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
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從此以後,《終南山隱士》就成了一個穿越古今的文化符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曾看過某媒體的報導:今天,隱居在秦嶺終南山附近的隱士人數已經超過1萬人。我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否準確,但在秦嶺探險期間,確實在許多無人居住的深谷裡見到過隱士住的茅屋。
但與隱士相比,徒步秦嶺的過程中,遇見更多住在此的普通秦嶺人家。由於種種原因,許多秦嶺人家已搬離山下,只剩下空空如也的房屋散落在山溝深處,雖也是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但到底少了些煙火氣息。所以,當我們在陝南留壩九子溝深處,遠遠地看見一座冒著炊煙的房子,感到非常驚奇。
九子溝位於留壩縣留侯鎮月九村,是秦嶺溝谷,全長約8公裡。這條路上是去年才修的。因此溝內仍保持著原有的秦嶺溝谷風貌,植被豐富,生態良好。本公司原為探訪九子溝半山腰孔明寨古棧道而來。陝南留壩與關中寶雞鳳縣、太白縣接壤,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在此留下了許多人文遺蹟。
傳說從九子溝翻越秦嶺有一條通往寶雞鳳縣的小道,十多年前許多老鄉都曾走過這條小道。尚未找到孔明寨的古棧道,我們首先被溝裡的一個獨戶院落所吸引。又是進溝4、5公裡,我們來到了第一戶秦嶺人家。
假如你常走秦嶺,就會發現秦嶺山區的傳統民居建築是「黃泥牆、黛瓦頂」的舊屋,掩映在深沉的秦嶺山林中,是一種樸素、樸素而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九子溝深谷分散的房屋,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秦嶺山區建築風貌。所以才會有「第一眼就被吸引」的感覺。
秦嶺山地現實中的夯土牆民居,是殷商時期的一種「版築法」建築,這種建築方法以木模為基礎,在其內部進行填土,最後用木錘進行搗固,體現了很高的結構學原理和技術要求。由於黃土的特性,既可以防冷、防火,又可以隔熱、隔音,所以冬暖夏涼,極富古人智慧,也可以延續千百年。如今我們在秦嶺看到的一些磚瓦、白牆,也都是近年來建設新農村、美化環境後才發生的事情。
看到這裡就會有感觸這在厭倦了都市喧囂的現代人眼裡,也許是一種「過著詩一般的日子」的生活;但在山裡人心中,日子就是日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詩意呢?要是你,在這種環境下還能住多久?小編我肯定會很享樂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