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術,純天然花草與紙的融合藝術

2020-12-16 幸福娃情感驛站
花草紙製作晾乾

文|幸福娃

繪畫,寫字,生活日用,包裝,印刷,工業等用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們知道紙的來源於樹,竹子,桔杆、甘蔗渣、蘆葦……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經過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它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及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蔡倫就是古法造紙的鼻祖。傳承中華非遺蔡倫造紙,我們一起走進貴州,體驗古代發明專屬花草。

花草紙

見過五彩斑斕的丹寨花草紙的人,都會對這樣一種花草與與碰撞出的美麗,典雅的凹凸紋理紙的獨特韻味念念不忘。

其實,這些自然韻味的丹寨白皮花草紙,不僅有美麗的細紋,純天然的壓花,它的造紙法更是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手工造紙法。

看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丹寨花草紙的做法,竟然和一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完全相同。

在黔東南的一些偏遠村落,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古法造紙術,據專家考證,其製作工藝屬唐代的造紙工藝。

古法造紙成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六大系列。

不得不說,古代人的智慧和審美真的讓人敬佩。看看這些花草紙,將自然與勞動相結合,給生硬的紙增添一些靈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造就一種賦予生命感動的美!

花草紙燈罩

如今,古法造紙的美不僅僅局限於紙,還被運用在裝飾上,燈罩,蒲扇,賀卡等……美化我們的生活,裝點我們的心情!

我們在用紙的同時,可以體驗造紙的樂趣。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們越來越趨向於內心的安寧。

古法造紙給我帶來的自然美,傳承千年古法造紙術,欣賞指尖上的技藝慢慢流淌,把時間用在美好的事物上,享受最好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傳承千年古法造紙術,體驗和製作一張你的專屬花草紙。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用樹膚、麻頭、敝布、漁網以為紙」,石橋造紙的主要原料就是構樹皮。

古法造紙的過程十分繁瑣:

一.麻料製作:採集構樹皮、剝皮曬乾、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等步驟,才能把構樹皮處理成棉絮狀;

二.製紙:將棉絮紙漿兌水,按一定比例加入藥劑,攪拌均勻,再經抄紙、壓紙、曬紙、揭紙、包裝為成品。

煮料

第一步,煮料。將構樹削皮,刮去外層曬乾,同堂漂浸需要將樹皮放在水裡浸泡十多天。通過水漚、漂洗,加入石灰浸泡之後進行蒸煮,構皮麻已由白變黃,由硬變軟,變成皮料。

《天工開物》中記載,用石灰漿塗入煮糜,樹皮在火力和石灰的作用下,有機物緩慢溶解,植物纖維顯現出來。植物纖維的多少和長度,直接影響著後面造紙的質量。

一次蒸煮通常需要6-8天。

紙甄

第二步,紙甄。將蒸好的皮料在河水中浸漚,通過五六天的浸泡和發酵,這個過程中,造紙所需的纖維就出現了。不同的紙張,對纖維的要求不一樣,紙張越好,需要蒸煮的時間越長,漂洗的次數越多。

漂洗

第三步,漂洗。將蒸好的皮料放入河水中漂洗。將浸泡發酵好的樹皮,裹上地灰(柴火灰)再次放入紙甄中蒸煮。在反覆的漂洗和蒸煮之後,樹皮顏色慢慢開始變白色。

選料

第四步,選料。將皮料纖維榨出水分,進行手工挑選,揀出雜質,並把纖維撕細。

浸泡好的樹皮,要經過反覆捶打之後,變成造紙所需要的紙漿。在經過幾千次的捶打,樹皮中的纖維被擠壓,拉伸,撕裂,又重新組合才能成為合格的紙漿。

工人每人每天捶打12個小時,只能提煉出10公斤的紙漿。

打槽

第五步,打槽。將一定量的料粑放入紙槽,加水用槽杆將料粑打散成棉絮狀。

第六步,做好了紙漿。

滑藥

第七步,滑藥:將巖杉根和糯葉提取物製作成的液體加入,用碓打爛,加適量水製成滑藥,按一定比例兌入紙槽。並將滑藥與紙漿調勻。巖杉跟和糯葉提取物的作用是為了讓紙漿在抄紙時過程中粘連,又能將堆積在一起的紙張,一張張分離開來。

抄紙

第八步,抄紙。「蕩料入簾」也就是抄紙,是造紙工序裡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來回晃蕩中,紙漿均勻地附著在竹簾上。

加花

第九步,加花,這是特殊工藝環節。從山裡採摘來的新鮮花草,按照手藝人的構思放進專門準備好的溼紙漿篩網模內,再澆上一層紙漿,保留新鮮花草,原汁原味的色澤和形狀。

第十步,幹焙火透。將紙在牆上烘乾,紙張製造完工。

最後,直接用網模放置陽光下曬乾(或經烘乾),超薄型的紙纖維顯露出來的花草造型美麗自然,栩栩如生。

晾乾

2006年,貴州石橋古法造紙,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現在,人們的窗戶用上了玻璃,寫字用了電腦,加上大量工業造紙的湧入,古法造紙徹底就失去了生存的市場。

雖然我們旅遊時也經常看到像油紙傘,燈罩,蒲扇,工藝本等,都用的花草造紙工藝製作,很有地方特色。

知道了古法造紙術的繁瑣工藝,我們會覺得好麻煩。我們無法真正體驗到古法造紙的繁瑣過程,但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材料和製作方法,體驗花草與紙的融合藝術。

準備材料

接下來,我們一起體驗簡單花草紙製作。

第一步:準備好紙漿,造紙框,水,勺子, 植物(葉子,鮮花,草等),打蛋器或者筷子可以攪拌用(打雞蛋用的,超市有賣)。

第二步:調紙漿。水和紙漿的比例是1:80至100。打蛋器會省時省力,筷子用攪拌很長時間,而且不一定均勻,首選打蛋器哈。

作品一

第三步:紙漿調好後,用勺子平鋪在造紙框上。平鋪過程中一定要檢查遺漏,或者堆積的地方,避免後面接拆紙時,容易損壞。

第四步:放上植物(造型可任意擺放)。擺放過程要輕,避免破壞平鋪好的紙漿。建議有花有葉,冷暖搭配效果好。

第五步:在植物上輕輕的再鋪一層紙漿,注意這一步一定要把鮮花全部覆蓋。這樣就會永久保鮮,乾花不影響。

作品二

第六步: 晾乾,等瀝水幹些再直立,以免紙漿下滑。

第七步: 將紙取出。製作自己喜歡的工藝品,比如小本子,小燈罩等。

這個過程比傳統繁瑣的古法造紙工序要簡單,易操作。

不僅可以做花草紙,還可以儘可能得利用綜合材料製作創意類紙。開發孩子創作潛能,體驗中國四大發明之古代造紙術。

花草紙本子

相關焦點

  • 古法造紙術亮相探夢科技館(圖)
    圖為孩子們在體驗區學習古法造紙術。中新社發 陸欣 攝  7月2日,「探夢紙世界」特別主題展在位於北京朝陽公園內的「索尼探夢」科技館開幕。該主題展呈現了關於「紙」的方方面面,從紙的淵源到未來,從紙藝術到紙科學,為遊客了打造一個充滿童趣的夢幻「紙」世界。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教孩子古法造紙
    本報訊 記者趙乃林報導 由瀋陽市皇姑區圖書館主辦、識心傳統文化體驗館承辦的「四大發明探索體驗——古法造紙」親子活動,日前在該圖書館城市書房舉辦。 此次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旨在通過孩子們動手實踐製紙漿、撈紙、融入新鮮花草、揭紙、曬紙等過程完成對古代造紙術的觸感認知,引導少年兒童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完善由紙張到書法、到繪畫、印刷、再到書籍的載體文化的建構,從而拓寬少年兒童視野。
  • 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
    淳化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小主持人」興趣班在縣文博館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小主持人」興趣班全體學校和部分家長共同參與 活動。文博館工作人員通過PPT向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實際演示了古法造紙術的製作工藝流程。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王興武就是家族造紙術的第19代傳人。1980年起,他跟隨父親學習造紙,整個工藝流程都遵循白皮紙最古老的方式。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機械紙風生水起,石橋村以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受到巨大衝擊,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放棄這一傳統行業。「上世紀90年代,村裡幾乎沒有一戶人家造紙。」提起十幾年前古法造紙瀕臨失傳的歷史,王興武還是會心痛。
  • 末世文明重啟法則——古法造紙術
    (內容整理自網絡)現代造紙工藝,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製漿法、化學製漿法和半化學製漿法等三種,但這都需要用到高硬度的磨砂輪和化工製劑(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都不同程度的依賴於現代工業以及專業化機械。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
  • 一張紙的誕生——親身體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
    一張紙的誕生□餘希言/文你知道紙是由什麼組成的嗎?你知道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嗎?你知道造紙術是由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嗎?你知道造紙術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有什麼影響嗎?元月1日,我參加了由福州日報小記者團組織的「探秘四大發明之神奇的造紙術」體驗活動,聆聽了老師對古法造紙術以及造紙術發展的知識講座,還親身體驗用古法造出了一張屬於自己的紙。通過這場活動,我了解了一系列有關紙的知識。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解密這些知識吧。在造紙知識講座上,豆豆龍老師告訴小記者們,紙都是由纖維組成的。古法造紙的流程是取原料、搗漿、取漿、烘乾,這樣一張紙就誕生了。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昆明鑫世社區開展「古法造紙」活動
    鑫世社區 供圖鑫世社區 供圖鑫世社區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夏方海)紙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12月19日,昆明市黑林鋪街道鑫世社區聯合青童時代培訓機構、雲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古法造紙」活動,帶領轄區的孩子們共同了解、學習古法造紙的歷史和方法,增長知識,培養環保觀念。 當天上午,雖然天氣寒冷,但卻抵擋不住孩子們的求知熱情,一早就有很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參加活動的教室。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製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而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製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他們親自體驗手工古法造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王雪飛若想留住花草的芳華其實還可以這樣做你想到了嗎?11月17日下午,壹粉「加油」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則情報,近日,濟南市市中區泉潤學校(小學部)的這群小學生們親自體驗了一次「手工古法造紙」。古法造紙的過程很精細,《後漢書·蔡倫傳》載:「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孩子們課上「玩」得是不亦樂乎!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白皮紙以構皮麻為原料,然後添加滑藥(巖杉根或獼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爛瀝水)抄制而成,整個生產過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製作工序、抄紙、壓紙、曬紙、揭紙等最後包裝為成品,白皮紙成品要求達到紙質綿韌、耐拉力、紙面平整、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 製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產品。
  • 大樹小樹【行走自然的課堂】 | 古法造紙
    花草與紙融合為一,散著草香,描繪出一幅別樣的畫意。手工花草紙不僅有紙的妙,又融合了花的美,給人一種身臨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並發明了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近1900年的歷史。紙,一種普通的生活材料,也是最常見的畫材之一。它常常用於我們平日裡的書寫、印刷、繪畫……我們生活裡有哪些紙呢?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精通造紙術的蔡倫後代因躲避戰亂,從湖南萊陽經江西入貴州後,落戶於印江合水的蔡家坳(今興旺村的一個村民組),從此,蔡倫古法造紙術在合水鎮興旺村興起。至今,該村仍有蔡氏傳人。他們傳承下來的蔡倫古法造紙術,一度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一種渠道。  清末到民國時期,合水鎮興旺村至木黃鎮陽壩沿印江上遊一帶,約有五六百戶人家從事手工造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