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重晚晴」——不同於李商隱一貫詩風的唐詩佳作

2020-12-13 梧桐樹邊羽

「人間重晚晴」現在的意思是說,人們都比較尊重年紀比較大、德高望重的人,或者說,類似於夕陽紅,人們比較重視老年人的情感問題。

原本並沒有這個說法,當李商隱寫這首《晚晴》的時候呢,他才三十四歲,而當時心情還不錯。

李商隱當時去鄭亞幕府做幕僚,遠離中央的牛李黨爭,可能這讓他鬆了一口氣,算是他摸爬滾打一生中比較平穩的時期。這就像杜甫顛沛流離半輩子,僅僅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安穩日子。所以杜甫那個時期的作品,不但有《戲為六絕句》這種詩詞理論的誕生,同時也有比較輕快的作品,如「黃四娘家花滿蹊」之類的,這種心態就很輕鬆。

李商隱在桂林時的心態就和杜甫在成都時期差不多,我們大概就知道他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況,也就是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晚晴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的五言律詩,押平水韻「八庚」部。晚唐格律詩的規則都已經很完善了,作為晚唐代表性的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少有出律,是非常完美的。因而讀起來也是高低有致,音律清朗。

李商隱詩的特徵,就是用典精深、構思新奇。他的作品開創了古詩中的朦朧派,所以他被北宋的西崑體尊為創始人。李商隱兼容並蓄了從南北朝到中唐詩人的所有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中是最複雜的。他屬於這種集大成的詩人,愛情詩寫的特別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而且機關重重,讓人有些猜不透,摸不清的感覺。代表作《錦瑟》,一直到如今還有很多人在爭論,他到底寫的是愛情還是友情還是際遇,都有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要把握李商隱的詩,需要有一個概念。

讀李商隱的詩,我們不需要去了解前因後果,因為他著重的是表現、構造一個情境,然後去書寫這個情境,至於這種情境是從何而起,他並不想告訴我們。大量閱讀他的詩,就會發現李商隱和前期唐詩風格不同在於「情」的構建。

唐詩大多是寓情於景,那麼就肯定是要通過寫景色,或者寫事情來表達詩人的感情。李商隱的不同在於他是塑造一種感情,就是集中力量寫感情的形狀,而不是通過景色來反映感情,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你以為這是寫景嗎?這是描寫感情的樣子。這就有點像北宋開始的造景說事,不過他還是根據自己的真實感情基礎來塑造這種情境,以打動讀者,並非像宋詩一樣無中生有的捏造出各種景色,來達成自己的說教目的。

這是李商隱詩的重要特色,也是詩歌在發展過程中的藝術手法不斷湧現。

但是當李商隱不寫自己不想說的愛情經歷,或者在官場上不得志的時候,他的詩其實還是唐詩的那種比較清晰明白的風格,這首《晚晴》就是這樣。

所以《晚晴》其實並不像李商隱聞名於世的詩歌風格,這首詩很好懂。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夾城就是兩邊都築有高牆的通道。一個人深居簡出的,住在一個城樓上,當時他是在鄭亞幕府,那就是桂林城內了。身居高樓,俯視著城下的通道。春天已經過去了,夏天剛剛開始,這就是春夏交接的日子,溫度適宜,清和氣爽。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這可能是老天爺也可憐那些幽靜處的小草吧,終於放晴了。人們也很珍惜這傍晚時的晴天。這裡晚晴就是傍晚的晴天,是最簡單的本意。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並」是「更」的意思,更加上這個樓又比較高,所以就看得遠。「微注」,就是寫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溫柔。因為自己的樓很高,斜陽,透過小小的窗戶,曬進來,讓人感覺比較溫暖。

這裡就注入了感情。因為他在桂林過得還行,鄭亞很信任他,相處起來也比較有人情味。李商隱在官場受盡牛李黨爭的夾心氣之後,在這裡感覺一切都比較順暢、合拍,所以才有這種「微注小窗明」——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他當時的心情,應該確實是感覺比較輕鬆、比較舒適的狀態。

他這裡實際上還是在寫景。這首五律,並沒有遵守律詩的普遍文法。一般來說,是「起承轉合」。首聯寫景,頷聯細化鋪陳,然後頸聯發生轉折,轉到其他方面去描寫,為整首詩帶來靈動變化的感覺。但是從中唐韓愈的散文入詩開始,這種格式慢慢被打破,當然後期大部分人還是遵守「起承轉合」的普遍文法。不過到了李商隱這種對詩文有精巧構思的大詩人手上,就會發生變化。

這也是允許的,因為文法這個東西只要你寫的好,只有大式,並無定式。

李商隱這首五律的頸聯和尾聯都是在寫景,給人一種前朝詩人作品的感覺。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越鳥就是南方的鳥。他現在是在桂林,用越鳥來指代他自己也是可以的。巢幹就是越鳥的窩被曬乾了。這裡依然在寫景,他開始寫「人間重晚晴」,其實就是交代時間是在雨後。雨後出現了晴天,所以才會是「天意憐幽草」,老天爺也是可憐這些草一直被雨水淋溼。

這個用來形容他在經過劉李黨爭兩方受氣的情況之後,終於找到了一份自己感覺還比較舒心的工作時的心理狀態。這種比喻挺有意思,原來就像鳥兒一樣,沒有一個乾燥的窩,被連綿不斷的雨打溼了,溼溼噠噠的,肯定不舒服。現在讓晚晴給曬乾了,鳥歸巢的時候,飛翔的體態就格外輕盈。

這是一種觀察細緻的景物描寫,同時融入了李商隱的個人想像。他這種通寓情於景,是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我們平時在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是不是也覺得一身輕鬆啊?鳥窩被曬乾,羽毛也曬乾了,鳥兒飛起來異常輕靈,用來形容人這種心理放鬆的狀態,是非常合適的。我們在對動態景物的想像中就讀懂了他的這種心態,不需要過多的文字解釋和描述。

其實我在讀到他這幾句的時候,想起了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種輕鬆淡泊的生活狀態,當然李商隱當時和陶淵明的隱居狀態還是不同的,只不過我讀出了這種感覺。陶淵明的那首詩,最後還有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而李商隱的這首作品,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不再囉嗦。

這就是東晉詩和唐詩的區別。

唐詩寫這些景色,目的也是告訴你這個裡面有真意,但是我也不明說,你自己就應該體會得到。而且都是通過比較簡單的字詞來寫這種常見的景色,讓人們去感受,讀懂詩人的創作心態,從而得到一種共鳴,形成讀者和詩人的通感。

這首詩才能夠真正的廣為流傳。

這就是一首比較輕鬆的表達自己心境的五言律詩。「人間重晚晴」,雖然說今天的意思和他原來的本意不一樣了,但是並沒有什麼關係。個人覺得這首詩中最有味道的還是後面四句,「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這是一種比較輕鬆舒適的心態,可能更適合我們在今天引用。

《晚晴》和李商隱其他詩風格不一樣,更類似於前唐,初唐盛唐時期的詩風,其背後的原因就是他當時的心情和一生的悲哀、抑鬱的不同,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裡看出唐詩的傳承性,李商隱個人風格色彩的變化,以及對唐詩的整個變化趨勢的影響。

李商隱是晚唐最重要的詩人,也是因為這一點。

相關焦點

  • 散文||人間重晚晴【徵文】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這句出自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晚晴》中的名句,是寫久雨後傍晚轉晴的景象與感受。幽草因天氣轉晴而恢復了生機,所以說是「天意」在憐惜它。轉晴時已在傍晚,時光雖短暫,但詩人仍十分珍視。「人間重晚晴」,早已引申為要珍愛老人,尊重孝敬老人,讓老人安度晚年。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愛老敬老的優秀傳統。
  •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陌路逢音深埋雪,共睹人間清霜天。」女子聽罷一愣,驀然回首,瞧見一公子正凝視自己,臉紅地作揖說道:「見笑了,公子才情了得,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婉如指著天說道:「快看,不知不覺雨已經停了,這夕陽後的彩虹真是奇景啊,正所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方鴻墨喜不自勝,滿目柔情地看著落日餘暉旁的彩虹,與湖面波紋交相呼應,有如水天一色夢初醒的感覺!對於此刻人生景觀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倆心有靈犀地對視了一眼,直至永恆!
  • 李商隱難得輕鬆的一首唐詩,置身紅塵之外方能真正超然物外
    我們以前讀李商隱的那些唐詩,總能感覺到其中的情緒都算不上很高。從這些詩歌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出李商隱的人生經歷非常坎坷,而且生活在晚唐時代的他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機遇去建功立業。再加上生活當中遭遇的種種不順,成就了他詩歌中這種相對灰暗的情感基調。
  • 每日唐詩 李商隱:九重誰省諫書函
    李商隱以《無題》組詩,博名千古,世間痴男怨女,皆謂之情聖。實際上,李義山也寫了大量的政治詩,今天就介紹其中的一篇佳作——《隋宮》: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李商隱用這個典故的背後,就隱藏著一個殘酷的歷史史實: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隋煬帝在行宮(即隋宮)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弒。這就是不聽人勸的下場。「九重誰省諫書函」?《隋書·煬帝紀》載:隋煬帝巡遊,大臣上表勸諫被殺數人,遂無人敢諫。「諫」,是一個有趣的政治符號。《周禮·司諫》注云,「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
  • 唐詩中四十句經典詩句
    唐詩,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與宋詞並稱「雙絕」,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水平,因其語言凝練、文字優美、對仗工整、含義雋永的特點,深受世人喜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唐詩中四十句經典名句,看一看自己最喜愛的詩句是否榜上有名。1、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4個古典詩詞名句賞析,白居易的撲朔,李商隱的迷離
    4.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出自於唐朝李商隱的《晚晴》,全詩曰: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周汝昌先生認為,李商隱這兩句詩,是他一生心境的寫照,因此屢於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葉蔥奇先生說:「三句指雨,四句說『晚晴』,暗含天意終究憐才,晚境通達最可珍惜之意,措語輕倩而饒情韻。」
  •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越冷的日子越能檢驗溫暖!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越冷的日子越能檢驗溫暖!
  • 李商隱的一首詩,表達出詩人樂觀開朗的胸襟,內含寫景千古名句!
    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後,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晚晴》唐代: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正是初夏時節,寄居桂林的詩人,在離甕城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幽靜的居所。
  • 朱詩向:在李商隱的詩裡找到隱藏的文字
    在李商隱的詩裡找到隱藏的文字一千一百多年前李商隱在鄭亞的幕府帶著詩卷行遊郊野秋風拂面而來大自然披著白色的輕紗古道的苔蘚印出了李商隱的情話城窄山將壓,像寺院僧人腦門上透著佛光多想隱居在佛門裡哪怕醉意淋漓放下雜想在詩意淋漓的南方溼熱之地秋分到涼風起李商隱拿起咳嗽的詩卷
  • 為何世人皆言想讀懂唐代愛情觀,就應該多看李商隱的「無題詩」?
    於是拯救晚唐詩壇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杜牧與李商隱的肩頭。晚唐頹廢消極詩風影響下的愛情觀晚唐詩風蛻變影響下的詩歌主題相信一提起晚唐時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是政治腐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而「無題詩」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李商隱。筆者認為所謂「無題」一是確實想不到題目,所以才以「無題」命名;其二作為唐詩的一個類別,用「無題」為詩歌起名字也是一種慣例;其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詩人不想將自己創作詩歌的真實意圖,用比較直白的題目表達出來。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二是要全面反映作者的面貌,一個作者的詩風是多方面的,如李商隱以綺麗著稱,卻也有《韓碑》這樣的雄渾之作。三是要全面反映名家、名篇和名句,有些作者不是名家,卻也有傳世之作。四是要反映不同讀者的要求,即能雅俗共賞。五是評註要全面反映作者和詩的優缺點、疑點。  達此要求,確屬不易,差近的通行本有四種,茲簡評如下。
  • 李商隱最經典的10首詩,外加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詩人小傳——李商隱(約813年—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 唐詩《夜雨寄北》背後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悽美愛情
    是現在大家都學習過的一首唐詩。現在學校老師都這樣教:這是對這首詩通用的解釋,獨步所到師兄對此提出了異議。核心就是對【何當】及【卻】,在詩中應取何意的立論。師兄認為通用解釋【何當】:何時,什麼時候;【卻話】:再說,回述,不是詩人的意思。
  • 他的詩歌擺脫了齊梁綺麗詩風的影響,為唐詩的正確發展奠定了基礎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以蟬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潔品性,同時寫出了無罪被捕入獄的不幸遭遇和「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悲憤心情。詩歌語言簡潔,感情充沛,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借詠物來詠懷。
  • 李商隱最有溫度的七絕唐詩,28個字當中卻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今天我們談到精彩的唐詩作品,對於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聞名的詩人並不是太感興趣,而對於相對名氣小一點的李商隱、杜牧、劉長卿更有興趣。當然這並不能否認李杜白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結合我們的人生閱歷,反倒是對於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這樣的詩歌獨具特色的詩篇更有欣賞的態度。把李商隱放置到唐詩的發展長河當中,會發現李商隱代表了詩歌最後的輝煌。而且這個人的詩歌也很有特點,風格穠麗,很多詩歌晦澀難懂。不過也有很多精彩的詩篇作品。
  • 「君」在唐詩中
    《全唐詩》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其中「君」字出現7148次,可見頻次之高。這些「君」字各指稱什麼呢?首先,君的本意就是指皇帝。「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裡的「君」就是指杜甫生活時代的唐肅宗。
  • 李商隱詩詞16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一起讀一下李商隱那些纏綿悱惻的詩詞。晚晴唐代: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說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裡變為塵土。     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託得那樣完美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 和《夜雨寄北》寫於同一時期,李商隱一首秋天的唐詩卻有無限惆悵
    《夜雨寄北》是李商隱最膾炙人口的唐詩作品,這是他對妻子最直白的情感表達。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被詩中的那份溫情所打動。畢竟這個詩人的一生多災多難,命運坎坷,有這麼一個人給他全身心的溫暖,實在是李商隱的幸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