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9)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貴州),2018年8月14日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8月14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紙會唱歌」古法造紙研學基地,潘玉華在察看學生的作品。今年43歲的潘玉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2006年,為了實現爺爺造紙技藝傳承的遺願,一直在外工作的他回到故鄉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重操紙業。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石橋古法造紙(圖)
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製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
-
體驗古法造紙
8月6日,嘉興經開區長水街道長水社區邀請社區內中小學生現場體驗古法造紙。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了解了造紙術相關歷史典故及古法造紙步驟,並動手製作了紙張。(原標題:《體驗古法造紙》。
-
昆明鑫世社區開展「古法造紙」活動
鑫世社區 供圖鑫世社區 供圖鑫世社區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夏方海)紙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12月19日,昆明市黑林鋪街道鑫世社區聯合青童時代培訓機構、雲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古法造紙」活動,帶領轄區的孩子們共同了解、學習古法造紙的歷史和方法,增長知識,培養環保觀念。 當天上午,雖然天氣寒冷,但卻抵擋不住孩子們的求知熱情,一早就有很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參加活動的教室。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在這裡,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後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只要你到興旺村,不管問誰,對古法造紙術的工藝流程,他們說起來都頭頭是道。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專家研究發現,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認定石橋古法皮紙是漢代到唐代的造紙工藝,距今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村裡幾乎沒有一戶人家造紙。」提起十幾年前古法造紙瀕臨失傳的歷史,王興武還是會心痛。轉折發生在1998年,時任貴州省旅遊局局長傅迎春來丹寨縣考察旅遊資源時,偶然發現石橋村的古法造紙技藝。他認為,石橋古法造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既有保護價值也有旅遊開發價值。此後,石橋村古法造紙逐漸成為眾多丹寨旅遊者經常光顧的目的地之一。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四大發明體驗中心運營:秉古人匠心 咱古法造紙
        市民正在體驗造紙過程。    天津北方網訊:說起四大發明,您一定很熟悉,但您有沒有看過四大發明古代實物並親手體驗古法造紙印刷等過程?今天上午,記者從河北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區銀博緣四大發明體驗中心今起正式運營,市民可到體驗中心一睹四大發明古代實物並親手造紙印刷,體驗古人匠心。
-
古法造紙古法印刷,小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畢業證
「這張非官方的畢業證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紀念,加上開化古法造紙歷史悠久,我們想孩子接觸開化傳統紙文化,讓孩子有更多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朝陽小學校長劉建民說。半天九道工序,十二歲少年拿到活字印刷文言文畢業證按照學校安排,六一班52名學生今天上午在紙文化體驗教室內製作畢業證,江樂是其中之一。
-
化身「蔡倫」的徒弟,古法造紙工藝真不簡單!
8月22日上午,京口區象山街道孟誠社區聯合鎮江市綠色三山環境公益服務中心,組織轄區裡的小學生開展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據悉,地處秦嶺北麓的陝西起良村,已有上千年造紙歷史。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昔日全村古法造紙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撐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使用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走在北張村裡,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一戶堅持了三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紙人家。古法造紙現狀如何,未來又走向何處,記者探訪古法造紙,了解其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