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3歲皈依佛門,隱居四十多年,自稱能和佛祖講話

2020-12-17 奈落瑾夢

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馬·普頓爾

信仰,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什麼是信仰呢?或許是對某一樣事業的堅持,亦或者是對某一個人的崇拜。王芝霞,便是一個用畢生的時間來詮釋自己信仰的人。她在43歲那年與家人斷絕聯繫、皈依佛門。如今,王芝霞已經年過九十,卻依舊隱居於終南山。

心有菩提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自傳入中國便極受人們歡迎。幾年過去,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國的不少城市裡都有著大大小小的佛寺分布。

如今,雖然不少人對於佛教崇拜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信奉這這一宗教,甚至不惜斬斷紅塵、剃掉三千煩惱絲,終身侍奉佛祖。王芝霞便是其中一位。

王芝霞與佛教之間的緣分仿佛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和大多數小孩子一樣,年幼的王芝霞一直是一個不肯安靜下來的人,她常常憑藉她的大嗓門和怎麼也用不完的精力弄得父母頭疼不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混世大魔王」,卻在一次隨著父母進入寺廟燒香、見到佛像後轉變了自己的性子——她沉靜了下來。對於這一個改變,她的家人都吃驚不已。

學生時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時期,許許多多美好的事情都發生在那個階段。對於王芝霞而言,她的學生生活與佛經息息相關——在閒暇的時光,當其他的同學都在打鬧或是在睡覺的時候,王芝霞總是捧著一本佛經。

在旁人的眼中,這些佛經如同天書一般難以讀懂,而在王芝霞的眼中,讀懂一本佛經就如同吃飯睡覺一般簡單。她在佛經中尋覓著屬於自己的淨土。

斬斷紅塵三千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慢慢的,王芝霞也長大成人,並一步一步延尋著其他女生的人生軌跡——和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男人結婚,然後生下了孩子。在那段時間,生活的重擔壓在她的身上,讓她無暇再細細品讀佛經。

那時候的王芝霞,似乎已經和普通的女人沒有了任何的區別。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的心裡總會有絲絲的無法言說的難受。有時候,一個人雖表面上風平浪靜,但是在平靜的冰山下面,卻深藏著一座不知何時爆發的火山。

有一天,終於有了一點空閒的王芝霞和家人去附近的一個寺廟燒香拜佛,在見到金光閃閃、面容慈善的佛像的時候,她心中的被抑制已久的火山終於有了鬆動的痕跡,她開始明白,自己為何會常常在午夜夢回的時候感到難受了。

在回到家之後,王芝霞再一次拿出了壓在箱底的佛經。當她再一次捧起佛經、看著佛經上的一句句箴言的時候,她暗暗地下了一個決定——她要出家。從此之後,世上少了一位賢妻良母,卻多了一位佛祖的忠實信徒。那一年,王芝霞四十三歲。

王芝霞最開始在香積寺出家。那個時候,對於她的皈依佛門的選擇,不管是他的丈夫、兒子還是其他人,都不能理解。他們不斷地勸說她,試圖使她放棄這個選擇。然而,決心已定的王芝霞依舊選擇了佛祖。

人非草木,草木沒有一絲的感情。雖然王芝霞雖然選擇了出家,但是家庭與她而言,依舊是難以割捨的存在。與此同時,她的家人也常常來香積寺看望她。因此,在獨坐佛堂、閒敲木魚的時候,王芝霞的腦海裡不斷地浮現出她的孩子和家人的身影。

心裡放不下紅塵三千,便無法靜下心來侍奉佛祖,更不可能在佛法上有所研究。在輾轉反側數月之後,王芝霞再一次做出了一個令眾人極度意外的決定——隱居終南山,甚至還給自己取了一個法名——王慈善。

終南山歷來就是一個隱居聖地,王芝霞的家人們在看到了她的決定之後,也終於明白了她對於佛的堅持。慢慢的,他們也不再去探望王芝霞了。

艱苦的修行生活

「隱居」,在人們的心裡一直是一個美好的詞彙,在眾人看來,隱居的生活大概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隱居的出家之人,大概都是衣袂飄飄白如霜,來去塵埃不惹的謫仙。然而,現實和想像常常有著極大的出入。

至少,王芝霞的隱居生活並不是唯美的。終南山雖然一直是人們心嚮往之的存在,但是在終南山,除了如畫的風景之外,還有並不發達的交通和進出的道路的崎嶇。長期生活在終南山,就必須忍受一系列的惡劣的條件。

王芝霞在選擇隱居終南山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修建一座房子。在她看來,修行之人,比應該追求生活的享受,因此她只是建了一個小小的茅草屋。

在這個屋子裡,供奉著一座佛像。在那裡,除了下山購買日常所需的物資之外,王芝霞便整日在房間裡打坐,或鑽研佛法。她覺得自己在打坐念經的時候,能夠聽到佛祖講話,還能夠和佛祖交流。

日子在王芝霞的木魚聲中慢慢過去,不知不覺,王芝霞已經是一個90多歲的老人了。不過,如今已漸漸行動不便的老人,卻依舊保持著當年的初心和信仰。她還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

心懷信仰,所以快樂

對於王芝霞的選擇和做法,有的人表示敬佩,但更多的人卻表示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人們信奉佛祖大多是因為現實不順,而王芝霞的前半生雖然平凡而普通,但是卻平平安安。完全沒有出家的理由,更沒有必要為此拋家棄子,去終南山過如此艱苦的生活。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有很多無法用言語解釋的東西,比如信仰。王芝霞之所以會選擇拋下一切,以身侍佛,不過是因為她對佛教的信仰而已。

信仰聽起來是一個非常玄乎的詞,但是它卻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而不可缺少的。百餘年前前,無數的中國人便因為對中國的信仰而拋頭顱、灑熱血。

而對於王芝霞個人而言,因為信仰,所以她無畏生活的艱苦,更無畏眾人的紛紛的議論。因為信仰,因為堅持信仰,她的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幸福。

王芝霞用她的一生,證明了她對佛祖的忠誠,也向世人證明了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無形,卻有力。願世上所有人都能夠找到可以為之奉獻一生的信仰!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終南山女隱士,曾打坐108天,隱居40多年,兒子結婚也不回
    最近,我們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機會,來到終南山,搭起屬於自己的小屋,以最低的物質質量來滿足自己晨起沐浴林風、夜間仰頭觀星的浪漫夢想。不過,最初隱居於終南山的,可大多都是有著自己信仰、以隱居修行的人。88歲的王芝霞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信奉佛教的她,隱居在終南山的小茅屋中,過著物質十分簡樸、精神極度滿足的生活。
  • 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
    ,有很多的年輕人覺得這樣的生活非常的壓抑,從而想要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如今終南山上的「隱士」更是成為眾多人嚮往的地方,在我們看來,「隱士」一般是年輕人群體較多,不過在終南山上,卻有一個85歲的「女隱士」,她隱居終南山42年之久,從未回過家,她更是以85歲高齡打坐修行108天成為終南山「隱士」中受到崇拜。
  • 終南山高修為女隱士,85歲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
    引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飲酒》中的一句,南山確實是存在的,就是現在位於陝西境內的終南山。這座山山木眾多,四季氣候宜人,自古到今都是人們嚮往的隱居所在地。現在終南山就有一位人稱「第一女隱士」的高修為隱居人士,85歲高齡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年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不過這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一件事情。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能連續打坐108天,稱在和佛祖交流
    那麼終南山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其實還真有。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人在終南山隱世修煉,期望悟得大道,看破佛法,王芝霞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的她,在85歲高齡這一年連續打坐108天,終於如願以償和佛祖交流。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連續打坐108天,歸隱41年,拒絕參加兒子婚禮
    提起「隱士」兩個字,仿佛離我們普通人非常的遙遠,入世的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而在終南山,有這樣一位老者,她在此已經獨自生活41個年頭,陪伴她的就是寂靜的山林,她就是1932年出生的王芝霞,當她歸隱山林後,她給自己起得法號叫做王慈善。
  • 終南山女隱士,離家40年從不見親人,83歲時連續打坐108天
    終南有茅屋,前對終南山。——《答張五弟》現代很多人都對那種隱居的生活非常嚮往,在年輕的時候他們埋頭苦幹,想要等到老了隱居山林,就像在《思蜀》裡描寫的一樣:「白髮當歸隱」。人們之所以嚮往隱居生活,無非是厭倦了現在每天的匆匆忙忙,而且在每個人心裡對隱居也加以理想化。但其實隱居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的無憂無慮,隱居更要耐得住寂寞。現在大多數人們所指的隱居都是認為生活在人煙稀少而且地域偏僻的地方,在人們心中它就是「桃花源」。那今天我就要來打破關於隱居美好的幻想,讓你們看一看一位終南山隱居者的艱苦生活。
  • 25年前,那個畢業後就皈依佛門的清華女大學生,現在怎樣了?
    引言: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高的學府,也是大部分學子寒窗苦讀為之奮鬥的目標,如果能成功進入清華大學,也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前途一片輝煌,不僅是自己的榮耀,更是為家族爭了光。在清華畢業之後,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有更加光明的人生,這是很多人羨慕嫉妒的。
  • 山東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自古以來,終南山就由於獨特地理環境而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多年以來這裡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座仙山,正是因為如此,這裡被看成是隱居聖地,每年有非常多的人想要去終南山隱居。就比如4年前,山東一個26歲小夥就隱居在終南山,卻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 上萬人「隱居」終南山,真的是遠離世俗?恐怕有的人是在逃避
    也是道家所傳遞的那種超脫思想境界,讓終南山成為了古往今來世人心中的聖地。歷史上曾經隱居在終南山上的隱士有很多,歷朝歷代細細算下來,竟也有五千餘人之多。他們選擇了歸隱的生活,清新自在不受外物幹擾,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不在意世上的紛紛擾擾,自得其樂。
  • 終南山修行聖地,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並寫出《空谷幽蘭》一書,很多人正是通過這本書才知道,有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正隱居終南山,過著和一千年前的古人一樣的生活。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再到寶雞龍門洞,走遍每一個山谷,橫跨400公裡,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山中的修行者。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陌生人敲門」、「手機沒信號」、「遺忘」、「讖語」、「黴變」、「失眠」、「潮溼」……每一個你都能打敗,就可以進山。1月1日深夜,終南山有點冷,再過幾天就要下大雪了。住在東嶺的冬子,用自己的微信公號發了篇小結,把租下和粉刷院子、住進山裡的過程描述了一下,「和以前發的沒什麼區別」。由於用了大量圖片,推送發出時,已經是1月2日凌晨2點了。
  • 終南山隱士,30年吃清水煮菜,修行家候大師
    終南山,曾在陶淵明的詩中出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時,筆者的小學老師說這南山是南邊的山,如今在調查到真相的時候,不免得會心一笑。理解,對於當時那個在意娛樂圈的大姑娘來說,不懂這些仙家之事,倒也正常。
  • 和周豔泓、秦海璐相戀,與李湘閃婚的李厚霖,為何最後皈依佛門?
    一個人經歷過人間富貴,見識過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之後,還能夠選擇皈依佛門到底是何種心理呢?很多人都想不通,大多數普通人也不願意步入佛門,因為我們都是一個俗人,但是李厚霖卻選擇了皈依佛門,而他這一生過度也頗為傳奇。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80後小夥,7年過去了,他過得如何?
    青年畫家、作家、詩人的頭銜想必沒有「終南山隱士」的頭銜更吸引圍觀路人。2014年,27歲的二冬用4000塊錢租了終南山裡一座廢棄老宅20年。自此開始了建屋、種植、養狗、餵鴨的山居生活。一時之間輿論甚囂塵上,80後隱居的標籤很有衝擊力,大眾對他的好奇心到達巔峰。
  • 隱居安徽的深山老僧:割肉為母治病,衲衣43年沒換,只為興建寺廟
    ▲陳多興日常對於那時的陳多興來講,雖然名義上已經皈依佛門,但是在內心裡卻未徹底斬斷塵緣,他的心裡一直對從小相依為命的母親甚是掛念,於是他的一天,一半是在家裡做農活養母,一半在寺廟裡面學習佛法經文。▲陳多興手臂照片面對久病纏身的老母親,陳多興內心十分著急,母親日漸消瘦,陳多興便想著給母親準備一些可口的飯菜,讓她能夠補充些營養,於是他就問了母親有沒有什麼想吃的東西,母親在迷糊間說道自己想吃肉,這對於已經皈依佛門並且家境貧寒的陳多興來講,真的是個難題。
  • 費玉清姐姐:皈依佛門事出有因,表象珠光寶氣堪稱人間寶藏?
    在自己歌壇和演藝生涯大火的時候,毅然選擇皈依佛門,參禪悟道。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她做出如此選擇?皈依佛門事出有因有人說,皈依佛門的人,一定是看破了紅塵事,或者換句話說,經歷了紅塵中的瑣事,不願再被紅塵之事所累,決定放下過去的執念,來換回內心的一份安寧。
  • 終南山雅士隱士戶外飛仙,杵立地響徹雲霄,笑破山河震碎大地
    說道:有些「隱士」到他那裡坐坐,就是蹭網發朋友圈,都隱居了!還搞這麼多東東幹嘛?!他說這是假隱士,所以他一般不允許「隱士」過來蹭網。徐道長對種菜及植物有一定的認知度,他說不喜歡裝懂非懂之人,某天山上來了一坤道,看見他菜園就說冬天要種西紅柿黃瓜。。。
  • 首次揭秘:她19歲出家,這個「佛門奇女子」成為中國女方丈
    為了這個大願,這位奇女子,嘔心瀝血,弘法足跡遍布全國,感召無數弟子皈依佛門,還首次揭秘女僧人寺院的真實生活!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如意法師的傳奇人生!19歲時,她高中結業,本認為,她這一生都會和普通人相同,高考、上大學,結業後每天過著上班、吃飯、賺錢的日子。沒想到,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或許早已命中注定!她高考完畢後,當機立斷的去終南山剃度落髮,拋棄俗世的全部。關於落髮,我們是有著不同的觀點的。
  •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皈依?
    那麼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有「概念」要說下,歸依佛門不是出家,兩者有著本質區別的。皈依佛門:指佛教用語。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皈依佛門,相當於是一個入學證。就是皈依三寶,皈依後相當於你是正式的一個佛教徒。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