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詩歌擺脫了齊梁綺麗詩風的影響,為唐詩的正確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0-12-16 冉沫講歷史

王勃(650—676),字子安,今天的山西河津人。他自小即被譽為「神童」,但在仕途上不太順利,最後在省親途中溺水驚悸而亡。他是初唐四傑中詩文成就最高的詩人。詩歌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送杜姓朋友去蜀川上任時寫的送別詩。詩雖寫送別,但和傳統送別詩的悲慘悽惻不同,詩人沒有停留在一般分手常見的同情與感傷中,而是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寬慰對方,只要兩心相知,遠在天涯也像近鄰一樣,這兩句盡顯詩人的豪邁之情,詩的境界也因之擴大。不僅如此,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工整,語言生動凝練,初步形成了後來律詩常見的起、承、轉、合結構。除了詩以外,王勃的文也很有名。他的駢文《滕王閣序》借登高之會抒發懷才不遇之情,文中情景交融,詞採絢麗,如「漁舟唱晚」、「萍水相逢」等至今仍被人廣泛使用,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楊炯(650—694),今天的陝西人。10歲舉神童,做過官,但官職都不是很大。他的作品文多詩少,五言律詩是他的擅長,代表作《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寫一名讀書人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結語「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有普遍意義,表現了唐初知識分子們渴望投筆從戎、為國立功的熱切心情和豪情壯志。

盧照鄰(634?—683),字升之,今天的北京大興人。他自小學習經史,曾做過四川省一個地方的縣尉,後因為身體有疾病,辭官隱居,最後不能忍受病痛,自沉潁水而死。盧照鄰擅長寫七言歌行,現有詩近百首,代表作《長安古意》借寫漢代一些歷史情況來諷刺唐朝統治者的奢侈淫逸和互相傾軋,並以「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暗示他們的奢靡生活最終必將導向衰敗的命運。詩的最後四句「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表現出詩人清高純潔的高尚情操,同時與前面的貴族豪奢生活進行對比,更加有諷諭意味。這首詩前面盡力寫娼家生活,殘存著六朝宮體詩的痕跡,但詩作表達出來的感情和思想內涵已完全不同。

駱賓王(623—684?),今天的浙江義烏人。7歲就作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他的仕途坎坷,一直不得志,最後棄官而去。684年,徐敬業興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他起草軍中書檄,著名的駢文《討武曌檄》即出於那一時期。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死了,有人說他出家成了僧人。在四傑當中,駱賓王的作品留存最多,有詩100多首,文30多篇。他的七言歌行《帝京篇》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同是初唐少有的長篇,內容也較為接近。《在獄詠蟬》是他的五律代表作: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人以蟬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潔品性,同時寫出了無罪被捕入獄的不幸遭遇和「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悲憤心情。詩歌語言簡潔,感情充沛,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借詠物來詠懷。

初唐四傑的作品雖然沒有能夠完全擺脫六朝遺風,但他們在唐代詩歌史上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正如杜甫詩《戲為六絕句》所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初唐的詩壇除了王、楊、盧、駱之外,還有一些詩人,如寫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名句的劉希夷和以一篇《春江花月夜》贏得「孤篇壓全唐」之譽的張若虛,他們也豐富了唐詩的藝術技巧和形式。

初唐詩壇另一位重要詩人是陳子昂。陳子昂(659—700),字伯玉,今天的四川射洪人。他性格豪爽,胸懷大志,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但一生屢次受到排擠,不曾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反為人所害。陳子昂無論在詩歌理論還是在詩歌創作上都有革新,並為唐詩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指出齊梁詩壇「採麗競繁,興寄都絕」,從而堅決要求拋棄這一浮豔詩風,回歸漢魏風骨和風雅傳統,他要求詩歌要有充實的內容、高尚的思想感情,要能反映社會現實、關注人生。

他的理論表面看來是復古,實際上卻是一種革新。因為初唐詩壇確實有一種沿襲齊梁的不好詩風,而經過初唐四傑等人的努力之後,詩壇要求革除齊梁之宮廷詩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陳子昂提出的理論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為唐朝詩歌指明了健康的發展方向,開啟了唐詩繁榮昌盛的局面。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正是他詩歌理論的體現。他現存詩歌120多首,多首詩歌中都充滿了追求理想,但理想又不得實現的痛苦之情。如他那首歷來為人稱道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時空無限的背景中,自有一種懷才不遇的寂寞蒼涼。他的代表作是《感遇》38首。這是一組詩,但非作於一時一地,這組詩不僅上承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下啟張九齡《感遇》20首和李白《古風》50首,更重要的是,這組詩多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或面對現實,或感慨身世,或譏時諷世,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真實的情感,極好地體現了他的詩歌理論主張。如《感遇》其二: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詩人以蘭草、杜若比喻,寫自己空有出眾的才華,也只能在寒氣逼人的環境中獨自凋零,詩中瀰漫著一股因年華流逝、理想破滅而產生的哀愁。雖然陳子昂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形象不夠豐滿,藝術技巧不夠純熟,較少運用當時新起的律詩,但還是可以認為,他的詩歌完全擺脫了齊梁綺麗詩風的影響,為唐詩的正確發展奠定了基礎,指出了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史複習18:永明體與齊梁詩壇
    永明體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為後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其過分追求形式的華美,再加上聲病的限制,產生了「文貴形似」和「文多拘忌,傷其真美」的弊端。 宮體詩  南朝梁代在宮廷中所形成的一種詩風。
  • 《全唐詩》四萬多首,論懟人只服杜甫這首,讓人見識高級的發脾氣
    從存世的詩作來看,詩仙應該是個脾氣不小的人,被刺史李邕怠慢,他直接就是一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你別瞧不起人。但杜甫不一樣,其詩作沉鬱,所以很多人便認為他的脾氣應該是極好的,性格也是很穩重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杜甫一生存詩1500餘首,在這些詩中他發了兩次火,寫出了兩首千古名作。
  •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詩體,也就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楚辭。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因此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是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
  • 「柔靡纖弱」和「豪邁奔放」相結合,為何初唐詩歌便如此繁盛?
    不管是貴族,還是宮廷文人,大多都喜愛唯美的文學詩歌,排斥政治與文學的束縛,以追求文學藝術的純藝術目的,也就是抒情與審美相結合。比如山水詩謝靈運,如此優秀的詩歌積澱為初唐的詩歌奠定了雅正的詩風。還有才華橫溢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成功的把初唐詩歌從宮廷盛行轉移到市井生活之中,此四人年少時就受到「初唐四傑」稱讚,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留下了許許多多朗朗上口的詩歌作品,詠物詩和詠史詩使初唐詩歌展現出全新的詩歌面貌,使七言律詩發展達到成熟階段,為五言律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魏晉南北朝文學之永明體與齊梁詩壇 考點精析
    這反映了詩歌從比較自由的自然聲韻發展到講究格律的必然趨勢,是我國格律詩產生的開端。在永明體產生的過程中,沈約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周頤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南史·沈約傳》載沈約撰《四聲譜》,一般認為是沈約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即後人所記述的「八病」。同時,沈約的詩歌成就也較為突出。
  • 《大曆詩風》寫作記
    憑著做碩士論文時形成的對大曆詩的若干想法,我構擬了這樣一個研究思路:首先,由分別反映開天和大曆詩歌觀念的兩個當代詩選《河嶽英靈集》、《中興間氣集》入手,概括當時人對開天—大曆詩歌的基本看法,通過其間差異的比較,提出詩風發生變異的若干假說,以此為展開研究思路的起點;其次,對大曆詩人的精神偶像和後世有關大曆詩歌的各種論述進行分析,提煉出若干焦點命題,確定大曆詩風變異的基本趨向;複次,依次從主題取向、時空觀念
  • 「人間重晚晴」——不同於李商隱一貫詩風的唐詩佳作
    他的作品開創了古詩中的朦朧派,所以他被北宋的西崑體尊為創始人。李商隱兼容並蓄了從南北朝到中唐詩人的所有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中是最複雜的。他屬於這種集大成的詩人,愛情詩寫的特別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而且機關重重,讓人有些猜不透,摸不清的感覺。代表作《錦瑟》,一直到如今還有很多人在爭論,他到底寫的是愛情還是友情還是際遇,都有各種猜測。
  • 藝術成就類——曹丕詩歌的內容及詩風創新之處
    藝術成就類(曹丕)簡答曹丕詩歌的內容及詩風創新之處。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據史書說,他「好文學,以著述為務」。現存詩約四十首,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宴遊詩。多寫遊賞之樂,文詞富麗,多用對偶,在我國山水詩的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詩》、《於玄武陂作詩》等。第二類是抒情言志之作。主要寫曹軍南徵之事,既描寫行軍的艱苦,更突出了「救民塗炭」的決心,代表作有《黎陽作詩》三首。第三類寫徵人思婦的相思離別及思鄉之情,這一類詩體現了曹丕詩的水平。
  • 你熟悉「齊梁體」詩歌嗎?
    對齊梁體詩歌大家也許不太熟悉,所謂「齊梁體」,顧名思義,指的是歷史上東晉滅亡之後,隋朝建立之前的這段時期。當時在我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總稱為「南朝」。其中在齊、梁時出現並延續至整個陳朝(歷時110年)這一時代的詩風,就是齊梁詩體。
  • 初唐詩歌的得與失
    當時間再往後推移,如王楊盧駱、陳子昂等在嶄新的朝代成長起來的一代詩人,他們在繼承前人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別出心裁,有的創造出新的形式,有的尋求復古風格,有的擴大詩歌主題,這才是文學意義上真正的「唐詩」的開始,也是現在人們心目中所理解的「唐詩」概念的發端。所以華仔認為:「唐詩」不僅包含時間概念,也代表了形式、題材和風格等,區別於唐朝立國初年,仍包含六朝遺風的「唐朝的詩」。
  • 這是最早表達懷才不遇的唐詩,全文僅22字卻深刻影響了李白杜甫
    唐詩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其興盛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李白杜甫出現在唐朝絕非偶然,但是卻也是多少代詩人們的積澱後的結果。我們今日談論唐詩,談論李杜,只不過是摘取了文學史上最燦爛的花朵。而它的蛻變過程,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新生一樣,經歷多少坎坷,多少波折。
  • 為「三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原標題:為「三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2月7日,人保財險開封市分
  • 【2018考研二輪詩歌專題複習】——永明體(重要名詞解釋)
    新體詩: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
  • 唐詩簡史細化版,不著名詩人王績,創五律詩體,好酒好釀酒!
    王績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把那很被詬病的齊梁餘風給扭轉過來了。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績雖愛好廣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還是在詩歌。期間,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這個時代出現的文學基本格調世稱「齊梁體」。形式上「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李諤《上隋文帝書》),專在詞藻、音韻、對仗上下功夫。對這種詩風,後來劉勰、陳子昂等都指出其弊病,李白也曾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