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系列的第五首詩,第3句被人稱神,道出靖節50年的悠然

2020-12-22 雯雯說人文

有一首詩,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它;有一首詩,活在萬千考生的筆下。無論你是高官子弟,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都逃不過這句詩的真香定律。這句詩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寫出了驚鴻一瞥的悠然,充滿了作者濃濃的悠然。

陶淵明

在中國所有的作家之中,如果以悠然而論,自當推陶淵明為第。別的作家,你常常會發現他的一兩句或一兩篇是虛浮的,或不夠真誠的,可是陶淵明卻沒有。所以,辛棄疾說他「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中國的詩人裡,當得起這樣說的,只有陶淵明人。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領略陶淵明筆下那偶然間一瞥所見的悠然,了解詩人內心的悠然。

一、詩

《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評價。詩人寫出偶然間一瞥的悠然情態,頗有恬淡的意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情怡然、無憂無慮地在籬下採摘菊花,不經意抬起頭,南山美景映入眼帘。這是何等的自然而然、超凡脫俗!

二、關於他的詩和人

陶淵明的一生,都在詮釋自由和快樂的意義,也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悠閒」

他五次棄官不做,回歸家鄉種地,最後一次是41歲時做彭澤縣令,上任僅八十餘日就解印掛職而歸,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在四十四歲時,「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他一貧如洗,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即使到了這樣的處境也沒有動搖他歸隱的想法,親友再三勸說也無濟於事。在陶淵明看來,與其當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不如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

陶淵明

因此,在他的詩中,我們往往只看到陶詩的平淡自然和悠閒自得,極少見抑鬱寡歡的悲傷和痛苦。在他那些看似平淡自然的詩篇裡,陶然自樂才是主旋律,至於蘊含著的斑駁曲折不過是他生活中的調味劑

他尋求靜穆,在新的困境中,他把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與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所結合起來,讓人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

陶詩確實是最能以其任真自然之本色與世人相見的,而是如同日光之七彩融貫於一白。亦如蘇東坡所說:「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金人元好問也讚美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

三、悠然是一種境界

悠然,不是一時的悠閒,是人們心靈的嚮往和追求,是發自心底的強烈呼喚。

陶淵明之所以棄縣官不做,寧可做農民。一是因為當時魏晉亂世,政權更迭頻繁,文人出於厭倦和自保開始崇尚道家,清談成風。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二是因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秉性使然。詩人吟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本性愛丘山所以無法適俗韻了。他認為『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亂世的俗,既不肯適,又不能抗,那麼,順適本性也就成為唯一可走的道路。

陶淵明

他在《歸去來兮辭》的詩中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不願違背自己的心願。他在《詠貧士詩》裡也說:安貧與求富兩個念頭,常在胸中交戰,安貧樂道的念頭,總是處於戰勝者的地位。

他是真隱,他「拼卻一生休」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他視仕宦之途為樊籠,而回歸自然是他心靈的渴望。他年輕時的志向是「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與自己心靈的反覆對話中,對人生的本質漸漸有所認識。他是反覆思考後的歸隱,是真真正正的隱士。

陶淵明

回歸自然是陶淵明的一種人生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就是他智慧的寫照,是他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他對自然所感受到的快樂並非全是因為被動使然,相反好多都是性情使然,而且是真正與自我,與大自然和解之後的快樂!

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欣賞五柳先生的悠然,欣賞他的不亂於心、歲月靜好。

陶淵明

每個人靜靜的心裡,都有一道最美麗的風景。一支素筆,一杯花茶,一段時光,淺笑又安然。儘管世事繁雜,心依然,情懷依然;儘管顛簸流離,腳步依然,追求依然;儘管歲月滄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生活越接近平淡,內心越接近絢爛。經歷了世事的智者,才領悟到,太過用力太過張揚的東西,一定是虛張聲勢的。而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安寧,它更乾淨、更純粹,更接近那叫靈魂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田園《飲酒》詩,卻不見1個酒字,第3句唯美詩句讓人驚豔
    陶淵明的這首《飲酒》詩作,道出了古今不少人的心聲。《飲酒》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國山水田園的詩篇很多,陶淵明清新脫俗的田園詩歷來被文人大加讚賞,一致認為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這首詩是陶淵明在擺脫官場後,回歸田園悠然自得心情的寫照。歸隱的詩人,在大自然的田野之間,心情豁然開朗,免不得要喝幾杯。這首《飲酒》詩,字裡行間不見「酒」字,卻被文人墨客推崇為「飲酒」的名作。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陶淵明,號「五柳先生」,中國第一位田園大詩人,他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歸隱」。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其中有一首詩最經典、最受後世歡迎,此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而且還寫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飲酒·結廬在人境》,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創作飲酒詩數量最多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多首。後世的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卻表現詩人閒淡,純真而又質樸的生活情趣。
  • 陶淵明最好的六首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今日想與大家分享陶淵明的六首好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是陶淵明的的代表作之一,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
  • 為什麼只有陶淵明能「悠然見南山」?
    「新年第五天帶著老鄉遊玩,帶著酒,寫詩之後把自己名字寫下來,屬於文士雅集。在他之前最有名的雅集有兩次,一次在西晉元康六年(296),石崇在洛陽外的別墅金谷園,邀請當時名士30人,遊覽之後各人賦詩,裡面名士的頭蘇韶,50歲;第二次是王羲之在山陰會稽蘭亭雅集,當時他周歲50。
  • 陶淵明的這首經典飲酒詩,表現了其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
    飲酒(其十七) 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 先賢家教詩話⑱ 靖節先生陶淵明:命子
    教師博雅與《未來教育家》雜誌邀請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廈門市詩詞學會會長譚南周先生聯合推出"先賢家教詩話"欄目,每一期介紹一首「家教詩」,並由此鋪展開來,解讀詩詞作者和詩中蘊含的教育內涵。命子陶淵明卜雲嘉日,佔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 幾首有意境的飲酒詩
    詩與酒,酒與詩,在詩人的心裡密不可分。詩即是醇酒,酒即是好詩。飲酒作詩,一吐心中塊壘,作詩飲酒,一訴心中激情。可以說,只要是真詩人,都是愛酒之人。詩人好酒只是在酒中尋詩,絕非貪杯之徒。從古至今,每位詩人至少寫有一首飲酒詩,仿佛酒就是他們書寫的墨汁,在詩人手中盡情揮灑,塗抹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歷代沉迷於酒中的詩人多如繁星,各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莫過於晉·陶淵明、唐·李白、宋·蘇軾、明·唐寅。他們都寫出了最有意境的飲酒詩。
  • 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陶淵明的飲酒詩共有二十首,都是在醉酒之後所寫,借酒抒懷。本詩是其中的第七首,描寫詩人秋日採菊飲酒、遺忘世俗之情,雖然看似悠然自得,卻又蘊含個人深層的感慨。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陶淵明的酒後佳作——《飲酒 其七》。
  • 來看詩|飲酒詩的鼻祖
    《飲酒詩二十首》是晉末南朝宋初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組詩以酒寄意,詩酒結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
  •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 關於陶淵明《飲酒》詩的兩個問題
    倘如陶淵明真的是為貧而仕,他豈不成了一個庸庸碌碌、一心為營得溫飽而奔波的俗人了?事實卻並非如此。從《飲酒·十》中可看出他為何而仕的真象。詩中的「似為飢所驅」的一個「似」字,就給為貧而仕打了折扣,而把出仕的真象隱含在其中。「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出仕固然能對生活有所改變,但是,「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終於從罷官去職的行動,把「為貧而仕」之說給徹底否定了。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步入仕途,到四十一歲辭官,為時十三年。《歸田園居》之一)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批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陶淵明被稱為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寫下了許多田園詩,歸隱詩作,對中國的古詩詞作出了巨大貢獻。陶淵明從小便修習儒家經典,眾所周知儒家倡導積極入世,有所作為。況且考取功名本就是所有古代學子的志向。那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放棄進入官場而隱居山林之中?而他又為何要幾度出仕呢?
  • 「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一詩一會
    在世人眼中,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隱者之一。人們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更欽佩他淡泊名利、欲隱則隱的曠達。他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成為了如今人們描繪人間仙境的原型,也寄託著現代人對平靜無憂的生活的嚮往。陶淵明之所以選擇歸隱田園,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本性。
  • 陶淵明這首詩無比灑脫,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而這不是誰都擁有
    那陶淵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筆下的每一首詩,那都是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不僅描寫的極為唯美,同時還是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極為灑脫,也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他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那也最能夠感受到那種樸素之美。
  • 陶淵明這首詩消極頹廢,卻經常被老師鼓勵學生,家長還傻傻地贊同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用一個「誤」字,便把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仕途理想給概括了,他在官場掙扎了三十年,一萬多個黑暗日子堆積而成的歲月的泥濘,竟還能生長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嬌而不躁,豔而不媚,詩意地棲居於那片悠然南山。
  • 陶淵明這十首有意境的詩,灑脫閒淡,每句都讓人沉醉其中!
    我的一位好朋友,瘋狂的喜歡陶淵明,她曾經自詡「始奉陶詩為知己」,她說陶淵明最讓她欣賞的,是他身上那種閒適自由不流俗的境界。而陶淵明確實有這種氣質,他的一生大多數時光都是在隱居,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歸去來兮辭》便是記錄著他的隱居生活,還有《歸園田居》和《雜詩》等詩文,裡面大量的內容,都與他的隱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