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
王績是隋末唐初的文人,按照全唐詩的編輯來說,是把他歸為「初唐」詩人的。
像很多大詩人一樣,他自小就是一個「神通少年」,才華橫溢,他一生愛自由,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喝酒按鬥來計算)。
王績的父親王隆就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國子博士」,王績、王通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
《唐才子傳》裡記載,王績15歲的時候,就受到當時文武皆能、權傾朝野的權臣楊素的召見,楊素還稱王績為神童。
只是這位「神童」命運不濟,剛舉孝廉、中高第之後沒多久,隋文帝就駕崩,隋煬帝登場。
隋煬帝的荒淫就不必贅言了,王績在那樣的亂世之中,對所謂的仕途是心灰意冷。
他選擇了遠離朝廷的一個小官,一個八線縣城的縣丞(輔佐縣令大人的佐官)。
可是王績愛喝酒,他的很多詩作裡都離不開酒,每次喝酒他都得喝醉,才能喝的盡興。
以至於,因為嗜酒,王績這個小縣丞還受到了彈劾,於是乾脆辭官不幹了。
《野望》就是在王績在隋末初次辭官歸隱的時候,所創作的一首描寫田園景色和自己的閒適生活的五言律詩。
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
李白、杜甫、陸遊、白居易、孟浩然......這些大詩人的作品,我們讀的多了,自然不覺得王績的詩作有如何的了不得。
但是,如果讀《全唐詩》就會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前面幾卷都是宮廷詩人的作品,風格華麗、典雅,大多數謳歌帝王生活、皇家的園圃、達官貴人的府邸、貴族家的宴會等內容的詩作。
這種風格的詩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是如此的空洞、浮誇,完全不接地氣,沒有一點生活氣息。
而到了王績的出現,就會讓人眼前一亮,在王績的詩作裡,能看到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有陶淵明作品的自然、樸素、清新的感覺,使讀者有畫面感,引起共鳴。
王績受不了官場的爾虞我詐、精明算計,他一生幾齣幾入官場,但最後都是當不了幾天官,就歸隱田園。
他的偶像,不是什麼達官貴人,而是嵇康、阮籍、陶淵明那樣的歸隱山林的隱士。
所以,如果了解當時的詩壇背景,我們就更能體會到王績田園詩的清新、質樸。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的這首詩是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首五言律詩。
我個人覺得讀詩的時候,一定要了解詩人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和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首詩作的意義。
而《野望》這首詩大致是在隋煬帝十年,辭了小小縣丞之後,託病回鄉歸隱田園時所創作的,這是王績第一次辭官歸隱。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東皋」是王績所歸隱的地方,就像阮籍有阮籍的「東皋」,陶淵明有陶淵明的「東皋」一樣,王績的「東皋」在今天山西省河津縣,是王績的故鄉。
薄暮降臨,籠罩原野,矗立在東皋村頭悵望著,徘徊不定不知該去何方。
詩人在茫茫暮色之中,眺望遠方的曠野,內心湧起一種孤獨無依的感覺,天地茫茫該去往何方呢。
這一句和《野望》的詩名相呼應,望中有景,景中有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句是全詩非常有名的一句,將秋天的景色描寫的很傳神,有一種落寞的、荒涼的、蕭瑟的感覺。
陣陣秋風吹過,枯黃的樹葉隨風凋落,落日的餘暉斜照在一座座山上,更為原本滿是黃葉的秋色平添了一抹金黃。
萬物凋零、餘輝殘照的景色,正是王績寫《野望》時,隋末衰亂時局的影像。
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正是因為當時時局的混亂,才讓金色的秋景,在王績眼裡如此的蕭條、落寞。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兩句從寫景色,轉到了寫人。
在這秋色幽濃、蕭瑟寂寥的暮野上,放牧的人們趕著牛群回來了,獵人們也帶著狩獵收穫的獵物騎著馬回來了。
如果說,《野望》是一幅畫的話,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暮色中的鄉村原野,再細看就有放牧、狩獵的人物了。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最後一句,寫了詩人自己的感慨。
大家相互都不認識,我真想放聲長嘯歸隱在這田園之中。
其實在這最後一句「長歌懷採薇」裡,王績應該是對自己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一種感嘆吧。
「薇」,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嫩苗的時候叫作巢芽,可以食用。
《詩經》中,有很多關於「薇」的作品,比如《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
同時,商亡周興的時候,伯夷、叔齊不肯食周粟,歸隱山林,採薇充飢。
這裡,王績應該都是用「採薇」來體現,自己不願意在隋末那種亂世時局中苟且偷生,寧願「採薇」度日,歸隱山川。
王績本人家底比他的偶像陶淵明厚實一些,他還有僕人伺候,他在鄉間過田園生活基本上還算是悠然自得的,但是整首詩細讀起來,還是有種「淡淡的哀愁」,比如「徙倚欲何依」。
所以,個人感覺整首詩反應了王績辭官歸隱之後的複雜心情,既有一種對自由自在田園生活的嚮往,又有一種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悲哀。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