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一直入選的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小學的語文課上一直評價陶淵明是一位熱愛田園的隱士和詩人。
這是錯誤的。
陶淵明留在世間百餘首的詩篇中,他的《歸園田居》是五首,加上其他有一點田園的內容,總共寫田園的不過十首詩。
那麼其他的詩歌中最多的是什麼詩?——交友詩。熱愛田園並非陶淵明這個人的全貌。
魯迅先生評判陶淵明較為公允:「除了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魯迅怒言——陶淵明被選家凌遲了。
陶淵明被誤讀,因為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淵明的十首左右的田園詩。這是我們熟悉的內容,這是我們好懂的內容,這是與我們以往的認知是相符的,於是我們就一直在這樣的誤讀中學習。
那麼,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否也是如此?
因為身邊大部分人都告訴我們——多讀書語文成績就會好,所以我們就以為語文的學習僅就是多讀書罷了,而忘記了讀書中培養有序有效的思維方式才最重要。
因為身邊大部分人都告訴我們——要多背多記,所以我們僅用記背這種最節省能量的方式學習語文,殊不知,建立記背信息之間的聯繫才可以真正重要的,這樣知識才可以得到整理隨時得以調用。
因為所有人都告訴我們——聽講聽講聽講,所以我們以為求知識就是多去聽聞,殊不知,在「聞-思-修」的進階鏈條中,「聞」只不過是一個起點。思考不起作用,多聞也無意義;有了思考之後,還要隨時運用實踐——這就是「修」。隨處都有學習,隨時都有語文。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運用,這就是語文的修行。考試中的運用也好,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也好,都是要運用。運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
最後回到陶淵明,要告訴大家的是,陶淵明在29歲的時候當的第一個官是江州祭酒——相當於主管江州教育的老大。後來隨便當了一下的彭澤令,雖然不是個很大的官,但他歷任服務的五個上級,有兩個當了皇帝。陶淵明的祖上顯赫。
所以陶淵明雖在田園中過得窮困潦倒,但其實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大人物。後輩我等一直在以憐惜的眼光看小人物陶淵明,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
推薦書籍:《陶淵明集注》
下期預告:文言文的若干錯誤教法及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