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作為隱士之範的陶淵明,也曾有不被世人認可的時候

2020-12-20 無齋公子曰

01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第一隱士陶淵明

對於一個超級武俠迷來說,「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實在是一個熟到不能再熟的經典橋段。

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的終南山,又名太乙山,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終南山也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據傳,楚康王時,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他在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上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預感到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日夜守候關中。

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這就是終南山,一個以隱士和修行聞名的地方。

例如詩佛王維,在出仕之後,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長安之南、終南之下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輞川別業,以修養身心,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再如,被尊為道教北五祖之一的王重陽,曾在終南山下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潛心修持。功成丹圓後,出山建立了全真道。

正是因為這些隱士和聖人的存在,才令無數問道之人心生嚮往。如今的終南山依舊山青水秀,群山深處仍聚集著天地間的靈氣和自然界的野氣,只是比起傳說中的隱逸之地,增添了許多的人氣。

要說起隱士,那有一個人是絕不能繞過的,他,就是千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第一隱士」的五柳先生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陶淵明曾經做過幾年小官,後來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於是辭官回家,從此歸隱田園。在隱居期間,陶淵明還創作了許多清新淡泊的詩,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下面這首家喻戶曉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因此,陶淵明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也被後世尊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但陶淵明是怎樣一步步成為隱士之宗的呢?他的詩文究竟好在哪裡?他詩文中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核,對於現代人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為了讓我們真正走進陶淵明,讀懂陶淵明,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網紅教授戴建業集數十年功力,帶給我們這本《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

在書中,戴教授向我們發出疑問:假如不執著於人間的價值信念,假如不分人間的是非邪正,陶淵明怎麼可能憎惡人間的是非混淆和價值顛倒?怎麼可能因此而遠官場歸隱園田?怎麼可能超脫功名浮囂和利祿貪競?

只有認識一個真正的陶淵明,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陶淵明是滔滔濁流中的一泓清泉,是「市朝驅易進之心」的塵世的良心,是「大偽斯興」時代的一位真人。

只有讀懂這個真正的陶淵明,我們才能理解陶淵明身上那超脫的人生韻味、那灑落的生命境界,以及展現這種人生韻味和生命境界的詩風詩境。

02 文風淫靡的南北朝,默默無聞的陶淵明

在陶淵明的身上,既沒有屈原的宏偉悲壯,又沒有李白的豪放飄逸,也沒有杜甫的闊大沉雄,但他僅以傳世的百來篇詩文,竟然能贏得與「屈、李、杜」這三位詩國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實在堪稱一位「實力派」大詩人。

蘇軾就是陶淵明的粉絲,他認為,陶淵明在詩史上的地位「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而王國維也說:「屈子之後,文學上之雄者,淵明其尤也。」美學大師朱光潛更是認為:「淵明在中國詩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

但你知道嗎,陶淵明在文壇上的地位,並不是打一開始就這麼高的。

在陶淵明所生活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他只不過是當時文人眼中一位有「高趣」的山人罷了,絕算不上是一個有高才的詩人。可以說,陶淵明的詩文在他生活的時代時被冷落甚至被忽視的。

顏延之是南朝宋初的文壇宗主之一,也是陶淵明的好友。在陶淵明去世時,顏延之為了悼念他,寫了一篇情文並茂的《陶徵士誄》,這也是目前我們能找到的唯一一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對他的正面評價。

但即使是在這篇祭奠陶淵明的誄文中,顏延之也只是歷數了陶淵明「在眾不失其寡,處言愈見其默」的個性,讚美他「寬樂令終,好廉克己」的品德,稱道他「廉深簡潔,貞夷粹溫,和而能峻,博而不繁」的為人,而對陶淵明的學問和文章,則只用「學非稱師,文取指達」這樣輕飄飄的文字敷衍過去。

陶淵明的詩文之所以不受當時人的待見,與南朝詩壇崇尚「工巧繁複」的文風不無關係。

就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那樣:「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陶淵明寫詩,獨抒性靈,他完全不在乎詩壇風尚的變化,更無意與他人逞才鬥巧,所以,我們讀陶淵明的詩文,就會感覺到:每字每句都是從他的胸懷中自然流出,一直保持著他語言獨有的本色——平淡自然。

南朝文學獎鍾嶸在他的詩論專著《詩品》中,對陶淵明詩風作了相當精當的品評:

「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但鍾嶸受到時代的限制,終究還是把陶淵明的詩文視為「田家語」,而將其列入中品。而這引起後世幾代詩論家的責難,他們為陶淵明打抱不平,認為陶淵明「宜在上品」。

03 從唐代到宋代,被重新發現和認識的陶淵明

唐代立朝以來,南朝淫靡的文風自上而下一掃而空,文人們將文風質樸還是浮華,與國運的興衰久暫聯繫起來,認為正是侈麗淫蕩的文風,才導致南朝各朝「宗社須臾傾覆」。於是,陶淵明清淡閒適的詩文才開始被習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們想了起來。

以一首《野望》而奠定詩壇地位的王績,是第一個崇尚陶淵明的唐朝詩人。在他的詩文中,隨處可見模仿陶淵明的痕跡,他的《五鬥先生傳》,就是從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脫胎而成的,而他的《醉鄉記》,也明顯受到《桃花源記》的影響。王績的詩旨在表現田園的閒情逸緻,就以他的《野望》為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這首清麗自然的詩歌,一洗南朝詩歌的脂粉浮華,給沉悶已久的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從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王績對陶淵明詩文中所營造的那種平淡自然境界,充滿憧憬和嚮往。

雖然煌煌大唐是詩的盛世,但屬於陶淵明的高光時刻,還沒有到來。

這是因為,南北朝的文人喜歡豔麗繁複的詞藻,而盛唐的文人則偏愛剛健壯麗的文風,陶淵明清新淡雅的詩,卻是兩邊都不討好。

不過,與南朝人喜歡華麗、貶低清淡的口味不同,盛唐文人的審美意趣和他們的胸襟一樣寬廣。儘管唐代的大詩人們不一定推崇陶淵明,但他們仍能認識和理解陶淵明的價值。

就拿詩仙李白來說吧,一方面,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的李白並不贊同陶淵明的避世隱居,就像他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這首長詩中所寫的那樣:「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但另一方面,李白對陶淵明的品格仍然十分敬重,他曾在詩中這樣寫道:「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

再如詩聖杜甫,杜甫雖然認為陶淵明的詩語「枯槁」,但他仍然高度肯定了陶淵明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應當說,杜甫是第一個將陶淵明與謝靈運並稱的人,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首詩中,杜甫寫道:「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看來,高手寂寞的杜工部,也希望能找到像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當世大文豪,與自己一同泛舟江湖之上,暢言詩文之道——豈不快哉?

04 晉宋之間一人而已:屬於陶淵明的時代

到了宋代,陶淵明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他的詩文受到宋朝詩人的推尊乃至獨尊,他不僅被說成是「晉宋之間一人而已」,而且被認為是歷代「詩人之冠冕」,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甚至一度被推到了連「李杜諸人皆莫及」的高度。而那個令當年的陶淵明望塵莫及的謝靈運,則被宋人看作是二流的詩人。

不僅謝靈運不能與之並論,在宋人的眼中,陶淵明可謂是古今獨步。一代文宗蘇東坡就在《與子由書》中說道:「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從北宋到南宋,詩人們無不以陶淵明為師,更無不以陶淵明結廬隱居的隱士風範作為榜樣。

陸遊在《讀陶詩》中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千載無斯人,吾將誰與歸?」而一直對魏晉風度心馳神往的蘇軾,更是嚮往陶淵明清雅自在的生活,晚年的蘇軾還對旁人感嘆說:「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

陶淵明之所以在宋代被重新發現和認識,與宋朝整體的精神氣象是分不開的。

宋代的詩人更注重精神的自在與自得,他們在寫詩和賞詩的時候,更為講求詩中的韻味和意趣。這裡的「詩韻」,要求「離形得似」,強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追求的是「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正因為此,在過去的朝代一向不受重視的陶詩,在入宋以後,就被奉為詩歌的典範,而陶淵明本人被宋代的詩人和詩論家認為是歷代「詩人之冠冕」,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年沈約寫《宋書》時,以文壇領袖的身份,縱論山澤逸人,但唯獨對陶淵明只美其志節,而不談其文辭——言下之意,陶淵明的詩文在他看來不過爾爾。但到了北宋以後,陶淵明就搖身變成了「詩人之冠冕」。不知道陶淵明在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呢?

當然,我想就算陶淵明知道了這一切,也只會灑脫一笑,因為他早已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陶淵明寫詩作賦,並不是為了獲得生前的盛譽,更不是為了贏得死後的殊榮,不過是「常著文章自娛」而已。正是如此,他才能洗盡鉛華,讓文字純出本心,一字一句,皆出自然。

正像戴建業教授所評價的那樣:「無意於詩而詩已至,無意於傳而傳不朽,本不期然而適得其然。

相關焦點

  • 「假隱士」陶淵明告訴你:表達反抗的最好方式,是「存而不論」
    我們先談談陶淵明其人,陶淵明其人呢,一直都被我們後世貼著一個「隱士」標籤,提起他,就能聯想到這個身份。可我也不經感到好奇:既然是隱士,為何又能寫出七卷之多的詩詞,並且廣為流傳、世人皆知呢?接下來我們細說,陶淵明這個「隱士」人設的作用所在。01.為什麼說陶淵明隱士身份是假,歸隱之心是真?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陶淵明保存至今的詩文還有七卷之多,不僅如此,其文體還很全。比如四言詩、五言詩、辭賦、記、傳、述、贊、疏、祭文等。
  • 讀書點亮生活——洛陽第一家樊登書店落地澄明之境閱讀館
    12月16日上午,洛陽第一家落地的樊登書店於天心文化產業園澄明之境閱讀館舉行揭牌儀式。河南樊登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曉紅女士,樊登小讀者洛陽分會會長,樊登年輪洛陽會長,天心文化創意產業園行政總監鄭少峰先生,澄明之境閱讀館館長譚俊梅女士以及廣大樊登書友紛紛出席活動。
  • 美術研究|藝術創作要建立自己的世界,顯示澄明之境!
    海德格爾說,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了[8],哲學應該走出邏輯、概念:「面向事情本身,進入「澄明的自由之境」中了[9],而這種澄明之境便是詩性的、藝術的。1935年以後他陸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詩學與藝術的演講與論文,他從存在主義的哲學基礎追問藝術,又從藝術的角度理解存在主義的本質。
  • 積善雲有報,這首詩透露出陶淵明不相信善惡報應之說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一位詩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並且寫詩揭示了社會善惡不分的事實,他就是陶淵明。 飲酒 其二 [魏晉] 陶淵明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 獵鷹解期 :讀書分享《澄明之境》推薦序一-人為市場立法,人為自我...
    獵鷹解期 :讀書分享《澄明之境》推薦序一-人為市場立法,人為自我立法來構建自身投資哲學和交易體系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東晉的統治者是世族大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他們壟斷著東晉政權,反動的門閥制度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像陶淵明這種出身低微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雖然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之類的官,但對他並沒有多少幫助。陶淵明29歲才開始出仕,,出任江州祭酒。
  • 唐朝一位隱士一次能喝五鬥酒,模仿陶淵明而寫下了《五鬥先生傳》
    隱士,通常是隱居在山野中有學問、有道德、淡泊名利的人。早在上古堯帝時期,隱士就已經存在了,有隱士許由拒絕堯帝,不願意當九州長。其後歷朝歷代都有隱士,大家最熟悉的隱士可能就是陶淵明了,一篇《桃花源記》千古流傳,詠嘆不絕。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然而直到宋代,尤其在蘇軾的推崇之前的六百多年間,陶淵明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並沒有真正被世界發現。陶淵明以日常口語寫詩,多被視為「田家語」,卻暗合著文學創作的重要路徑,也符合其天性。年輕時,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有過建功立業的猛志,然而遊歷一番後,他發現自己的天性不適應那個世界。他想過的生活就是退回內心,讀書彈琴飲酒寫詩。
  • 陶淵明對我國漢魏古詩詠懷興寄傳統的繼承
    崇尚自然的陶淵明白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時,在各種流派中,他雖未採取同阮、稽等人相似的激烈任誕做法,但也傾向於阮、康二人以自然對抗名教的態度。因而,陶淵明的有關田園詩作如《雜詩》《飲酒》等,與阮籍《詠懷》中所傳達的情感情緒一脈相通。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到陶淵明,我們才給阮籍找到了遙遙嗣響的人;同時在阮籍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的影子」。
  • 《歸園田居》:一首詩了解古代第一隱士陶淵明的歸隱原因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一首詩了解古代第一隱士陶淵明的歸隱原因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提到「晉陶淵明獨愛菊」,而「菊,花之隱逸者也」,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逸地位在古人心目中都已經根深蒂固,甚至連他喜歡的菊花都成為隱士的代名詞。
  • 3千年前的一首小詩,被譽為「隱逸詩之宗」,陶淵明也在模仿它?
    張載、陸機、左思等人,都寫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隱逸詩,其中陶淵明還被後人稱作是「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歌,對後代田園詩、隱逸詩影響極為深遠。不過,隱逸詩創作的源頭並不在漢晉時期,隱士文化的濫觴要追溯到更早的先秦時期。那時,就出現了很多立志不仕、隱遁山林的名士,也留下了一些可以稱之為「隱逸詩萌芽」的詩篇。
  • 人物|桑火堯:「境象主義」通往澄明之境的水墨路徑
    藝術家桑火堯工作照藝術家桑火堯的藝術實踐並不僅僅局限於架上繪畫,更有對多種媒介和語言形式的實驗性探索,逐漸形成中國傳統與西方藝術觀念不同的獨特面貌。桑火堯曾長期從事中國文人藝術的創作,深諳宋元繪畫藝術傳統,尤其對米芾、倪雲林的藝術有深刻的領悟。隨著社會現代化的轉型,他於1998年以來,一直持續堅持中國水墨藝術的當代性及水墨藝術國際化的探索之路。
  • 陶淵明50歲時說「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竟是勸人及時行樂?
    其中勸人珍惜時間的主題,有很多經典名句,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等等這些。陶淵明也有一句著名的詩句: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句話很多人認為是激勵世人努力奮鬥,珍惜時光的意思,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 陶淵明:辭職去種田,卻成就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生活有多美?
    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那些年曾被詩歌背誦的恐懼所籠罩的你,現在回想起陶淵明,有沒有覺得其實他的詩很特別,比起其他詩人,陶淵明的詩更簡單點,語言清新明麗,而詩的意境感十分強,很有既視感,讀起來自然唇齒留香,相對來說,他的詩更加好背好理解。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有我和無我有什麼區別?
    前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提到「境界說」,同時又說過,詞有兩種境界,一種為無我之境,一種是有我之境。但是這兩種境界,卻不太好理解,什麼情況是有我、什麼情況下是無我呢?而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兩種。二、有我之境關於有我之境,王國維舉例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有我之境也。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陶淵明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最早的隱士之一,他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傳唱。在我們普通人心中,他是遙不可及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文壇巨匠心裡,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桃花源」還是「歸園田」,世人要誤讀陶淵明到幾時?
    若尋自由地,園間有芳草。世人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聖地,但其實,《桃花源記》不是他的人居理想,若大而觀之,兩者皆言田園之美,細細品來,《桃花源記》是武陵人誤入桃花深處的遐想,《歸園田居》才是陶淵明親身自躬的感受。
  • 都是喜歡安靜的隱士,但是他與陶淵明之間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襄陽本土最顯著的就是隱逸文化,襄陽水陸交通都十分便利,距離長安又近,風景秀美,因此漢魏以來許多隱士選擇襄陽作為棲居地。《輿地廣記》記載:「襄陽境內有鹿門山,因其上有二石鹿,故名,後漢龐德公與龐蘊俱隱於此:又有獨樂山,諸葛亮嘗登於此山而作梁父吟。
  • 為什麼只有陶淵明能「悠然見南山」?
    正如陶淵明在《命子》詩中所追述的家族譜系,學界一般認為他的曾祖正是那位在東晉政權建立中立過重要軍功、被封為長沙郡公的陶侃。即使這樣一位東晉名臣,在當時仍然面臨門第的考驗。由於陶侃的父親曾為吳國將領,作為一名亡國將領,陶侃在幼年時完全過著孤貧的生活,後來他汲汲進取,仍不為當時士林所重。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到底什麼是對的選擇,對於當事人來講,都說不清楚。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看看史書,了解一下歷史中那些名人的選擇,說不定會深受啟發。文人士大夫階層是封建社會中很受尊重的一個階層,史書中對他們的描寫落墨最多。對於這個階層的人來講,往往會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