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
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竹子先在石灰池醃浸半年,又經清水浸漂4個月,再堆漬半月才進行打漿,方法是在山溪中裝上水車,帶動木碓將灰竹搗舂成漿,便可抄紙榨紙。
其主要工藝環節,與古籍《博物志》、《後漢書集解》中所述一千九百年前蔡倫的挫、煮、搗、抄造紙術一脈相承,也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代造紙法相一致,是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活例證。
會紙纖維粗糙,色澤淺黃或土黃,吸溼性強,還有暗燃特性,且燃燒完全,多用於紙盒、紙板、炮仗、獅頭乃至冥品製作,也用於做紙樸、紙媒,加之價格低廉,為民間日常生活中所廣泛使用,清中葉就已行銷廣州、佛山及港澳,遠銷東南亞。
當地政府為保護古老的造紙技藝,先後建立了介紹我國造紙歷史的「古法造紙展覽館」和展示造紙技藝的「古法造紙館」。
目前古法造紙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