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an’t breathe.」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我喘不上氣來了」「我快憋死了」,或者還有其它比較通俗的翻譯和讓人一聽就懂得的句子,這裡就不考究了。接地氣的句子我們沒有聽到,我們見到的翻譯基本就是「我不能呼吸」和「我不能呼吸了」,時間久了不覺其然,這就是熟能生巧的緣故吧。也恰恰是時間久了,我卻覺得這樣的翻譯越來越不對勁,可能由於鄙人平日善於吹毛求疵,才會多了這樣的毛病。
類似這樣的翻譯,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多見的,自己家裡的事情還自顧不暇呢。經常聽別人說,一些世界名著,都說好,可是就是讀不懂。這個時候我往往擺出一副讀書很多的姿態諄諄教導:你要用心看,要心無旁騖地讀書,一邊看不明白就多讀幾遍。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每一種語言有各自的表達方式,因為受限於母語的原因,要學通一門語言是必須要花費一番功夫的。起初,讀一本翻譯的世界名著,感覺像是看畫展,類似於梵谷那種繪畫,必須有一位解說員在你身邊,甚至覺得在讀一種描寫。等到讀過幾個章節之後,熟悉了譯者的翻譯方式之後,才能真正地融入到書本中去。最終能融入進去這就很好了,而且這樣的名著大多都是小說、自傳之類的,《瓦爾登湖》想都別想,往往通篇讀完還是懵懂狀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學語文考試有一種題型——古文翻譯,對於大多數中學生來說,見到一篇古文,弄通所講內容還是比較容易的,難的是答題要求是直譯,而不是意譯。這就好比學英語單詞,要記住每一個單詞對應的漢語詞彙,古文翻譯題恰恰要求我們記住原文中的詞彙對應現代漢語中詞語,而不是簡單理解個大概意思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所以,在語文學習中,在古文上不花費點工夫,是很容易失分的。
生活中,我們就不需要文縐縐的了吧,那是考試的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Q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