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女隱士,離家40年從不見親人,83歲時連續打坐108天

2020-12-16 橫琴當月

終南有茅屋,前對終南山。——《答張五弟》

現代很多人都對那種隱居的生活非常嚮往,在年輕的時候他們埋頭苦幹,想要等到老了隱居山林,就像在《思蜀》裡描寫的一樣:「白髮當歸隱」。人們之所以嚮往隱居生活,無非是厭倦了現在每天的匆匆忙忙,而且在每個人心裡對隱居也加以理想化。但其實隱居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的無憂無慮,隱居更要耐得住寂寞。現在大多數人們所指的隱居都是認為生活在人煙稀少而且地域偏僻的地方,在人們心中它就是「桃花源」。那今天我就要來打破關於隱居美好的幻想,讓你們看一看一位終南山隱居者的艱苦生活。

這位女隱士被人們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隱居之後一直在山中修煉,她的修煉生活長達40年。在這期間她也從不與自己的親人見面,她稱自己83歲時能連續打坐108天之久。這位女隱士叫做王芝霞,她出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是一位陝西人。王芝霞的家庭與普通家庭並沒有什麼兩樣,她的父母以農為生,雖然她的家庭一切都與其他普通家庭一樣,但是王芝霞的表現卻從小就與眾不同。

很多小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只要父母帶他玩耍或者給零食吃就會哄好,但是王芝霞在哭鬧時只有參觀寺廟才可以開心,這也註定王芝霞的不凡。有人認為是不是王芝霞從小受父母影響對佛教文化比較喜愛,前面我們說過王芝霞父母都是農民沒有什麼文化,所以王芝霞喜愛佛教只能說天生的。也因為這周邊的人都說王芝霞是不是上輩子與佛教結緣,這輩子才對佛教這麼喜愛。

在王芝霞幼年的時候,她對這些佛教文化並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她知道自己很喜歡聽到寺廟的鐘聲,還有寺廟裡的一切。而且每次去寺廟王芝霞都感覺自己對這裡十分熟悉,內心深處有一種牽掛感,並且這些熟悉感在王芝霞見到佛教後更深厚了。那時的王芝霞並不識字,後來王芝霞經常自己去買很多佛教經書研究,我們都知道佛教文化自古以來都是十分難懂的,而且這還需要極高的佛學悟性。但是王芝霞在看書時並沒覺得難懂,而且還覺得十分有趣。就這樣在佛教文化的滋養下王芝霞慢慢長大,而且她的很多行事準則都依靠佛法要求。

後來因為每日忙於生活,而且王芝霞也已成家立業,有了孩子,所有對佛法慢慢淡忘了。有一天王芝霞參觀了一個寺廟,這趟寺廟之旅也讓她重新燃起內心對佛法的追求,幾經掙扎她最終決定出家。對於王芝霞的這個決定,她的丈夫和孩子一直勸阻她,但是王芝霞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她下定決心想繼續學習佛法,無論誰都無法阻攔她。

在出家期間她也多次想起自己的孩子,想要回去看看她,但是她還是沒能放棄修行佛法。為了能夠徹底清淨的學習佛法,她決定到終南山深處修行,離家40年,她從不見親人。「重巒俯渭水,碧璋插遙天。」這是在《望終南山》一詩中對終南山的描寫,終南山由於氣候宜人十分適合隱居修行,並且這裡還有著極深的佛教文化。在山中修行的王芝霞,生活十分艱苦,由於山中道路不便,王芝霞每次上下山都很困難,而且外出採購更是難上加難。王芝霞修行時的房屋也十分簡陋,甚至會在雨天漏雨,但王芝霞沒有抱怨。對於王芝霞來說,只要心中有佛,陋室也能修行。

參考資料:

《思蜀》

《望終南山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能連續打坐108天,稱在和佛祖交流
    那麼終南山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其實還真有。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人在終南山隱世修煉,期望悟得大道,看破佛法,王芝霞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的她,在85歲高齡這一年連續打坐108天,終於如願以償和佛祖交流。
  • 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
    導語: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眾所周知,中國的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其中宗教歷史對於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的大,然而隨著如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開始加快
  • 終南山女隱士,曾打坐108天,隱居40多年,兒子結婚也不回
    最近,我們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機會,來到終南山,搭起屬於自己的小屋,以最低的物質質量來滿足自己晨起沐浴林風、夜間仰頭觀星的浪漫夢想。不過,最初隱居於終南山的,可大多都是有著自己信仰、以隱居修行的人。88歲的王芝霞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信奉佛教的她,隱居在終南山的小茅屋中,過著物質十分簡樸、精神極度滿足的生活。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連續打坐108天,歸隱41年,拒絕參加兒子婚禮
    提起「隱士」兩個字,仿佛離我們普通人非常的遙遠,入世的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而在終南山,有這樣一位老者,她在此已經獨自生活41個年頭,陪伴她的就是寂靜的山林,她就是1932年出生的王芝霞,當她歸隱山林後,她給自己起得法號叫做王慈善。
  • 終南山高修為女隱士,85歲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
    現在終南山就有一位人稱「第一女隱士」的高修為隱居人士,85歲高齡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年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不過這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一件事情。01王芝霞便是人稱「第一女隱士」隱居終南山的隱士,自她很小的時候,她就對佛經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歡,感覺與佛已經相識很久,可能別的小孩哭鬧的時候,父母拿出棒棒糖就可以解決,但是王芝霞卻不同,她要是不開心了,父母唯一可以哄住的辦法就是說帶她去寺廟,
  • 終南山修行聖地,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並寫出《空谷幽蘭》一書,很多人正是通過這本書才知道,有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正隱居終南山,過著和一千年前的古人一樣的生活。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再到寶雞龍門洞,走遍每一個山谷,橫跨400公裡,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山中的修行者。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3歲皈依佛門,隱居四十多年,自稱能和佛祖講話
    她在43歲那年與家人斷絕聯繫、皈依佛門。如今,王芝霞已經年過九十,卻依舊隱居於終南山。心有菩提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自傳入中國便極受人們歡迎。幾年過去,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國的不少城市裡都有著大大小小的佛寺分布。
  • 法媒:中國高山隱士激增 但通往天堂的路並不好找尋
    法新社12月16日報導,原題:中國的高山隱士尋求通往天堂之路他的山中小屋既無取暖設施也無電,主食是白菜。但侯大師表示,「人生在世,沒有比這更快樂的生活之道了」,他安坐在簡陋小屋外的木凳上如是說。近幾十年的經濟繁榮中,數億中國人進城,但也有些人遠離璀璨燈光和大都市,過上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他們的選擇已令其浸淫於一種古老但如今正意外復甦的傳統。在位於華中的偏遠的終南山上,許許多多小屋散落於參差不齊的山脊上。數千年來,佛教和道教信徒們一直到這裡尋求遠離浮華塵世。已來此近十年的侯說「終南山有種特殊氛圍。」
  • 終南山雅士隱士戶外飛仙,杵立地響徹雲霄,笑破山河震碎大地
    「隱居」深山不見人道非道人非人「笑破山河震碎大地」無處來無處去頓然師父也是折騰人釋然來時路邊遇見一座混元宮,出於好奇非請自入,因為大門是敞開,不然也不能冒昧叨擾。徐道長,道號知三他跟別的人不一樣,養了一堆邊牧狗狗都有自己的名字;諸如什麼「麻花」、「油餅」、「醜醜」、「二醜」,還有一隻貓咪叫「見財」,另外還養有一對梅花鹿。徐道長談吐之間,很有自己的一番獨特見解。
  • 終南山隱士,30年吃清水煮菜,修行家候大師
    有人因為名氣,有人因為斂財,有人因為逃避,來此終南山隱居。這些人藏匿山中、不問世事,儼然一副仙人姿態。往古人方面說,陶淵明、謝靈運頗受群眾愛戴,也許是尊為偶像,崇拜著他們的「佛系」。有人說他們這些隱士是裝,可其實這是沒感受過自然的庸俗之人的露怯。完全可以做個比方:這些人咬了口饅頭,在大街上嚷嚷著,世界上沒有比饅頭還好吃的東西。相似度非常之高。終南山隱士眾多,仙家呂洞賓、道教王重陽,皆在此山中。
  • 《尋訪終南隱士》連載:時間是一條直線
    長大以後,聽說有一個美國人,寫了一本《空谷幽蘭》,記載了終南山隱士的生活,但一直無緣得見。直到有一次,一位朋友推薦了一部電視紀錄片《共坐白雲中》,方知在陝西的終南山,居然還有這樣一群人,真實的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於是,漸漸產生了奔赴終南山,尋訪隱士的想法。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
  • 33歲河南青年獨居終南山7年
    同時,他也察覺到了人與城市相處時,很容易被繁華、絢麗和虛妄的自信帶偏。二冬想起了自己3年前在終南山租下的一個農舍。租農舍的本意是想讓自己在外代課返回西安時有個落腳處,比住酒店、朋友家方便,但此刻,他萌生了在那裡徹底住下來的想法。
  • 修行者比爾:尋找深山中的隱士
    20世紀80年代末,他從臺灣跑到終南山下找到了隱士,並探訪了散居於各地的修行者,這場大冒險被收進《空谷幽蘭》一書。2006年,他又出版了探尋中國禪宗行跡的《禪的行囊》。當比爾一旦以探訪者和修行者的身份出現,用帶腔調的中文談論禪宗。終南山的幽深艱險,十幾年對中國內地的文化阻隔,都攔不住他簡單直接的心。人生大概就是一場修行,管你入戲不入戲。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因為自從今年元旦他的那篇《2014借山而居》忽然在朋友圈引爆熱轉之後,連續一星期都是「子彈還在飛」,10多萬的點擊量、四面八方聞訊而來的粉絲和幾千條留言把他包圍了——作為記者想要問的,不會超出這些留言涉及的範圍。這些問題是整件事情最好玩的部分之一,「它簡直就是一個當代藝術作品」。像冬子一樣,你會發現,「這個時代對於閒適淡泊的日子,是有多麼饑渴」。
  • 33歲,他在終南山住了七年
    隔著電話,我聽到沙沙蟲鳴,樹葉摩擦,公雞咯咯打鳴,鵝嘎嘎亂叫,還有一種底色,聽不見什麼具體的聲音,只能感受到深山裡空曠的靜。偶爾傳來吵鬧的響動,又熱鬧又寂靜。 這是二冬住在終南山的第七個年頭。在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他租下一個小院,犁地種菜,養雞養鵝,寫詩畫畫,過著獨居的山間生活。
  • 33歲,他在終南山住了七年|百家故事
    隔著電話,我聽到沙沙蟲鳴,樹葉摩擦,公雞咯咯打鳴,鵝嘎嘎亂叫,還有一種底色,聽不見什麼具體的聲音,只能感受到深山裡空曠的靜。偶爾傳來吵鬧的響動,又熱鬧又寂靜。這是二冬住在終南山的第七個年頭。在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他租下一個小院,犁地種菜,養雞養鵝,寫詩畫畫,過著獨居的山間生活。
  • 上萬人「隱居」終南山,真的是遠離世俗?恐怕有的人是在逃避
    出山時都80有餘,鬚髮皆白,因此被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他們是為了拒絕高官厚祿而歸隱。最出名的隱士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為潛,也有記載說本名就是潛,字淵明。
  • 太原女攝影師愛上終南山 自己繪畫定居所曾多次遭賊
    攝影師趙元祥習慣稱自己為祥子,2013年的時候,她在終南山找了一間土房住下來,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更沒有網絡。那年,她23歲。  「對終南山的想念讓我想哭,就好像它一直在那裡等我,我也在等著遇到它,等了好幾輩子了一樣。」第一次來過終南山後,祥子愛上了這個地方,「我的靈魂大概得病了,相思病。」
  • 在終南山遇到的神仙
    我去了終南山,也拜訪了一些住山的修行者。包括兩位比爾.波特在書中採訪過的人,其中一位已有八十多歲,他們都對這個特別的老外印象深刻。我無意記述終南之行,因為短短一周的尋訪是膚淺而表面的,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希望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