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飲酒》中的一句,南山確實是存在的,就是現在位於陝西境內的終南山。這座山山木眾多,四季氣候宜人,自古到今都是人們嚮往的隱居所在地。現在終南山就有一位人稱「第一女隱士」的高修為隱居人士,85歲高齡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年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不過這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一件事情。
01
王芝霞便是人稱「第一女隱士」隱居終南山的隱士,自她很小的時候,她就對佛經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歡,感覺與佛已經相識很久,可能別的小孩哭鬧的時候,父母拿出棒棒糖就可以解決,但是王芝霞卻不同,她要是不開心了,父母唯一可以哄住的辦法就是說帶她去寺廟,真的是自小就跟佛有一種特別的緣分。當她看到寺廟的佛像的時候,會感覺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她,仿佛《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就連寺廟香燭的味道,她也覺得甚是喜歡。
雖然小的時候看到經書,書上的文字她並不認識幾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特別的喜歡,打心底的那種喜歡。感覺自己看到的並不是一排排文字,而是佛的忠告,手會不自主的在經書上撫摸。待她更大一點的時候,她開始朗誦這些佛教,雖然文字苦澀難懂,十分拗口,但是王芝霞卻一心想要學習,想要從這些傳承下來的古籍領悟佛學。
02
可是後來的日子由於上學、成婚、生子,一系列的生活瑣事,開始讓王芝霞遠離自己的初心,但是與佛有緣的人,再見的時候內心的嚮往還是難以掩飾的。有一次王芝霞來到香積寺,這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廟,在這裡王芝霞心中沉睡多年的記憶被打開,即使捨不得自己現在的家庭,可是對佛的嚮往讓她願意放下現在的一切,在孩子拉著衣角不讓她走的時候,只是輕輕的撫摸了孩子的頭,便毫不憂慮的走向了香積寺,在這裡從此與俗世絕緣,歸入佛家。
可是來到香積寺不久,王芝霞就發現自己忍不住想念自己的家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過的如何,丈夫父母是否安康,心不靜無法真正的參透佛經的奧秘,為了追求四大皆空,王芝霞想要去一個更加讓人心靜的地方,適合參悟的地方,於是她孤身一人來到了終南山。在這裡自己修建了一間簡陋的小廟,取名「三聖殿」,自己法號「王慈善」。
03
自此,王芝霞開始了自己嚮往的生活,在這座小廟裡沒有多餘的東西,唯一值得王芝霞珍惜的就是自己帶來的佛經。在終南山的這幾年,每天都是誦讀詩經,潛心修行,不曾下過山,一直都是身居山中,過著簡單的隱士生活,雖然一眨眼四十年過去了,可是自己在終南山的這幾十年裡,王芝霞從未感受到孤獨,因為有佛經相伴左右,就如同與世人同在。有不少遊歷終南山的朋友看到這座半山腰的小廟,出於好奇都會過來看望一下,後來大家都知道原來在這座小廟裡有一位老人,幾十年沒有下過山,一直過著艱苦的日子。
這裡的環境不比香積寺,但是這裡十分安靜,沒有任何世俗環境打擾自己,所以王芝霞心中在終南山這幾十年的這段日子是值得回憶的,也是自己所喜歡的。雖然現在自己已經是九十高齡的老人,但是王芝霞依然保持著自己多年來的習慣,每天都會打坐,修行,從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暫停。即使生活艱苦但是在王芝霞心中,艱難是對自己的一種磨鍊,自己當初選擇來到這裡就已經做好吃苦的準備,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領悟的。
結語
雖然有的時候王芝霞也會想起自己的家人,但是看到佛經之後都會義無反顧的走回自己的小廟,繼續做著一日復一日的事情。現在可能很多人看到這種隱士的人第一時間都會感覺是弄虛作假的人,無非是以女隱士的身份向過往的香客收錢,但是王芝霞真的是一心從佛,不追求這些,唯一追求的就是自己多年來一心潛在的修行,對於佛學的理解,可能沒有人知道她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在王芝霞心中佛不渡人,人自渡,佛在心間。
參考文獻:
《飲酒》
《正蒙·三十》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