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2020-12-13 中國紙業網

手工古法造紙也被稱為「土法」造紙,是指造紙術發明以來代代相傳的一種傳統造紙方法,不使用機械或僅用一個很簡單的機械進行的一種手工造紙方法。

中國傳統手工紙的主要使用大麻、樹皮、竹子和秸稈作為原料。古法造紙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可概括為:浸泡、蒸煮、洗滌、漂白、抄紙、壓榨、烘紙。手工紙種類大約有200種。

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紙榨:紙榨的功能主要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那樣「當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幹」,使用木質紙榨結合傳統人工按照槓桿原理所述將溼紙中對於的水分去除。

紙臼:廣泛應用於造紙過程中將造紙原料搗成泥漿,大大降低了勞動者的工作強度。

篁鍋:主要用來蒸煮竹麻等原料,由杉木製成,其大小取決於蒸煮的原料數量。

紙簾:「有紙則有簾,有簾方成紙。」紙張能夠成型是離不開紙簾的,同時還能夠決定紙張的尺寸。紙簾是紙張成型的關鍵工具,且決定紙張尺幅大小。紙簾生產工藝直接影響到紙的形成和功能,同時也呈現出造紙工藝獨特的特點。

滑子池:一般置於紙槽旁,用於盛裝製紙藥液(調配紙漿)。

中國紙業網小編指出,按照用途主要分為四類:文化用紙、生活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目前,手工紙的用途在不斷的減少,銷售不能維持生產者的生計,因此導致了手工紙的形勢嚴峻正走向逐漸消亡。

責任編輯:苗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紙製品行業:為何說造紙行業正在經歷重大變化

相關焦點

  • 傳統手工造紙的步驟
    現在人們對於紙張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傳統的手工造紙已經不能夠滿足日常所需,因此現在的紙張生產幾乎被機械生產完全的代替。即便如此手工造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這一點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忘記的,因此今天就讓中國紙業網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傳統手工造紙的步驟主要有哪些: 1、浸泡:將準備好的不同原料進行浸泡,浸泡的時間根據原料的不同而異,主要目的是留下植物的纖維而去除雜質,為後面的生產紙漿打下基礎。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市政廳|傳統手工藝的危機與契機:澤雅手工造紙村落考察
    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經過現代科技革新、適合工業化生產的現代造紙技術,席捲整個世界,中國古法造紙幾乎完全退出商品市場與人們的生活,當下依然進行著的傳統手工造紙生產,屈指可數,浙江溫州澤雅南部的造紙村落,便是古老造紙術的一處活化石。       現代工業造紙普遍以木材為原料,破壞森林植被。
  • 探訪中科大手工紙研究所 傳統手工造紙保護迫在眉睫
    【解說】臺灣樣紙、安徽樣紙、廣東樣紙……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探訪中國傳統手工造紙的現狀。【解說】走進研究所,整間屋子的書柜上擺滿了全國各地的手工紙樣本,辦公桌上則是紙張測試的儀器。
  • 手工造紙還能傳多久 訪貴州手工作坊(圖)
    在製作之前,收購來的構皮樹樹皮需要在水中浸泡四十九天。    貴州長順縣改堯鎮翁貴村,人們還在利用傳統造紙術生產民間祭祀專用白紙。筆者日前探訪了這個小小村落的手工作坊,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手工造紙。     這個規模不大的古法造紙作坊,沒有現代造紙技術、機械和動力,每天有二三十個當地人作業。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當天上午,記者跟隨專家組來到治平畲族鄉下坪村茜坑組,探訪了寧化縣僅存的一家玉扣紙手工作坊,目睹了傳承近千年的造紙絕技。寧化治平畲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距縣城53公裡,全鄉有毛竹15.9萬畝,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鄉。下坪村茜坑組離鄉本點15公裡,29戶人家散落於茫茫竹海中。沿途,廢棄的手工造紙棚隨處可見,給寂靜的山村平添了幾分滄桑。當地僅存的一座玉扣紙作坊就坐落在半山腰。
  • 中國科技館「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展覽順利開幕
    那麼,您是否思考過從原料到紙張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紙張從古代到現代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從造紙到智造,中國現代造紙工業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從技藝到紙意,紙為當下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美感和創意?從有紙化到無紙化,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下,未來如果紙張消失,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怎麼樣?這些問題,您也許能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中一一尋找到答案。
  • 運營微信公眾號,需要用到哪些必備工具
    做公眾號並不是單純的寫文章,也會用到各種各樣的工具,進行文章編輯排版的工具,圖片美化工具,數據分析工具,帳號管理工具等。充分利用好這些工具,就會讓自己的公眾號變得完善起來,正式步入運營微信公眾號的行列,下面就一起來看下運營微信公眾號,哪些工具是必備的吧。
  • 西安市長安區手工造紙作坊探訪(圖)
    初見:原始造紙作坊藏身農家後院   汽車向南行駛不久便到達此行的目的地,一個位於長安區灃河東岸,名叫北張的村莊。記者一行徑直來到村民馬勝松家,他家世代從事手工造紙。進入後院,一個手工造紙作坊便展現眼前。看著作坊內擺設的各種叫不上名、更猜不出用途的「古」物件,記者的思緒一下子被帶入了歷史長河,一幕古人造紙的勞作場景浮現在腦海中。
  • 傳統木工機械和手工工具
    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木作工藝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手藝正在逐漸消失。現在製作家具最基本的臺式電動工具包括臺鋸、帶鋸、臺式電刨、壓刨、臺鑽、搖臂鋸和車床。最常用的手持式電動工具有電木銑、電鑽、餅乾機、電圓鋸以及各種磨砂機。
  • 伐竹造紙——青年李秋桂返鄉傳承手工抄紙術
    青山綠水間流傳著一門古老的技藝——手工抄紙術。曾經,灘頭鎮有2000餘家紙作坊,很多家庭都有從事手工造紙的「抄紙匠」。受現代機械造紙技術的衝擊,現在,傳統紙作坊越來越少,抄紙匠人紛紛轉行,抄紙術瀕臨失傳。  今年35歲的李秋桂出生於灘頭鎮的一個手工抄紙世家,他的父親李志軍是國家級非遺——灘頭手工抄紙技藝的傳承人。2015年,李秋桂返回家鄉,決心傳承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手工抄紙技藝。
  • 兩年寫了20多萬字 他是富陽手工造紙的「活字典」
    素有「造紙之鄉」美譽的富陽,在我國造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時至今日,雖然機械造紙業仍然是當地支柱產業,但手工造紙卻日漸式微,竹鄉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瀕臨失傳。為傳承這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瑰寶,當地有位老人在年近八旬時提筆著書,耗時兩年寫出了一部20多萬字的《富陽傳統手工造紙》。這位老人,就是今年79歲的富陽供銷總社退休職工周關祥。
  • 宣紙 手工造紙技藝「活化石」
    宣紙始祖曹大三。羅樂繪圖 宣紙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其製作技藝被譽為世界手工造紙技藝的「活化石」。而稻草的纖維較短,用青檀皮漿摻和稻草漿造紙,則增加了成紙的綿柔度和書法繪畫的潤墨效果,這既是適應寫意畫逐步成為時代潮流的結果,客觀上也緩解了對青檀皮原料的壓力,實乃一舉兩得之事。  中國製漿造紙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清順治起的「宣紙」生紙和加工紙都含有各種不同配比的青檀和稻草。
  •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陶燒制技藝、織毯技藝、腰刀鍛制技藝等傳統技藝皆是我們整個國家,全民族的藝術瑰寶,那麼對於這些傳統技藝你知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其造型、著色、燒制琉璃等工藝中蘊含了維吾爾人基於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等多個方面的文化觀念,充分反映了維吾爾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富於想像的美學思維和創作才華,其中亦可見藉由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碰撞的影響和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藏毯編織是藏民族創造的優秀手工技藝加牙藏族織毯產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花樣新奇,做工精緻,還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
  • 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如果說我爸爸是做一萬張紙賣給一百個人,那麼我要做一張紙賣給一萬個人。」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想法,目前正被林政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臺灣南投縣埔裡鎮「宣紙村」內的紙匠工房慢慢實施。   紙匠工房是一家帶有觀光和教育性質的手工造紙工廠,負責人林政立出生於造紙世家。
  •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而古代怎麼手工造紙?存千年而不朽的藝術珍品
    最初,人們造紙的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和構樹皮等。可是,你知道古代的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在甘肅東南部,隴南市西和縣,西漢水邊,群山環抱之地,古老的造紙法在此綿綿不絕。這裡仍然有著延續千年的民間手工造紙,被人們譽為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 初學縫紉的我們,需要用到的裁縫工具有哪些呢?
    要想時尚就要動起來,這將不再是空想了,我們首先從裁縫工具入手,作為初學者的我們,需要用到的裁縫工具有哪些呢?一一為大家詳述。第一類製圖工具1.尺具尺具是製圖和測量人體的重要工具常用的尺具有直尺、三角尺、皮尺、丁字尺和製圖專業尺。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手工造紙是南皋鄉石橋村特有的民族傳統工藝,從唐朝中期開始沿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且傳統工藝保持完好,並被稱為我國現存的「活化石」,同時南皋鄉石橋村也被稱為「中國國紙之鄉」。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 廈大學子走進將樂西山紙 探尋失落的手工造紙工藝
    西山紙的造紙作坊,當地人叫作紙寮,位於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深處,交通不便。  隊員們乘車從將樂縣城出發來到白蓮鎮,僱了一輛三輪車。盤旋的山路雖已鋪上水泥,但不斷上升的海拔和炎熱的天氣,讓三輪車幾度熄火,師傅不得不停下,用水澆發熱的引擎。  經過一個半多小時的顛簸,隊員們來到了大山深處竹林叢中的西山紙手工作坊。
  • 門外漢「死磕」造紙工藝 千錘百鍊還原「蔡侯紙」
    微風從窗戶透進來,牆上好幾排各類手工紙隨風擺動。這家紙坊的主人貢斌一身麻布衣衫,他眯著眼睛,認真挑著造紙木料,有時一動不動如靜止畫面。  「從樹皮到成品紙,工序幾十道,耗時能達到一年。」貢斌拿起一張薄如蟬翼的手工古紙,感慨說,他要復原的古紙「一年只能見一次」,也許這輩子只能再見四五十次了。  一張手工古紙實際製作所需的程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