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說:菩薩被人辱罵時,是怎樣應對的?

2020-12-09 念念隨筆

提要:被他人辱罵時,凡夫的作法一般是罵回去。而菩薩被人辱罵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皆仁

遇到別人無端辱罵自己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懟回去。但是對於菩薩來說,卻有其作為佛子的應對方式。

我們一起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說道:

如果有人用極為惡毒的言語肆意謾罵菩薩,菩薩聽了之後,不應該馬上放縱自己的情緒生起嗔心暴起發惡,而是做如下的觀察:

剛剛謾罵的人是誰?而受謾罵者又是誰?

這兩具身軀的各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在眼處觀察實非是我。

如果非我,那在他眼處是誰的過失呢?如果有過失者,就必須懲治。(這就是在當下觀空,洞悉五蘊非我之理。)

菩薩經過這樣的觀察,發現如果深究下去,既實無罵者,也實無受者,既然沒有過失,那又是誰在承受辱罵,又有誰在破口大罵呢?

菩薩仔細地觀察,從眼處一直到法處都細細地觀察一遍,發現在十二處之外,更無一物,而罵者和受者兩者俱空。

經過這樣的觀察之後,菩薩的嗔心如同見了太陽的冰雪一般銷融殆盡。

菩薩由此知道,過去的已滅,未來的還未到,而現在的種種留之不住,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生滅不住,而因為這一切不住,所以一切皆空。

在菩薩做這樣的觀察時,心中無量的怨賊都會在一時間消滅殆盡。

而且菩薩對辱罵自己的人應當心生憐憫:「這人被嗔心充塞了內心,被煩惱所纏縛,所以犯下這樣的惡口之業。我應當以他為鑑,修學忍辱,不生起嗔恨之心,不要學他那樣讓嗔恚和其他的煩惱生起而去作出傷害眾生的事情。」

關於菩薩被他人辱罵時的應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往期文章:

法布施有二十種功德,感受一下?

佛說:怎樣的人先苦後樂,怎樣的人先樂後苦?

男子經商遇險,卻因家中老母做了這一件事而獲救

學會這些技巧,可以讓你布施的功德千百倍增長,了解一下?

原本十八歲而亡的他,因何緣故得以九十二歲高齡而終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經中常用蓮花譬喻菩薩?因為菩薩具足這十種法
    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佛經中常常用蓮花來比喻菩薩呢?」這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十種法,就宛若蓮花一樣美好,所以佛經中常常用蓮花來譬喻菩薩。經中說:就像蓮花離水之後,不會被少分的水所染汙一樣,菩薩也不會被少分的罪垢所染汙。三、得妙戒香就像有蓮花盛開的地方附近,總會飄散著蓮花的芬芳一樣,菩薩無論遊走在人間的哪個地方,他的戒香總會伴隨著他,飄散在他弘法所及的每一個地方。
  • 地藏菩薩聖誕快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菩薩巍巍功德你都知道嗎?
    地藏菩薩聖誕快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菩薩巍巍功德你都知道嗎?皆仁法師光陰似箭,地藏菩薩聖誕又要到了。雖說大家對地藏菩薩都不會感到陌生,但是地藏菩薩的巍巍功德,大家都知道嗎?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佛經中所說的地藏菩薩的功德。在《大方廣十輪經》中,佛陀為我們開示了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
  •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八大菩薩有哪些,有一位菩薩和我們一生福報有關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八大菩薩有哪些,有一位菩薩和我們一生福報有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不僅是對人說法。有時會有八部天龍聽法,所以八部天龍也是佛教的護法神。有時也有很多菩薩聽法,包括他方世界的菩薩。據《心經》上講「三世諸佛」,可見佛是無量無邊,對應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的,同時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
  • 《華嚴經》中說菩薩是怎樣應眾生所需而為說法的?了解一下?
    皆仁菩薩是怎樣應眾生所需而為之說法的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八十華嚴》中先是說了十六個字作為總概,是哪十六個字呢?經中隨後又分說了種種情況,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對於那些貪慾熾盛的眾生,菩薩就會為之說不淨觀;對於那些嗔心多的眾生,菩薩就會說大慈法門;對於那些愚痴的眾生,菩薩則會讓他們勤加觀察,洞悉事情背後的真相,而不被世間浮華的表象所迷惑;
  • 領略佛經中的優美文字,收穫無邊福分與功德!
    佛經浩如煙海,特別是有許多譯經大師們,有著紮實的文字功底,將那些深奧難懂的佛經,翻譯得義理恰當且美不勝收。讓人們在念經修行的時候,能如實悟到佛經中那些殊勝的佛意。特別是有些佛經,文字翻譯得非常美妙,打動著每一位看過、聽過這些佛經的人。
  • 一切由心造:《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的「地獄」到底在哪裡?
    對佛法不了解的朋友,可能讀來會有幾份「可怕」,不如讀其它大乘佛經那樣文字表相上就很清淨美妙。其實,真正相信「地獄」存在的人恐怕不會很多,正如這個世界上,眾生皆苦,但是真正苦得無法忍受,真正活在黑暗中的人,畢竟還是少部分;所以我們都以為地獄離我們很遠,卻不知道,「地獄」也有可能近在咫尺,只在一念之間。佛說,這個世界名曰娑婆,意思就是堪忍,也就是有苦有樂。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經題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一般由「人」(人名)、「法」(教法)、「喻」(譬如)三個元素組成。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 佛經中的「即說咒曰」
    佛經中的「即說咒曰」「即說咒曰」是咒語的起始語,在此之前是顯說般若,下面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語來表達,故以咒表達之。咒是佛菩薩的真言密語,所以一向不翻譯,如果至心持誦,便能滅罪生福,速成佛道。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
  • 拜觀音菩薩時,心裡默念這三句話,菩薩自然保佑
    每當人們遇到倒黴的事情或不順時,都會去寺廟拜一拜觀音菩薩,經常拜菩薩的人,還是覺得生活一點變化都沒有,拜了觀音菩薩後,還是諸事不順,有些時候想起來,還不如不拜。其實,我們在拜菩薩時,千萬不要開口就求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也不要盲目去求平安、求財富、求健康等等。
  • 佛經中說的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它原本指分析教說,或用問答體解說。到後來則專門指佛經中有關佛弟子未來世證果等事的證言。而在經典中,述說此類內容的,就稱為授記。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中說︰「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還有,《順正理論》卷四十四中說︰「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辯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辯。
  • 佛教:這3部佛經,學佛的人,今生一定要讀一次!
    有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要一個人讀書,他就會開卷有益。每個人喜好不同,他讀的書籍類別也有所不同。在網絡文學風靡的世界,卻還有人喜歡讀佛經。佛教中的典籍,有三藏上萬卷。喜歡讀佛經的人,卻樂此不疲,幾乎每卷都想讀到。作為一般的愛好者,想要讀完所有佛經,在短時間內是不行的。
  • 佛教中佛祖,菩薩是怎樣的存在?
    佛,菩薩是有神位有法力的類似上帝,真主,奧林匹斯眾神這樣的神?還是類似孔子,默罕默德這樣的先賢?還是耶穌這樣的神的人化身?也就是說按照佛教觀點,佛祖和菩薩能不能影響現實世界?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會有信佛人去寺廟許願?反正佛祖菩薩他們不管事,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己好好讀佛經,更能得到好結果。我們來看,釋迦之一生 論地位:迦毗羅衛雖小,他也是一國之太子,且這個太子不是中式的太子,沒有父皇的猜忌,沒有兄弟、群臣之暗算,他受淨飯王的極度寵愛,甚至只要他想,可以隨時接王位。為一國之至尊,卻不受國事之操勞。
  • 有一部全意譯的佛經,菩薩翻譯成開士。您了解嗎?
    有一部全意譯的佛經。收錄在大藏經,般若部裡。名為《大明度經》。《大明度經》 三國 吳 支謙 譯《大明度經》跟其它的佛經相比較有一點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其它的佛經中使用音譯的詞,在大明度經中使用的是意譯。大明度經 大般若經大明度 摩訶般若波羅蜜菩薩 開士優婆塞 賢者子優婆夷 賢者女須陀洹 溝港斯陀含 頻來阿那含 不還阿羅漢 應儀緣覺 緣一覺涅槃 泥洹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真道意彌勒菩薩 慈氏開士
  • 每當我想起寂天菩薩說過的這段話時,內心就為之震動
    寂天菩薩說:「每時保持善心,每時都安樂,每天保持善心,每天安樂;如此類推,每月安樂每年安樂,最後一生安樂。」每當我想起寂天菩薩說過的這段話時,內心就為之震動。我們的一生很長也很短,短到可以分割成每一分一秒,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要願意,保持一時的善心並不難,保持一時善心就得一時安樂;寂天菩薩說得很好,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每時善心,連接在一起,得的就是一生安樂。在佛經的十住菩薩裡,有個童真住菩薩,身語意都毫無過失,對情器世間的種種都得以了知,如童子一般真心無垢。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心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之一,也是大多數學佛人最為熟悉的經典之一,雖然多數人都會背誦心經,也能夠理解心經的經文意思,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會有一些人容易理解錯誤。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 科普佛教中菩薩的分類
    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有名的菩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薩畫在佛的身旁,也稱為脅侍菩薩。 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 佛教:佛經請回家,這樣做功德無量!
    故而,佛法三藏就是學佛人登山的手杖,因此許多善信家中,都請有幾部佛經。可是,佛經請回家中該怎樣如法供養呢?首先,我們從三藏的來源講起。佛陀成道後遊化恆河兩岸,四十餘年間度化無數眾生,不過他是「述而不著」,佛教大小乘的經典,並非佛陀本人所撰寫,而是在他入滅後,由後世弟子經過結集而成。
  • 慈誠羅珠堪布-佛經的分類,我們應該了解的常識
    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