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2020-12-16 中國紙業網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手工紙也是有分類的,一般按照用途可分為文化用紙、生產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四大類。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用於毛筆書畫使用的手工宣紙。這種手工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均勻且色澤耐久因此馳名中外。在傳統手工紙中,鞭炮用紙、紙傘、紙扇用紙的製造也是獨具一格。而手工祭祀用紙主要黃表紙、壽衣紙、祭先紙等,常常為宗教活動所用。

說起手工造紙的工藝,抄一張紙要費72遍「工夫」,但主要流程有以下幾道:

備料:一是桑麻,來自當地扒下的桑皮。二是廢紙邊,來自廢品站。桑皮中會夾帶很多雜質塵土,需要在水池中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洗刷乾淨瀝乾備用。

去皮:在磚砌窖井中,按照4000斤水、1200斤石灰的比例製成石灰水,將桑皮放入石灰水中浸泡一周。在此期間,每間隔一段時間就用長鉤涮麻進行脫皮,連續3次,此為拿皮過程。隨後蒸煮,取大鍋,將原料放置鍋內,上覆棉被石塊壓之,蒸煮至兩小時。然後將蒸製好的桑麻碼放在一起,燜制3天之後晾至半乾,用石碾碾壓去皮。

砸制:將碾壓去皮後的桑麻纖維放入水缸中,將雜質碎末洗去。將洗淨的桑麻纖維淋水浸泡,次日再次碾壓,然後放水中進行漂洗。將漂洗過的桑麻纖維瀝乾水分用榔頭砸制,這樣是為了桑麻纖維分解得更細。這一漂洗砸制的過程是反覆進行的,在進行漂洗的時候會在水中一隻用來過濾的工具,為了防止纖維流失和除清水。

製漿:將反覆砸制漂洗後已經變白的麻料順放在長凳上,用繩索勒緊,用刀具切成碎料。按照1/3的比例將水與紙邊放至漿缸裡反覆搗制攪拌,直至漿料手感滑溜,這就是「製漿」環節。

抄造:將紙漿放入抄造池,取竹簾攪動漿料然後順勢抄紙。抄造的紙張靜置瀝去水分之後把紙墩子翻過來底朝上,曬乾之後即可。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展,手工造紙工藝由於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益低、工藝落後、產品銷路差,加之成本高導致市場越來越小,已經被現代先進的造紙技術取代。傳統的古法造紙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遠去。面對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日漸惡化的現狀,民間文化扶持、保護、傳承等工作,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苗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現代造紙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石橋古法造紙(圖)
    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製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專家研究發現,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認定石橋古法皮紙是漢代到唐代的造紙工藝,距今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看似偶然,卻是必然,印象中,網絡文學最初興起就是那個時期,如此,數字閱讀盛行之下,古法造紙越發顯得珍貴。」王興武認為,古法造紙得到保護是關鍵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創新。1998年,他受苗族蠟染啟發,打破傳統,將山間隨意採摘的鮮花置入紙張中,形成彩色手工紙。2000年,一位香港商人以每張3元的價格籤訂了18萬元的訂單。這在石橋村引起了轟動。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石橋古法造紙利用豐富的構皮麻和水源條件,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巖洞裡設槽造紙,這裡除了紙焙房外,沒有廠房,幾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簡易,投資小,易於操作,無汙染。3.工藝特徵。首先是白皮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練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採用日曬、雨淋、露練等方法,全憑手工製作,天然自成,沒有添加工業原料。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楮皮紙抄制技藝是傳統手工紙製作技藝之一種。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至今仍延續著古老的楮皮造紙技藝。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門外漢「死磕」造紙工藝 千錘百鍊還原「蔡侯紙」
    尤其千年前橫空出世的「四大發明」之一的人工古紙,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罕物。  剝樹皮、選料、浸泡、蒸煮、製漿……在朝陽區百子灣的一間造紙工坊裡,有人還在不辭辛勞地重複著千年前「蔡侯紙」的製作工藝,通過不斷試驗摸索,讓瀕臨消失的傳統古法造紙術回歸。
  • 昔日全村古法造紙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撐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使用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走在北張村裡,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一戶堅持了三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紙人家。古法造紙現狀如何,未來又走向何處,記者探訪古法造紙,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 和李子柒的古法造紙相比,現代造紙工藝易中有難
    比如活字印刷,專門花了小半年時間去學,再比如手工造紙,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傳統的古法造紙有著一套完善的生產工序,抄一張紙要費72遍「功夫」。手工造紙的生產工序分為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每一步都有規定的時間,不同的原料也有不同的製作時間,每一步都不能少,也不能偷工減料。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寧波市溪口棠雲,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記載寧波市溪口棠雲從明代的正德九年(公古法造紙可分五個步驟:1、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 體驗古法造紙
    8月6日,嘉興經開區長水街道長水社區邀請社區內中小學生現場體驗古法造紙。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了解了造紙術相關歷史典故及古法造紙步驟,並動手製作了紙張。(原標題:《體驗古法造紙》。
  • 化身「蔡倫」的徒弟,古法造紙工藝真不簡單!
    8月22日上午,京口區象山街道孟誠社區聯合鎮江市綠色三山環境公益服務中心,組織轄區裡的小學生開展「踐行垃圾分類、體驗古法造紙活動
  • 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手工古法造紙也被稱為「土法」造紙,是指造紙術發明以來代代相傳的一種傳統造紙方法,不使用機械或僅用一個很簡單的機械進行的一種手工造紙方法。 中國傳統手工紙的主要使用大麻、樹皮、竹子和秸稈作為原料。古法造紙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可概括為:浸泡、蒸煮、洗滌、漂白、抄紙、壓榨、烘紙。手工紙種類大約有200種。 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紙榨:紙榨的功能主要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那樣「當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幹」,使用木質紙榨結合傳統人工按照槓桿原理所述將溼紙中對於的水分去除。
  • 宣城:古法造紙 手工宣紙續新章
    原標題:【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古法造紙:手工宣紙續新章工人們正在打包線上訂單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這些詞都市用來形容宣紙的特色,安徽宣城涇縣作為宣紙的產地,近年來在保護手工宣紙製作非遺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做「紙文章」,將高質量發展和宣紙加工技藝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並就玉扣紙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探討。「砍料、浸塘、剝青、踏竹麻、撈紙漿、焙紙、拔紙、裁紙……玉扣紙手工製作屬古法造紙工藝,製作工序多達28道。」玉扣紙手工作坊主胡蘭山介紹說。老胡今年68歲,世代以造紙為生,他16歲就開始學習造紙技藝,有著半個多世紀的造紙經驗。胡蘭山的造紙作坊是一座土坯房,屋內陰暗潮溼。踏竹麻、撈紙漿、焙紙等幾道工序在這裡進行。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據悉,用蔡氏古法造紙工藝生產的印江白皮紙,潔白柔軟、韌性好、有防蛀功效,利於永久收藏保存。早在清末民初,合水的白皮紙就因紙質優良享譽四方,一度遠銷四川、湖南、廣東、福建、天津等省市,出口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造紙業的蓬勃興起使得合水古法造紙業受到巨大衝擊。手工紙市場日益萎縮,大量從業人員改行,手工作坊因此被棄或撤。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