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嗔心如火燒一切戒,舍彼嗔心,慈是對治

2020-12-19 孝親尊師佛學

又修行者內心思維,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云何名嗔意地第二不善業道?彼見聞知,或天眼見,於他人前無因緣起嗔惡意;又復於他,若貧若富,無有因緣而見他已,意地起發重惡嗔心,以嗔因緣,於地獄受。

修行者要內心思維,我的心怎樣才能隨順正法?為什麼說嗔恚之心是第二大不善業。我們通過見聞了知,或者通過天眼看到。於他人前面,沒有任何緣由就起嗔意,也就是無緣無故就生怒氣。或者對其它人,不論貧富,沒有任何原因,無緣無故見到之後就起很重的嫌惡、嗔恚心,以此嗔心的因緣就會在地獄受報。

善法谷等既成熟已,嗔心如雹壞善谷等,唯正智眼,對治彼暗;嗔心如火燒一切戒,嗔則色變是惡色因;嗔如大斧能斫法橋,住在心中如怨入舍,此世他世,心一正行,嗔能破壞。舍彼嗔心,慈是對治,及四聖諦苦集滅道。

當穀物般的善法莊稼已經成熟,將要豐收時,如果突然起了嗔心,一念之間就毀壞無餘。這裡形容嗔心像冰雹一樣,能破壞所有做善事若積攢起來的莊稼。所謂"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所修諸福善。"

一念嗔心能摧毀墮劫累積的布施、持戒等資糧,因此,"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只有具有正智的眼目,才能對治嗔心的黑暗。一切都是業緣所感,無可起嗔,自己遭受多少苦也是業緣所感,如果能這樣善知天理,明白因果,一個人就不容易起嗔心。

嗔心像熾燃的烈火,會燒毀一切戒律。而且嗔心讓人全身緊張,這樣的念頭一起就會調動身體裡面的毒素,毒素迅速聚集,就會毀壞身體,因此感召惡色醜陋以及種種病痛。

嗔又像一把大斧,能砍斷善法的橋梁。起個嗔心,幾天心情都不對,很難恢復,或者本來有一典聞思修行的感受,一起嗔心就沒了。

要舍離嗔心,慈悲心就可以對治。也就是對於任何事,永遠懷著慈悲心如對待。另外要修四聖諦——苦集滅道來對治嗔心。我們真正了解苦集滅道,心就想得通,自然就不會升起嗔恚之心。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對治嗔心可以從兩方面去做:一、修慈心;二、修四聖諦。

相關焦點

  • 《正法念處經》6:心業畫師,若有疲倦,則畫不善
    《正法念處經》: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業畫師有異種法。如彼畫師不生疲倦,善治彩色各各明淨,善識好筆畫作好色。心業畫師亦復如是,不生疲倦,若修禪定善治禪彩,攀緣明淨如彩光明。就像一位畫師,特別專注地描繪妙圖,不生懈怠。
  • 《正法念處經》:所謂善者,謂離殺生,施與無畏
    又修行者內心思維,隨順法行,觀察法行,云何如是十善業道對治修行漏無漏業?世尊教導說,修行者應該在心裡思維:我怎樣才能隨順正法而行晝夜觀察三門的業行是否如法?如果合乎於法,就勉勵去做,不合於法就當即斷除,應當這樣晝夜精勤自律。
  • 覺察到自己貪嗔痴的心,是佛性現前,如能延長覺知的心,就會成就
    行善的當下,不起第二念,不受他人影響才能自在。當我們清清楚楚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只此一念,別無他念,如此就能處處作主。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是做的時候才知道困難度很高。
  • 《正法念處經》餓鬼品14 | 講記
    如是餓鬼,以何緣故,而生此處?皆由不能調伏心之獼猴,行不調柔。猶如象耳,無有住時。如鳥在林,為人所射,間別趣枝,從一至一。於一切境界,常伺不息,猶如大風吹動諸塵。是心可畏。如師子獸,如虎如豹,如蛇如毒,尚可調伏。是心難調,復過於此。隨所造業,得相似果。這樣把一切的業果都歸納在心上來認識,那麼這些餓鬼是以什麼緣故而生在那裡呢?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為何這裡卻說呢?「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管道,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博聞」是屬於有為法,是方便行者趨向正道的橋梁,如果誤把「博聞」當作道,產生了執著,知而不行,就沒有辦法契悟無為的道理。
  • 《正法念處經》畜生品08 | 講記
    若有常行淨善心,離垢明淨如寶珠,是人智慧離塵垢,能至諸天所生處。如果有人能夠恆常地修持清淨的善心,使得自心遠離垢染,明了清淨猶如寶珠一般,那麼這樣的人他的智慧遠離了塵垢,能夠到達諸天所生之處。於一切人施軟語,舍離眾惡不善業,惡業不能汙其心,如是之人生天宮。
  • 【索達吉堪布】年初一最好念的經與咒【新年發願】
    新年發願:《皈依依處總集本體蓮花生大士》祈禱加持我等心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障礙,祈禱加持修行至究竟。恆常念誦願文全知無垢光尊者 造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願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願我能令上師生歡喜
  •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導讀有的人說:很多人念觀音還不是煩惱一大堆嗎?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經中「常念恭敬」去做。這四字是念聖號對治三毒的關鍵。【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如果有眾生淫慾心重,只要常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淫慾;如果嗔恚心嚴重,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嗔恚;如果愚痴蠢笨,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能遠離愚痴、開啟智慧。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179-180-23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戒,定,慧
    用此戒、定、慧的三種功能來對治人的貪,嗔、痴等根本煩惱。       許多人聽到「戒」這個名詞就會害怕,覺得是些教條式的約束,不受戒還沒事,一旦受戒就這也不能那也不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戒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要說,也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做,而是不說不做有損於已有害於人的事。
  • 《華嚴經》淺釋(289)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2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顛倒是一種境界,也不屬於內法,也不屬於外法。因為顛倒不是真正有的,所以外邊也沒有。若是外邊有的話,應該常有顛倒。眾生也不是內法,眾生也不是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
  • 火燒功德林是哪一種火?
    末法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鬥諍堅固」。人的脾氣越來越大,煩惱越來越多,嗔心越來越重。面對金錢、美色、權力、地位,由貪求引發嗔恚,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甚至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嗔的這種陰暗的能量或輕或重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嗔恨心重,受到傷害最大的其實還是嗔恨者自己。我們常講「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還有一句「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的這句偈頌,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功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每每念誦,感召其中。
  • 楞嚴經四 七處徵心 09 : 若你常接近煩惱的眾生,你的頻率也被感化變成很煩惱
    楞嚴經四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09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翻開《義貫》87頁,請合掌,經文:【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毘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 念這四句咒,等於念了六百卷《大般若經》,此咒就有這麼大的威力
    人,心累了,究竟能怎樣?別喊累,因為沒人替你分擔;別言苦 ,因為沒人替你品嘗;別脆弱,因為沒人替你堅強。人生的路如何都要走,愉悅的心,陽光總會有。心累了,就要通過修行在生活中,尋得一個歇心安心之法。如果,在生活中悟得歇心安心的方法,心自然會得解脫,即開啟本具心靈如意寶藏。
  • 佔察善惡業報經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嗔、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一切事」,簡言之即自利化他二事,亦即福德、智慧二事,或自受用、他受用(法身與應化身);詳言之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蕅(ǒu)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簡稱《彌陀要解》)雲:「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纏,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
  • 《般若經》所說「從色乃至一切種智108句法」到底是指哪些?
    【編者按:雪歌仁寶齊在講法中會經常提到般若經中所說的「從色乃至一切種智108句法」,但不少同學不了解這108句到底是指哪些。今轉載法尊法師原發表在《現代佛學》的文章,以饗諸同學!】《大般若經》中「一百零八句法」簡介西藏佛教學習《現觀莊嚴論》時,常說「從色乃至一切相智一百零八句法」。但一百零句法究竟是哪些法,算清楚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