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
印順導師編著
開仁法師講
六入處誦第二【1】
釋開仁編 2017/11
【經文】
一 【2】;一七九( 一八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一八0── 一八二( )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一一 【3】;一八九( 一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云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於彼生厭。耳、鼻、舌、身、意;聲、香,味、觸、法;(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生厭。
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四 【4】;一九0──一九二( )
如無常經,如是苦,空,無我,亦如是說。
五七【5】;二三五( 二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壹)為求解脫往詣佛所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
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貳)佛為其教授解脫之前行
一、解脫智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應先具足聞思二慧
(一)應為人演說諸法,成就聞慧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
1、為人演說五受陰
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2、為人演說六入處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說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3、為人演說因緣法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二)於所聞法思惟其義,成就思慧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
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盤,流注涅盤,浚輸【6】涅盤。
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注涅盤,浚輸【7】涅盤」。
二、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於一切行修無常想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參)由此教授漸次證得圓滿解脫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論】
《瑜伽師地論》卷 89( 大正 30 ,801b2-802a12) :
壹、能解脫慧
複次,由二種相,應求能成就 8 解脫妙慧:
一者、如理聞、思久遠相續慧,能成就有學解脫。
二者、有學久遠相續慧,能成就無學解脫。
貳、解脫成就
複次,略有二種解脫成就:一者、有學,二者、無學。
有學者,謂金剛喻三摩地俱 9 。
無學者,謂彼已上。
參、多所作法
複次,心清淨行苾芻,有五種法多有所作。何等為五?
一、正教授,二、奢摩他支,三、毘缽舍那支,四、無間殷重加行,五、出世間慧。
(壹)正教授
一、出三正友
正教授者,謂有三種正友所顯:
一者、大師,二者、軌範、尊重【10】,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叡 【11】。
如是名為三種正友。
二、勸應從求
諸有智者,從彼應求積集善門真正教授。
(貳)奢摩他支
奢摩他支者,謂如有一具尸羅住,廣說應知如〈聲聞地〉【12】。
如是尸羅具足住已,便無有悔,無悔故歡【13】,廣說乃至樂故心定。
(參)毘缽舍那支
一、舉三言教
(一)標列
毘缽舍那支者,謂得三種隨欲言教【14】:
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二)隨釋
1、聖正言教
云何聖正言教?謂依眾聖五無學蘊所有言教,即是宣說:
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智【15】見。
2、厭離言教
云何厭離言教?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樂斷樂修,令離憒鬧言教。
3、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云何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1)標列
當知此教復有三門:
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
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
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
(2)隨釋
當知此中,依為證得斷、離、滅界所有言說,是初言教。
依即於彼見勝功德,及於所治蓋處諸行深見過患,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二言教。
隨順如是緣性、緣起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三言教。
(3)總結
如是三種言教,總名毘缽舍那支。
二、略攝要義
(一)略標列
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復有三種:
一、能生樂欲言教,二、能正安處資糧言教,三、能正安處作意言教。
(二)別配屬
謂聖正言教,名能生樂欲言教。
厭離言教,名正安處資糧言教。
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名正安處作意言教。
(三)釋得名
依此言教,勝奢摩他所攝受慧,名毘缽舍那。
是故說此言教名毘缽舍那支。
(肆)無間殷重加行
云何無間殷重加行【16】?謂常所作,委悉【17】所作,勤精進住,當知即依止觀加行。
一、標列五種
又勤精進應知五種:
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
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
二、釋其漸次
此中,(1)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2)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
(3)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18】懼;(4)次能堪忍寒熱等苦;
(5)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伍)出世間慧
一、標證得
彼由如是勤精進住,入諦現觀,證得諸聖出世間慧。
二、釋為依
(一)能除隨惑
於修道中,依止此慧,若行、若住,能正除遣所依身中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1、於行位
(1)思惟不淨
謂住聚落,或聚落邊,若見少壯端嚴美妙形色母邑 19 ,即便作意思惟不淨,為欲損害緣彼貪故。
(2)思惟慈相
若遇他人逼迫惱亂,即便作意思惟慈相,為欲損害緣彼瞋故。
如是行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2、於住位
若遠離處,修習入、出二種息念,除遣欲等諸惡尋思,如是住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二)能除我慢
彼依如是已所證得出世間慧,於一切行修無常想,能正蠲除所餘我慢。
三、小結
如是善士為所依止,復得無倒教授前行,由此漸次能證有學圓滿解脫;得金剛喻三摩地故,亦證無學圓滿解脫,一切煩惱皆離系故。
肆、成解脫義
云何解脫?謂起畢竟斷對治故,一切煩惱品類麁重永息滅故,證得轉依,令諸煩惱決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脫。
(壹)無所有處已離欲位
若聖弟子無所有處已得離欲,唯餘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復能安住勝有頂定,爾時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
(貳)無所有處未離欲位
若所餘位,雖能漸斷彼彼諸漏。然非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未得離欲。
補充講義160頁
講義 p.232 注 14
《瑜伽論記》卷 23(大正 42,834b8-29):
(1)一、聖正言教,謂說五分法分法身之教;
二、厭離言教,謂說四聖,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即前三聖種也,及依樂斷樂修等者,第四聖種。
三、離蓋趣愛言教者, 1 遠離諸蓋,亦2 離諸見趣及 3 愛。
言教有三種:一者、一切煩惱名蓋,
二、唯五蓋名蓋,
三、無明覆障中重亦名為蓋。
今宣說此三種蓋趣愛言教愛體,前二番解蓋中已有亦與無明蓋俱,所以三番解蓋中皆有趣愛之言。
(2)當知此中,依為證得斷、離、滅界,所有言說,是初言教者,如說五分法身,即顯障盡得斷界等是初言教。
依即於彼見勝功德,及於所治蓋蓋處諸行深見過患等者,即是聖種少欲知足功德,及於所斷蓋等深見過患等,是第二言教。
隨順如是緣性緣起,所有言說是第三言教者,說彼離蓋無明趣愛,即是緣起所有言說是第三教。
(3)亦明三教門,即初第三教中三種辨蓋以明三教,初雲依為證得斷、離、滅界,即此一切煩惱為蓋等,是初教;次說五蓋為蓋,第二言教;後說無明為蓋等,第三教。
(4)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後有三教等,即顯前三宣說五分法身等三教,重釋於前三教可知。
【注釋】
【1】編者從《會編(上)》「六入處誦第二」(pp.214-418)挑選重要的經文來研讀。
【2】《會編(上)》(p.217,n.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五五?一五六經。
【3】《會編(上)》(p.220,n.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四三經。
【4】《會編(上)》(p.220,n.2):《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四四?四五經,即「苦」、「無我」二經。
【5】《會編(上)》(p.228,n.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二一經,《中部》(一四七)「教羅睺羅小經」,為本經「解脫智熟」以下部分。
【6】《會編(上)》(p.228,n.2):「浚輸」,原本誤作「後住」,今依下「入處相應」二一三經改。
【7】《會編(上)》(p.228,n.3):「浚輸」,原本誤作「後住」,今依下「入處相應」二一三經改。
【8】就=熟【宋】【元】【明】【宮】【聖】(大正 30,801d,n.4)。
【9】《披尋記》(四) p.2643:「謂金剛喻三摩地俱者:此是最後學位攝故,齊此能證有學圓滿解脫,故作是說。」
【10】《瑜伽師地論》卷 30(大正 30,448c3-448c7)。
【11】 英叡:猶英睿,英明聰慧。(《漢語大辭典》(九),p.339)。
【12】《瑜伽師地論》卷 30(大正 30,449c18-450a1):
云何護養定資糧?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如是能於己所證得尸羅相應學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殊勝學道;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0】】,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恆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 護養定資糧。
【0】補充講義159
講義 p.231
《瑜伽師地論》卷 25(大正 30,421b25-c5):
云何名為沙門莊嚴?…
謂如有一,(1)具足正信、(2)無有諂曲、(3)少諸疾病、(4)性勤精進、(5)成就妙慧【1】、(6)少欲、(7)喜足、(8)易養、(9)易滿、(10)具足成就杜多功德【2】、(11)端嚴、(12)知量、(13)具足成就賢善士法【3】、(14)具足成就聰慧者相【4】、(15)堪忍、(16)柔和、(17)為性賢善【5】。
【1】聰、念、覺皆悉圓滿,根不闇鈍,根不頑愚,亦不瘖啞,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具足成就「俱生覺慧」,具足成就「加行覺慧」。
【2】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坐食、先止後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糞掃衣、住阿練若、常居樹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間、常期端坐、處如常坐。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種或十三種。
【3】生高族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顏容殊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不陵蔑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既了知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4】諸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諸聰慧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5】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常為愛語,性多攝受善法同侶,身心澄淨。
【13】歡=勸【聖】(大正 30,801d,n.6)。
【14】《瑜伽論記》卷 23(大正 42,834b7-15):
謂得三種隨欲言教,發生聞思等慧能生證智為支。
一、聖正言教,謂說五分法分法身之教。
二、厭離言教,謂說四聖。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即前三聖種也。及依樂斷樂修等者,第四聖種。
三、離蓋趣愛言教者,遠離諸蓋亦離諸見趣及愛。
言教有三種:一者、一切煩惱名蓋,二、唯五蓋名蓋,三、無明覆障中重亦名為蓋。今宣說此三種蓋趣愛言教愛體。
【15】智=知【元】【明】(大正 30,801d,n.7)。
【16】《瑜伽師地論》卷 28(大正 30,437a23-25)。
【17】委悉:1.細說。2.詳細知曉。3.詳盡。(《漢語大辭典》(四),p.322)。
【18】怯=法【聖】(大正 30,801d,n.10)。
【19】《瑜伽師地論》卷 30(大正 30,517c4-6):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 母邑現無系屬,習淫慾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
案:母邑=女色【宋】【元】【明】【宮】(大正 30,517d,n9);
另參見《梵和大辭典》p.1029:「mAtR-grAma:女人、婦人、女家、母邑。」
【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蘊【1-4】【5】【6-9】【10-14】【15-16】【17-20】【21-22】【23-27】【28-30】【31-35】【36】【37-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110】【111-125】【總結】【126-127】【128-129】
【130-137】【138】【149-150】【151-154】【155-157】【158-162】【163-164】【165-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8】
妙雲集導讀之一【悉檀篇】
== 法語欣賞 ==
印順導師
有了愛染,染著了一切,一切的變動,就會牽動自心而引起苦痛。所以佛說:「愛生則苦生」。