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2021-03-01 無念文化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彙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佛經對於佛教來說十分的重要,不過裡面還是有許多人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小編雖然也信奉佛教,但看佛經還是兩眼一抹黑。那我們就好好學習一下佛經的結構吧!

  佛教經典雖然按內容來說有經、律、論之分,按派別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別,但這些典籍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


經題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一般由「人」(人名)、「法」(教法)、「喻」(譬如)三個元素組成。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人名為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為名的《大般涅盤經》;以譬喻為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為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為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為名的《如來師子吼經》;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通過經題,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是屬於經、律、論的哪一部。


  經:經題形式一般為《ooo經》,如《阿含經》。


  律:經題形式一般為《ooo律》、《ooo戒本》,如《四分律》。


  論:經題形式一般為《ooo論》、《ooo疏》、《ooo釋》,如《大智度論》。


  另外,從經題我們還能大概判斷佛經的派別,可以看出它是顯教還是密教。


  顯教佛經:大多能從經題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oo經》、《ooo律》、《ooo論》。


  密教佛經:無法從經題文字上看出內涵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oo教王經》、《ooo陀羅尼》、《ooo儀軌》。


  雖然我們通過經題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分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經題了解佛經的內涵。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翻譯者


  當初釋迦牟尼說法時,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語,不立文字,儘量做到簡單易懂。在釋迦牟尼涅盤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教寫成巴利文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現在,我們讀到的佛經大多文字優美、不可增刪,這個結果是經過中外200餘位譯師的10個世紀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經的翻譯中,主要以鳩摩羅什和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流傳最廣。


  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300多卷、近300萬字佛經,影響深遠。在語言和文風上,鳩摩羅什和他的譯經團隊一改以往佛經翻譯過於樸實的不足,不僅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筆流暢優美,甚至成為文學名篇。如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佛經,最為流傳的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以鳩摩羅什為界,中國的佛教翻譯被分為兩個時期,在他之前翻譯的佛經被稱為舊譯,自他之後翻譯的佛經被稱為新譯。唐代初期,因為漢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已經難以閱讀了,這讓當時的僧眾倍感困惑。於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並帶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學精華,在他回到長安後,他組織了譯場對這些佛經進行翻譯。由於玄奘通曉中印兩國語言,他和他的團隊所翻譯的佛經更接近梵文經書的旨意,譯場所設立的潤文一職也保證了經書的可讀性。


  正因為佛經的翻譯者人數眾多,水平各異,所以我們在閱讀佛經時一定要注意翻譯者,如果翻譯者不同,同一本經書的內容就很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理解。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金剛經》,從後秦到唐代,就有6種譯本,其中,我們最常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無聞了。


正文


  正文是佛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正文,佛經的教義得以闡明,因此佛經的正文也是佛經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體


  佛經的教義主要通過佛經的正文表現,而佛經的體裁就是通過佛經的文體表現。一般來說,佛經的文體通常分為長行、偈頌和密咒三種形式。


  長行,是指直說佛教教義的長行散文。由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極有文學底蘊,為了便於傳教,他廣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話、傳說、格言等多種文學形式宣說教義,因此,他的傳教說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馬行空、揮灑自如的說教。


  偈頌,是指與長行相對的韻文,主要分為應頌和諷頌。應頌是以韻文形式讚頌前面的長行詩文,重複前文的教義;而諷頌則是直接以偈頌體裁顯示教義,並不重複長行詩文的內容。一般來說,佛經中有二者混用的情況,並沒有過於明確地區分。漢譯佛經的韻文主要是五言、七言。


  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諸聖的密語。因為密咒是凡人無法了解的大智慧,漢語中也沒有能表達其含義的詞語,所以佛經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譯,並不翻譯密咒的含義。在佛門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應該是「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觀世音菩薩!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顯現清淨無染、隨意變現的自性功德,到達我想去的任何境界!」

相關焦點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一文帶你看究竟
    佛經的基本結構,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 佛經入門
    易學交流請添加微信號:2797360899或28549213938第一章 佛經入門、本章一佛經重要的結集歷史過程為縱軸
  •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有一篇說大眾閱藏不應該依唯識宗三時判教做佛經分類。我感覺他這樣說好像缺乏基本佛學知識,或者對大乘經典缺乏基本信仰。三時判教是佛在《解深密經》中講的,依佛說做經典分類有什麼不妥嗎?不知道他是不知道三時判教出自佛說,還是根本不相信大乘經是佛說?他舉太虛大師的文章,說太虛大師認為三時判教已經過時。我相信太虛大師說過他引用的那些話,但一定是在特定的因緣下說的,有針對的當機眾。
  • 佛學:佛經、三藏、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在釋迦車尼入滅後,他的弟子為了不讓他的佛法失傳於是召集僧眾舉行聚會,這些僧眾依據自已對釋年尼言教的回憶,將佛陀的說法以文字記錄下來,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教義,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而狹義上的佛經就專指經藏。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2017年08月22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賢章 字號 內容摘要:可以這麼說,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改變了漢字數量在上古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
  • 佛經中說:菩薩被人辱罵時,是怎樣應對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說道:如果有人用極為惡毒的言語肆意謾罵菩薩,菩薩聽了之後,不應該馬上放縱自己的情緒生起嗔心暴起發惡,而是做如下的觀察:剛剛謾罵的人是誰?而受謾罵者又是誰?
  • 現代佛經傳奇,一部佚失又找回的經,就發生在本世紀
    ,一部佚失又找回的經,就發生在本世紀上一篇文章由《妙色王因緣經》感慨佛經之難得,傳承之不易,今天介紹一部佚失千年後又找回的佛經。《大通方廣懺悔莊嚴滅罪成佛經》又稱《大通方廣經》、《方廣滅罪成佛經》,是唯一一部直接以「成佛」為題的經典,也是少數經由漢文澤成藏文的經典,藏譯全稱《聖大解脫方廣懺悔滅罪成佛莊嚴大乘經》,簡稱《聖大解脫經》。《法苑叢談》曾引《廣弘明集》的記載:此經在梁朝前後,是與《金光明懺法》並列的、非常盛行的懺法之一,有依此經制定的《大通方廣懺》。
  • 「法藏少林」佛經大展嵩山少林寺開展
    嶽龍 攝為慶祝少林寺藏經閣修繕落成,「法藏少林」佛經大展在少林寺藏經閣舉辦。 嶽龍 攝三十多件歷代珍稀佛經在「法藏少林」佛經大展中向遊客揭開神秘面紗。 嶽龍 攝觀眾在少林寺藏經閣觀看「法藏少林」佛經大展。 嶽龍 攝少林寺藏經閣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約公元1345年),之後歷明永樂朝,清順治朝,每有修葺。
  • 魯迅日記揭秘:那個曾經瘋狂讀佛經的魯迅
    ▲魯迅魯迅的好友許壽裳曾經說過,「魯迅從民三開始,研究佛經,用功很猛,別人趕不上」。他認為魯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響不少。有一次魯迅對他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那麼魯迅究竟是怎樣用功研究佛經的呢?魯迅在他的文章裡不大談起,但日記上的記載卻是最詳盡完整的。
  • 佛教:佛經請回家,這樣做功德無量!
    十二部經也稱作十二分教,它把一切佛經的內容分為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故而,佛法三藏就是學佛人登山的手杖,因此許多善信家中,都請有幾部佛經。可是,佛經請回家中該怎樣如法供養呢?首先,我們從三藏的來源講起。佛陀成道後遊化恆河兩岸,四十餘年間度化無數眾生,不過他是「述而不著」,佛教大小乘的經典,並非佛陀本人所撰寫,而是在他入滅後,由後世弟子經過結集而成。
  • 畢業論文基本結構怎麼確立?
    選題、材料、結構是本科生學習寫作論文應了解的最基本的問題。「高校文科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研究」系列談的前兩篇文章分別涉及了選題和材料的問題。本文除了介紹一般論文寫作中的結構問題外,重點介紹的是論文正文結構問題。結構是表現主題的手段,論文的結構就是文章組織安排內容的具體方式"安排結構,即是「謀篇布局」,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設定文章的總體格局。
  • 畢業論文的基本結構如何確立?
    一般說來,在經過研究性選題、搜集了大量資料、科學的創造性思考,並不斷地研究、探討之後,有可能得到了許多好的見解(論點、觀點),這時就必須面對另一些問題:怎樣在一篇論文中把自己最有創見、最不同凡響的研究成果表達出來,怎樣提煉和確立論點才能把自己的見解表達清楚,怎樣精選和組織材料才能夠證實自己見解的正確,怎樣構架安排全文的邏輯結構才能突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些都屬於安排論文結構要做的工作
  • 「電子秤」的基本結構組成是怎樣的?組成成分有哪些?
    電子秤發展到今天種類雖然繁多,但其基本的結構與原理是大致相同的,無論哪一種電子秤都必須由力傳感原件來實現力—電信號的轉,由電子儀器來實現電信號—人們可以識別的數位訊號的轉變,因此,一般來說,電子秤的最基本組成主要有三部分:①傳力系統—將重力安全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在王室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扶持下,引進佛教的第一項事業便是翻譯佛經,因此佛經翻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縱觀吐蕃時期佛經翻譯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本文就這三個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論述。[關鍵詞]吐蕃王朝;佛經翻譯;興盛的原因[中圖分類號]B946.6+K2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57(X)(2009)04-0064-06藏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佛教。而佛教從印度的引入,佛經翻譯是先決條件。吐蕃時期,佛經翻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 結構方程模型的基本特徵
    放在一起,就產生了新含義,結構方程模型與此類似。結構方程模型是研究社會、自然現象因果關係的統計方法,探索和檢驗因果關係是所有研究領域的重要目標。例如為了治療和預防某種疾病,確定其病因是非常必要的。人們為了達到預測的目的,努力地探索因果關係。結構方程模型對因果關係的認識正是建立在對現象的觀測基礎上的。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梳理 Unity Shader 的基本結構
    本文沒有完整可運行的 Shader 代碼,只是簡單梳理一下 Unity Shader 的基本結構,為之後學習做鋪墊。0x01 基本框架一段 Unity Shader 的基本結構如下:Shader "Path/ShaderName"{ Properties { } SubShader { [Tags] [RenderSetup] Pass
  • 慈誠羅珠堪布-佛經的分類,我們應該了解的常識
    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