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手工紙也是有分類的,一般按照用途可分為文化用紙、生產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四大類。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用於毛筆書畫使用的手工宣紙。這種手工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均勻且色澤耐久因此馳名中外。在傳統手工紙中,鞭炮用紙、紙傘、紙扇用紙的製造也是獨具一格。而手工祭祀用紙主要黃表紙、壽衣紙、祭先紙等,常常為宗教活動所用。
說起手工造紙的工藝,抄一張紙要費72遍「工夫」,但主要流程有以下幾道:
備料:一是桑麻,來自當地扒下的桑皮。二是廢紙邊,來自廢品站。桑皮中會夾帶很多雜質塵土,需要在水池中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洗刷乾淨瀝乾備用。
去皮:在磚砌窖井中,按照4000斤水、1200斤石灰的比例製成石灰水,將桑皮放入石灰水中浸泡一周。在此期間,每間隔一段時間就用長鉤涮麻進行脫皮,連續3次,此為拿皮過程。隨後蒸煮,取大鍋,將原料放置鍋內,上覆棉被石塊壓之,蒸煮至兩小時。然後將蒸製好的桑麻碼放在一起,燜制3天之後晾至半乾,用石碾碾壓去皮。
砸制:將碾壓去皮後的桑麻纖維放入水缸中,將雜質碎末洗去。將洗淨的桑麻纖維淋水浸泡,次日再次碾壓,然後放水中進行漂洗。將漂洗過的桑麻纖維瀝乾水分用榔頭砸制,這樣是為了桑麻纖維分解得更細。這一漂洗砸制的過程是反覆進行的,在進行漂洗的時候會在水中一隻用來過濾的工具,為了防止纖維流失和除清水。
製漿:將反覆砸制漂洗後已經變白的麻料順放在長凳上,用繩索勒緊,用刀具切成碎料。按照1/3的比例將水與紙邊放至漿缸裡反覆搗制攪拌,直至漿料手感滑溜,這就是「製漿」環節。
抄造:將紙漿放入抄造池,取竹簾攪動漿料然後順勢抄紙。抄造的紙張靜置瀝去水分之後把紙墩子翻過來底朝上,曬乾之後即可。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展,手工造紙工藝由於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益低、工藝落後、產品銷路差,加之成本高導致市場越來越小,已經被現代先進的造紙技術取代。傳統的古法造紙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遠去。面對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日漸惡化的現狀,民間文化扶持、保護、傳承等工作,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苗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現代造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