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佛教中菩薩的分類

2020-12-22 騰訊網

01

一、菩薩的分類

按照佛教的修行層次,菩薩分為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同於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按照佛教的理論,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無數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眾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因此,佛國世界裡的脅侍菩薩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誰也無法計算。

在石窟壁畫中經常畫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有名的菩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薩畫在佛的身旁,也稱為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畫像和佛陀畫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為僧人像。

供養菩薩修行層次低於脅侍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佛教裡把供養分為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香花、香火、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養,即禮敬、朝拜、讚美、歌頌的供養。三是行供養,即警奉三寶,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又稱為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按佛教的宗派劃分,菩薩又分為顯宗菩薩和密宗菩薩

顯宗菩薩是依照顯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亦稱正菩薩,與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莊嚴,面容慈悲,姿態優美。如八大脅侍菩薩和各種姿態的供養菩薩。

密宗菩薩是依照密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與常人相異,多首、多臂、多目。如領先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千手千缽文殊、不空絹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在密宗菩薩中,又分為漢傳密宗菩薩和藏傳密宗菩薩。漢傳密宗菩薩的法相同顯宗正菩薩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態優美。而藏傳密宗菩薩與漢傳菩薩形象差異很大,不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薩面目猙獰,陰森可怕。

敦煌石窟中顯宗菩薩畫像數量最多,初唐時才有密宗菩薩,數量很少。元代時才有藏傳密宗菩薩,只有第465窟一個洞窟中繪有藏傳密宗菩薩。

在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的種類最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遵照佛教顯宗儀規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莊嚴的顯宗觀音。

第二類是遵照佛教密宗儀規所繪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種法器的密宗觀音。

第三類是不遵守佛教儀規,由畫家根據人們的意願希求,自創風格,任意描繪,任意題名的觀音。如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相觀音、施財觀音、烽珠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魚藍觀音、楊枝觀音等。這類型觀音形象眾多,民間有二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

上述三類觀音,在敦煌石窟擘畫中都有畫像,前兩類數量多,後一類數量少。

02

二、菩薩的名稱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

分享、在看與點讚都在這兒

點下給小編加點料

END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中,地藏菩薩的來歷
    地藏菩薩在中國佛教諸菩薩中久負盛名,與觀音、文殊、普賢合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並稱於世。地,「 住處」之意;藏,「含藏」之意。佛教中說,地藏受釋迦牟尼的付囑,在釋迦既滅,彌勒菩薩未生成佛之間的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種苦難煩惱,「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
    地藏王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王。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
  • 佛教中佛祖,菩薩是怎樣的存在?
    佛,菩薩是有神位有法力的類似上帝,真主,奧林匹斯眾神這樣的神?還是類似孔子,默罕默德這樣的先賢?還是耶穌這樣的神的人化身?也就是說按照佛教觀點,佛祖和菩薩能不能影響現實世界?按照我對佛教淺薄的認知(我家鄉這裡沒有宗教氣氛),佛祖釋迦牟尼是一個博學的長者,他教導弟子和世人貼合世界規則(因果論之類)的做事方法。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會有信佛人去寺廟許願?反正佛祖菩薩他們不管事,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己好好讀佛經,更能得到好結果。
  • 佛教中的普賢菩薩是誰?如何理解普賢菩薩的理德和行德?
    佛教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 佛教「五蓋」及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等。屬於密教胎藏界壇城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五蓋是佛教關於修行次第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貪慾蓋、嗔恚蓋、昏沉蓋蓋、掉舉惡作蓋、疑心蓋。貪慾蓋:指眾生因心逐色、生、香、味五塵這五種外境,及對其他一切感受的貪戀和不舍,包括對之前所領有者的追念。
  • 在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中,為何國民度最高的是觀音菩薩?
    佛教裡有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相傳四位菩薩的道場都在中國,山西五臺山曾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曾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曾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故稱之為「佛教四大名山」。
  • 佛教 地藏王菩薩
    其實地藏菩薩並非只管幽冥眾生而已,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內所有娑婆世界之六道眾生,地藏菩薩都不辭辛苦的加以救拔,使令解脫。許多佛教徒大多誦過《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很詳細的介紹地藏菩薩的前生因緣、願力、悲願、功德、方便救苦難等,所以誦、持、修、供地藏菩薩本願經,其功德威力甚大。
  • 佛教常識:「無盡意菩薩」中三種無盡的含義
    因為這三種含義,無盡意菩薩,欲把這無量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欲將無盡的眾生,都教化成佛。所以無盡意菩薩,名為無盡意。在《楞嚴經》上有講:在一念中就有九十個剎那。剎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時間,而一剎那之中就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世界無邊塵繞繞」。
  • 佛教的四大菩薩,你知道都是誰嗎?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這四位菩薩,就可以代表整個佛法。一、地藏菩薩為什麼叫地藏菩薩呢?地就是大地,大地孕育萬物,滋養我們,離開大地我們就無法生存。地下的資源寶藏也很多,能夠使滿足我們的生活使用。
  • 佛教節日‖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聖誕 農曆庚子年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
  • 佛教中,四相是什麼?為何說還有四相的人,並非菩薩呢?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佛教認為,人因常有四相,也就是有了分別心,因此,是凡夫,不是菩薩。但四相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相,因為我相是後面三相的來源,沒有了我相,也就是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蓮花為什麼是佛教中的聖物?佛祖菩薩都那麼熱愛蓮花?
    蓮花為什麼是佛教中的聖物?佛祖菩薩都那麼熱愛蓮花?說起來,佛教中的聖物,一是菩提,另一個就是蓮花了。今天先不提菩提,先提起來蓮花,我們都知道蓮花在佛教中是非常出名的,在佛教寺廟中,幾乎所有的佛像都特別熱愛蓮花一般,許多佛像都手捏寶印,或者是手託蓮花,並且坐在蓮花臺之上。
  • 佛教四大菩薩,除了觀世音,另外三位是誰?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佛教中「菩薩」一詞屬於梵文的音譯;在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祖,是大智大覺者,又被稱為「大士」。受《西遊記》的影響,觀音菩薩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實,除了觀音菩薩之外,佛門中一共有四位知名的菩薩,他們被尊為「四大菩薩」,分別代表著「智、悲、行、願」。
  • 佛教密宗的信仰中,觀世音菩薩都有什麼樣的形象
    據說觀世音菩薩現身的時候,有種種不同形象,按照《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會在各種不同的情況和場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佛教中,除了正觀音(觀音的形象為結迦跌座,雙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外,比較流行的還有以下幾種:千手千眼觀音。這是佛教密宗的六觀音之一。唐代以後,這種觀音洞兒形象很多,石窟中漸漸把她當做主要的觀音像來供奉。
  • 佛教中極為神秘的「肉身菩薩」:打破物理規則,比舍利子更難得
    佛教中,最神秘莫測的,非舍利子莫屬。據說諸佛、菩薩、羅漢、高僧等等,這些有高能大德的修行者,在圓寂後火化,會凝結出晶瑩如珠、如花之物的舍利子。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遺骨火化就凝結出了舍利。舍利崇拜,是佛教流傳千百年的傳統,不過,在舍利子之上,還有「肉身菩薩」更加神秘莫測。就像佛法所說三千世界,舍利子,形狀顏色千變萬化,沒有一定之規。形狀上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顏色上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亦有雜色者有些舍利子像珍珠、有些像瑪瑙、水晶,還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江萬裡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菩薩不離社會,社會需要菩薩,進入網絡時代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個人觀念與社會觀念越發相互影響,當代漢傳佛教必須以佛陀的慈悲本懷為出發點,體證三輪體空為要務,唯有以慈悲本懷,才能心無嗔念,處處以眾生利益為考慮,唯有體證三輪體空,才能積極而正確地從事利他大行,致力於社會人心的善念培養,使善念與善心成為善的循環,終於抵至人間即淨土的實現。
  • 佛教的八大菩薩是哪八位,你知道嗎?
    「菩薩」一詞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為中文,就是「覺有情」之意,亦即求道求大覺之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一直流傳著著名的八大菩薩。八大菩薩的版本不只一個,被廣泛應用的版本,乃是出自《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佛教節日:地藏菩薩聖誕
    2019年8月29日,農曆七月廿九,恭迎地藏王菩薩聖誕日。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據《地藏十輪經》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 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投奔佛教」為啥一個是佛祖,一個是菩薩?
    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投奔佛教」為啥一個是佛祖,一個是菩薩?有人把歷史扒光了放在網上,結果被封殺了。有人把官宦扒光了放在網上,結果被神經了。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內容是: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投奔佛教」為啥一個是佛祖,一個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