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自2013年出版以來,一直被多所高校英語專業用作本科高年級筆譯課教材,也有學校將其用作英語專業「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碩士課程和翻譯專業碩士學位(MTI)筆譯課程的教學用書或輔助教材,還有高校將其列入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書目。
筆者在2013年版的「自序」中說:「從2002年開始為《中國翻譯》『翻譯自學之友』欄目撰稿」,「平均每年兩篇,歷經十載積累,現在這些文稿的篇幅已足夠彙編成書」。於是有使用本書2013年版的師生來信質詢:既然如此,為何有好幾篇在「自學之友」欄目發表過的講評文章都沒有被編進本書,諸如《從「最接近、最自然」開始》《名正而後言順器利而後事成》《英語報刊新聞的基本特點及其翻譯》和《英語廣告語言的基本特點及其翻譯》,等等。他們認為這些篇目很適合高校學生學習翻譯,並建議我在修訂《英漢翻譯二十講》時能將其收入。
實際上,我最初交給出版社的書稿包括了上述篇目,全書二十講都由「英語原文」「參考譯文」和「翻譯講評」構成。然而,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注意到,上述篇章選用的英文原文還處於版權保護期,在書籍中使用須經原作者許可,但那些原文的作者有的已去世多年,無從聯繫,如原編第一講所選原文「JohnnyBear」(《約翰尼·伯爾》)的作者斯坦貝克(1902-1968);有的雖尚在世,但卻因年事已高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願再與外界聯繫,如原編第四講所選原文「Death of a Moth」(《飛蛾之死》)的作者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 1945- )就在其網頁(http://www.anniedillard.com/)上宣布「不再回覆信件」(can’t answer letters)。鑑於此,出版社只好刪除了那些篇目,讓筆者另選了幾篇講翻譯的文章湊足二十講,結果就造成了全書體例欠統一、所選原文文體欠豐富的遺憾。
這次增訂恢復了原編第一講《從「最接近、最自然」開始》(因為該講所選原文的作者去世已逾五十年),另從筆者近年在《中國翻譯》「自學之友」欄目新發表的翻譯講評中選出七講作為增補,這樣增訂版的正編二十講都選自《中國翻譯》「自學之友」欄目。加上附錄於第四講後的《就〈兩條路〉參考譯文答讀者問》(原載《中國翻譯》2005 年第4 期),正編部分實為二十一講。
考慮到初版選用的《中國翻譯》「新人新作」欄目的兩篇點評和前兩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的參賽原文、參考譯文和譯文評析都已為使用本書的老師所熟悉,故此次增訂版將其作為附錄保留,同時在附錄中增加了筆者為第三屆至第六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提供的參考譯文和譯文評析,以及筆者用第七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的英譯漢原文為《中國翻譯》「自學之友」欄目提供的參考譯文和翻譯導讀。
如此一來,《英漢翻譯二十講》增訂版實際上共有三十講,較之初版,篇目有所增加,體例完全統一,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利於將本書用作翻譯教材的老師們選用,同時也更方便有志於從事翻譯事業的自學者學習。
推薦閱讀
上古新書|「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
國內首部聚焦口譯技術應用和教學的著作《人工智慧時代口譯技術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