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陶淵明能「悠然見南山」?

2021-02-09 三聯生活周刊

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在那些詩歌中,他第一次把那種平凡簡樸、司空見慣的農村景象,用詩歌形象表現出來。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40歲的陶淵明正式辭去最後一任官職——陶澤令,回歸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園。正式隱居之初,他帶著解脫而愉快的心情寫下《歸田園居五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研究者發現,陶淵明這裡的「三十年」有誇飾的成分,實則從他29歲第一次出仕擔任江州祭酒算起,為官時間不過十來年。只是,人們從這首詩中不難發現,陶淵明在少年時代便與世俗不同,渴望山林的退隱生活。既然如此,他又為何出來做官呢?

《歸去來兮圖》之《問徵夫以前路》,此畫為明代馬軾與李在、夏芷合作,描述陶淵明棄官辭歸的情景(FOTOE供圖)

陶淵明出生的時代,東晉門閥士族正興,門第是每位士人首先面臨的問題。正如陶淵明在《命子》詩中所追述的家族譜系,學界一般認為他的曾祖正是那位在東晉政權建立中立過重要軍功、被封為長沙郡公的陶侃。即使這樣一位東晉名臣,在當時仍然面臨門第的考驗。由於陶侃的父親曾為吳國將領,作為一名亡國將領,陶侃在幼年時完全過著孤貧的生活,後來他汲汲進取,仍不為當時士林所重。《世說新語》的一則註解中,劉孝標引用《晉陽秋》中的記載,說有一次陶侃與羊晫同車去訪東吳名士領袖顧榮,被吏部郎溫雅看到,竟諷刺羊晫:「奈何與小人同載?」

陶侃去世後,其家族聲望有減無增。史籍記載中,陶淵明的祖父陶茂曾出任武昌太守,他的父親卻未留下任何記錄。學者錢志熙在《陶淵明傳》中推測,陶淵明的父親很可能未曾出仕,本身就是隱士。也就是說,按照當時門第劃分,陶淵明只能算一名寒素士人,如此,似乎也不難理解他為何「性本愛丘山」。宋畫《虎溪三笑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東晉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一同訪問在廬山修行的高僧慧遠的情景(FOTOE供圖)
同樣寫於義熙元年的《歸去來兮辭》序中,陶淵明談到少年家貧,耕種不夠自給,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做官吏,以求溫飽。後來很多詩文中,陶淵明都在說明,他的做官主要是生活所迫。對這種解釋,錢志熙分析還有一個原因是,陶淵明曾做桓玄參軍,而桓玄後來篡位為帝,儘管謀反發生時,他剛好因母喪離開江州,但對潔身自許的他來說,不能不算一個汙點。正因如此,「淵明更感覺到早年輕率出仕,在政治選擇上完全是一個錯誤,因此也就不願意承認有追求政治前途的動機」。儘管如此,這並不表明陶淵明沒有建功立業的想法。祖輩的功業垂範在前,少年貧寒的他好讀博學,積極進取,正像後來《雜詩》其五所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然而,在擔任江州祭酒不久之後,他便難以忍受那種俗吏的生活,辭職回家。一段時間,他和繼配夫人過上了真正的耕讀生活。直到34歲時,才再出仕成為桓玄的幕僚。在錢志熙看來,從主客觀條件來看,陶淵明註定無法像祖輩那樣建功立業:「陶侃一個寒素之士,曲剛作柔,折節事人,從一個小吏踏踏實實地做起,這種能力是淵明不具備的。陶侃在兩晉之際,當門閥士人普遍缺乏實幹精神和實際的治軍理政能力的時候,依靠早年辛苦積累的政治資本,及時地發揮他的出群濟時之才,走上功業的頂峰,可以說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的人。而淵明卻把追求自然的個性和真、善的原則放在第一位,在亂世將臨時,他採取的是退卻而非利用。」不管怎麼說,義熙元年之後,陶淵明步入了真正的田園隱居生活,不再受塵網羈絆。其實在那個時代,隱士並不鮮見,卻很少有堅決與世俗決裂的真隱。更重要的是,與其他隱士不同,陶淵明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躬耕田園,自食其力。在當時士人中間,這絕對屬於特例。學者葛曉音在《山水田園詩派》一書中發現,比陶淵明稍小,後來以「山水詩」出名的詩人謝靈運,雖然擁有連山帶湖的莊園,其中農田、果園、山林、澤陂一應俱全,但他卻鄙視耕稼,「既笑沮溺苦」「耕稼豈雲樂」,對田園風光視而不見。這也成就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龔斌便這樣對我說到他的觀點:「陶淵明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有了田園詩,成就了一個偉大詩人,如果他不隱居參加勞動,就不存在後來的陶淵明。」陶淵明開創的山水詩,以純樸的鄉村圖景和高遠的感懷興寄,為後世文人所追慕(FOTOE供圖)從事耕稼,為陶淵明提供了寫出田園詩的客觀條件,但山水田園詩的出現,即將山水田園風光首次作為客觀的審美表現對象,卻與那個時代玄學思想的發展不可分割。正如葛曉音所言:「中國的山水、田園詩同時出現在晉宋之交,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國文人在山水、田園兩種題材中所表現的精神旨趣,在玄學思想的催化下趨同的結果。」在東晉玄學的發展思潮中,支遁援引佛理對《逍遙遊》的新解釋是其中關鍵一環。根據支遁的理解,只有保證客觀物質的「至足」,才能談得上逍遙,要「物物」「至足」,並能滿足於已享有的物質,自然天真快活。戴逵後來在《閒遊贊》中對此有充分闡發:「況物莫不以適為得,以足為至。彼閒遊者,奚往而不適,奚待而不足。故蔭映巖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則淡泊之願於是畢矣。」至此,山水遊賞成為體悟「適足自得」這一最高境界的最好方式。葛曉音分析,「陶淵明所接觸到的玄學,應是支遁的『新理』流行之後,到慧遠時愈趨佛理化這一階段的思潮」。可以佐資的是,儘管陶淵明的讀書治學,並不以玄談老莊為尚,但他卻深受東晉名士,也就是外祖父孟嘉的影響。孟嘉曾為東晉權臣桓溫參軍。一次,眾人隨桓溫遊覽龍山,席間大風把孟嘉帽子吹落,桓溫示意眾人不要告訴他,看他如何反應。誰知孟嘉卻渾然不覺,依舊風度翩翩。桓溫令孫盛以此作文戲弄他,誰知孟嘉即席出答,出口成章,引來舉座讚嘆。可以想見,孟嘉這種忘懷自我、放浪形骸的名士風度,不可能不對陶淵明產生影響。其實,在田園詩外,陶淵明也寫了少量山水遊賞之作,這自然是那個時代風習的體現。《和郭主簿兩首》其二:「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所寫便是廬山秋天的景象。《遊斜川》則可以看作標準的山水詩。龔斌還發現,此次遊歷明顯帶有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痕跡。「新年第五天帶著老鄉遊玩,帶著酒,寫詩之後把自己名字寫下來,屬於文士雅集。在他之前最有名的雅集有兩次,一次在西晉元康六年(296),石崇在洛陽外的別墅金谷園,邀請當時名士30人,遊覽之後各人賦詩,裡面名士的頭蘇韶,50歲;第二次是王羲之在山陰會稽蘭亭雅集,當時他周歲50。陶淵明的《遊斜川詩序》明顯模仿《金谷詩序》和《蘭亭序》,先寫遊覽地點,風光之美,接下來寫生命短暫,再接下來寫參會人員情況,與王羲之雅集一脈相承。這一年陶淵明也是50歲。」《陶淵明故事圖》,明陳洪綬繪,全卷分為十一段:採菊、寄力、種秫、歸去、無酒、解印、貰酒、贊扇、卻饋、行乞、灌酒,現藏美國火奴魯魯藝術學院(FOTOE供圖)
田園、山水同為自然的一部分。或許可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正是當時遊歷山水之風與歸耕田園結合的產物,唯此,田園不再是中國古詩傳統中那個表現農事悲辛的對象,第一次具有了審美的意義。那麼,陶淵明在他的田園中又發現了什麼呢?剛剛回歸田園的陶淵明,有一種復返自然的喜悅,他筆下集中體現在《歸園田居》中的鄉村景致,看上去也有了一種理想的色彩。「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這幅恬靜安詳的村居圖,在晉宋之交的亂世,當然帶上了幾分理想的色彩,卻也成為後世文人理想的耕讀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其三)與上面一幅圖景不同,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耕作生活,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葛曉音才將陶淵明所開創的狹義理解的田園詩,描述為「謳吟農村寧靜悠閒生活的牧歌」。陶淵明的田園詩所以成為後世詩人追慕學習的對象,還在於他獨到而細微的發現。用龔斌的話說,「建安文人儘管也寫到田園山川的景象,但內心與這些景象沒有多大交流,主要還是一種娛樂的目的。至於到農村參加勞動,更加不可能。陶淵明把那種平凡簡樸、司空見慣的農村景象,用詩歌形象表現出來,這是第一個」。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正式歸隱前兩年所寫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便描述了樸實自然的鄉村風物。其中兩句「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最為後人稱道。開闊的田野上吹來柔和的遠風,感時而發,田中禾苗也發出了新芽。這些樸素不過的鄉村景象,第一次在陶淵明的詩中煥發出無限詩意。然而,田園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詩人在柴桑附近的上京之居遭遇火災,不得已只好暫時棲身於門前水中的一條船上。不久後,他又遷徙西廬。義熙十一年(415),陶淵明完成最後一次遷居,搬到潯陽負郭的南村。由於家口日繁,年邁多病,屢遭年災,詩人甚至常常有斷炊之虞。《乞食》一詩中,他寫道:「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被飢餓驅使,年邁的詩人帶著惶惑與慚愧,不得不向鄉人求食。只是,一旦有酒喝,他很快又忘記了困苦。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似乎始終震蕩於濁世悲辛與「桃花源」那樣的理想之境中,這一點,與他為官作吏10多年的無奈現實和「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慨嘆之間的距離,何其相似。可以發問的是,支撐他甘於躬耕田園二十餘載的內在力量,究竟是什麼?

世人皆知陶淵明喜愛菊花和酒。「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飲酒二十首》其七)這首詩,似乎最好地表現了菊與酒,在陶淵明心中的位置。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一文中談到陶淵明時說:「他的態度是隨便飲酒、乞食,高興的時候就談論和作文章,無憂無怨。所以現在有人稱他為『田園詩人』,是個非常和平的田園詩人。……這樣的自然態度,實在不易模仿。他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採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地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現在有錢的人住在租界裡,僱花匠種數十盆菊花,便作詩,叫做『秋日賞菊效陶彭澤體』,自以為合於淵明的高致,我覺得不太像。」

《淵明醉歸圖》,明張鵬繪,其詩文多與酒相關,該圖描繪醉酒歸家的陶淵明(FOTOE供圖)
淵明為何不易效仿?龔斌的看法是,「陶淵明的詩文是他整個人格思想的結晶,如果沒有他那樣高的人格和思想,怎麼能達到他那樣的水平呢?」陳寅恪大概是第一個將陶淵明視為大思想家的學者。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一篇長文《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的關係》中,陳寅恪將陶淵明的思想總結為「外儒而內道,舍釋迦而宗天師者也」,這是一種富有創見的思想:「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果及依據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改之新自然說。……新自然說不似舊自然說之養此有形之生命或別學神仙,唯求融合精神於運化之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因其如此,既無舊自然說形骸物質之滯累,自不致與周孔入世之名教說有所觸礙。」儘管陳寅恪已對「新自然說」有所闡述,但究竟應該對此如何理解,龔斌進一步向我解釋:「新自然說是針對以嵇康為代表的舊自然說而言。舊自然說,有一個取捨的問題,取自然而拋棄名教,這就是嵇康的一個重要命題:『越名教而任自然』。另外一點,嵇康的舊自然說,相信神仙的存在,他的著名論文《養生論》,就認為書上寫的古代神仙肯定存在。既然認為神仙存在,怎麼成仙呢?就發揮出養生的辦法。無論新舊,都有自然兩字,意思是他們都肯定自然。區別在什麼地方?嵇康的自然就是人的任情,嬉笑怒罵、喜怒哀樂這些東西。陶淵明是個偉大的詩人,也重視感情,但他的自然,是順從化遷,順著自然萬物的變化而變化。」陶淵明「新自然說」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形影神》詩中。第一篇《形贈影》中寫「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便否定了神仙之說,肯定生命的自然終結;第三首《神釋》中,他更是提出自己人生哲學的精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在龔斌看來,這種新自然觀實則來自儒家的「居常待盡」和莊子所說的「處生樂死」。既然對生死有了了悟,順從萬物化遷,更有什麼可以焦慮困惑?有趣之處在於,在陳寅恪看來,即便在佛教大發展的東晉,陶淵明與佛教思想也無緣。要知道,陶淵明居所附近的廬山就是佛教的一大中心,他更與當時著名高僧慧遠和尚有交遊。這或許從《蓮社高賢傳》的一則記錄中看出端倪:「時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晉安帝義熙十年(414)七月,廬山東林寺住持慧遠等人結白蓮社,與陶淵明同為「潯陽三隱」的劉程之也是社中成員。陶淵明為何「攢眉而去」,不響應他們的招集呢?龔斌認為:「核心原因在於陶淵明的思想和佛教思想存在深刻矛盾。一個矛盾是慧遠認為『形盡神不滅』,因為神不滅,才有了因果報應。但是陶淵明認為『形盡神滅』,身體完了,靈魂也沒了,所謂『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另一方面,慧遠主張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說,而陶淵明懷疑善惡因果報應,他在《飲酒二十首》其二便講:『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認為善惡之報為空言。」陶淵明以好酒知名,龔斌粗略統計了一下,在他存世的120多首詩中,寫到酒的便有50多首。飲酒對他來說,更像是體悟他那任真自然人生觀的一種方式。正如《連雨獨飲》中所寫:「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  (本文寫作參考邵長滿等人編選《陶淵明集》、錢志熙著《陶淵明傳》、龔斌著《陶淵明傳論》、葛曉音著《山水田園詩派》等書。感謝胡曉明、李亞娟對採訪的幫助)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2021全年三聯生活周刊】

wow with poems!

相關焦點

  •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該怎麼讀?蘇東坡早就已定論
    很多朋友最近私信小珏,探討「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該怎麼讀。有人認為是讀xiàn ,通「現」,有人認為則是讀jiàn,表示看見之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東晉時的著名文學家,他是名門之後,也曾抱有對仕途的期望和拯救黎民蒼生的使命感在宦海沉浮十餘年。
  • 閒章閒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方印文內容好,取自是再也熟悉不過的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著名的文學家,寫下了很多有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歌,被譽為田園隱逸詩人開山鼻祖。
  • 作文好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寂靜的歸隱於山林,遠離世俗,任日出日落,沒有喧鬧,沒有汙染,脫離了功名的追逐和利祿的薰染,住在那裡的,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吧 。 有這清秀自然的山水陪伴,可以重回童年那般無憂的心境之中,這靜美的山水之地,誰不流連忘返?
  • 陶淵明飲酒系列的第五首詩,第3句被人稱神,道出靖節50年的悠然
    有一首詩,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它;有一首詩,活在萬千考生的筆下。無論你是高官子弟,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都逃不過這句詩的真香定律。這句詩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寫出了驚鴻一瞥的悠然,充滿了作者濃濃的悠然。
  • 《悠然見南山》 「娘家」點映
    點映現場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劉莎莎)「深圳製造」愛情公路喜劇《悠然見南山》將在11月1日登陸全國院線。電影中,女主角沈悠然(童飛飾)與南山(胡夏飾)因一段誤會相識,兩人經歷了重重磨難,最終成功牽手。 深圳首映現場童飛分享了她與搭檔胡夏拍戲時的難忘回憶。在她看來,胡夏是一位專業歌手同時也是一位稱職的演員。戲裡兩人出演情侶,在戲外常常互相調侃,拍攝時彼此也很有默契。
  • 元好問崇尚陶詩的自然境界,而淡泊悠然,是陶淵明一貫的詩風
    論詩三十首·其四(金)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像「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等詩句,都達到了一種「胸中自然流出」的境界。元好問用「一語天然萬古新」這句詩,高度概括並熱情讚美了陶詩語言這種妙絕萬古的「天然」美學特徵。
  • 陶淵明:歸去來兮 南山有夢
    曾經,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柴桑區長期生活居住,如今他筆下所描繪的「桃花源」如在眼前。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辭賦家,江西九江人,他自幼修習儒家經典,並在年輕時進入仕途,歷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後來棄職而去,隱居於江西九江。他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傳世名句。
  • 十首淡泊詩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來到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地方生活。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望著那飛鳥結伴歸回,他認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你認為呢?
  • 陶淵明的田園《飲酒》詩,卻不見1個酒字,第3句唯美詩句讓人驚豔
    陶淵明的這首《飲酒》詩作,道出了古今不少人的心聲。《飲酒》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第二句用問答的形式,人們問他,為什麼從紛擾的官場回到塵世中,還能這麼從容淡定?他說因為自己的心早就嚮往田野,即使身處鬧市,也是心繫一片淨土,氣定神閒,心如旁騖。這種對名利淡薄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看著那些在官場上趨炎附勢,卑躬屈膝的人,活得是多麼辛苦,終日惶恐,即使在深山寂靜的古剎,也會浮躁不安,絲毫不得安寧。
  • 秦嶺腹地尋悠然,海棠深處覓逍遙 悠然山——把大自然還給你
    從西安沿著西漢高速,一路直到寧陝出口,出高速後再沿著盤山公路彎彎繞繞的就來到了悠然山高山溼地景區門口。提起「悠然山」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著名的詩句出自東晉陶淵明的詩作《飲酒·其五》中。陶淵明當年擺脫了世俗,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忽見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這是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句句如珍珠
    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全身心投入到賞花採菊之中,驀然見到了南山。這是心靈與自然的邂逅,是生命與自然的握手,是佛家開悟的喜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來之句。千百年之後,這種「悠然見南山」的人生體悟,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反反覆覆出現,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 寶寶起名 出自陶淵明詩中那些驚豔眾生的名字 淡泊寧靜 怡然自樂
    #寶寶起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多少人嚮往這種淡泊寧靜,怡然自樂的生活,既然過不了這種生活,那就取個淡泊寧靜的名字吧,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推薦,淡泊寧靜、怡然自樂、希望大家喜歡。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 淡泊寧靜寶寶起名 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 淡泊寧靜【怡然】
  • 2019青島國際家具展 |「東梨」新中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籬是陶翁筆下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東籬是李清照筆下它隔離世俗的紛爭,塵世的紛擾在文人騷客心中種下一席清淨【與自然相融】小隱於野,大隱於市閒逸瀟灑未必居於林泉野徑身處都市一隅亦能享受一份隱逸生活
  • 這是陶淵明知名度最高的詩句,其中境界今日的我們依然無法達到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在我們的文化史上是有著特殊的地位的。他早已經超越了一個詩人的範疇,很早就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象徵。雖然這個詩人十幾年的仕途沒有做出過什麼出色的成績,但是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卻絕非那些高官厚祿者可比。
  • 採菊東籬下,讀陶淵明的詩,那種悠然自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我們讀過他的《歸去來辭》就知道,那裡記載了作者解印歸田的志趣和情懷,這首詩可以和文章互相參照著理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按理說,在人們聚集的地方居住,車馬的喧鬧是有的,而詩人卻說沒有。
  • 被誤讀的陶淵明,被誤解的語文學習
    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一直入選的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小學的語文課上一直評價陶淵明是一位熱愛田園的隱士和詩人。這是錯誤的。魯迅先生評判陶淵明較為公允:「除了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陶淵明,號「五柳先生」,中國第一位田園大詩人,他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歸隱」。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家是不是對這首詩很熟悉,而且大多數人都能說出該詩的第一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悠然見南山!重慶的「世外桃源」,小資精緻生活的好去處!
    「春風襲來暗香湧,別處南山相約時!」請教一下各位,這是出自哪個朝代,哪位詩人的詩句呢?讓我們倍感驚喜的是,這一句「古詩」竟然是出自於一位年輕的80後,而他所寫的這句詩卻是用來形容一家民宿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家民宿能有如此幽雅的境界呢?重慶的「世外桃源」,別處南山,別樣的風景!在充滿期待的心情下,我們提前預約了這家民宿(他們店提供就餐和住宿,住宿價格偏貴,大致為588-1588元/晚)。我們驅車前往南山抗戰遺址博物館附近,提供有專門的停車場。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01《飲酒》東晉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的屬下告訴他,應該束帶進見,陶淵明長嘆一聲說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當下便解印掛職而去,上任僅僅有八十多天,從此便結束了仕途生活,開始了歸田隱居生活,這首詩是他歸田後所作。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