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陶淵明知名度最高的詩句,其中境界今日的我們依然無法達到

2020-12-13 老張侃詩詞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在我們的文化史上是有著特殊的地位的。他早已經超越了一個詩人的範疇,很早就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象徵。雖然這個詩人十幾年的仕途沒有做出過什麼出色的成績,但是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卻絕非那些高官厚祿者可比。

陶淵明最出色的詩句,當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距離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的詩歌在今日依然能夠一看就懂,而無需藉助任何翻譯工具,我們除了稱讚陶淵明的詩詞藝術高超之外,恐怕就是要對我們國家的文字報以崇敬了。

我們先來看下這首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歌的題目是《飲酒·其五》,是陶淵明所寫的飲酒系列組詩作品中的一首。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詩句,就是這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對於回歸田園之後的某個場景的描繪,但是其中所滲透的熱愛生活、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更吸引我們的目光,也更容易擊中我們的內心。

開篇四句寫出了詩人避世的態度,「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憤而辭官回歸田園,是需要絕大的勇氣的,尤其是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陶淵明反其道而行之,實屬不易。

作者所居住的田園之地,沒有世間喧囂,沒有人聲嘈雜,是詩人理想中的桃花源。後兩句作者自問自答,只要心存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之地僻靜之極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詩人對於隱居生活的概括,寫出了詩人拿走恬淡自如、對生活無所追求的心境,更表現出了詩人超脫俗世的人生態度。尤其到了傍晚的時候,山中的氣息和傍晚的景色都很好,且有飛鳥相伴,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

1000多年前,陶淵明超脫世俗,留下這樣精彩的詩句,表明自己的心跡,襯託自己的高潔品格。1000多年後的我們,卻離不開這個世俗社會。相比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今日的我們貌似更加獨立,卻也更需要社會中的其他人來維持今日的生活。

至於陶淵明詩中的境界,我們都知道那是桃花源,寄託著詩人的理想,但是那些只存在於文化意義之中,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似乎並不相干。我們今日所作的,更多的都是在這種對於經典詩詞的賞析之中,尋求精神的陶冶,尋求精神的安慰,然後放下這一切,繼續我們今日所經歷的一切。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田園《飲酒》詩,卻不見1個酒字,第3句唯美詩句讓人驚豔
    中國山水田園的詩篇很多,陶淵明清新脫俗的田園詩歷來被文人大加讚賞,一致認為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這首詩是陶淵明在擺脫官場後,回歸田園悠然自得心情的寫照。歸隱的詩人,在大自然的田野之間,心情豁然開朗,免不得要喝幾杯。這首《飲酒》詩,字裡行間不見「酒」字,卻被文人墨客推崇為「飲酒」的名作。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其中有一首詩最經典、最受後世歡迎,此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而且還寫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飲酒·結廬在人境》,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陶淵明棄官回鄉寫下的第一首詩,每句都是詩情畫意,詩人陶醉其中
    陶淵明早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當官80多天就棄官歸隱,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相當不容易。因為那個時候當官就意味著成為特權階級,雖然說不見得都能夠保證功成名就,但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陶淵明對於官場裡的那一切非常厭惡,毅然決然地辭官回家。而他的這個行為,成就了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這個稱號。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在田淵寫了大量的詩篇,這裡面有我們熟悉的詩句,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古詩中只有10個字,但對後世卻有著千年以上的影響,但是,這樣的詩句並不是他隱居田園後才能寫的,而是他隱居田園12年後的,終於得到了最美的感悟。結廬在人境,車馬無喧,你怎麼能做那種事?心不在焉,狩獵菊花,悠閒地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互相歸還,我想說這裡面有真意,已經忘記了。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而最高的要求則是遺貌取神,即為了更精確更豐富地表現客觀事物,詩人有時會故意忽略它們的某些外部形態以突出其內在的精神。在古代詩詞中,對於落花的描寫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內容。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
  • 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讓我們成功地駕馭幽默,達到交談最高境界
    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它既彰顯了說者的聰明才智,又讓聽者開心愉快。它是交談的最高境界,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掌握了幽默,也就掌握了一門偉大的藝術!以下這個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某個異國餐廳,幾位食客對一杯啤酒中的蒼蠅作出了不同的反應:英國人以一貫的紳士風度吩咐侍者:「請幫我換一杯啤酒!」日本人則叫來了餐廳經理,並訓斥他說:「你們這樣還能做生意嗎?我下次一定不回來了。」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句句如珍珠
    ——《形影神贈答詩》這是一句思想境界極高的生命感悟詩。詩句的意思是說,投身到宇宙的時間洪流中,沒有喜悅也沒有恐懼,讓生命與時間同在,讓生命與宇宙同在,安然淡定,無我忘我。這是哲學家、思想家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學士渴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 「假隱士」陶淵明告訴你:表達反抗的最好方式,是「存而不論」
    每每讀起陶淵明的詩詞,總會對「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蘊心生嚮往,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出走,卻又不停渴望回歸最初的本心。而最初的原點,就是自然深處、田園木屋。可我們今天不是要講他的詩句其中的意蘊,也不論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如何令人嚮往。
  • 王寵、董其昌書法世界中的陶淵明
    明代的書陶者以「吳中三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的成就為最高,但在現存的針對「吳中三家」的研究文獻中,對於王寵的研究為最少,論及陶淵明於王寵之影響者更少。在筆者看來,王寵書法承祝、文二家而自出機杼,書法中的禪趣古意實則為三家中最高者,實則獲陶淵明之精髓。而隨後的董其昌更是在理論的高度吸收了陶淵明的思想,提倡平淡率真的書法品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 元好問崇尚陶詩的自然境界,而淡泊悠然,是陶淵明一貫的詩風
    在陶詩中,那種仿佛脫口而出、不假雕琢而又情味雋永的詩句幾乎比比皆是。像「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等詩句,都達到了一種「胸中自然流出」的境界。元好問用「一語天然萬古新」這句詩,高度概括並熱情讚美了陶詩語言這種妙絕萬古的「天然」美學特徵。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 《將夜》各種境界全解析,最高境界只有主角可以達到
    在昊天認可的修行系統裡,有五個境界,分別是:初始:虛擬境界,也就是人類感知到了周圍有天地元氣的存在,這是邁進修行者門檻的第一部,也就是純理論部分。感知:這也是虛擬境界,指的是修行者可以觸碰到天地元氣,並且與之進行有限的交流互動,但不能進行運用和技能轉換。不惑:由這個境界開始,修行者進入了實踐領域。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中的「先師」指誰?「道」是什麼意思?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答 1.
  •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也許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許是一本經典的書籍。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淨。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 陶淵明:理想的種子與進退兩難的歲月,終於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在其後的隱居生活中,他經歷饑寒交迫,卻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到臨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懼」的最高境界。他來自自然,復終歸自然,但典範已常留人間。由此可見,陶淵明並不是一個全然脫離現實,而對世事漠不關心的人。我們不能以他「歸隱時期」的作品,即判斷他是個不問世事的隱者。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
  • 一首《責子》,看出陶淵明最高級的幽默和自嘲
    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可謂是古代文壇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飲酒》、《雜詩》系列成為人們競相傳頌的經典之作,連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都是他的鐵桿粉絲,他的作品看似文樸實無華,文字不經雕琢,字裡行間卻透露著一種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
  • 李白的這首詩,寫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卻很少人讀過
    喝酒,是瀟灑的事,是自在的事,喝酒的最高境界,是在酒中瀟灑自在,放儘自我。今要分享給大家這首詩,又是李白的一首寫喝酒的詩。李白寫喝酒的詩不計其數,但要說能寫出瀟灑自在的喝酒境界的,當屬這首。李白的飲酒的,為人熟知的有「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會須一飲三百杯」等,這首《山中與幽人對酌》,不是那麼著名,意境卻最瀟灑。《山中與幽人對酌》,喝酒的地點是在山中,而不是在繁華都市的應酬宴席上,與詩人對酌的是幽人,是志趣高潔的朋友,而不是領導,不是狐朋狗友。
  • 這才是蘇東坡最好的書法,字字神鬼莫測,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
    這一年是宋神宗元祐八年,這一年蘇東坡58歲,是他去世的前六年,在蘇東坡晚年的時候,他徹悟人生,人生境界以及人格修養和學問高度已經是他人生中的最佳狀態,而這時候他的書法,更是入神坐照的境界。這一年他寫下了這件著名的《李白仙詩卷》。
  • 「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一詩一會
    這四句詩表達的是自己同與世俗隔絕、不求窮通的張仲蔚心境一致。在最後,陶淵明用下面的詩句表明自己的心境: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這一句講的是,倘若想要與世人合拍,做到八面玲瓏,那麼委屈求全就是必須的,玩弄詭計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