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醜一、思惟八苦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
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
「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等字攝四,共為八種」,在此「等」字包含其他四苦,即怨憎會苦、愛別離
苦、所欲求不得苦、取蘊總為苦(五取蘊苦)。八苦,即生、老、病、死四苦加上「等」字所攝四苦。八苦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死二苦。佛在解釋苦諦的時候,數數說到了這八苦。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舍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沉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舍那或其隨順。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修共中士道法義時,與共下士道共同修學的法類也要取來修習。不是說我現在學到中士道了,先前的內容就不用去修習了。為了生起出離心,仍要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義大、念死無常等內容,尤其要思惟歸依三寶和業果。至於在共下士道時沒有說到,只有在共中士道時說到的不共法類,具有智慧的人,不只對宗喀巴大師在此做的解說、總結進行觀修,對於宗喀巴大師引用的經文也都應該去思惟。如果做不到這樣,對於所引用的經文這部分可以先暫時擱置,但是對於主要的內容還是要反覆地去思惟。
在思惟這些法義時,要遠離散亂,專注在法義上。與法義無關的,無論是善、惡、無記,都不應該去思惟。內心不要往外攀緣,往外攀緣容易產生散亂,沒有辦法專注。當內心沒有散亂時,也要避免沉沒及昏沉等,不要思惟到一半,又隨著沉沒而轉。思惟法義時,要讓內心非常有活力,漸次修習。
一切的功德都來自於止觀。觀修就是反覆思惟法義,止修就是讓自己的內心安住在先前思惟的法義上面。讓自己的內心儘量生起強烈的覺受,如果覺受有點變弱了,就再反覆地思惟法義,再次地提升覺受。提升覺受後,暫時不要思惟,讓內心安住在這種覺受上。如此,止、觀兩者互相地雙運,以這種方式來學習。
三乘一切功德產生的根本有二:一是遠離一切散亂的奢摩他,或隨順奢摩他。修九住心但尚未獲得奢摩他之前,是隨順奢摩他,它的作用與奢摩他相似,就是內心沒有散亂,安住在境上。二是毗缽舍那,或隨順毗缽舍那。「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這句話如果不加「隨順」二字,就要說三乘一切的善法都要由真實止觀生起,但這是不一定的。以入大乘之門的菩提心來講,一旦生起自然任運的菩提心,就獲得大乘資糧道。生起菩提心不一定要有真正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可是卻必須依賴止修與觀修。觀修就是思惟的修行,止修就是專注的修行。止修就是奢摩他的隨順,觀修就是毗缽舍那的隨順。多加了「隨順」,三乘一切的善法都是由真實止觀或隨順止觀而產生的,就有道理了。如果只是講真實止觀,那麼三乘一切功德並非都是止觀之果,如同菩提心。當然生起菩提心之前先獲得真實止觀的也是有,不是沒有,但是生起菩提心一定需要真實止觀嗎?不一定。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痴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謂一切生最後邊際,鹹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接下來說八苦的內涵,這部分非常重要。在此所說的痛苦,不是看不到的痛苦,而是我們可以親身經歷、親眼見到的痛苦。就連人道的這種痛苦我們都無法忍受,更何況是三惡道的痛苦。透過思惟中士道痛苦,再去看下士道的痛苦,才能產生非常強烈的信心。有時候,雖然道次第以生起的次第來講,是由下下道生起,可是在思惟時,可以從上上法類思惟,這對下下道的生起絕對有幫助。我們不要認為生起的時候,是由下下道生起上上道,所以學習及思惟時,只學下下法類,下下道還未堅定之前,不用思惟上上法類,這是錯誤的想法。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以我個人來講,是先思惟中士道所說的痛苦。否則直接看三惡道的痛苦,尤其是看地獄的痛苦時,對熱的時候非常熱、冷的時候非常冷,會產生一點點的疑惑。但是透過思惟中士道的內容,才相信業果一節所說,原來由不可思議的惡業會感得不可思議的苦果,所以不可思議的冷和熱是絕對有可能的。由多因去做思惟,感受比較深刻。
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欲求不得苦,及取蘊總為苦(五取蘊苦),共八苦。首先,生苦又可以分五:一、眾苦所隨故生為苦,二、粗重所隨故生為苦,三、眾苦所依故生為苦,四、煩惱所依故生為苦,五、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
第一、眾苦所隨故生為苦。無論地獄眾生、一向唯苦的餓鬼(餓鬼在生時有兩種,一是只有痛苦,二是沒有那麼痛苦)、胎生、卵生出生時,都有無量猛苦逼迫而生。以人道來講,在胎裡面就有種種的痛苦,一出母胎,也有很大的痛苦。所以嬰兒一生下來沒有不哭的,因為已經習慣了胎中的環境,一出生,接觸到外面的空氣,那種刺痛,嬰兒是無法忍受的,所以他就會放聲大哭。
第二、粗重所隨故生為苦。這個非常重要,下面講止觀章時,會說到所謂的粗重為性。我們在行善法時,心緣善法已經十分困難了,更何況是身去行善法。因為身粗重,所以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驅使身來行善法。很奇怪喲!我們的身體做壞事情時,好像都不會覺得疲倦;可是想用我們的身體來行善時,卻會出現狀況,如累了、想睡了,這就是身粗重。心更不用說,心粗重更為嚴重。隨著身心粗重,我們不堪能行善法。投生之時,無法隨心所欲地到想去的地方,無自主地、無奈地接受後世的輪轉。生的時候是由業和煩惱所生,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幾乎都是煩惱的因緣,只要遇到小小的因緣就會馬上產生煩惱。拿身體來講,身體健康時容易產生貪慾,長得莊嚴容易產生傲慢,長得醜陋容易產生嫉妒、憤恨或沒有自信、沮喪,身體衰敗時容易生起瞋心。只要身體有一點點的變化,馬上就會產生煩惱,身體本身就像製造煩惱的機器。一切生、老、病、死苦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它是過去一切痛苦的所依、現在痛苦的正依、未來痛苦的所依,這個身體會造作許多的業,我們將來必須承受許多的痛苦。而且心的痛苦與身的痛苦又是互相相應、互相依賴和增長。粗重的身心確實是產生煩惱、痛苦的因緣。
第三、眾苦所依故生為苦。既然被業和煩惱所生,就沒有什麼好事。有因業和煩惱而生,自然有因業和煩惱而死,由業和煩惱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就會生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生是依靠眾苦所依的業和煩惱而生,光是這一點就值得痛苦了。
第四、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被業和煩惱生下來之後,不是就沒有煩惱了,由業和煩惱帶來的身心容易相應於煩惱。如同上述所說,身體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心,馬上產生煩惱,身體好的時候就生貪、生慢,身體差一點的時候就生瞋。心也一樣,因為我們現有的心是業和煩惱帶來的,所以心容易相應於煩惱,起心動念很容易起煩惱。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只要因緣具足,若沒有刻意地去對治煩惱,幾乎都是自然地趨向煩惱。故諸先賢大師說: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地生起對治力,精進地去對治煩惱,而認為煩惱可以自己消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放縱煩惱,煩惱就會吃定我們。唯一斷除煩惱的方式,只有生起大精進力刻意地去對治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式。
第五、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既然被業和煩惱所生,下述所說的種種痛苦都會引發,我們無法自在地讓自己離苦得樂。
在八苦裡面,初苦及後苦最為重要,應當反覆地思惟。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屍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暗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燃,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遍燒熱,燒燃、遍燃、極遍燒燃,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如如其母轉動、遍動、極遍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幹、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溼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舍。」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燻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說五種生苦時說到「眾苦所隨故生為苦」,人是胎生,宗喀巴大師特別針對我們人道說住胎如何受苦。在母親胎裡面就有種種痛苦。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這種不淨物而生,父母是由哪裡產生?由祖父母的精血而產生。祖父母是由曾祖父母的精血而產生。經過了這麼多不淨物輾轉而生的身體,有什麼值得執著的呢?如果被不淨物所生而不被煩惱給控制也就算了,偏偏又被煩惱控制,由業而生。所以不只它的性質如此不淨,就連促成它的因素,也是由對實際情形不了解的顛倒執著(無明)所產生,業的部分是惡業,是由傷害別人的惡業所產生。結果是什麼呢?以身體來講,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很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把世間種種美味送進嘴裡,然而所排出的卻是不淨物─糞便。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製造糞便的大機器。我們愛護一個人、服務一個人,最後還有點成果,如他會懂得感恩、會報恩,我們將會受到他的照顧。可是我們愛護身體,它給予我們什麼?就是更多的糞便而已。我們仔細想想,從小到大吃了多少飯?喝了多少飲料?累積起來真是不可勝數,由此所產生的排洩物,堆積起來也是不可勝數。因此,執著這個身體有什麼意義呢?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思惟老苦分五:一是盛色衰退,二是氣力衰退,三是諸根衰退,四是受用境界衰退,五是壽量衰退。如同噶當派的大師所說:「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確實如此。所謂的衰老是慢慢形成的,所以我們會慢慢習慣它。如果老是突然間來臨,那真的是令人無法忍受啊!年輕時,吃什麼都能消化,身體非常健康,有不可能會生病的感覺。可是慢慢地,以前可以吃的,現在吃不下了,或能吃進去,卻沒有辦法消化。以前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現在有力不從心之感。以前記憶力很好,現在人名都記不住,連自己子女的名字都叫不出來。牙齒沒有了,頭髮也沒有了,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最後連自己都唾棄自己的身體。而且別人也嘲笑我們,說「這個老頭子」、「這個老婆婆」,更糟的是,親朋好友因為不想照顧我們,私底下詛咒:「希望這個老頭子趕快走!」自己無能為力,需要他人幫助,苦苦哀求別人來照顧我們時,別人卻捂著鼻子嫌我們,我們的身體已經出現了餓鬼相,簡直跟餓鬼沒有兩樣。衰老後,坐下時「砰」地一聲,如袋斷索;起坐時如拔樹根,左右搖擺;說話時,也口齒不清、語言遲鈍。有一天嘉瓦仁波切老了也是如此啊!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唯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懱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第三苦,病苦。思惟病苦分五:一是身性變壞;二是增長憂苦、多住憂苦;三是不能受用悅意境界;四是諸非可意境界受用,及雖非所欲須強受用;五是速離命根。
思惟死苦。分五:謂舍離圓滿可愛財位,舍離圓滿可愛親族,舍離圓滿可愛朋翼,舍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廣大遊戲經》亦云:「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第四苦,死苦。思惟死苦分五:一是舍離圓滿可愛財位;二是舍離圓滿可愛親族;三是舍離圓滿可愛朋翼;四是舍離圓滿可愛身體;五是當看到遠離上述所說四圓滿之後,由此而發的憂苦。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第五苦,怨憎會苦。遇到怨敵,我們會產生憂苦。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必須去面對;最不想要的,偏偏就會遇上。怨憎會苦又可以分五:一是畏其制罰;二是怖畏惡名;三是遭非讚頌;四是畏苦惱死;五是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語生愁嘆,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第六苦,愛別離苦。最想要的必須要舍離。愛別離苦有五種:一是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二是語生愁嘆;三是身生憂惱;四是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五是應受用等有所缺乏。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第七苦,所欲求不得苦。即想要的卻得不到。分五,如愛別離;求不得,如農業秋實不成、經商未獲利等。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所以灰心憂苦。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第八苦,五種取蘊總為苦。此苦又分五:當成眾苦之器、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為什麼說當成眾苦之器呢?因為受此取蘊能引來生眾苦。這個世界上沒有比煩惱更壞的了,無論在因上、性質上,還是在果上,甚至已經感果了,可是因為受到先前煩惱的影響,還是會陸續使我們受更多的痛苦,所以煩惱是想盡辦法讓我們痛苦的。我們今世的取蘊是由於過去的煩惱造業而有,是業讓我們獲得今世的近取蘊。有了這個近取蘊之後,煩惱的作用應該要消失才對,因為它最多就是去造業,讓我們感得今世的身心苦蘊,煩惱的果的作用應該是如此而已。然而不是,有了這個近取蘊之後,更多的煩惱、更多的業才開始,再次地生煩惱的魔子魔孫,再次地去造業,一直不斷地給我們痛苦,而且我們沒有逃脫之機,真的是很恐怖啊!所以近取蘊是當成眾苦之器。近取蘊也是已成眾苦之器,因為是老、病等所依止。由前二苦粗重隨逐能生苦苦、壞苦。有了這個身心苦蘊之後,我們過去所造的業才能感果,即因為有了這個取蘊,所以才有苦苦、壞苦,及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被業和煩惱所轉,無自在。這個在講三苦時還會細說。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抉擇而為宣釋。如博朵瓦雲︰「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如果沒有真正認知痛苦而生起追求解脫之心,那麼大小乘任何的功德都無法生起,所以對於大小乘,認知痛苦及追求解脫的意樂,是非常重要的。當真正了解到煩惱的苦性,具有智慧的人就會想盡辦法把苦因徹底斷除,而不是在苦果上一直抱怨。對於承受苦果,他會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因為現實就是如此。如同博朵瓦所說:「是病者病,是死者死。」一定會病的人病了,沒什麼好奇怪的;一定會死的人死掉了,又有什麼稀奇的。真正的智者會非常正面地看待因緣聚合所發生的苦果。這並不是消極,在此同時,他會非常積極地來斷除苦因-煩惱,也就是讓我們輪迴的業的造作者。
學習的功德回向
འཇམ་དཔལ་དཔའ་བོས་ཇི་ལྟར་མཁྱེན་པ་དང་། ། ཀུན་ཏུ་བཟང་བོ་དེ་ཡང་དེ་བཞིན་ཏེ། ། དེ་དག་ཀུན་གྱི་རྗེས་སུ་བདག་སློབ་ཕྱིར། ། དགེ་བ་འདི་དག་ཐམས་ཅད་རབ་ཏུ་བསྔོ། ། དུས་གསུམ་གཤེགས་པའི་རྒྱལ་བ་ཐམས་ཅད་ཀྱིས། ། བསྔོ་བ་གང་ལ་མཆོག་ཏུ་བསྔགས་པ་དེས། ། བདག་གི་དགེ་བའི་རྩ་བ་འདི་ཀུན་ཀྱང་། ། བདག་གི་དགེ་བའི་རྩ་བ་འདི་ཀུན་ཀྱང་། ། བཟང་བོ་སྤྱོད་ཕྱིར་རབ་ཏུ་བསྔོ་བར་བགྱི། ། ཕྱག་འཚལ་བ་དང་མཆོད་ཅིང་བཤགས་པ་དང་། ། རྗེས་སུ་ཡི་རང་བསྐུལ་ཞིང་གསོལ་བ་ཡི། ། དགེ་བ་ཅུང་ཟད་བདག་གིས་ཅི་བསགས་པ། ། ཐམས་ཅད་བདག་གིས་བྱང་ཆུབ་ཕྱིར་བསྔོའོ༎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讚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所有禮讚供養佛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回向眾生及佛道
༈ 乃至有虛空 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 盡除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