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2020-12-16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

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竹子先在石灰池醃浸半年,又經清水浸漂4個月,再堆漬半月才進行打漿,方法是在山溪中裝上水車,帶動木碓將灰竹搗舂成漿,便可抄紙榨紙。

其主要工藝環節,與古籍《博物志》、《後漢書集解》中所述一千九百年前蔡倫的挫、煮、搗、抄造紙術一脈相承,也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代造紙法相一致,是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活例證。

會紙纖維粗糙,色澤淺黃或土黃,吸溼性強,還有暗燃特性,且燃燒完全,多用於紙盒、紙板、炮仗、獅頭乃至冥品製作,也用於做紙樸、紙媒,加之價格低廉,為民間日常生活中所廣泛使用,清中葉就已行銷廣州、佛山及港澳,遠銷東南亞。

當地政府為保護古老的造紙技藝,先後建立了介紹我國造紙歷史的「古法造紙展覽館」和展示造紙技藝的「古法造紙館」。

目前古法造紙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古法造紙術,純天然花草與紙的融合藝術
    我們知道紙的來源於樹,竹子,桔杆、甘蔗渣、蘆葦……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經過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它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及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古法造紙的鼻祖。傳承中華非遺蔡倫造紙,我們一起走進貴州,體驗古代發明專屬花草。
  • 體驗古法造紙
    8月6日,嘉興經開區長水街道長水社區邀請社區內中小學生現場體驗古法造紙。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了解了造紙術相關歷史典故及古法造紙步驟,並動手製作了紙張。(原標題:《體驗古法造紙》。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古人是怎麼造紙的?這項非遺走進高新區第一中心小學,來看!
    近日,高新區文化和旅遊局在高新區第一中心小學組織開展「妙造自然 紙藝馨香」古法造紙(花草紙DIY)非遺進校園活動。授課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造紙術起源及古人製紙方法的演變,演示古法造紙的部分流程及步驟,從如何搗漿、抄造和晾乾。
  • 昔日全村古法造紙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撐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使用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走在北張村裡,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一戶堅持了三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紙人家。古法造紙現狀如何,未來又走向何處,記者探訪古法造紙,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而古代怎麼手工造紙?存千年而不朽的藝術珍品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傑出的發明創造。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最初,人們造紙的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和構樹皮等。可是,你知道古代的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在這裡,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後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只要你到興旺村,不管問誰,對古法造紙術的工藝流程,他們說起來都頭頭是道。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
  • 打卡非遺生活館,華富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古法造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徐麗近日,福田區華富街道組織轄區30餘名青少年代表,赴「工業強國青少年培育活動基地」之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參觀學習,讓青少年零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體驗古法造紙傳統技藝。首先,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非遺生活館,了解非遺傳統老物件、非遺元素新文創產品、多種非遺技藝刺繡,如潮繡、苗繡、馬尾繡、蘇繡、王府刺繡等。在手工體驗環節,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充滿了好奇,小朋友們各個豎著耳朵認真聽老師講解關於非遺傳統文化,學習古法造紙的步驟。在實操課開始時,大家迫不及待的拿起手中的工具進行實踐。期間,家長義工手把手指導孩子們怎麼去製作平整的紙張。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蔡倫造紙術至今猶存在 四會鄧村人造紙忙(組圖)
    這裡被稱為「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著當年蔡倫發明的傳統造紙術。  春節期間,四會鄧村的古法造紙就吸引了不少省內外遊客,使這裡成為四會旅遊的新亮點。在這裡,人們能深切體驗到中國古人的勤勞和智慧,不禁讚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偉大。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
    淳化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小主持人」興趣班在縣文博館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小主持人」興趣班全體學校和部分家長共同參與 活動。文博館工作人員通過PPT向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實際演示了古法造紙術的製作工藝流程。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製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而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製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 末世文明重啟法則——古法造紙術
    (內容整理自網絡)現代造紙工藝,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製漿法、化學製漿法和半化學製漿法等三種,但這都需要用到高硬度的磨砂輪和化工製劑(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都不同程度的依賴於現代工業以及專業化機械。
  • 教孩子古法造紙
    本報訊 記者趙乃林報導 由瀋陽市皇姑區圖書館主辦、識心傳統文化體驗館承辦的「四大發明探索體驗——古法造紙」親子活動,日前在該圖書館城市書房舉辦。 此次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旨在通過孩子們動手實踐製紙漿、撈紙、融入新鮮花草、揭紙、曬紙等過程完成對古代造紙術的觸感認知,引導少年兒童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完善由紙張到書法、到繪畫、印刷、再到書籍的載體文化的建構,從而拓寬少年兒童視野。
  • 化身「蔡倫」的徒弟,古法造紙工藝真不簡單!
    8月22日上午,京口區象山街道孟誠社區聯合鎮江市綠色三山環境公益服務中心,組織轄區裡的小學生開展「踐行垃圾分類、體驗古法造紙活動
  • 他們親自體驗手工古法造紙!
    11月17日下午,壹粉「加油」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則情報,近日,濟南市市中區泉潤學校(小學部)的這群小學生們親自體驗了一次「手工古法造紙」。古法造紙的過程很精細,《後漢書·蔡倫傳》載:「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孩子們課上「玩」得是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