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2020-12-11 魚小泡讀唐詩宋詞

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詩詞。大家好,我是魚小泡讀唐詩宋詞。本文原創,嚴禁抄襲!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 -427)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潛,字元亮,是名將陶侃的曾孫。魏晉時期戰亂災害頻繁,政權更迭不斷,士人內心潛藏深沉的苦惱和恐懼,想要尋求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獲得生命的寧靜與安頓。陶淵明早年雖然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時代動蕩,壯志難伸。

曾數次出任官職,終因不滿政治黑暗和官場虛偽,從而辭職歸隱。他擅長描寫淳樸的田園景色和隱逸生活,風格平淡爽朗、清新自然。曾作《五柳先生傳》描寫自己,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飲酒詩共有二十首,都是在醉酒之後所寫,借酒抒懷。本詩是其中的第七首,描寫詩人秋日採菊飲酒、遺忘世俗之情,雖然看似悠然自得,卻又蘊含個人深層的感慨。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陶淵明的酒後佳作——《飲酒 其七》。

《飲酒 其七》 [魏晉] 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1,裛罪掇其英:裛,音yi,沾溼。掇,音duo,採摘。英,花的意思。整句是說:採摘帶著露水的花朵。

2,汎此忘憂物:關於「汎」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縱情,二是漂浮。全句是說縱情飲酒,飲的或是泡了菊花的酒。

賞析:

秋天是菊花綻放的季節,在蕭瑟悽清的秋日, 眾芳搖落,只有菊花凌霜不湖、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的特性:沾著露珠的菊花更顯晶瑩與高潔。肅殺的秋季正如同陶湖日明生活的時代,菊不與春日百花同開,象徵了作者不願與世同流合汙、孤高潔淨的人格。

第1、2句:

秋菊有佳色」是對菊花的傾心讚美,「 裛露掇其英」是將帶著晨露的菊花摘下食用。服食菊花不只為強身,還寓意志趣的高尚,全篇意蘊都是由菊花所引發。陶淵明採菊、食菊,繼承了中國古代以菊花延年益壽的傳統;賞菊、頌菊,讚揚了菊花絕俗雅俊的特性。清新聖潔的菊花既是文人心中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代表,也是作者自身的最佳寫照。

第3、4句:

接著後面六句具體抒寫飲酒的樂趣和感想,描繪出一種寧靜美好的境界。秋菊佳色能助酒興,使得作者不知不覺中一杯接一杯,獨自暢飲起來。然若心中無憂,就不會提到「忘憂」,此處透露了作者胸中的鬱憤。

魏晉亂世,讀書人難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面對壯志難酬、知音難求、人生短暫,陶淵明的詩中有許多不方便明白指出的悲哀與無奈,酒便成為解脫精神苦悶的麻醉劑,借酒以淡看一切。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性嗜酒, 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見酒並非純粹發洩情緒的工具,那既是他性情的體現,也是他快樂的泉源。

第5、6句:

獨飲本來使人感到寂寞,但「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句中的「雖」和「自」字,具有轉折意義,使文意脫去孤寂冷落。山林田園中沒有知己,酒壺就是他的夥伴。「自」 字的出現, 顯得酒壺似是善體人意,替作者手中的酒杯殷勤添注。「傾」字則說明了 酒量之大與興致之高。由這裡過渡到「日人」兩句,不僅描寫的視角不同,還包含了時序的推移。隨著飲酒增多,觸發了心中的思緒,以含蓄方式展現了陶淵明的精神層面。

第7、8句:

夕陽西下,倦鳥歸巢,各種動物都返回自己所屬的地方。「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兩句運用視覺、聽覺摹寫環境:只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境中,才能顯出歸鳥人林,清晰聽見鳥兒的動靜。王籍的《人若耶溪》一詩有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陶淵明用同樣手法以動襯靜。原本要陷入憂愁的情懷,因靈動的鳥兒而開朗,詩人於是歸返到閒適的狀態。歸鳥象徵詩人避開矛盾,在平靜的田園中求得解脫,過程正像是作者從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他不是對世事漠不關心,而是對亂世感到無奈後做出了選擇。

第9、10句: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寫出歸隱的原因,表達了隱居田園的決心。酒可以幫助陶淵明忘卻政治亂象和名利憂煩,超脫俗世尋回生命的真本性。作者倚著東窗傲然嘯歌,並且樂於獲得這悠閒自適的生活。「嘯傲」 代表無拘無束,歌詠自得;「聊」 是「且」的意思,「復」 則是失而再得。詩人離開田園出仕是「失」,現在辭官歸隱乃是「再得」。「得此生」即是從此不被外物奴役,可以按著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

大部分的人對於一切事物、情境,在原本擁有時未必覺得可貴。一旦失去之後,才知道彌足珍貴,可惜往往後悔已晚,只能抱憾感嘆。如今陶淵明回歸自我,能夠過著率性閒適的生活,這種舒暢、自在的快意,是不言而喻的!

這首詩將曠達感慨融為一體,大大擴展了詩的意境及內涵,正是蘇軾誇讚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具體表現。陶淵明的詩句中有許多花、鳥,都是託物寓意,展現了即興的旨趣。嚴霜中菊花的秀姿、貞骨,是詩人品格的映照;返林人巢的歸鳥,就像追求回歸自然與真我的心境;醉人酒鄉的陶淵明,能在酒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若細細品讀陶詩,必能領會「復得返自然」的箇中真味!

本詩寫作者遠離塵俗的心境和陶醉於自然的快樂。起筆以問答句式,說明心靈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居住在喧鬧的世間也如同身處偏僻之地。菊花堅毅的性質,彰顯了陶淵明在喧囂紅塵中淡泊灑脫的高尚情操。他將菊花心靈化,使恬靜優雅的菊花既是自然美景,更是他的精神、人格、理想的映照。

夕陽下歸返的倦鳥,就像那採菊而悠然見南山的自己,都在幽靜的山林中尋回了生命的真意,享受失而復得的幸福。

本文由魚小泡讀唐詩宋詞原創發表,禁止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參考資料:

《飲酒 其七》

《五柳先生傳》

《人若耶溪》

相關焦點

  • 海子在自殺12天前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就令人淚目,風靡了31年
    帶著這個疑問,本期我們來讀一讀海子在自殺12天前寫的這首《春天,十個海子》,這是海子的絕筆詩,寫於1989年3月14日的凌晨3點--4點間,此詩自問世以來距今已風靡了31年。海子的許多詩集,基本都是用此詩結尾。
  • 陶淵明歸隱田園,寫下這首詩,最後2句20個字,成不少人的座右銘
    成為多少人的座右銘,如果得知這讓人讀了就熱血沸騰的勵志詩篇,就是那個飄然隱士,看似與世隔絕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手筆,只怕是難以置信吧。這勉勵人們珍惜時光的詩篇究竟寄託了陶淵明那些情操和理想呢?讓我們看一看這首陶淵明的《雜詩》吧: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 陶淵明這首詩消極頹廢,卻經常被老師鼓勵學生,家長還傻傻地贊同
    陶淵明用一個「誤」字,便把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仕途理想給概括了,他在官場掙扎了三十年,一萬多個黑暗日子堆積而成的歲月的泥濘,竟還能生長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嬌而不躁,豔而不媚,詩意地棲居於那片悠然南山。他曾寫下不少作品,無不流露出他因喝酒誤事而產生的悔意。50歲那年,已經辭官八年的陶淵明,或許內心仍不屈服,但他的確已經對這種無憂無慮、隨遇而安的生活上癮了。於是,他一連寫下數首詩,來表達自己消極的心情。《雜詩十二首·其一》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 路遇小雨下個不停,楊萬裡調皮地寫下首詠雨詩,開篇7字就驚豔了
    詞作那麼風靡,他卻偏以寫詩為樂,據說一生共寫了兩萬多首詩作,這個數量是《全唐詩》的一半。雖然存世的只有4200多首,但卻經典頗多。光是入選課本的詩作就有3首,成為了南宋入選最多的詩人。讀楊萬裡的詩作,決能感受到一股盎然的童真童趣。
  • 陶淵明讀《山海經》氣得不行,寫下首詩,被譽「金剛怒目式」詩歌
    這也讓不少讀者覺得,陶淵明本就是生性淡泊,他的詩作也應該都是恬靜淡然的田園詩。其實不然,當年陶淵明讀《山海經》時就曾被氣的不行,寫下一首詩充滿抗爭精神,還被魯迅先生譽為「金剛怒目式」詩歌,令人讀之便能感受到陶淵明那種激昂豪放的拼搏精神,與他以往的淡然形象大相逕庭。
  • 李白寫了一首田園詩,最後10個字暴露真性情,與陶淵明風格不同
    說到田園詩,我們不假思索地會想到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唐朝詩仙李白就曾寫下過一首《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承襲了陶淵明的恬淡爽直的田園詩風。放聲高歌松風的曲調,歌曲唱盡後,都已經星稀月落了。我們喝得飄然欲醉,心情十分暢快,在這種喜悅中完全忘記了憂愁。第一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交代了時間,正是傍晚時分,詩人遊覽了終南山,傍晚下山,此時天空升起一輪明月,月亮照著詩人回去的路。一個「隨」字,將月亮描寫得含情脈脈,情意綿綿。緊接著,詩人也不禁回頭,地看了眼走過的山路。
  • 陶淵明歸隱後寫下一首詩,最後10個字,表達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而陶淵明就沒有這樣好的出身,於是在經歷過一系列做官不順的打擊後,他選擇了歸隱山林,做一個自給自足逍遙自在的農民。但是人生的苦惱與生俱來,絕不會因為你的出身和職業而消失,煩惱是無處不在的。陶淵明曾經擔任過80多天的彭澤縣令,後來他回到老家柴桑,當上了一名真正的田園詩人,從此他再不接受任何官府的徵召,與他交朝夕相處的就是山水田園和老農民。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在田淵寫了大量的詩篇,這裡面有我們熟悉的詩句,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古詩中只有10個字,但對後世卻有著千年以上的影響,但是,這樣的詩句並不是他隱居田園後才能寫的,而是他隱居田園12年後的,終於得到了最美的感悟。結廬在人境,車馬無喧,你怎麼能做那種事?心不在焉,狩獵菊花,悠閒地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互相歸還,我想說這裡面有真意,已經忘記了。
  • 陶淵明最好的六首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他是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篇《桃花源記》家喻戶曉,他就是陶淵明,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能稱得上「偉大」二字的詩人,屈指可數,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是一個率真灑脫之人,做官不開心了就辭去,與朋友喝酒,若先醉了,會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 陶淵明這首詩把鄉村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那陶淵明便是這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位詩人,他儘管也為了前途努力過,但是終其一生,也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彭澤縣令,而且也只做了很短的時間,由於看到當時官場的黑暗,於是他便選擇了隱居。陶淵明的隱居也正是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無奈,他們的內心其實並願意隱居,希望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但也正是這種黑暗,不得不把他們這些人所有的夢都擊碎。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雖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貴族的光環,與普通百姓沒多少區別,但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非常自豪,每次寫自薦信的時候,都會加上「唐諸王孫李長吉」。另外,李賀的父親,與杜甫是表兄弟關係,也許是遠方親戚,但不管怎麼說,李賀應該叫杜甫一聲杜伯伯。七歲下筆成詩,李賀無愧於神童的名號,在父親去世後,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 杜牧失意後寫下一首詩,成為千古經典,最後七字令人深思!
    其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則以詠史抒懷為主。在詩歌成就上,杜牧創造了晚唐詩歌的高峰。但在官場上,杜牧卻終生失意,屢次進諫,屢被流放。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初冬夜飲》,便是杜牧失意後寫下的一首千古經典。《初冬夜飲》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杜牧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飲的情形,勾勒了一個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抒發了杜牧官場失意後的惆悵。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
  • 陶淵明棄官回鄉寫下的第一首詩,每句都是詩情畫意,詩人陶醉其中
    而他在歸隱之後,對于田園生活的描繪,更讓他成為了古代田園詩的創始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陶淵明這首詩無比灑脫,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而這不是誰都擁有
    那陶淵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筆下的每一首詩,那都是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不僅描寫的極為唯美,同時還是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極為灑脫,也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他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那也最能夠感受到那種樸素之美。
  • 陶淵明和李商隱,相差500年寫下2首詩,卻有著某種相似之處
    陶淵明的四言組詩,共4首,這是第一首。詩前有序云:「時運,遊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遊,欣慨交心。」 李商隱 李義山真是晚唐不可多得的詩人,我經常寫文章時說,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創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但李商隱不一樣,
  • 陶淵明最奇怪的一首詩,20句詩,每一句都有一個「止」字,奇趣無窮
    《止酒》詩,全詩幽默詼諧,最奇的是全詩共20句,每一句都有一個「止」字,奇趣無窮。這是一首戒酒詩。沒有詩人不愛酒,陶淵明也不例外。他可以守窮、可以辭官,但不能一日無酒。《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自述了自己愛酒: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陶淵明的這首經典飲酒詩,表現了其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幹的要求,如本題「分析詩歌后四句表達的情感」,然後理解後四句的意思,再結合全篇分析其中的情感。詩人在前四句中說要像幽蘭一樣自始至終保持芳潔的品質,決不像蕭艾那樣見風使舵、隨波逐流,表明對自己高潔志趣的堅守;「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是說前行迷失自己的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這兩句用行路受阻來寫自己在仕途之上的坎坷;「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是說既然醒悟就應當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結合注釋可知,這裡使用《史記》中的典故,這是對仕途險惡的警戒,也是對自己的告誡,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的清醒認識。
  • 這首詩短短28個字,卻寫盡了春日之美,開篇僅7個字就驚豔了時光
    全唐詩中收錄有韓翃的詩三卷。自從安史之亂後,社會動蕩,韓翃也是四處流浪。他最出名作品是《寒食》,連皇帝都非常欣賞。《寒食》唐 韓翃( hóng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題中的寒食,是指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一天,後來唐朝把清明前兩天稱為寒食節。按照風俗,這兩天不能點燈生火,只能吃涼食。所以稱「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