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被他人辱罵時,凡夫的作法一般是罵回去。而菩薩被人辱罵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皆仁
遇到別人無端辱罵自己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懟回去。但是對於菩薩來說,卻有其作為佛子的應對方式。
我們一起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說道:
如果有人用極為惡毒的言語肆意謾罵菩薩,菩薩聽了之後,不應該馬上放縱自己的情緒生起嗔心暴起發惡,而是做如下的觀察:
剛剛謾罵的人是誰?而受謾罵者又是誰?
這兩具身軀的各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在眼處觀察實非是我。
如果非我,那在他眼處是誰的過失呢?如果有過失者,就必須懲治。(這就是在當下觀空,洞悉五蘊非我之理。)
菩薩經過這樣的觀察,發現如果深究下去,既實無罵者,也實無受者,既然沒有過失,那又是誰在承受辱罵,又有誰在破口大罵呢?
菩薩仔細地觀察,從眼處一直到法處都細細地觀察一遍,發現在十二處之外,更無一物,而罵者和受者兩者俱空。
經過這樣的觀察之後,菩薩的嗔心如同見了太陽的冰雪一般銷融殆盡。
菩薩由此知道,過去的已滅,未來的還未到,而現在的種種留之不住,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生滅不住,而因為這一切不住,所以一切皆空。
在菩薩做這樣的觀察時,心中無量的怨賊都會在一時間消滅殆盡。
而且菩薩對辱罵自己的人應當心生憐憫:「這人被嗔心充塞了內心,被煩惱所纏縛,所以犯下這樣的惡口之業。我應當以他為鑑,修學忍辱,不生起嗔恨之心,不要學他那樣讓嗔恚和其他的煩惱生起而去作出傷害眾生的事情。」
關於菩薩被他人辱罵時的應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往期文章:
法布施有二十種功德,感受一下?
佛說:怎樣的人先苦後樂,怎樣的人先樂後苦?
男子經商遇險,卻因家中老母做了這一件事而獲救
學會這些技巧,可以讓你布施的功德千百倍增長,了解一下?
原本十八歲而亡的他,因何緣故得以九十二歲高齡而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