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河南青年獨居終南山7年

2020-12-18 公信的力量

「給,再吃一個吧。」他把一顆杏兒遞給了記者。這是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青年,頭髮長及額頭,身著乾淨的淺綠色T恤和灰白色棉麻長褲,趿拉著一雙沾泥的黑色洞洞鞋。剛剛踮著腳尖、探著身子扒樹枝摘杏兒的他,給自己留了兩三顆,用手搓了搓就直接蹲在樹下的一方石頭上吃了起來。這個情景發生在陝西西安終南山約海拔1000米處的一處農舍門前。這個皮膚被太陽曬得略微發紅的青年,名叫張二冬,河南駐馬店人,今年33歲。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後,他已在此山居住7年。從外表看,張二冬只是中國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一個當代青年,當地村民很難想像,在山嶺之外,他以詩人、暢銷書作家的身份為人所知。今年4月,二冬的新書《山居七年》發售,為7年山居生活作結。

2013年,作家二冬離開城市借山而居,恍然7年逝,驚覺已過而立年

27歲攜畫開始山居

2009年,二冬從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學畫畫的找工作很明確,就當美術老師去,也不需要投簡歷」。

畢業頭三年,受朋友邀請,二冬在信陽市固始縣一間畫室擔任高三班代課老師,收入不錯——10年前,僅僅是幫忙,二冬月薪已有6000元。

到後期,朋友甚至想將畫室的一半劃歸二冬。

這一切都在按一個美術生常規的職業發展推進著。

但是幹了幾年之後,二冬感到了「受困」。在這三四百平方米的畫室之中,每天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交付給不同的學生,如此循環往復,二冬閉著眼睛就能想像到未來的生活:跟朋友一起把畫室做得更好更大,然後在那裡買一套房子,戀愛結婚,按部就班,過著還不錯的小日子。

「那個結果是不錯,但你能一眼看到那個結果。這種感覺就像是看電視劇被劇透了一樣,令人感到害怕,有點慌。」

對於二冬而言,人生最大的魅惑在於未知性,最好的狀態是下一刻永遠在牽引著自己向前走。同時,他也察覺到了人與城市相處時,很容易被繁華、絢麗和虛妄的自信帶偏。

二冬想起了自己3年前在終南山租下的一個農舍。租農舍的本意是想讓自己在外代課返回西安時有個落腳處,比住酒店、朋友家方便,但此刻,他萌生了在那裡徹底住下來的想法。

2013年,27歲的二冬租了一輛三輪車,車上放了幾十幅自己覺得還算滿意的畫作,就這樣上了山,開啟了自己的山居生活。

兩條狗·6間房·5本書

開車是不能直達二冬家的。

到二冬家,最後海拔100米得靠步行。這段路是山野間人踩出來的狹窄黃土路,坡度有六七十度,走急了人會喘得不行,且身旁都是些細草新樹,沒什麼抓手,尤其是在下山的時候,稍不留神便很容易滑倒。

這還是最近兩年新開的一條「直達路」,此前得在山間繞行。不過一到雨季,這條路很難走,因此在雨季來臨前,二冬都要在上面耙出一層層臺階來。

二冬不在意路難走,這樣反而省了很多被拜訪的麻煩。剛上山時,他只租了一個院子,兩三年後,他把隔壁院子也盤了下來,以防突然來一個不知道什麼樣的鄰居。

在這裡生活,每天清晨六點自然醒之後,二冬就到院子裡澆澆菜地、喂喂家禽家畜,快到晌午時,拔些不同的菜做飯。

飯後,二冬常會午睡一小會兒,下午起來再澆菜餵禽。閒暇和夜晚,就坐在書房裡寫字、讀書、看電影,最終在滿天星辰和響亮的蟲鳴聲中睡去。

除了自己家院子裡的「一畝三分地」,二冬擁有整座山。山裡有野菜、野杏,門前有槐花,都可以採摘來吃,秋天有柿子,冬天還可以化些雪水泡茶。日子就是這樣自給自足地行進著。

二冬自釀果酒

山居7年,二冬更知萬物有靈、草木蘊情。身邊的兩條狗,一隻隨了送狗的朋友的名字叫鄭佳,一隻長得矮小叫土豆;一隻公雞叫建國,是因為那是村子裡最雄壯的公雞;一隻母雞叫鳳霞,是因為那隻雞不合群,可憐的樣子就像餘華在《活著》裡描寫的鳳霞;一隻鵝叫幼婷,是因為那隻鵝脖頸修長、精緻,且鵝冠大小適中,像鵝裡的女神。

2015年初,山居一年的二冬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2014借山而居》,記錄自己山居的點點滴滴,閱讀量很快達到10萬。繼而有出版社尋求合作,《借山而居》《雞江湖》《續借山而居》《鵝鵝鵝》《山居七年》陸續出版,僅僅是第一本《借山而居》,便暢銷20萬冊。

父母理解不了的世界觀

這座如今讓眾多網友們嚮往的院子,7年前還完全沒有人氣兒:外牆都已坍塌,屋內遍布蜘蛛網,沒水沒電,夜晚老鼠軍團會在房頂上大張旗鼓地行軍,吵得人整晚不能睡覺。那時也沒有網絡,信號極差,發個簡訊都得爬到樹上去。

——這是一座被遺忘了一二十年的山間祖屋該有的模樣。

一切都得重新裝修,不過二冬裝修不講究精緻,實用為上。照明就是幾盞從高頂上吊下來、不知瓦數的節能燈;房頂也換了新,用的是最便宜的桐木;用水就從村裡總的管道口接一個分水管到家裡來。

第一年沒有收入,二冬就給一些酒店畫商業作品。好在山居不需要太多的花費。剛開始兩年,租金、家當還有裝修的費用,加起來也不過一萬多塊錢。

「可能是因為在農村長大,自己啥都能弄。高中在市區學畫畫,也是一個人租房生活,自己給自己做飯,都習慣了。而且作為美術生,當我面對一座毛坯房的時候,其實是有一種創作的快感的。」

二冬自得其樂,但二冬的父母哭了。

第一次上山看兒子的時候,二冬的父親待了不一會兒就哭了,他覺得自己的兒子「太可憐了,太窮了」。哭的時候,二冬已經在山上住了3年,屋子早就像模像樣,作為詩人、作家也已經有了穩定的讀者群體。

二冬的父親是過過苦日子的人,在他的概念裡,眼前的一切都是窮的象徵,只有鋪上地板磚、裝上吊燈才是富裕。

「這是審美和價值觀的矛盾,是一種無解的錯位。」

母親也哭,哭二冬的手因為幹活起了水泡,哭不知道二冬將來結婚怎麼辦。

剛開始二冬和家裡聯繫少,這些聲音倒也不常聽見。後來隨著聯繫漸漸增多,母親總是旁敲側擊地告訴二冬,最近自己又因為他還沒結婚的事兒連續幾天都在失眠。

二冬沒轍,就給母親看微信上姑娘們的留言,「誇誇其談」,說自己有很多姑娘愛,哪怕40歲也能很容易就給他們找個大學生兒媳婦,也告訴他們自己在外面畫畫掙了很多錢,生活得很好。

「他們有愛,但又不知道或理解不了我的世界觀,於是我就只能騙。所謂騙,並非欺騙,而是尋求一種他們可以理解的共同話語。」

二冬自稱是幸運的人,他是家中二子,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不必獨挑贍養父母的大梁,所以有了個人的選擇空間。

最近幾年,一到夏天的時候,二冬就把母親和兩三歲的小侄女接上山住上個把月。二冬的屋裡沒有空調,但很涼快,適合消暑,時間長了,母親也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

並非隱士 刷抖音也逛街

在山上,二冬時不時會邀請朋友們上山聊天、畫畫、吃飯,共享這一隅清靜。

二冬新買了一臺戶外烤肉用的爐子,招呼朋友們上山來就有了「新項目」,圍坐著喝酒吃肉、談天說地,實在是「太爽了」。

7年來,二冬陸續給自己添置了洗澡用的電熱水器,修了村裡唯一一間衝水廁所,增加了電飯煲和烤箱。

大多數時候,他購物更注重實用性,去年添置的一臺代步車,是市場價4萬多塊錢的北鬥星。

但他也有「任性」的時候。第一年上山時,在身上只剩下2700元的情況下,還拿出2000元買了一臺專業音響,因為覺得這件事「比吃飯更重要」,這兩年又花了1600元買了一臺體形更小的、便攜的藍牙音箱。

在影院正常開業的日子,凡是口碑尚可的影片,二冬都會開車下山去看。

二冬總是會預訂工作日上午10點左右的場次,像《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大片也會選擇IMAX廳。

「這個時候去看電影我基本都是包場,整場就我一個人,實在太爽了。」

二冬從不拒絕城市,他坦言自己也喜歡到城市逛街,「但是那種狀態會不斷刺激你的消費欲望,那不應該是我的常態」。

他珍惜時間,不喜歡被信息綁架,但也會在上廁所的時候刷抖音,刷的內容有「小姐姐」和「段子」,吃飯時會看下飯綜藝,這幾年熱門的綜藝他都有關注。二冬也追美劇,最近在追的是《西部世界》第三季,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科幻故事。

《一條》提到不久前二冬去甘肅旅行住的旅店60塊錢一晚,二冬主動澄清,其實只是因為車開到那裡天色已晚,但離市區太遠,只能做那樣的選擇,大部分時候,他都會選擇正常的酒店。

每年春節,他也會像任何一個在外打拼的青年遊子一樣,趕著春運回家過年。若不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他還想著元宵節時可以把父母接到西安來,一起去大唐不夜城逛一逛。

作為道文化、壽文化等多種文化的發祥地,終南山是修行之人心中的「靈山」,歷史上有諸多隱士在此隱居。然而,身居其中,二冬卻致力撕掉自己身上類似的標籤。

二冬翻看過很多隱士的故事,比如許由、巢父、竹林七賢、陶淵明,在他看來,「隱士」首先得是「士」,是知識分子,而且還得是「名士」。

「在中國文化裡,隱士這個身份,非常重要,比大師都重要。」

對於成名這件事,二冬也看得明白。他認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找到了將田園和城市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正好契合了這個時代對閒適安逸生活的饑渴感。

「很多人覺得住在山裡,就要燒柴,隱居就要穿得像個仙女,所以招搖撞騙、唬人的,都會很在意那些道貌岸然的形式主義。但很諷刺,形式主義往往都很見效。生活也一樣,用什麼工具,住什麼房,即便是『時尚』,對我來說也只是形式外衣。」

甚至於到山中獨居,也不過只是一種形式。二冬想像中最好的狀態是,人在哪裡,哪裡就是終南山。

因此,二冬不去串「隱士們」的門,始終「自己跟自己玩兒」,也不介意是否能融入當地村民的生活。

離開之前,我們請二冬拍幾張照,提議二冬撫弄那張朋友送的古琴,二冬坐在椅子上連連擺手:「那個不行,太裝了,我不會。」

桃花源內外皆江湖

這些年,城市壓力攀升,李子柒式的生活成為很多人的嚮往,一群明星在山野間自給自足生存的綜藝《嚮往的生活》應時而生,也總是有人給二冬留言想過這樣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向田園。

每年200元,租期20年,一共4000元,這是二冬租下最初三間房的價錢。山居3年後再租旁邊院子時,價錢已翻番,而現在,一個人花4000塊錢最多只能在村子裡租住半年。

「8000塊錢一年什麼概念?20年就是16萬!跟城裡交首付差不多了。」

浪潮之下,二冬真正見過的來了又住下的少之又少。

「山居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感受很不一樣。很多我不在意的問題,有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恰好是最大的障礙。比如山裡面蟲子很多,蛇也挺常見的。」切實在其中生活的二冬知道,「桃花源只是你看見的白天,而聊齋才是夜晚。」

真正的生活中,作為「外來戶」,也要面對村裡的江湖。一天家裡突然沒水,一直查到總管道,二冬才發現是自己接的那根分水管被堵上了;裝修時,工人也總想著怎麼向他多要點工錢。

「每個人都有對桃花源的想像,但各有各的問題。」每一種生活都是個案,二冬看自己的生活也是這樣。

不久前,二冬回了一趟駐馬店見了見老同學,也去了一趟信陽,看了看之前的畫室,見了見四五個之前帶的學生。

他看到身邊的人按照既定的路徑去生活,有的同齡人已有明顯的「油膩」痕跡,他慶幸自己看起來還像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

「畢業後沒兩年我就上來了,上來之後一直身處於這樣一個沒有參照的環境,我也很少跟同學聯繫,其實這樣是沒有年齡感和時間感的。」

唯有恍然之間,驚覺的「33歲」。

二冬覺得「33歲」是個尷尬的年紀,既不再年輕,可又不像40歲能直接被定義為「大叔」,人生好像還在此與彼、是與非、黑與白之間。

未來會去向何方?二冬不知道。也許有一天會搬到山的更深處,也許又遇到了另一個更好的院子就會立馬搬過去,也許會結婚,到了節假日的時候可憐巴巴地問孩子要不要回來,也許不會結婚。

越置身於這個社會之中,感受社會的訊息,二冬越覺得一切都充滿了變數,很多事情就像這場疫情一樣,是沒辦法預測的。

他只能感覺到,關於山上的生活寫到這裡就夠了,至於下一本寫什麼,他還不知道。就像他只知道,到目前為止,相比城市,他更享受一個人在山上緩緩度日的生活。

進入二冬的臥室兼書房前,來人都要被三個人的目光直視著,這目光來自三位與終南山有淵源的民國高僧:弘一法師、印光大師、虛雲大師——這是二冬最初上山時帶來的畫作,一直掛在這間屋子進門正對面的牆上。

如今7年過去,也許很多事情都變了,但屋子裡的一切以及每日坐在桌前或寫或畫的二冬,始終都被這三人目光,凝視著。

相關焦點

  • 33歲,他在終南山住了七年
    這是二冬住在終南山的第七個年頭。在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他租下一個小院,犁地種菜,養雞養鵝,寫詩畫畫,過著獨居的山間生活。
  • 33歲,他在終南山住了七年|百家故事
    這是二冬住在終南山的第七個年頭。在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他租下一個小院,犁地種菜,養雞養鵝,寫詩畫畫,過著獨居的山間生活。每天,清晨6點他會自然醒,屋門咯吱一開,雞鴨鵝狗們整整齊齊堆在屋外叫喚,餵過它們,院子靜下來。吃過早飯,再給院子裡的蔬果澆水,累了躺在椅子上發呆,餓了就做飯,或者上山摘果子,挖野菜,或者坐在畫室裡搗鼓盆景和油畫。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80後小夥,7年過去了,他過得如何?
    青年畫家、作家、詩人的頭銜想必沒有「終南山隱士」的頭銜更吸引圍觀路人。2014年,27歲的二冬用4000塊錢租了終南山裡一座廢棄老宅20年。自此開始了建屋、種植、養狗、餵鴨的山居生活。一時之間輿論甚囂塵上,80後隱居的標籤很有衝擊力,大眾對他的好奇心到達巔峰。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文可在2016年畢業後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一個人租房,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旅行,她坦言:「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無論是工作業務上需要的專業知識,還是日常的興趣愛好,文可一直保持著不斷學習的狀態,雖然獨居生活給與了文可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文可也承認獨居時候的孤獨感偶爾也很強烈。
  • 36歲黃鴻升在浴室摔倒身亡,作為獨居青年,你害怕嗎?
    2020年真的是一個魔幻的年份,充滿各種意外和告別。 9月16日,小鬼(黃鴻升)去世的消息刷爆了網絡,很多人都唏噓不已。 看得出來,黃鴻升在娛樂圈內的口碑是很不錯的,對待工作也很敬業,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擔任過《娛樂百分百》的主持人,出演過《轉角遇到愛》《終極一班》《東方茱麗葉》等多部熱播劇,如今在36歲意外身亡,真是天妒英才了。 而據警方調查,黃鴻升的死因或是在浴室不慎滑倒後撞到頭部,從而引發突發性心肌梗塞而亡。
  • 在終南山遇到的神仙
    我去了終南山,也拜訪了一些住山的修行者。包括兩位比爾.波特在書中採訪過的人,其中一位已有八十多歲,他們都對這個特別的老外印象深刻。我無意記述終南之行,因為短短一周的尋訪是膚淺而表面的,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希望為人所知。
  • 中國式寂寞:2千萬"空巢青年"獨居靠購物精神慰藉
    他們是主動選擇獨居的年輕人,他們遠離家鄉,在大城市中打拼,還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他們大多20歲至39歲,他們的同類人竟有2000萬人。調查顯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覺更孤獨,但是也有人認為,他們比普通人自由。另外,一份報告顯示,"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裡上網、玩手機和一個人吃飯。他們更願意在美食、服飾、數碼產品等方面上花錢,追求高品質。
  • 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
    導語: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眾所周知,中國的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其中宗教歷史對於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的大,然而隨著如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開始加快
  • 《探探2020獨居青年生活報告》:社交軟體成交友拓圈首選方式
    近日,南方都市報聯合社交平臺探探發布了《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以下稱《報告》)。該報告針對目前當代獨居青年的獨居原因、生活現狀、社交形態、未來計劃等多方面發起調研,來近距離觀察當代獨居青年的生活軌跡。作為頭部社交平臺,探探在對年輕人持續關注和深入洞察的同時,也通過為其搭建社交橋梁、拓展朋友圈的方式,來提升獨居青年的幸福感。
  • 終南山隱居者二冬:我的詩意棲居只是個案,不具備可複製性
    2014年,26歲的二冬到了終南山,在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他租下一個小院,犁地種菜,養雞養鵝,寫詩畫畫,過著獨居的山間生活。如今,他已經獨居了七年。二冬把自己獨自生活的一些視頻發到了網站上,不斷有媒體去採訪。他出了書,也收穫了不少流量,有人叫他「男版李子柒」。
  • 當代空巢青年的100種死法|空巢|青年|單身|社會|獨居|-健康界
    「如果我三天沒發朋友圈,你就幫我打個報警電話」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將上升至9200萬人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是由「空巢老人」演變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
  • 使用陌聲APP的獨居青年
    類似陌聲APP的社交軟體日趨成為單身青年的情緒出口,緩解孤單的良劑。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對抗孤獨感成為時下單身青年最關注的話題。「空巢青年」的背後,是青年為追求人生更多選擇權利離開家鄉,加上單身而導致的親密關係缺失。獨居青年經歷著不同維度的孤獨感:社交孤獨、情感孤獨與歸屬孤獨。
  • 獨居時代:當婚姻變得可有可無
    媒體將陳弘這樣的年輕人冠以「空巢青年」的名號,他們遠離家鄉、與父母和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居住。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裡南伯格(Eric Klinenberg)曾在2012年出版著作《單身社會》,書中描摹了美國社會中的單身潮流。「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而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
  • 這些顏值爆表的小冰箱,最適合獨居青年
    比較常見的門體有單門、兩門、三門、對開和多門,而對獨居青年比較實用的就是單門的。單門冰箱大多數是單冷藏,然後帶有一個小空間的冷凍設置。而且價美質優,搬挪方便的這些顏值爆表小冰箱,誰用誰知道,獨居青年看過來!
  • 即墨:青年創業協會成立,平均年齡33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12月3日,青島市「青春之島 創業之城」青創先鋒行動在即墨啟動,即墨區青年創業協會同時成立。據了解,青島市「青春之島 創業之城」青創先鋒行動旨在整合更多資源、凝聚更多青年,全面服務青島市青年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積極助力「青春之島」「創業之城」建設。
  • 2021年近1億成年人將獨居?伊對脫單有方
    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高達2.4億,2021年將有近1億成年人選擇獨居。南方都市報等機構在去年發布的有關獨居青年生活報告顯示,49.64%的單身未婚用戶為「一個人居住」狀態,且男性獨居用戶佔比高於女性27.82個百分點;其中,26~30歲的用戶佔比高達64.73%,成為當代獨居青年的主力人群;私企職員、創業者中的獨居青年佔比居高。67.8%的被調研用戶表示想早日告別獨居。同時,報告也顯示社交軟體正在成為脫單的重要渠道。
  • 湖北7歲女孩已遇害,兇手為獨居老人
    【7歲女孩】和【獨居老人】,一老一小,本來是與世無爭的年齡,為什麼此刻這麼刺眼,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終結,而兇手正是獨居的老人且還是鄰居,那是猥褻兒童,怕暴露而殺人滅口?還是因仇而殺?我們從中需要思考什麼?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曾經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之所以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就是因為他沒錢,他的父親更是非常氣憤的表示,如果沒錢別學陶淵明,畢竟現在可比不得古代社會。二.隱居終南山的年輕人這位被父親一腳踢回現實生活的男子就是魏超,是一位來自山東的非常年輕的男孩。按理來說,這個年紀的男生,大多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正是投入到工作中的大好機會,同樣也是展現他個人能力的絕佳時機,然而在這樣的時候,魏超卻選擇歸隱山林,著實有些讓人不解。
  • 終南山隱士,30年吃清水煮菜,修行家候大師
    終南山,曾在陶淵明的詩中出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時,筆者的小學老師說這南山是南邊的山,如今在調查到真相的時候,不免得會心一笑。理解,對於當時那個在意娛樂圈的大姑娘來說,不懂這些仙家之事,倒也正常。
  • 山東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終南山是隱居的聖地,提隱居而不提終南山,那一定是沒有真正享受過隱居的滋味。為什麼終南山會成為中國隱居的聖地呢? 自古以來,終南山就由於獨特地理環境而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多年以來這裡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座仙山,正是因為如此,這裡被看成是隱居聖地,每年有非常多的人想要去終南山隱居。就比如4年前,山東一個26歲小夥就隱居在終南山,卻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