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詩,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它;有一首詩,活在萬千考生的筆下。無論你是高官子弟,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都逃不過這句詩的真香定律。這句詩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寫出了驚鴻一瞥的悠然,充滿了作者濃濃的悠然。
在中國所有的作家之中,如果以悠然而論,自當推陶淵明為第。別的作家,你常常會發現他的一兩句或一兩篇是虛浮的,或不夠真誠的,可是陶淵明卻沒有。所以,辛棄疾說他「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中國的詩人裡,當得起這樣說的,只有陶淵明人。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領略陶淵明筆下那偶然間一瞥所見的悠然,了解詩人內心的悠然。
一、詩
《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評價。詩人寫出偶然間一瞥的悠然情態,頗有恬淡的意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情怡然、無憂無慮地在籬下採摘菊花,不經意抬起頭,南山美景映入眼帘。這是何等的自然而然、超凡脫俗!
二、關於他的詩和人
陶淵明的一生,都在詮釋自由和快樂的意義,也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悠閒」。
他五次棄官不做,回歸家鄉種地,最後一次是41歲時做彭澤縣令,上任僅八十餘日就解印掛職而歸,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在四十四歲時,「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他一貧如洗,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即使到了這樣的處境也沒有動搖他歸隱的想法,親友再三勸說也無濟於事。在陶淵明看來,與其當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不如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
因此,在他的詩中,我們往往只看到陶詩的平淡自然和悠閒自得,極少見抑鬱寡歡的悲傷和痛苦。在他那些看似平淡自然的詩篇裡,陶然自樂才是主旋律,至於蘊含著的斑駁曲折不過是他生活中的調味劑。
他尋求靜穆,在新的困境中,他把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與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所結合起來,讓人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
陶詩確實是最能以其任真自然之本色與世人相見的,而是如同日光之七彩融貫於一白。亦如蘇東坡所說:「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金人元好問也讚美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三、悠然是一種境界
悠然,不是一時的悠閒,是人們心靈的嚮往和追求,是發自心底的強烈呼喚。
陶淵明之所以棄縣官不做,寧可做農民。一是因為當時魏晉亂世,政權更迭頻繁,文人出於厭倦和自保開始崇尚道家,清談成風。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二是因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秉性使然。詩人吟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本性愛丘山所以無法適俗韻了。他認為『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亂世的俗,既不肯適,又不能抗,那麼,順適本性也就成為唯一可走的道路。
他在《歸去來兮辭》的詩中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不願違背自己的心願。他在《詠貧士詩》裡也說:安貧與求富兩個念頭,常在胸中交戰,安貧樂道的念頭,總是處於戰勝者的地位。
他是真隱,他「拼卻一生休」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他視仕宦之途為樊籠,而回歸自然是他心靈的渴望。他年輕時的志向是「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與自己心靈的反覆對話中,對人生的本質漸漸有所認識。他是反覆思考後的歸隱,是真真正正的隱士。
回歸自然是陶淵明的一種人生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就是他智慧的寫照,是他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他對自然所感受到的快樂並非全是因為被動使然,相反好多都是性情使然,而且是真正與自我,與大自然和解之後的快樂!
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欣賞五柳先生的悠然,欣賞他的不亂於心、歲月靜好。
每個人靜靜的心裡,都有一道最美麗的風景。一支素筆,一杯花茶,一段時光,淺笑又安然。儘管世事繁雜,心依然,情懷依然;儘管顛簸流離,腳步依然,追求依然;儘管歲月滄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生活越接近平淡,內心越接近絢爛。經歷了世事的智者,才領悟到,太過用力太過張揚的東西,一定是虛張聲勢的。而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安寧,它更乾淨、更純粹,更接近那叫靈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