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2020-12-16 騰訊網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東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

B.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

C.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

D.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中的「先師」指誰?「道」是什麼意思?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1. C C項,「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表述錯誤。「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就像這樣,在簡陋的木屋裡長吟,暫且做一個耕田之人吧,本詩敘寫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從而表達了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在詩人看來,孔子、顏回他們那樣的理想,只能是遠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夾雜著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2. 先師指孔子,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能夠結合詩句分析正確即可。

【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幹要求,然後知人論世、結合詩歌內容、意象、關鍵詞、關鍵句等來把握詩歌的情感。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一句中,先師,指孔子。孔子說,「憂道不憂貧」,憂慮「道」而不憂慮窮困。所以這裡的「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陶淵明接著說,「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瞻望就是遠望、仰望。邈是遠,逮是企及。只能遠望著孔子的這個遺訓,而難以達到。是可望而不可及。既然如此,那麼,就「轉」,轉變志向。「志長勤」,將長期勞作耕種。「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秉是拿著,耒是耕種用的農具。在農忙的時候,拿起農具,愉快地去勞作。當農人們有怨言,有愁悶,有不解等等時,就微笑著勸勉他們。這兩句所描繪的田園的美好。春風習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啊。「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量,是考量、計算。歲功,是一年的收穫。雖然,還沒有計算、還不知道這一年的收穫會怎麼樣,但是眼前的這一切,已經令人很歡喜。即事,就是眼前的事,上面兩句提到的,春風習習,田野裡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當然,還包括下面所要寫到的情形。「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這裡則進一步說,當我在田園裡耕作勞累了,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不會有像孔子、子路那樣的人來問津,來打攪。「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是說太陽落山了,大家相伴而歸。回家後,招呼親朋友鄰一起喝酒。「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回到家中後(或是飲酒之後,或是另起一事,兩者理解都可以),吟詠詩文,做一個安寧自得的「隴畝民」。由此可知,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

【注釋】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遺訓:留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這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話:「子曰:君子憂道不優貧。」意思是說:君子只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瞻望:仰望。邈:遙遠。逮:及。

勤:勞。長勤:長期勞作。

秉:手持。耒:犁柄,這裡泛指農具。時務:及時應做的事,指農務。

解顏:面呈笑容。勸:勉。

疇:田畝。平疇:平曠的田野。交:通。

苗:指麥苗,是「始春」的景象。懷新:指麥苗生意盎然。

歲功:一年的農業收穫。

即事:指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問津,用長沮、桀溺的事。《論語·微子》云:「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是古代的隱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孔子那種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

相與:結伴。勞:慰勞。這兩句是說黃昏時和農民結伴而歸,再提一壺酒漿去慰勞近鄰。

聊:姑且。隴畝民:田野之人。隴:同「壟」,田壟。這兩句是說吟詠著詩關上柴門,聊且做一個像長沮、桀溺那樣的農民吧!

【翻譯】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優貧。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農忙時節心歡喜,笑顏勸勉農耕人。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耕種之餘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民。

【賞析】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通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通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仿前賢,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的決心。第二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鬱的情趣。

第二首的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夾敘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陶淵明一向把孔子視為先師。孔子說過的「憂道不憂貧」,他記在心裡。但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界卻使他望而卻步。他很失望,漸漸生出一顆叛逆之心,甘願「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將是他生命的歸宿。

衝淡自然是一種文學風格,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境界。在這種境界裡,我融於物,全忘我乃至無我;神與景接,神遊於物而又神隨景遷。這種境界的極致是悠遠寧謐、一派天籟。因此,陶淵明的「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絕唱。不加雕飾卻又勝於雕飾,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不過,這中間確也有詩人的艱苦的藝術勞動在,那是一個棄絕雕飾,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紮實的苦功是難以達到這種藝術創作境界的。

這組詩寫田野的美景和親身耕耘的喜悅,也還由此抒發作者的緬懷。其遙想和讚美的是貧而好學、不事稼穡的顏回和安貧樂道的孔子,尤其是欽羨古代「耦而耕」的隱士荷蓧翁和長沮、桀溺。雖然,作者也表明顏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於向荷蓧翁和長沮、桀溺學習,似乎是樂於隱居田園的。不過,字裡行間仍透露著對世道的關心和對清平盛世的嚮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詩的寫作時代,這一層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寫這兩首詩後的兩年,作者還去做過八十多天的彭澤令,正是在這時,他才終於對那個黑暗汙濁的社會徹底喪失了信心,並表示了最後的決絕,滿懷憤懣地「自免去職」、歸隱田園了。這是陶淵明式的抗爭。如果不深入體會這一點,而過多地苛責於他的逸隱,那就不但是輕易地否定了陶淵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實情況也不啻萬裡了。

有人認為,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所表現的詩意與襟懷現實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認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淵明站在「天地境界」對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時超越。這就是陶淵明選擇返歸田園過耕讀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氣與智慧的思想資源,也是陶淵明為人為詩何以超絕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 陶淵明這首詩把鄉村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一生寫過了大量的優美的詩作,而且他的這些詩作大部分都是在描寫鄉村的美景,往往只有寥寥的幾句,但是同樣的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陶淵明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歌所獨有的魅力。
  • 陶淵明最悠閒的一首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雖然他的作品大都都是山水田園風格,可是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也足以令人感動,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僅僅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筆下的唯美,也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熱愛,也只有對生活熱愛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寫出如此悠閒,而又充滿了生活氣息的作品來,譬如他的這首《歸園田居·其三》,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通篇描寫的可謂是如詩如畫。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所謂田園詩,就是以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它是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們對農村生活、對農民及農事活動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產物。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王維、孟浩然與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
  • 同樣是山水田園詩大家,陶淵明和王維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處著眼,同為山水田園的宗師級人物,陶淵明偏于田園而悠然見南山,王維則重於山水而人閒桂花落,五柳先生曰五柳就有柳色青青的鄉野豁達味道,摩詰為禪便是坐看雲起時的溪山清味禪悟,試為詳析得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是他結束時隱時仕生活徹底歸隱田園的愉悅之作,組詩第一首開始就以「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開宗明義,直接言明自己喜愛田園風光的淳樸與自然
  • 十首詩詞,寫出了農村生活的美好和勞動的樂趣,令人渴望回歸田園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月夜歸耕圖!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反映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詩人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作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
  • 陶淵明這首詩無比灑脫,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而這不是誰都擁有
    那陶淵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筆下的每一首詩,那都是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不僅描寫的極為唯美,同時還是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極為灑脫,也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他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那也最能夠感受到那種樸素之美。
  • 王勃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僅僅二十個字,卻是意境全出!
    那麼王勃除了這一首《滕王閣序》之後,我們還是不應該忽略他和詩作,他的很多詩,同樣的也寫得非常的棒,例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秋日別王長史》等等,那都是唐詩裡的名篇。那麼說起王勃的詩,每一首那都是非常的經典,如前面所介紹的那三首便是他的詩作中,最為經典的幾首,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他另一首同樣非常經典的作品,那便是《春莊》,可能有的朋友對於這首詩,並不是很熟悉,其實這也是一首描寫田園風不的詩,王勃寫得非常的唯美,很是值得一讀。
  • 陶淵明田園詩借取象表達力耕之樂
    陶淵明是古代士大夫中切身參加農耕的第一人,也是用詩章寫出躬耕體驗的第一人。「回園詩是他的獨創,在田園詩中以農耕為主題,更是陶淵明的獨創」,陶淵明不僅身體力行,親自參與了回園勞作和農事實踐,而且在心理上完全接納了這一活動,在詩中敘述了盡力耕作的樂趣。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野望》就是在王績在隋末初次辭官歸隱的時候,所創作的一首描寫田園景色和自己的閒適生活的五言律詩。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李白、杜甫、陸遊、白居易、孟浩然......這些大詩人的作品,我們讀的多了,自然不覺得王績的詩作有如何的了不得。
  • 論山水田園詩,陶淵明和範成大有何異同?
    陶淵明和範成大兩位詩人,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有異有同,自成特色。在這裡我想簡單寫一寫自己對陶詩和範詩作品異同之處的比較。首先,我們先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人們常言「知人論世」,要分析詩人自身作品的流光溢彩之處,必須得對其人生經歷有大致的了解。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政治上,陶淵明並沒有什麼建樹,但他的歸隱為後世文人樹立來一個楷模;在文學上,他卻以清新的田園詩,打破來兩晉文壇的沉寂。陶淵明現存詩125首,散文6篇,賦3篇。其中詩歌的成就最突出,從形式上看,大部分是五言詩,少數是四言詩;從題材上看,大部分是田園詩,有一部分是抒懷述志和哲理詩。以田園風光為審美題材的詩,在陶淵明之前,特別是在文人詩中,是很少見的。
  • 王維很美的一首田園詩,只是開頭10字,便美得令人心馳神往
    眾所周知,在古代詩歌史上,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體,也是他第一個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田園詩。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在南北朝卻幾乎沒有影響,即使到了隋末唐初有了王績的活躍,詩壇上吟詠田園風光的詩篇也是寥寥無幾,直到盛唐出現了王維、孟浩然等名家,田園詩才蔚為大宗,並取得了後人難以超越的成就。
  • 範成大的兩首田園詩,描寫細膩,讀來意趣橫生
    下面就分享範成大的兩首田園詩,描寫細膩,讀來意趣橫生。四時田園雜興(其一)南宋:範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這首詩描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正午時分,在緊張勞動的間隙,人們都去歇息了,可是田間路旁,莊稼花果長得茂盛,到處充滿一派生機。前兩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作者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麥子秀穗叫吐花,呈現出白綠色,在江南一帶是四五月間。
  • 陶淵明讀《山海經》氣得不行,寫下首詩,被譽「金剛怒目式」詩歌
    這也讓不少讀者覺得,陶淵明本就是生性淡泊,他的詩作也應該都是恬靜淡然的田園詩。其實不然,當年陶淵明讀《山海經》時就曾被氣的不行,寫下一首詩充滿抗爭精神,還被魯迅先生譽為「金剛怒目式」詩歌,令人讀之便能感受到陶淵明那種激昂豪放的拼搏精神,與他以往的淡然形象大相逕庭。
  • 山水田園詩常見思想感情 古詩詞鑑賞分題材大精析 005
    一、明確概念1.所謂山水詩,是以山水花草蟲魚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樵夫等的勞動為題材。2.代表詩人:A.第一個以田園生活入詩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第一個山水詩人是南朝的謝靈運。B.唐朝時,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人物。
  • 三首經典詩詞,帶給你唯美的享受,令人沉浸在這恬靜的田園生活中
    ——魏晉·陶淵明《歸居田園·其二》這首陶淵明的《歸居田園》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描寫田園風光的詩,這首詩用普通平常的語言就將一個既平淡閒適又忙碌充實的田園生活給描繪了出來。這首詩還將作者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堅韌不拔的精神體現了出來,詩人從早上忙碌到晚上,依舊喜歡田園生活,即使地裡的豆苗十分稀疏也不能磨滅詩人對所嚮往的生活的堅持。還表達出來詩人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於現實生活汙濁官場的遠離,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範成大一首田園詩,筆調清新、描寫細膩,讀來意趣橫生!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自陶淵明開始很多文人墨客都比較羨慕那種隱居生活,因此田園生活便成了詩詞的一個重要題材。宋代詩人範成大就特別擅長寫田園風光,他曾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寫了一組詩,每組是十二首,一共就是四十八首,可見他是非常嚮往田園生活的,也經常到山野鄉間去遊玩。
  •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