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李長栓。這本書是我過去20年做法律翻譯的一些思考,濃縮了我過去20年法律翻譯的經驗體會,涉及到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法律的各個領域。
如果大家讀一下的話,會對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的法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助於大家今後在相關的領域進一步挖掘。
寫這些文章花費了我很大的心血,也使我有機會能夠梳理過去翻譯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糾正我過去的一些想法,同時也把我思考的結果呈現給大家。
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的話,歡迎大家提問、留言。編輯會轉給我,下一本書的時候再給大家解答。
《法律術語翻譯二十講》
比較中外法律概念,辨析法律術語譯法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介紹法律知識,辨析中西法律概念之異同,探討法律術語譯法;為外語學習者普及法律知識,幫助法律工作者提高英語水平,為翻譯工作者提供借鑑。李長栓,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法學會會員,聯合國兼職譯員/審校;長期從事翻譯教學,曾被評為2010年「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和2015年北外首屆「桃李有言——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為數百次法律領域國際研討會提供口譯服務,為聯合國翻譯文件數百份;在《東方翻譯》開設法律術語翻譯專欄;著有《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非文學翻譯》《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理解與表達:英漢口譯案例講評》《聯合國文件翻譯教程》《聯合國文件翻譯:譯·注·評》《漢英翻譯:譯·注·評》等書。本書是李長栓教授探討中西法律術語翻譯的文集。李教授從事法律翻譯二十多年,對國內外法律有深入的了解。他站在譯員的角度,從重要的法律概念入手,通過分析和比較,揭示中外法律制度的差異,探討相關法律概念的翻譯方法。本書有助於外語學習者了解法律、法律工作者學習外語、翻譯工作者拓展知識領域。本書收錄了我2014年底至2018年初在《東方翻譯》雜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主題是辨析中英文常見法律術語的含義,提供譯文;如有必要,改進現有譯文。過去20年,本人作為口譯員,參加了數百次中外法律領域的交流研討活動,聆聽了數千次專家發言,對國內外司法和法律制度有了較多了解;同時,本人也為聯合國翻譯了不少法律和人權類文件,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感到有必要寫出來,與學習法律、翻譯和外語的同學分享。本書包括20篇文章,每篇涵蓋一個專題領域。文章以常見法律概念為切入點,供背景知識,解釋中外差異,提示熱點問題,探討翻譯方法,以幫助外語學習者了解法律,幫助法律學習者學習外語,幫助翻譯學習者更準確地翻譯。本書的目標讀者為:從事任何領域的翻譯,都需要了解專業知識,最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因此,我鼓勵學習法律的同學從事法律翻譯。對於學習外語的同學來說,必須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不斷積累法律知識,最後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本書主要分析法律概念的含義,探討相關譯法,遠遠達不到系統介紹法律知識的目的。如果需要對法律有深入理解,還必須閱讀相關中外文法律教科書。本書不同於雙語詞典。雙語詞典不按知識體系排列詞條,本書則按法律領域分類講解,對於上場之前需要「惡補」專業知識的讀者,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另外,詞典力求客觀,本書不乏個人觀點。本書不同於分類詞典。分類詞典在宏觀上分類,但在微觀上仍然是詞條的羅列,並不闡述概念的含義和概念之間的聯繫。本書在宏觀上分類,微觀上注意分析概念之間的聯繫。本書不同於翻譯教材。翻譯教材講字詞句篇的翻譯方法,本書僅限於法律概念的翻譯,包括查證方法。不僅給出翻譯結果,還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本書不同於法律教材。教科書提供完整的知識系統,本書只是選取個別核心概念,進行與翻譯相關的剖析。另外,教科書通常為單一語言,本書則在行文中,儘量括注重要概念的英文。還有,教科書使用專業語言,本書則儘量使用日常語言,便於非法律專業的讀者理解。法律是一個廣闊的領域,涉及眾多部門法和多如牛毛的概念。鑑於筆者的視野有限,本書收錄的概念偏重於司法制度、訴訟法和國際人權法。讀者在翻譯工作中,必定還會遇到很多專業和翻譯問題。但本書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可能有助於讀者解決這些問題。本人不是學法律出身,對中外司法和法律制度的了解,大部分來自「道聽途說」(hearsay),所提翻譯建議,也不一定專業,請讀者批判地看待。對某些制度的評論,也是一孔之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希望本書提供的資料,對外語學習者起到法律掃盲的作用,對法律工作者,起到補習外語的作用,對翻譯工作者,起到借鑑譯法的作用。最後,感謝中國政法大學楊宇冠教授從專業角度為本書把關並欣然作序。楊教授的序裡原本有大段論述《刑事訴訟法》英文本翻譯的內容,編輯認為放在序言裡篇幅較長,但是這部分內容又極有價值,刪去實在可惜。經過考慮和協商,最後決定將這部分內容抽取出來,放在附錄,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