是意譯好?
    1946年,朱光潛在「談翻譯」一文中寫道:「所謂『直譯』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譯,有一字一句就譯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動。所謂『意譯』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譯』偏重對於原文的忠實,『意譯』偏重譯文語氣的順暢。哪一種是最妥當的譯法,人們爭執得很厲害。依我看,直譯和意譯的分別根本不應存在。
  • 中考文言文複習技法:翻譯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
    意譯法:對少數文言詞不能緊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譯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義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義加以表示。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譯為「鳶飛到天上,看到山峰,就會平息那心」,意譯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飛黃騰達的人,遠遠望見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兩相比較聯繫上下文意義,顯然意譯要比直譯更準確。
  • 車名翻譯哪家強!直譯、音譯、意譯誰更有味道!
    為什麼這樣命名,大抵是文化差異罷了,但對於國人來說直譯顯然不合適,所以勞斯萊斯選擇了音譯和意譯。否則試想新婚夫婦開著"靈魂",身後清一色的"幽靈"飛馳在幸福大道上,是不是有點不講究?
  • 四種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歸化和異化
    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英語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應當指出,在能確切的表達原作思想內容和不違背譯文語言規範的條件下,直譯有其可取之處,一方面有助於保存原著的格調,另一方面可以進新鮮的表達方法。每一個民族語言都有它自己的詞彙、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採用直譯法處理時,就應採用意譯法。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經翻譯,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代臻於極盛,北宋時已經勢微,元以後則是尾聲了。千年譯經運動中出現的譯場制度對後世的翻譯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
  • 考研英語:直譯和意譯,哪個更好?
    報考翻譯碩士的同學們在翻譯實踐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句子翻譯時是直譯好一些還是意譯好一些呢?直譯文章,雖較忠實於原文,但是略顯生硬,語言不夠靈活,似乎不好。意譯文章,自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時而會有些「非忠」之嫌。到底作何抉擇,今天中公考研就帶著大家去探討一下直譯和意譯,哪個更好?要論伯仲,首先,我們需要認識一下直譯和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所謂直譯,就是在合適的語境中,既保留行文風格(詞語,句子結構,修辭手法等)又內容一致得將目標文轉化為目標語言。
  • 英漢翻譯技巧 | 意譯
    ,還需要了解一定的翻譯技巧,那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地談一下意譯。所謂意譯,即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與直譯不同,意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意譯通常在翻譯句子、詞組或更大的意群時使用較多,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從跨文化語言交際和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意譯強調的是譯語文化體系和原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那麼,今天筆者就以自己曾經接手的一個翻譯項目為例,來簡單談一下意譯。
  • 8句經典西方諺語的直譯和意譯
    英語中我們首先要學的就是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才更有利於記憶,但有的按直面意思翻譯會很生硬搞笑,所以一般還要根據句子所處的語境來整體翻譯。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經典的西方諺語在中文中直譯和意譯的差別。直譯:東方,西方,家最好。
  • 「直譯」,「意譯」該如何選擇?今天告訴你答案!
    譯文1,是偏直譯的表達方式,用了「flood」作為動詞,來翻譯「大水漫灌」,但是語言結構上還是進行了部分調整,增補了with liquidity,使得其符合英文邏輯。可以算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處理。
  • 直譯?意譯?
    「I can’t breathe.」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我喘不上氣來了」「我快憋死了」,或者還有其它比較通俗的翻譯和讓人一聽就懂得的句子
  • 翻譯訓練方法:直譯的誤區 (一)
    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它有不少優點,例如,能傳達原文意義,體現原文風格等。據估算,大約70%的句子要用直譯方法來處理,所以直譯廣為譯者採用,由此可見直譯法之重要。但是,直譯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譯文有時冗長羅唆,晦澀難懂,有時不能正確傳達原文意義,有時甚至事與願違。所以,如果不顧場合,不顧中外兩種語言差異,一味追求直譯,就必然闖紅燈,進入誤區,造成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