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農村大爺傳承千年古法造紙36年 製作流程需要55天
他29歲時偷藝學習古法造紙手藝,如今造紙已經有36年時間。「每天可以舀30刀紙,每一刀紙有100張,30刀即有3000張紙,這樣每天從舀紙水池到放紙臺需要來回移動3000次左右。」黃仕國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據了解,當地村民世代造紙,傳承古法造紙技藝已有千餘年歷史。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5月22日下午,記者探訪了位於陝西省周至縣的起良村「熊貓紙」製作技藝。據悉,地處秦嶺北麓的陝西起良村,已有上千年造紙歷史。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9)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貴州),2018年8月14日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8月14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紙會唱歌」古法造紙研學基地,潘玉華在察看學生的作品。今年43歲的潘玉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2006年,為了實現爺爺造紙技藝傳承的遺願,一直在外工作的他回到故鄉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重操紙業。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這門手藝從祖輩手裡一代代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5代人的歷史。 在這裡,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後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當天上午,記者跟隨專家組來到治平畲族鄉下坪村茜坑組,探訪了寧化縣僅存的一家玉扣紙手工作坊,目睹了傳承近千年的造紙絕技。寧化治平畲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距縣城53公裡,全鄉有毛竹15.9萬畝,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鄉。下坪村茜坑組離鄉本點15公裡,29戶人家散落於茫茫竹海中。沿途,廢棄的手工造紙棚隨處可見,給寂靜的山村平添了幾分滄桑。當地僅存的一座玉扣紙作坊就坐落在半山腰。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昔日全村古法造紙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撐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使用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走在北張村裡,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一戶堅持了三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紙人家。古法造紙現狀如何,未來又走向何處,記者探訪古法造紙,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
樂活|劉曉東:讓更多人了解古法造紙技藝
61歲時,他正式肩負起傳承和保護古法造紙技藝的重任。 蔡侯紙以構樹皮為原料手工製作而成,須是秋末冬初落完葉子的構樹經鍋蒸之後剝下的樹皮。由構樹皮為原料造出的紙白皙透亮,紙張千年不腐朽,紙質堅韌不宜損壞,筆墨顏色易暈染出色。一張蔡侯紙要歷經蒸皮、踏碓、切番、打漿、抄紙等36道主工序、72道小工序才能完成。
-
雲南·古題古法紅糖,傳承近千年的古法技藝
關於古題古法紅糖,當地還有一個古樸而美麗的傳說:佛祖也不曾想,從彌勒布袋中掉落的半截甘蔗,竟成就了一個馳名中外的蔗海糖鄉,這片神奇的土地竟然也叫彌勒。打開《藥典》、《雲南生物》,竹園紅糖的身影耀然紙上。
-
弘揚中醫養生文化 傳承千年古法痧道
(原標題:弘揚中醫養生文化 傳承千年古法痧道) 2020年08月23
-
打卡非遺生活館,華富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古法造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徐麗近日,福田區華富街道組織轄區30餘名青少年代表,赴「工業強國青少年培育活動基地」之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參觀學習,讓青少年零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體驗古法造紙傳統技藝。首先,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非遺生活館,了解非遺傳統老物件、非遺元素新文創產品、多種非遺技藝刺繡,如潮繡、苗繡、馬尾繡、蘇繡、王府刺繡等。在手工體驗環節,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充滿了好奇,小朋友們各個豎著耳朵認真聽老師講解關於非遺傳統文化,學習古法造紙的步驟。在實操課開始時,大家迫不及待的拿起手中的工具進行實踐。期間,家長義工手把手指導孩子們怎麼去製作平整的紙張。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石橋古法造紙利用豐富的構皮麻和水源條件,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巖洞裡設槽造紙,這裡除了紙焙房外,沒有廠房,幾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簡易,投資小,易於操作,無汙染。3.工藝特徵。首先是白皮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練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採用日曬、雨淋、露練等方法,全憑手工製作,天然自成,沒有添加工業原料。
-
82歲老人堅守古法造紙60年,72道工序製紙,可保存千年
「我年輕時,棠岙1000多戶人家之中有近700戶從事造紙行當,現在,只剩下我們一家嘍!」82歲的袁恆通老人端詳著一張棠岙竹紙,自言自語,眼睛裡閃過一絲落寞。他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棠岙紙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希望這門古法技藝能夠傳承下去,讓這張紙走進更多的博物館、圖書館。
-
傳承千年的「幾何圖形」,解密丹寨文化
縣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66.8%,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鬱,苗族節日眾多,苗族原生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苗族賈理、苗族錦雞舞、古法造紙等7項國家級、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縣」、「中國最具民族風情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