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9)

2020-12-16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貴州),2018年8月14日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

8月14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紙會唱歌」古法造紙研學基地,潘玉華在察看學生的作品。

今年43歲的潘玉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2006年,為了實現爺爺造紙技藝傳承的遺願,一直在外工作的他回到故鄉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重操紙業。2013年,他創建了名為「紙會唱歌」的古法造紙研學體驗基地,並將原先繁瑣的造紙流程簡化成澆紙漿、擺花、壓榨脫水、烘乾等幾道主要工序,讓遊客通過不到30分鐘的過程便可親身體驗這種古老的技藝,從而加深對古法造紙的認知和對中國傳統紙文化的喜愛,變銷售「紙產品」為銷售「紙文化」。

如今,潘玉華的研學基地每年接待遊客8000多人次,同時帶動了石橋村1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潘玉華說,創新古法造紙體驗方式不僅能提高收入,更是為古法造紙引入新思維、注入新動力,促進傳統技藝得到更好地傳承,讓古老的造紙技藝「唱起新歌」。

新華社發(黃曉海 攝)

相關焦點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石橋古法造紙(圖)
    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製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
  • 走進丹寨石橋村——探訪古法造紙工藝
    而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在我國更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後漢書·蔡倫傳》已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熱而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卻記載很少。可在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 。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時過境遷,當現代文明裹挾著商業法則充斥並包圍世界時,高原上平凡的構樹則讓上千年歷史的「丹寨石橋古法皮造紙工藝」完整保留至今,並在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興武,時常會在萬達丹寨小鎮大批遊客造訪時,在攝影攝像的燈光閃爍下,演示古法皮紙40多道工序中的重要幾環。
  • 貴州丹寨:趕製手工紙訂單 供應春節市場
    連日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一派忙碌,村民們製作手工皮紙、花草紙供應春節市場。 石橋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地之一。近年來,石橋村成立了古法造紙合作社,還將造紙文化與體驗式旅遊相結合,助力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 貴州丹寨:非遺之鄉的文旅融合之路
    「雲上丹寨,非遺之鄉」名副其實。貴州省丹寨縣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近年來,這裡興起了體驗遊、研學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看風景」與「玩非遺」「品文化」相結合,備受遊客青睞,助推了丹寨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貴州古法造紙親手試 校際聯動推進社區學校新發展
    貴州古法造紙親手試 校際聯動推進社區學校新發展 2020-12-08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法造紙術,純天然花草與紙的融合藝術
    蔡倫就是古法造紙的鼻祖。傳承中華非遺蔡倫造紙,我們一起走進貴州,體驗古代發明專屬花草。其實,這些自然韻味的丹寨白皮花草紙,不僅有美麗的細紋,純天然的壓花,它的造紙法更是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手工造紙法。看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丹寨花草紙的做法,竟然和一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完全相同。
  • 手工造紙還能傳多久 訪貴州手工作坊(圖)
    貴州長順縣改堯鎮翁貴村,人們還在利用傳統造紙術生產民間祭祀專用白紙。筆者日前探訪了這個小小村落的手工作坊,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手工造紙。     這個規模不大的古法造紙作坊,沒有現代造紙技術、機械和動力,每天有二三十個當地人作業。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
  • 體驗古法造紙
    8月6日,嘉興經開區長水街道長水社區邀請社區內中小學生現場體驗古法造紙。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了解了造紙術相關歷史典故及古法造紙步驟,並動手製作了紙張。(原標題:《體驗古法造紙》。
  • 傳承千年的「幾何圖形」,解密丹寨文化
    丹寨縣,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西部,全縣總人口17.8萬,其中苗族佔總人口的78%,是苗族原生文化的集聚地。縣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66.8%,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鬱,苗族節日眾多,苗族原生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苗族賈理、苗族錦雞舞、古法造紙等7項國家級、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縣」、「中國最具民族風情縣」。
  • 丹寨皮紙,手工紙的尋夢之旅
    愛閱讀傳統文化體驗區即將亮相    愛閱讀作為順義區「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項目的資源單位,正在緊鑼密鼓的為大家籌備專屬的傳統文化體驗區,體驗區包括了五穀&中草藥種植、丹寨石橋古法造紙術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精通造紙術的蔡倫後代因躲避戰亂,從湖南萊陽經江西入貴州後,落戶於印江合水的蔡家坳(今興旺村的一個村民組),從此,蔡倫古法造紙術在合水鎮興旺村興起。至今,該村仍有蔡氏傳人。他們傳承下來的蔡倫古法造紙術,一度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一種渠道。  清末到民國時期,合水鎮興旺村至木黃鎮陽壩沿印江上遊一帶,約有五六百戶人家從事手工造紙業。
  • 貴州最值得一遊的四大古鎮:雖然沒有麗江有名,但卻更有體驗感
    而貴州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及周邊各省區,更不及江南和中原,因此在古鎮旅遊上優勢比較弱。但是,貴州由於開發晚,因而能夠保存一些完好的古城鎮,它們坐落於山水之間,呈現一些別致的狀態。現在,我就簡單介紹一下貴州最值得遊玩的四大古城古鎮。一,鎮遠古城:一座山雄水美的寧靜小城鎮遠古城位於沅江上遊主要支流的陽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